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七百七十六章 招在精而不在老

书名: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6

张皇后不知觉,就拿出以前对丈夫的手段。

这种手段以前也是最好使的,可现在朱祐樘似乎也不会再惯着她毛病。

在朱祐樘发现张皇后开始耍小脾气,甚至给自己摆脸色时,朱祐樘也是很不客气便起身离开,留下张皇后一个人在那生闷气。

“娘娘。”

太监陈宽走进来,对张皇后道,“陛下有吩咐,这几日就先不过来了。”

张皇后道:“不来就不来,还需要找个人来通知本宫吗?你算什么东西?”

陈宽被骂得一脸无奈,却也只能是恭敬行礼后将要离开。

张皇后厉声道:“先站住!”

陈宽又只能老老实实立定。

“且问你,陛下有要给我张氏的两个弟弟加官进爵吗?还是只是说说?”张皇后喝问道。

陈宽道:“奴婢不知。”

张皇后再厉声道:“那崔懋仁呢?他为何留在辽东没回来?辽东接下来是要准备打仗吗?”

陈宽这下更不敢回答了,他道:“奴婢对此完全不知情,并非不如实相告,还望皇后娘娘恕罪。”

“本宫看你,是越活越回去,明明心里揣着明白,都在本宫面前装糊涂是吧?”张皇后气呼呼道,“以后你们谁都别来请安了,干脆不认本宫这个皇后算了。”

说完,张皇后摆摆手道,“去去去,不想再见到你。”

……

……

在陈宽回到司礼监值房时,已经是半夜,他一天下来都是焦头烂额。

韦彬走过去给倒一杯茶,问道:“陈公公何事烦忧?”

陈宽道:“说来你都不信,今日皇后娘娘竟在陛下面前,直言要为京山侯说话,说要把京山侯调回京。随后陛下跟皇后娘娘之间就……出了一点不愉快,陛下还让咱家去传御旨,之后多日不再临坤宁宫,皇后娘娘闻听此消息,能给咱家好脸色?”

“这是……怎么了?”韦彬也没听明白。

皇帝看起来,对张皇后的态度很是冷漠。

陈宽凑过去道:“听说是……滨海城内,那位贤妃娘娘又诞下一孩子,至今还不知是皇子还是公主。”

韦彬道:“这么大的事,的确是一点消息都没有。连人都要在宫外生,先前一个是这样,现在又是如此,莫非其中有何奥妙?”

“就是因此,事才不好琢磨。”陈宽脸色深沉道,“或正是因贤妃诞下的是皇子,陛下方才会去照顾皇后娘娘,前去坤宁宫,却因为一点事而产生矛盾,并不会顾念皇后娘娘的感受。也可能是因诞下的是公主,陛下心情烦闷,才会对皇后娘娘不耐烦。”

韦彬听完之后,好奇问道:“那到底是哪样?”

听君一席话,胜似一席话。

到底是皇子还是公主,你倒是说出你的判断啊,怎么还来回颠三倒四的?

陈宽道:“也不能就此判断,此事因贤妃而起。毕竟是因皇后娘娘替京山侯说话而起,陛下最忌讳勋臣之间结党。更何况,京山侯这样的新贵,也不该跟外戚卷在一起。”

韦彬叹道:“无论是怎样,总觉得与以前那是不同了。”

“这还用你说?”陈宽感慨道,“自从蔡国公起势之后,不但朝中的形势变了,就连宫里的态势也与往常不同。咱司礼监也算是首当其冲了吧?”

韦彬道:“最近杨鹏也很少到值房来,为了案子的事,他那边忙得不可开交。下一步……会是谁进到内司监来?”

