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二百三十一章 打个措手不及

书名: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6

奉天殿,早朝。

文臣武勋各自两边,当天的议题就在于辽东宁远的战事,文臣一改之前对张周挑剔的态度,竟是认真分析起战情,即便朱凤滞留城塞中不出,他们也没提出什么异议,反而由兵部尚书马文升自己出来说,朱凤到宁远后整顿地方军务有功,对于防范狄夷寇边居功至伟。

别说是张周不适应。

连同立在皇帝身侧的戴义等太监,也多少有点摸不清楚文官的套路。

朱祐樘道:“如今这形势,是否该下旨让朱凤出城塞与狄夷交战?若狄夷无从掠夺人畜,是否会迁移于它处?再或是做攻城略地之举?辽东多年来防备松弛,朕为此而忧心啊。”

他既像是在问大臣,又好像是在声讨。

你看你们过去这段这些年,都在加强三边和宣大的战备,辽东都成什么样子了?现在遇到朵颜三卫寇边,都要闹得鸡犬不宁。

这责任在你们这些文臣身上,就怪伱们之前重西北而无视辽东。

刘健走出来道:“陛下,若朵颜部并无攻城之举,或可令安边伯守御在城塞之内,不可轻举妄动。”

这话一出,连文官自己都不太适应。

之前但凡有狄夷犯境,如果大明的边军将士畏缩不前,是要被参劾的,甚至可能因此而夺职、落罪,若是人畜损失很大,令大明的军威受损,论死的都有,怎么今天放到安边伯身上,连首辅大臣居然都说让他守在城内?

朱祐樘道:“刘阁老是怕他没有带兵经验,带兵出城迎战的话,会令局势不定,甚至有兵败的风险?”

“啊!”

在场大臣一片哗然。

皇帝你还真敢想敢说,居然都不给刘健留点面子的?

别人必须要求不能落大明边军的威风,换到朱凤身上则只要求他把城给守好……陛下的分析鞭辟入里,我们怎就没想到这一点呢?

刘健道:“宁远周边地势狭长,狄夷犯我朝边陲,很难协同调兵完成合围,牵一发而动全身,为不至令辽东有危,也防止建州等处狄夷有异动,当以守御为先。”

刘健也明说了,我不是在针对朱凤,就只是根据形势所做的判断。

“嗯。”

朱祐樘点头,似也赞同刘健的观点。

但在场大臣更想知道,之前皇帝和张周给朱凤的军令是怎样,难道也是守住宁远不出?

还有,今天文官以内阁和兵部尚书等人为首,一起为朱凤开脱说情……这又是什么路数?

……

……

张周身在文官队伍最后,也一直在旁听君臣的对话。

涉及到军情的事情,其实他不想多问,就在于他已跟朱凤说了,如果朵颜三卫的人马杀到城塞之下,必然是在城塞之下驻扎,最好的办法莫过于远距离“轰几炮”,如果距离不够,可以推炮车出城不到三里,大概的意思是……只能在朵颜三卫驻扎于宁远城关五里范围内,才能施展这一招。

不然的话……就别勉强。

被参劾卸职还好,如果因为冒进而兵败,那你朱知节可要惨了。

皇帝知道他的战术,觉得还挺好,再加上朱祐樘本身对朱凤、张延龄和陈锐带兵出击这件事就没什么信心,所以也认为张周这招远距离投送炸弹的方式很认同。

横竖没什么损失。

提前备战好了,把城外的居民收缩到城内,如果狄夷靠近城关就远距离开炮……以子母炮的特点,可以连续放炮,也就是说在朵颜三卫还没做出反应之前,十二门炮能发出六十发开花弹和霰弹出去……

效果好就直接出骑兵跟之对攻,效果不好放完炮就等着狄夷跑路就行。

简直太完美。

里外里损失六十发炮弹而已。

大理寺卿王轼走出来道:“若大明军民俱都退守城塞,而令狄夷侵犯掠夺于城外,岂非令三军威风不存?兵部难道也支持这种畏畏缩缩的战法?若九边各处以此为仿效,那各道的御史还如何参劾将士的畏滞不前?”

