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二百六十四章 画饼我是专业的

书名: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6

“秦卿家,朕对于西北的期冀,是能连绵堡垒数千里,遍地沃土,西北的山川河流应该都在大明的疆土之内,虽不能到海晏河清,至少也要让百姓安居乐业!”

朱祐樘感慨着说出自己的构想。

没提出兵之事,但所谓的“连绵堡垒数千里”,不就等于是在告诉秦纮,朕希望你把河套地区纳入到大明的版图中来?

这就讲个说话的技巧。

如果在朝堂上,当皇帝的面对一个心怀怨怼的传统文臣,大谈什么西北出兵、不破楼兰终不还之类的论调,秦纮能听进去就怪了。

但现在不一样。

朱祐樘先给秦纮看过他的具体策略,连战车都给你搞出来,再迎合你的喜好,秉宽不是说你喜欢修筑堡垒吗?那就跟你构想一下整个西北堡垒连绵几千里,再跟你谈谈屯民的安居乐业……咋样?

心动了吗?

秦纮果然也一改先前冷漠的态度,显得非常激动,跪下来领命道:“老臣定当尽心竭力。”

马文升和刘健对视一眼。

他们都看出对方眼中的惊讶和惶恐。

就这么被皇帝三下五除二,就把秦世缨给收服了?

这……

怎么让人想不明白呢?

“起来起来,这不就生分了吗?如今偏关巡抚和总兵官都已到任,秦卿家上了年岁,从山东一路赶来应该是辛苦了,就在京师歇息一日,明天再继续出发。”朱祐樘显得很体谅秦纮的辛苦。

秦纮道:“老臣岂能懈怠于军务?老臣请旨,马不停蹄前往偏关,布置军务。”

“好啊,大明难得有秦卿家这般忠肝义胆的老臣,西北大事,朕以后要多托付于你。”朱祐樘道,“让秉宽陪同你一起出宫,另外还有几人,或要与你一同往偏关,各有差事在身。至于炮车、火炮之事,不如你们私下商谈。”

“是。”

秦纮望着张周的眼光,带着几分欣赏和赞同。

甚至他都不再去理会马文升和刘健投射来的目光,似已没把这两位放在眼里。

……

……

内廷会议结束。

各自回去,张周和萧敬,负责陪同秦纮出宫,路上谈论一下西北用兵还有造炮车的事。

至于马文升和刘健,则是走另一条路,由陈宽引路。

“哎呀,要么怎么说秉宽不可或缺呢?本来朕也以为,这个秦世缨是个老顽固,跟他说什么他都听不进去,谁曾想就这么三言两语,他就心悦诚服了?呵呵。”

朱祐樘在屏退了这几位大臣之后,一脸志得意满,当着戴义的面脸上露出喜悦。

当皇帝的最怕西北用人不听他的。

不是每个人都像王越那样对皇帝和近佞言听计从,也不是每个人都有王越那般的实力能震慑群雄。

戴义试探着问道:“这位秦老制台,会不会有可能……只是装出来的?”

作为皇帝身边亲近之人,戴义不能让皇帝的心起空,有些话难听他也要说,这是为体现忠诚。

朱祐樘笑道:“朕先前也跟秉宽探讨过,秉宽的意思,秦世缨虽是文臣,但朝中已无他立足之地,他要么在西北主持军务,要么回乡颐养天年,而先前他的功勋还不足以让他震慑寰宇,如此建功立业的机会,他怎会轻易错过呢?”

“啊?”戴义一脸不解道,“那他现在还……”

没说全,所表达的意思是,既然秦世缨有建功立业之心,还在朝堂上大放厥词要搞什么“御敌五策”,讲什么安民?朝上他哪有什么进取之心?

朱祐樘道:“在安远侯的事情上,朕或许对他过于苛刻了,他心中怎可能无丝毫的芥蒂?朕就是要对他推心置腹,以真心方能换来真心。何况秉宽也投其所好。秉宽没说错,秦世缨对于修造土堡和造车之事,很是上心,那就不妨以此为破局之法,如今看来用策用对了。”

戴义这才知道,张周不是在用一些方法来试探,而是早就瞅准了秦纮的软肋,算是对症下药。

“陛下,有张先生在,西北真可保安宁了。”戴义这时候便只需要拍马屁就行。

朱祐樘起身,本已迈出步子,闻言又有些感慨道:“朕想以他总制延绥、宁夏、固原等处军务,但可惜他始终还是威望不足,京师内,朕也离不开他!王威宁、秦世缨,朝中能臣辈出,可惜秉宽只有一个!可叹,可叹!”

戴义道:“不是张先生还收了唐寅为师弟?”

朱祐樘笑道:“秉宽是说要把唐寅调去西北,但他学艺不精,如何能堪当大用?就当先试试吧!朕也希望秉宽能多栽培几个能人出来!”

“张先生一心为朝廷,可敬可叹。”戴义再拍张周的马屁。

“呵呵。”

朱祐樘笑着往坤宁宫而去,大概他今天已没有什么心思去处理朝务。

……

……

刘健回到内阁值房。

李东阳已经先一步回来。

“宾之,你怎没去乾清宫?”刘健过来便问询。

李东阳先前是跟着马文升和刘健一起去乾清宫的,但半路被御马监的人给叫走,似是有什么事商议。

李东阳道:“陛下要派王守仁和唐寅二人往西北,一个是去打理王世昌的丧事,另一个说是过去给秦世缨当西席幕宾,随后布置让我去跟礼部商议王世昌治丧的细节……是说乾清宫有何事吗?”

