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二百八十二章 成在他,败在朕

书名: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6

出兵的事,由不得马中锡反对,在这次走廊会议上就由张周拍板定下来。

马中锡回到巡抚衙门时,他的人已经把大箱小箱的东西都搬了出去,他知道要把官所腾出来给张周住,而他案桌上还摆着先前那份没写完的乞老归田的奏疏。

“中丞,天马上就黑了,要是今天写不完的话,赶不及送出去。”

属官之前见马中锡在请辞事情上很是坚决,等再看到马中锡回来,就觉得好像马中锡的态度和举止变了。

能做到宣府巡抚级别的官吏,在大明朝近乎是仅次于侍郎尚书级别的文官,这位马巡抚在心中想什么,可不是属官能琢磨明白的。

马中锡拿起笔来,多少显得有几分犹豫。

但他还是运笔如飞一般,将这份请辞的上奏写好。

“连夜送去京师。”

马中锡似乎也想明白了。

属官问道:“您是否已跟那位张制台打过招呼?若是您贸然请辞的话,他或许要刻意刁难。”

属官觉得有必要提醒一句。

你这么请辞,你可以说是自己厌倦了官场,但张周可以告你临阵脱逃,还可以找各种借口来搞你。

上司搞下级,方法多得很。

马中锡脸色老气横秋,态度无比坚决:“老夫行的正坐得直,问心无愧。无论他要做何,老夫都不会再陪他胡闹!”

属官面色尴尬,他就差没问,那位张制台还能做什么?

不是说来演炮、演兵、开矿的?难道他还有别的差事?

……

……

张周当晚就冒雨搬进了巡抚衙门内。

屋舍很多,但还是不够张周带来的人住的,很多锦衣卫也只能挤在临时所设的通铺房间,张周为了体现跟将士患难与共,还亲自去通铺视察过,每人发了二百文钱作为日常生活补贴。

但视察结束之后,他就回自己的大房间,躺在高床软枕上回忆着京城家里的自在生活。

“遗憾啊,身边无女眷,这日子不好过。”

张周明显属于饭饱没事干,就想思点什么的人。

随即门口刘贵来通报:“老爷,唐主事来了。”

张周这才收拾心情,到了后堂见了一脸踟躇甚至有点惶恐不安的唐寅。

“师弟啊,你怎来这里了?我可没说你要住在这,地方太小,没给你安排房间。”张周一脸遗憾之色道。

唐寅道:“在下住在驿馆就好。”

张周点点头。

有觉悟。

唐寅问道:“制台您先前提到要出兵时,可有让在下协同马副总兵出兵的打算?”

张周这才知道为何唐寅这副神色,可能是觉得自己的退缩,让张周不得不临时调遣别人去协同出兵,而本身由他出兵才是最合适的。

“伯虎,你实话说,你想去吗?”

别看唐寅比张周年长几岁,但论资排辈,张周作为师兄就是可以拿出师长的派头。

唐寅道:“在下不善于弓射,或也不适应长途策马奔袭。在下想问,张制台是准备以何人前去?”

“王伯安,你不知道他有建功立业之心?”张周还很纳闷。

唐寅怎么说跟王守仁也是一起到偏头关的,虽然二人去偏关的目的有所不同,但怎么说二人也是同年进士,又一起在研武堂做事,难道唐寅对王守仁的志向毫无所知?

“他不是……”

“你是想说,他去大名府为王威宁治丧?差事嘛,随时都可以变动,再者说了,研武堂麾下这么多勋贵、将官,目前都到了西北,为何只有他去做一些不痛不痒的事情?以他对军政的热忱,由他协同出兵,自然是再好不过。”

“若是他不愿前去呢?”

唐寅问出个深深困扰他的问题。

张周笑道:“他不去你去,谁让你是我师弟呢?”