一番话说得也算是掷地有声。

显然这些当文官的,就算名义上是一伙的,但内部派系还是很多的,就算是刘健、李东阳和马文升这些人,照样会被下面的人所质疑。

在弘治年间,没有什么绝对的权威,皇帝给了言官充分自主的进谏权力,谁觉得哪件事不爽,就可以直言上奏。

兵部被质疑,作为尚书的马文升不能装哑巴,他走出来道:“辽东地势特殊,尤其是关、宁、锦等处,若轻兵冒进,便有违在这几处设置城关驻守的战略,此番朵颜三卫也无意与大明在城关之下交战,只以掠夺为先。地方官民都已退守城塞之内,有何必要一定要在城外决战,扬狄夷骑兵之所长?”

马文升的话,也让在场文官很不适应。

以往都是文官一直争着要出兵,对于那些不敢出兵的都会各种奚落和参劾,比如说之前在延绥没有出兵跟达延汗交兵的成国公朱辅,就被言官各种参劾。

结果换到朱凤身上……

连马文升和刘健都觉得守在城关里挺好?!

难怪陛下说辽东军备荒驰,感情还真是那么回事。

……

……

朱祐樘道:“诸位卿家,不必再争了。”

文官内部都在战与不战方面起了争执,皇帝的话,算是出来当定海神针的。

众大臣做出恭敬聆听的姿态。

“朕派安边伯前往宁远驻防,是为防朵颜有不臣犯境之举,如今正好被言中,从山海关等处,其实都已有调度,若时机恰当,与朵颜于城关之外交战也无不可!”

皇帝的意思。

战或者不战,你们别废话了,还是看前线的形势来定吧。

而且朕现在不想听你们的,就想听秉宽老弟的。

你们说得再有理,但凡跟秉宽老弟所说的观点不同,朕也不会采纳。

就是这么直接……你们不服?

下次你们也先把狄夷犯境的方向和时间都能提前预料出来,朕听你们的也无妨。

“张周!”朱祐樘突然道一句。

张周从文官之后走出来:“臣在。”

朱祐樘看到张周在,心神也好像定下来,点点头道:“对于宁远之战,你有何观点?”

来了来了。

很多人想。

皇帝憋了这么半天,其实就是想问张秉宽的意见,至于先前所说的都只是铺垫,甚至连参考价值都没有吧?

张周朗声道:“臣认为,朵颜三卫既敢来,则不能令其扬长而去,否则有损于大明军威。但也不可轻易调度旁处兵马,为宁锦等处凭添事端。”

此话一出。

普通的文官听了很舒服。

但刘健和马文升等人听在耳中,心里都在想,你小子是故意这么说的吧?

也是在故意跟我们唱反调?

朱祐樘点头道:“宁远战事,不过跟之前几次狄夷寇边一样,若非先前朕提前做了布置,可等到战事有结果再报也不迟。朝廷也无须对此过分担忧。诸位卿家,把心先放回去,还是那句话,等有结果再说。”

……

……

皇帝没有苛求朱凤一定能取得什么大捷。

也是他自己想明白,用朱凤这些人,有点功绩就能大书特书,至于大捷……还是留给王越这些久经战阵的老将吧。

派朱凤和张延龄去宁远,还是太冒失了啊。

现在难得文官也没过多苛求,他也算是“见好就收”,他也不想让张周过多跟文官交恶,所以当张周表达了一个听起来很强硬的观点之后,他适时就给叫停。

朝议结束。

张周不出意外,又跟这些文官不是同路,直接要往乾清宫去。

而当皇帝和张周他们刚走,一群人又把马文升和刘健等人给围住。

张懋也走过去,笑着道:“看来陛下派成国公家小子去宁远,有欠周详,若派的是王威宁,这会也无须朝中人担忧战事怎么打,谋略该怎么用了吧?”

