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七百一十一章 为士林计

书名: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6

上听处内。

程敏政看到了西北奏捷的战报,陆完并没有对他说什么,只是给个眼色,意思是你想怎么办就怎么办。

随即程敏政急忙回了内阁值房,他要第一时间将消息通知到内阁几人,尽管他根本得不到刘健和李东阳的信任。

内阁。

程敏政带回消息时,刘健和李东阳还在研究怎么去参劾王琼,而程敏政也毫不在意对面二人的想法,直接了当道:“两位,新建伯从大同出兵,没有从关内走,而是走关外草原之地,长驱九百多里,跨越草原之后从背后袭击花马池鞑靼来犯兵马,此战已获胜。”

刘健脸色瞬间很难看。

李东阳问道:“昨日里还在报,刘瑾带兵已在关外受鞑靼重重围困,且鞑靼防范严密,王伯安到底派了多少兵马奇袭后方?”

显然李东阳不相信这是真的。

在这一战中,王琼和王守仁都当了透明人,都属于被文臣参劾的对象,怎么突然之间有一个就跳出来?

程敏政道:“兵马数量尚且不详,后续会有奏捷的奏疏传来,估摸着并不多,听说是一门火炮都没有带,就靠轻骑穿越草原,每个士兵都带着火铳和火弹,一路上也没受到什么阻碍。”

刘健和李东阳对视一眼,二人眼神中都觉得这世间变化太过于玄妙。

本来还期待西北格局能通过这一战有所改变,现在却感觉,一切好像又是徒劳了。

非但没什么改变,反而比之以前更甚。

程敏政道:“捷报是直接发上听处的,在此战中,上听处于背后运筹,在下并未参与太多。不过目前研武堂已恢复旧制,很多军将在背后参议西北军政之事,有关此战的细节,在下所知也不多。”

李东阳道:“克勤,我且问你,鞑靼人现在是全身而退了,还是陷入苦战?”

“哦?这有何区别?”程敏政问道。

李东阳叹道:“鞑靼人此番从花马池长驱直入,犯我大明疆土,令西北各处处处烽火,鞑靼更是肆虐近半月之久,即便在局部战场上我大明将士有小胜,只怕总体战局上,我们也是输了。”

程敏政微微皱眉道:“那宾之,你是希望我们赢,还是希望我们输?”

李东阳略带气恼道:“你正面回答,勿要在意我的看法。”

程敏政道:“花马池乃是鞑靼来犯的入口,鞑靼在花马池屯驻重兵,将我朝在花马池防备的兵马所牵制,若是花马池之围可解,那鞑靼人将失去安稳撤出的关口,鞑靼人等于是陷入到口袋阵中,此战应该是我们胜了。”

李东阳摇头道:“话不是这么说,鞑靼来犯的目的,只是为了劫掠,要看他们从何处退走。如今战事未休,言胜败尤尚早。”

“呵呵。”

程敏政苦笑。

他听出来,李东阳这是没巴望西北将士有点好,或许兵败才更符合李东阳的利益。

刘健也放下手头上的案牍,道:“此事容后再议,如今只是草草上了一份报捷的文书,陛下又不在京,谁知后续会有何变化?克勤你最近也多回来,这边的公务繁多,没必要留守在那边。”

“好,知道了,知道了。”程敏政也只是在嘴上应承。

把话带到之后,程敏政还是借口翰林院的事多离开,没有再管手头上的事。

……

……

程敏政一走,李东阳重重将几份奏疏拍在桌上,心中压抑的情绪,好似也要在这一时间爆发。

刘健道:“若一切转变如旧,那也就再没有转圜余地了。”

李东阳面色阴沉道:“若现在找机会去把事给按下,还有机会吗?”