唐寅似乎瞬间得到了他想要的答案,先前只是隐约的惶恐不安,此时却好像把这种不安给迸发出来。

张周起身来,拿出奚落神色道:“放心,你若也不想去,我会再找他人,如此建功立业的机会可不是人人都有的。你跟我才是同门师兄弟,好机会我还想留给你,你可别在这里给我丢人!”

“知道了。”

唐寅那叫一个无地自容啊。

但他的确不敢跟随远征的骑兵突袭威宁海,这似乎超出他心中的预期,他也不觉得自己有这般的能耐。

……

……

整军的事,当晚就在进行中。

由马仪挑选部分将士,配合京营的人,同时张周还会派出孙上器和刘贵一同跟着去……他们去的目的是当“监军”的。

说是对马仪放心,但该有的监督还是要有的。

当天张周也马上写了上奏,连夜传往京师,也好让朱祐樘知道此战的详细计划。

翌日上午,这份计划书便已摆在朱祐樘面前。

戴义和萧敬等人都是噤若寒蝉的样子,因为他们提前并不知道张周要突袭威宁海的事,他们也不知道皇帝是否知晓。

但他们也明白,但凡是张周的主张,哪怕是完成这种来回近千里的突袭,皇帝也会完全支持的。

“陛下,随同一起送来的,还有宣府巡抚马中锡乞归的上奏,他说年老体迈无法承担治理宣府的重担,还说最近几年身体每况愈下……”

戴义说此话的时候,也在等着皇帝发威。

张周说要出征,马中锡作为张周的头号部下,居然说要请辞。

这么不配合的事,不是找麻烦?

果不其然,朱祐樘闻言后厉声喝斥道:“大战在即,他却想要抽身事外?难道他心中所谓的公义,比大明边疆的安定还要重要?此等时候他若走了,让谁来接替他,治理后勤、军饷等事务?”

戴义道:“张先生身边或也有能人。”

“你是说唐寅之流吗?都嫩了一点,除非让王琼去,但偏关的防备也不能有丝毫松懈。”

朱祐樘大笔一挥,“请辞的事让他暂时不用想了,此战结束之后,不管胜败,他想去哪去哪。朕绝不会拦着他!”

正说着,门口有小太监进来。

萧敬过去对接过,回来后说道:“陛下,三位阁老,还有马尚书、英国公已在殿外候见。”

西北有战事将要发生,朱祐樘不像他老爹,更多时候还是想问问朝中正统文官的意见,他也不想跟朝中大臣的关系闹得太僵。

……

……

乾清宫内。

张周上奏的详细出兵计划,在刘健、李东阳、谢迁、马文升和张懋五人之间传阅,朱祐樘神色平静,也没着急让他们给出意见。

以朱祐樘的估算,这群人除了张懋之外,大概上来都会反对。

但在几人传阅结束之后,由马文升打头的发表意见中,却没有按照朱祐樘料想的路数来。

马文升道:“若火筛中帐的确在威宁海以北,从兴和出兵绕大青山出兵也无不可。但只以三千骑兵突袭,或有陷入重围之可能。威宁海周遭,并非只有满官嗔部一部,以往威宁侯出兵时,也是趁着风雪昼伏夜出,三百里路不到却潜行二十日方抵达。”

朱祐樘皱眉道:“马卿家你是觉得,秉宽的出兵计划太过于张扬,很容易提前泄露了风声?”

马文升也没想到皇帝这么直接,但他就是这意思。

人家王越奇袭威宁海,白天藏起来晚上行动,从大同镇出兵走了二十多天才到威宁海,结果你却想从宣府出兵,多走近二百里路却想三五天抵达,就没见过你这么突袭的。

你这是怕别人不知道吧?