很多人皱眉打量着张懋。

听张老头的意思,他是在取笑我们?

可问题是,用朱凤那是皇帝的事,又不是我们提议的,你犯得着跟我们说这些?

谢迁笑着回敬道:“那辽东这一战怎么打,到底是听谁的?”

“呵呵。”张懋笑着,“于乔,你这话问得……总不会是听我的吧?”

很多大臣差点想骂人。

你张老头就是故意在这里抬杠,让我们心里不爽是吧?

……

……

一群武勋先走了,文官走在队伍之后。

屠滽问马文升道:“负图,宁远如今已做了备战,何以不顺着陛下的意思,让安边伯出兵呢?这要是朝中都默认了他畏缩不前可行,以后再以此来规范各边镇总兵官行军,可就没说法了。”

马文升道:“陛下都提前将安边伯布置在了宁远,你们觉得,宁远战事的进程,还受朝堂的控制?”

“这……”

屠滽似乎也恍然了。

九边各处的战事,从来都是以边镇的督抚、总兵官、指挥使等人根据情况自行做判断,然后出兵。

但现在就因为宁远距离京城近,朝堂就想要遥控指挥宁远的战事?

你们这些文官,是不是把手伸得太长?

谢迁则笑道:“陛下说得对,有结果之后再论。如今还没结果,敢问诸位,现在的过程不正按照陛下所推演的在进行?现在提议要固守,只是为保证宁远地方上不出大的差错,难道你们认为朱凤、张延龄和陈锐三人,适合带兵出战,与狄夷拼个鱼死网破?”

周围本来一群有意见的人,闻言也消停了。

他们也在想。

先前可能是过分苛求,要让朱凤跟西北的军将做对等,要求朱凤的行为必须跟西北的军将一致,要求可能是有点高了。

西北军将出兵,那是分内之事。

但朱凤可不一定……

朱凤去的目的,本来就是为了保证在朵颜三卫犯境时,不至于出的大纰漏,其实朱凤已经做到了,这时候贸然出兵反而不符合朝廷的预期,这也是为何连文官之首的马文升和刘健等人也做了态度上的转圜。

兵部尚书徐贯道:“谢阁老这句‘鱼死网破’,算是形容得很贴切了!但就怕没有鱼死网破之事,狄夷还是会无休止,下一步可能只能让王威宁去辽东,才能镇得住辽东的牛鬼蛇神了!”

以徐贯的意思。

我们也知道辽东的情况跟西北不同。

但问题是,你现在不打,朵颜三卫还是不消停,下次来的可能就不是朵颜三卫,可能又是火筛、鞑靼小王子的,大明是靠武力令西北和辽东各处的狄夷臣服的,如果遇战事首先想的是固守不出,大明的威风不存,北方藩属国的队伍会很不好带。

谢迁笑道:“那是陛下,还有张秉宽该发愁的事,不是我们!”

徐贯皱眉道:“你这话,是否有点推卸责任了?大明朝的事,不都是我等应该费心的?”

他很想说,你谢迁还真是口无遮拦。

就算事是如此,但你也不能这么说啊。

说得好像以后西北和辽东再有什么战事,让皇帝和张秉宽去参谋就行,我们可以当不知道了。

那以后朝堂上还要我们文臣作何?

“行了!”

刘健出来发话道,“这两日宁远的战事就该有结果,现在勒令安边伯等人仓促出兵,结果反而不妙,还是看结果吧!”

文官是在一种不甘心中,被刘健给搪塞回去。

眼下是没人说什么。

但就连刘健也知道,有关军政方面听谁的问题,可能未来很长一段时间,要盘绕在大臣心头,文臣和武勋可能自己也都要好好琢磨一番。

……

……

乾清宫内。

朱祐樘将张周叫来,也不问具体的战术,毕竟详细的张周都已经说明了。

“秉宽,还是让你为难了,早知道的话,就该调王越去。秘密调遣,辽东的外夷不知,到时就能杀其措手不及。”

朱祐樘的话,让张周意识到,这还是个优柔寡断的皇帝。

朱祐樘虽是“孝宗”,也被史家称出了“弘治中兴”,可这种中兴没有军事进取作为依托,皇帝在治国方面也只是守成而无大作为……其实这更符合道家“无为而治”的观点,算不上是真的兴盛。

百姓在这十几年时间里,就真能做到吃饱饭了吗?