“宾之,西北虽有大批的将官,但基本都不在你我控制之下,如今西北掌控军权的,基本已都是张秉宽栽培起来的人,这几年连几个传统勋臣都接连遭参劾而去职,若没什么变化,那也只有走极端最严酷一条。”

刘健也是在告诉李东阳,若没什么办法,只能走物理铲除这一条途径。

李东阳坐下来,有些失神,显然他还没从这次的事件“打击”中恢复过来。

刘健以宽慰的口吻道:“如果欺软怕硬,只能让局面更坏,陛下如今虽宠信于张秉宽,却在很多事上也留有后手,那就找一些有担当的人,当做是不畏奸佞的勇者,让他们往前再顶一顶。”

谁说皇帝不允许参劾张周,我们就不参劾了?

就是让人一股脑往前冲,跟皇帝来个永不罢休。

李东阳道:“最近朝中,非议张秉宽的人都少了很多。”

刘健道:“他的起势,势必会让很多人断了前途,以往你府上多少门客拜访?如今又有多少?难道他们不担心自己的前程?张秉宽在朝中刻意回避与同僚往来,这既是他的强项,要保持跟臣僚的关系,不结党。但这也是他的弱势所在,没有结交,意味着没人会将他当成靠山。”

李东阳随即便听明白了。

朝中人因为跟张周沟通较少,都会觉得,自己跟张周非同一类人,有些人削尖了脑袋要往上爬,自然就会觉得张周是绊脚石。

很多人是不敢去争的,但也有不怕死的,让他们一个劲往前冲。

再也不用在意这群人的死活好赖,也不用劝说他们为大局着想,为自己安全着想,有一个算一个,就去煽风点火,让他们不断去参劾张周。

这是要达到三人成虎的目的。

……

……

程敏政到了翰林院,却是关上门,谁都不见。

这次的事,对他来说也有些打击,主要在于刘健和李东阳的反应,大大超出他的预料,让他感觉心灰意冷。

就在此时,侍读刘春在门口敲门道:“阁老,户部陆侍郎求见。”

刘春刚从翰林修撰升了侍读,平时也会到东宫给太子讲学,因为他说话幽默风趣,最近也是深得太子喜欢,在翰林院中他的人员也一向不错。

程敏政亲自出来迎陆完。

二人到了翰林院的学士房内,陆完感慨道:“以往没机会进来探访,这可真是个好地方。”

程敏政拿了茶水过来,叹道:“养闲人之所罢了。”

陆完一笑道:“先前程学士回了内阁,跟那两位阁老,把事都说明了吧?”

“嗯。”

程敏政点头。

陆完道:“那我猜,那两位阁老并不会太高兴,甚至还会觉得,对他们是晴天霹雳。”

尽管事被陆完言中,但程敏政仍旧以严厉的口吻道:“同是一殿之臣,何须挖苦讽刺呢?”

陆完叹道:“早就料到的事情,先前蔡国公上了一道奏疏,所言乃朝中有些人,只为士林计,而不为天下计,这话让我感触颇多。想朝中这么多朝臣,本都是为一个目的而在朝为官,可到头来,谁又会真正为天下计呢?”

程敏政一时没说什么。

“刚得到消息,陛下已在回京的路上,回来时,就听说翰林王学士将要入阁,而下一个致仕还乡的阁老,却不知是谁。”陆完道。

程敏政道:“无须是旁人,就是我好了。”

陆完道:“那程学士到底是为士林计,还是为天下计?”

程敏政皱眉道:“全卿,你说这话,到底是何目的?若是来挑拨离间的,大可不必再说了。”

显然从开始,程敏政也没把陆完当成“自己人”,他还是愿意把自己当成翰林院出身的大臣,愿意为刘健和李东阳效犬马之劳,可惜现在的情况是,刘健和李东阳不待见他,反倒是陆完总是在想方设法与他走上一道。

这让程敏政从心底会觉得,陆完这是利用他在跟内阁斗法。

尤其是谢迁的事,程敏政对陆完还是有意见的。

毕竟要不是上听处和研武堂两方来攻击谢迁,谢迁到现在也不至于沦落到去滨海城当个“出纳”。

陆完道:“我已请旨,从上听处退下来。”

程敏政道:“光请旨没用,陛下不会同意的。”

“你错了。”陆完道,“上听处从设立之初,便是以轮换制度为定,没有人可以长久留在上听处中,而要以有能有德之人留之。这跟内阁不同,你们几位阁老,从来都是论资排辈,除非从朝廷退下来,否则将是一入阁,便终身乃阁老。”

程敏政皱眉道:“你怎知陛下会让你退出来?”