陈宽摇摇头道:“谁与蔡国公走得近,才会有机会。最近内官与蔡国公走得近的,除了杨鹏之外,还真没瞧见别人。事还不好下定论。就照现在,一切都还好。若是改变太大,这一年下来的太平日子,就算到头了。”

……

……

蔡国公府。

深夜,张周仍旧在书房写写画画一些东西。

他所用的工具,跟一般人不一样,一些圆规和卡尺,都是他这边独一份的。

蒋苹渝、韩卿和林仪接连过来给他送了几次茶水,张周都没有分神去理会,一直到临近子夜时,他才画好了最新一份的图纸,并且将简单的数据都标注完毕。

“老爷,该休息了。”

蒋苹渝再一次给端进来参茶。

张周笑着示意她放下,随即再让她到自己身边的椅子上坐下。

“最近有几天没回来了。”张周道,“去了西山一趟,发现那边的变化很大,甚至我都想,以后把家迁到那边去。”

蒋苹渝道:“老爷说怎样便怎样。”

张周道:“我也只是想更多到西山,总感觉无论是到西山,还是去滨海城,那边总有很多事忙。反倒是回到京城之后,只能在铸造坊和实验室两边跑。”

蒋苹渝似乎是没什么主意,她摇头道:“去哪都好。”

张周微笑点头,示意蒋苹渝坐得更近一些,道:“好了,时候也不早了。我也是该休息,这半晚上,你们也忙活得累了吧?”

蒋苹渝抿嘴一笑道:“家里跟以前不太一样。以前都是日落而息,而现在老爷歇得晚,府里上上下下也不会早休息,有时候也巴望着老爷能回来,甚至还能跟老爷见面,说说话。”

“是吗?”张周道,“也不必等我。以后要晚些回来,也会提前通知。”

蒋苹渝道:“其实也没什么,跟几个妹妹闲话家常,再或是打打马吊,几个院子也都有事做。”

张周还是在笑。

也是因为自己给这个家庭带来很多改变。

夜生活也比以前更为丰富。

“前些日子,戏班子的戏也很好,现在家里都期待每一旬一次的戏班子唱戏。”蒋苹渝道,“就是孩子会有些闹腾。”

张周道:“这也正是我想说的。我打算年后就把张君送到滨海城去,让他在那边历练一番。”

“他……”

“他年岁也不小了。”张周道,“是该放放手,让他出去闯一闯。是该歇着了,还有没睡的吗?”

蒋苹渝道:“妾身过去看看。”

张周微笑点头:“若是歇下的,就不必叫起来。最近我每天都会回来,先过几天清静日子再说。”

……

……

年底一段时间。

张周也的确好像是闲了下来,连朝中事他都不去过问,朝中大臣一个都不见,甚至连研武堂的人都没见一个。

很多人甚至以为他不在京师,当他又去了滨海城,或是去策划下一场战争。

对于他的行踪,多数人是不会去猜测的,因为眼下对他们而言还有一件更大的事,那就是皇帝要对在京的官员行进一步的考核,在京察之外再进行一番筛选。

大概的意思……皇帝是对吏治很不满意。

趁着朝廷一场大案结束,皇帝打算对现有的官员进行一番任免。

朝中人有点人人自危的意思。

先前因为参劾张周的几个言官,也一直都没放出来,也有传言说皇帝打算严惩这几人,甚至可能会以杖毙的方式来警示朝官。

一时间朝中人不敢发声,倒是民间的士子对这些人表达同情,也有认为这些人的确该死的……

在这种近乎混乱的情况下,就更没人会去留意张周在做什么。

十一月初九这天,下了入冬之后第一场雪,且雪势还不小,却也就是在这天,朱祐樘在乾清宫召见内阁四名大臣,这也是在朱祐樘入秋对外宣称养病之后,第一次跟朝中大臣会面。

刘健并不知道这次皇帝为何突然要召见内阁四人,但他还是提前给内阁开了一场会,表明在受皇帝召见时,要知道“共同进退”。

所谓的共同进退,其实意思就是听他和李东阳的,不能冒然出来说话,不能彰显自己。

王鏊那边,刘健似乎并不太担心,但现在程敏政那边似乎愈发不受他的控制,反倒是他很担心的一点。

……

……

乾清宫内。

朱祐樘的精神看上去很不错,甚至一点病容都觉察不出来,这也似乎是证实了刘健心中所想,皇帝就是在装病,借故不上朝。

“咳咳。”

朱祐樘为了表示对这些内阁大臣尊重,还是装作咳嗽两声,意思是朕还在生病中,是带病见你们。

行礼之后。

朱祐樘做了开场白:“最近顺天府周遭盗匪频频出没,地方上报,有参劾平盗不力的,朕决定派出一路人马,从京师出发,一直到山东河南等地,把盗匪给压制一下,最好是能根除。”

刘健道:“陛下,盗寇虽有出没,但暂且并无危害各地的安稳,多也只是做一些劫道之事,不应为此而大动干戈。”

朱祐樘道:“怎么?派兵去平盗寇,也不合适吗?”