也不见得。

张周道:“陛下,以臣看来,用安边伯在宁远,倒也挺好的,若是换了别人在那,或许狄夷还不敢轻易靠近城塞。无法发挥新炮的威力。”

朱祐樘一听,心情也激动起来,问道:“秉宽,那炮到底有多大的威力?”

“不好形容啊。”张周笑道。

萧敬一听,赶紧用期待的眼神望着皇帝。

好似在说,看这里看这里,我见过那炮的威力,我可以再帮张先生吹一顿牛逼。

但朱祐樘之前已听萧敬吹嘘过一次了,他没亲眼见过,也无须他人再于自己面前形容,除非是张周能说到天花乱坠,或者说……他现在连一门炮的威力,也只听张周一个人的。

朱祐樘问道:“秉宽,你觉得现在胜算几何?”

张周道:“如果是让安边伯与狄夷正面交战,胜算可能只有六七成,但如果是守在城塞内,等着狄夷靠近,先以火炮袭扰,再出兵的话,那就没有输的可能了。”

这点张周也没说错。

朵颜三卫在劫掠的时候,是不可能将宁远城置之不理的。

周围地势狭长,除了宁远城这座堡垒之外,就只有一些土堡可以作为防守之用,朵颜三卫出动至少有六七千兵马。

如果他们只顾着分兵抢掠,这时候大明的军队集结整顿好,以驱赶家院中的盗贼,那化整为零的他们岂不是只能夹着尾巴逃走?

朵颜三卫只能是派出重兵,先把大明的关城给震慑住。

就看驻扎在城外几里的问题。

张周考察过辽东的情况,得知一般朵颜三卫抢掠时,一般都是驻扎在城外十里左右的,也有驻扎到六七里的样子,到白天起营后则会挪到距离城塞三四里甚至是二三里远的地方……

总的来说就是在大明的火炮和劲弩的射程之外,这样大明一旦有开城门布置骑兵的打算,他们会恰当派出兵马来袭扰,以冲锋或是骑射等手段,把大明的骑兵给逼退回城关。

如果距离得远,等大明的骑兵、步兵在城门口列队完毕,他们都未必能掩杀过来,那时也就失去威慑的效用。

这时候如果大明有了超出以往射程一倍以上的火炮,对朵颜三卫来说可是猝不及防的,而子母炮的特点就是能快速换“弹夹”,再加上开花弹和霰弹……

尽可能快速发炮,就是打朵颜三卫的措手不及。

如果一切得当。

等大明先放炮再出击,胜算近乎是十成。

……

……

三月二十八入夜之前。

朵颜三卫的先锋兵马已经距离宁远西城门“迎恩门”不到十里,并就此安营扎寨布防工事。

陈锐得知情况之后,急切上城头去找正在观察形势的朱凤,请示道:“知节啊,不如你给我三千骑兵,我趁夜带兵袭杀过去,定能让狄夷有来无回。”

还没等朱凤回绝,一旁的王琼皱眉道:“平江伯,你在西北用兵多年,也该知晓鞑靼最擅长夜战,对于袭营等事防备手段颇多。”

陈锐道:“那是火筛,不是兀良哈这群崽子!”

王琼叹口气。

看不起谁呢?

你觉得朵颜三卫没本事,但人家在蒙古内斗中一直都没输,你觉得火筛牛逼,但火筛的精兵还是延伸不到朵颜三卫的地盘。

朱凤道:“张兄给的意见,还有陛下的旨意,都没有让我们轻兵出击,再等等。”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