陆完道:“陛下回京之后,就会调整上听处的成员,如今上听处内四人,恐怕连程学士也要改之。应该是以马上要入阁的王学士兼任上听处差事,蔡国公也就是那位兵部的张部堂,回京之后或是会主理上听处。”

程敏政道:“这些你都是从何处听来?”

陆完笑道:“不是什么秘密,无须他人相告。”

程敏政想了想,好似自言自语道:“张秉宽回京,或是直接要为吏部尚书,以他的公务缠身,会兼任上听处差事?他一向都不喜欢往前走,喜欢躲在幕后。”

“不一样了。”陆完道,“我还听说,此番要升吏部尚书的,乃是礼部林尚书。这次张尚书回朝后,会同时兼理户部之事。”

“你说什么?”程敏政惊讶道。

陆完道:“在下或会进一步,为户部左侍郎。”

“那王德华呢?”程敏政惊讶于陆完消息的灵通,急忙问道。

陆完摇摇头道:“这我就不知了,或是升总宪,继续打理三边之事,也可能调回京,主理都察院之事,谁说的准呢?”

程敏政一脸不解之色道:“王德华此番在西北,的确没立下什么像样的功劳,若他立了,是不是回朝之后,这户部尚书应该由他来兼任?若未得功劳,只能为左都御史,也的确是降了一格。”

陆完道:“大概是如此吧。”

程敏政问道:“那到底是谁离开内阁?”

之前程敏政还以为陆完是来挑拨离间的,但在听了陆完一系列的“内幕消息”之后,他开始觉得,陆完所知道的细节很多,且符合常理,并不像是来找他逗闷的。

陆完摇了摇头道:“不会是程学士,要么就是刘阁老,要么是李阁老。这我就不得而知了。但有一人会退,这是十有八九的事情。”

程敏政道:“那你来跟我说这些,有何目的?”

陆完道:“程学士,你如今距离首辅,也是一步之遥,将来再过个一两年,这内阁之事,或由您来主持,难道在下来跟您通个气,也需要理由吗?”

程敏政冷声道:“全卿,我承认,你做事很有手段,也有能力,但你也该知道自己的不足在何处。”

“嗯。”陆完点头道,“资历尚浅,在朝中难以服众,这也是我为何在上听处不能久持。”

程敏政道:“还有,你太工于心计了!”

这话,就让陆完不太喜欢听。

程敏政却好像是打定心思要说一些逆耳的忠言一般,续道:“你在朝中,必定会开罪太多人,但你也知,能给你带来权力的人是谁。你想拉拢于我,让我相助于你,只怕太难。我这人,想法还是太过于传统,不太喜欢与你这般工于心计之人往来太多。”

就差说,你别跟我混了,咱以后分道扬镳。

这话非常无礼。

陆完却并不生气,轻笑道:“程学士,您乃高士,也会跟我这般人一般计较吗?”

程敏政无奈道:“当初我也以为,在朝中不过是混几天日子,等退下去之后,就能颐养天年,己未年那一场会试,让我心境改变太多,我也不知为何总会去想一些事,都是超出我所见所闻的,让我心生退意。”

陆完道:“程学士要退,那是朝廷的损失。”

程敏政没有搭理陆完的话茬,继续道:“若张秉宽入阁,我随时可以让,以前我觉得他,锋芒过于显露,太容易得罪人。可经历这几年的事情之后,我倒觉得,若是没他的话,这大明社稷内部将会是一潭死水。”

陆完笑道:“深有同感。”

程敏政目视过去,言辞激烈道:“你是张秉宽栽培出来的人,我可以认为,他算是你的伯乐,但我不认你这匹千里马。你最近在朝中,与诸多大臣往来,你以为我不知,但其实我什么都知道。张秉宽不愿结党,但你却想以结党来换取朝中的名声,并非善举。我能说的是……你好自为之。”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