刘健低下头道:“老臣只是认为,此事还值得商榷。”

此话一出,别说是程敏政和王鏊,就连李东阳都会带着一些费解,他们都没想明白,刘健为什么要在一件看起来无关痛痒的事情上提出反对。

难道是怕皇帝借此机会清洗军中将帅?再或者是将京营的控制权,转交到张周手上?

问题是,随着张懋的失势,现在京营已经名义上落到了兵部尚书的提调之中,张周可以说既负责调兵,又负责统兵,不管你刘健如何反对,这都是无法改变的。

“再行商榷。”朱祐樘摇摇头道,“这词朕听了无数回,这次朕不想与人再商榷了,就直接派兵去,朕一刻都不能等了。如此出兵之事,朕觉得有必要与朝中臣工商议一下,但朕的身子,咱还不允许上朝,也就只能把你们召进来,与尔等在这里商议清楚。”

刘健拱手之后退一步,他似乎知道这件事也无从去反对。

但他还是不相信,皇帝只是为了北直隶周边的一个盗匪流窜的事情,而召见他们。

李东阳道:“不知陛下,将以何人为帅?”

既然知道不能反对,李东阳也干脆直话直问。

朱祐樘道:“目前朕打算,是让英国公负责统兵,而治军的主帅,由户部左侍郎陆完,兼任北直隶地方巡抚,同时巡按于北直隶、紫荆关等所,以寿宁侯为辅佐,并以刘瑾为守备中官,你们觉得如何?”

几人一听。

除了张懋的起用有点摸不着头脑之外,其余几个人倒都在预料之内。

陆完作为如今军中新崛起的一股势力,似乎急于证明自己,先前没让他去总制三边军务,这次让他负责北直隶周边防务,以他带兵去平定盗寇,似乎也很符合实际情况。

要是陆完不去,那大概只有让张周去最合适。

但刘健和李东阳是不会坐视张周领兵的。

程敏政道:“陛下,如此说来,就是以研武堂目前的教头和提督中官前去领兵,那不知……研武堂的学员是否随军出征?”

朱祐樘点点头,似乎对程敏政这个问题很满意,好像是问到点子上了。

朱祐樘心平气和道:“朕也是打算以此战,为以战代练的手段,让他们随军往顺天府周边去,给他们一次实战检验,或是选拔的机会。从中挑选出适合领兵之人。”

刘健道:“陛下,如此便轻视了盗匪,只怕会适得其反。”

朱祐樘道:“研武堂目前在堂受讲的,都是各地军中的良将,若是他们都不值得信任,难道指望地方卫所吗?”

刘健再一次退回,不再发声。

连李东阳都看出来了。

刘健这次是铁了心要唱黑脸,皇帝说什么便反对什么,但又不坚决反对,避免跟皇帝的矛盾更深。

这样做有个好处,便是在事后,若出征将士真出现什么变故,那刘健便可以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对皇帝颐指气使说,你看我提前都提醒过你,只是你一意孤行导致今天的局面,是你不听话所导致的恶果。

当然若是前线取胜了,刘健也可以说,当时我是为了让将士有所提防,正是因为我的谨小慎微,让他们也是步履小心,才取得今日的胜利。

李东阳此时也有些着急。

他是明知刘健心思的。

但在李东阳看来,这些招数实在是太老了,时至今日,皇帝也算是见过大风大浪的皇帝,再不是当初刚登基时稚嫩的少年郎,这些招数只怕对皇帝也根本不再管用。

反倒会让皇帝心生厌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