张懋道:“陛下,以老臣所知,如今大青山一线并无狄夷活动的迹象,或真可以做到神不知鬼不觉。”

谢迁笑道:“英国公,草原地势不同于大明,很多地方都是几十里内一览无遗,大张旗鼓的出兵,还想掩杀敌后,只怕过于理想。”

这边朝堂上便先争了起来。

本来戴义也想出来说两句,却被朱祐樘伸手打断。

“几位卿家,若是秉宽真算准了,火筛的中军大帐的确是在威宁海,那在诸位看来,他的出兵计划应该是可行的。只是细节方面需要再行推敲,是这意思吧?”

朱祐樘其实并不想跟这几人探讨可行性。

他更多是在例行照会,把事跟你们说了,提前让你们知道,显得朕对你们倚重,而不是说朕就非要听你们的意见把此事给叫停。

西北的军政更多是将帅以实际情况来自行决断,就好像王越出征威宁海,也只是跟汪直商量,甚至连同行的保国公朱永等人都没有一同参与,皇帝凭什么什么事都要跟大臣做商议?

刘健等人都看着马文升。

此等关键出兵之事,连内阁似乎都没有太大的话语权,就看兵部怎么来定性这次的出征。

马文升道:“回陛下,是如此。”

“那行了。”朱祐樘道,“在秉宽走之前,就跟朕提过,要是出兵草原,是有两种方案的。”

马文升等人一听,好家伙,陛下你都跟张秉宽提前商量好了,居然还装模作样跟我们来商议?

朱祐樘继续道:“要么稳扎稳打,数十万兵马分几路,日行多不过四五十里,步步进逼草原,将鞑靼人赶出河套。”

“除此之外,就要出其不意,或像王威宁一般,昼伏夜出用十几日甚至是几十日布局突袭,突然杀出。”

“再或者就是长途奔袭,三两日内抵达交兵之处,哪怕对方提前已得悉消息,但只要突袭够快够果决,也能一战而功成。”

皇帝话音落,乾清宫内陷入宁静。

在场三阁臣、马文升和张懋都听出来,张周这是预判了他们的预判。

张周算准了他们会以如此四百里长驱直入,却还想日夜兼程,会过分张扬,以至于鞑靼会有所准备,并完成合围等事来说事。

张周就是告诉了皇帝,让皇帝来告诉他们,不是说提前消息泄露,就一定不能达到奇袭的效果。

更重要的是,要看敌人是否有时间做出反应。

朱祐樘说完之后,见几人都没说话,指了指一旁的戴义,戴义这才走出来补充道:“张先生在另外一份上奏中,提到目前鞑靼小王子巴图蒙克,与火筛、亦不剌等部族首领,正会兵于丰州一线,而后双方交兵之处,或在赤儿山,距离威宁海都在八百里以上。”

李东阳忍不住出来质疑道:“火筛等部,何以将身后完全暴露?如此轻兵冒进,并非鞑靼用兵之作派。”

戴义道:“因涉及到草原兼并之事,不可以常理来揣度。”

朱祐樘打断戴义的话,道:“把秉宽的意思说明便可。”

让你跟他们解释一下张周的意思,你还在那掺和自己的意见,你以为自己是谁?你一个太监还想在出兵草原这种事上,参与最直接的谋划不成?

戴义听了皇帝的话,心中多少是有些失望的。

作为司礼监掌印太监,之前被文官压着,现在被张周压着,下面还有萧敬等人对自己的职位虎视眈眈,皇帝对自己似乎也不看好……我就是个传声筒,感情谋划等大事跟我无关是吧?

“张先生提到,即便在出兵之后,火筛等部有所反应,在前后夹击情况之下,也会尽可能往西迁移,只要出兵够快,就可以在一两日内追上,毕竟草原部族中帐周边多有牲口和老弱妇孺,跑不快。”

戴义终于说完。

张懋则笑道:“这位张先生,还真是喜欢把什么事藏着掖着,去西北之前却是丝毫不觉他要这么做。上奏还做两份。”

朱祐樘道:“英国公,你有意见?”

“回陛下,老臣对于张制台的出兵,毫无意见。老臣非常支持这般用兵,能打出大明朝廷之威,彰显我三边将士之猛。”

张懋嘴上这么说,却也不由往刘健他们身上看一眼。

刘健他们岂能看不出来张老头内心的焦灼?

你张懋不是很喜欢站在张周那小子的立场上来想事情吗?现在他已经暗地里搞奇袭威宁海的事情,让他事成,爵位近乎保证能落到他头上,到时就不用等到你下一代,估计你张老头晚年就要把提督京营的职责交出来了。

如果你张老头到现在才知道什么叫养虎为患,你也是后知后觉。

在防张周崛起这件事上,我们应该是一条心的才对,只有你们武勋最开始还执迷不悟。

“先锋人马出兵,估计就在今晚。”朱祐樘又说出个让在场人多少有点接受不了的消息,“三千骑兵,一人两马,不带炮,每人一支铳,带弓箭及盔甲等。三天四夜后,于黎明时分对威宁海展开奇袭,这是为以防大明将士对于地势不熟,以白天突袭为妥。至于中军兵马,由秉宽亲自率领,也是今晚动身,明天一早出塞……”

朱祐樘的话,也让刘健等人彻底明白,这就只是一次例行通知。

刘健拱手道:“陛下,这两日是否要在朝上提及此事?”

“事无结果之前,朕不想为太多人所知晓。”朱祐樘道,“连秉宽出塞的名义,都是演炮和练兵,以其出兵之进展,也无奇袭之迹象,也可麻痹于草原部族。”

“呵呵。”谢迁笑了笑。

这笑出声的做法,也让现场氛围有些怪异。

周围几人当然知道谢迁为什么在笑,他是觉得张周在耍阴谋手段,都觉得要是出兵草原,也一定是张周领兵,无论是大明朝廷的将官,还是天下百姓,甚至是草原人,也都觉得只有张周才有资格带兵突袭草原。

可张周就是反其道而行之,他带的总兵官朱晖、副总兵张鹤龄,都跟着他出去放炮打兔子,一路上慢慢悠悠出去演兵。

结果掩盖了马仪带兵突袭威宁海的事。

谢迁的笑,更多是在笑张周的所为太过于“理想化”。

如果突袭威宁海有那么容易的话,王威宁也不至于二百多里路走二十多天,你想一战功成,还想速战速决?

世上哪有那么便宜的事?

朱祐樘道:“朕对于秉宽的期许,本来就是让他奠定大明国威,将宣府周边胡虏尽都驱赶,并开矿冶铁铸炮,加强边备。这一战,是他审时度势后所做的决断,朕不会苛求他一定能取胜,但如此出兵之事,也是朕所希望看到的。成在他,败在朕。”

在场几人听了,心里都不是个滋味。

皇帝还是老生常谈的话,张周赢了,朕加倍赏赐;但若出兵不顺,朕也不追究他责任。

如此是包庇啊陛下!

李东阳问询道:“出兵威宁海,以何人领兵?”

“副总兵,马仪。”朱祐樘道。

此话似乎解释了张周为什么一到宣府,就保马仪,并不惜跟宣府巡抚马中锡交恶。

“对了,宣府那场雨,还是下了。”朱祐樘道,“秉宽当着百姓的面,祈雨成功,也让军民知晓,天意到底是站在哪边。”

李东阳想说,我看不是让百姓知道天意站哪边。

而是让将士们觉得他张周牛逼轰轰,如此张周提出个奇袭威宁海的战略,那些怕死的边军将士才会跟着他干。

他这么做就是在立威。

“不知陛下,文臣和中官,以何人协同出兵?”李东阳继续问道。

朱祐樘道:“宣府镇守中官曹顺,及兵部主事王守仁。”

“这……”

当李东阳听到王守仁的名字,多少还是有些理解不了。

张周这会居然用上了他们传统文臣派系的子弟?王守仁……在李东阳看来,这可绝对不是张周能收拢过去的。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