文臣这边的任务,也是各不相同。

刘健这才将秦纮于乾清宫内的表现说出,随着他的讲述,李东阳和谢迁的脸色逐渐紧绷。

当说到秦纮在看到那份战车图纸前后的反差,谢迁已愤然将手上的毛笔给掰断。

“秦世缨这是要作甚?朝堂上口口声声要守土安民,才被召对一次,就好似王世昌一样脊梁骨都直不起来?”谢迁对秦纮的评价也很不客气。

在他们这些传统文官看来,向皇帝和近佞屈服,就等同于变节成为宵小之辈。

这也是王越有能力而一直被人诟病的原因。

同样,张周无论能力高低,也仍旧不容于传统文臣势力。

不在于你们的能力和所做的事是否真的利国利民,而在于你们做事的方式是不通过朝堂的,属于“近佞”做事行为,一次可能因为你们的方式而取得捷报功勋,但谁能保证这种方式能长久?

文官讲规矩,讲中庸,讲一切按部就班,谁违背了规则谁就要被当作异类。

这也是华夏千百年来的官场规则。

甚至就算是王越和张周一切都本分守规矩,但只要功勋显赫,同样会被攻讦,这就是“枪打出头鸟”,只要你违背了“中庸”原则,成为冒尖的那个,就会被人各种挑刺,就近来说程敏政就是折在这一点上。

所以张周从开始就知道,不管自己对文官报以如何的态度,反正他都是被挑刺攻击的那个,那干嘛还要拉下脸去跟文臣讲和?

没那必要。

刘健叹道:“或许他对于造车、修堡之事,很是推崇,所以才会有这般态度上的转变。”

李东阳则摇头道:“我看未必。”

“哦?宾之,你有何见解?”刘健其实自己分析对了,但他也觉得自己的分析太流于表面,觉得事情往往不可能那么浅显。

所以他想听听李东阳的意见。

李东阳道:“陛下先以太子所提之军策,给他评断,分明已有让他指点太子,辅弼储君之意。而后再以战车等相告,尽显信任,或是因此而令君臣前嫌尽释。”

“呵呵。”谢迁不屑一笑,“他秦世缨什么年岁了?难道他以为自己将来还有机会回朝来指点太子,当东宫之师?还是说他以为能熬得过几年,等将来有机会再辅佐新主?”

“于乔!”

刘健板着脸喝斥一句。

你谢迁还真是口无遮拦,这种话你也敢随便乱说?

“咳!”谢迁咳嗽一声,或许是因为秦纮态度上的反差,彻底把他气着。

先前他还在那些文臣和武勋面前调侃,简直把那些武勋说得无地自容,结果现在秦世缨就用一个“前倨后恭”,让他知道什么叫翻脸比翻书还快。

李东阳道:“要好的话,趁秦世缨动身往偏关之前,找机会与他谈谈。”

李东阳觉得,既然皇帝能来个内廷会议示好,那我们也可以仿照一下,把秦纮的心给定下来,让他按照文臣的规则办事。

刘健抬手否决了此提议,他道:“文臣领兵部事往西北去,阁臣若贸然与之相见,定会为人所诟。若陛下出兵河套之心坚决,也不会以一臣之见而有变动,如今以秦世缨总制宣大军务,也好过于换旁人。不该再有苛求。”

在大局观上,刘健要比李东阳更好。

他顾全更全面一些。

大概的意思是,现在就算是让秦纮听我们的,让他到了偏头关只做死守而不安排出兵河套,回头皇帝的战略意图达不到,也会将其撤换。

也可能是换个能带兵出征的去当三边总督,把秦纮的权力给架空,到时可能还不如现在这么好控制。

“嗯。”李东阳明白刘健的意思,点头赞许。

谢迁则问道:“那张秉宽在此事上,到底做过什么?“

刘健摇摇头,显然他也没想明白,张周在这件事上到底扮演了什么角色,他只是尽可能回忆了一番,道:“太子的军务策,或是出自他的指点,再就是造战车,也是他的主张……至于如何说动秦世缨,这恐怕只有问秦世缨本人了。”

困局。

秦纮马上要带兵出征,阁臣为避嫌不能去见,不见也就不能问,不问就不知道秦纮内心的真实想法。

不知道,那就只能猜。

这才是让他们焦躁的地方。

明明之前一切都在控制之中,可一扭脸秦纮就“叛变”了,连叛变原因都想不通,这才是让三个阁臣最无力的地方。

李东阳道:“太子学业未成,却是对于军务过于痴迷,此非仁君之风。不妨以此,找言官上奏,提醒陛下要规范太子日常的课业……尤其是张秉宽,不该过多参与到东宫进讲。刘老以为呢?”

“嗯。”

经过李东阳的提醒,内阁三人好像终于是找到“突破口”。

既然没办法改变皇帝用秦纮,也没法改变秦纮的态度,那就从参劾“张秉宽带坏太子”这件事入手,就算不能让皇帝失去对张周的信任,也至少先让张周在清议名声上喝一壶,让你在文臣中的声望降低。

不能保证我们在朝堂上的话语权,至少也要保证我们在文官中的话语权。

“此事,于乔你去找人说。”刘健道,“不可为他人所知。”

谢迁笑着点头:“好说,张秉宽坏了那么多的规矩,真是罄竹难书,朝中早有言官对他恨之入骨,要不是先前刻意压着……呵呵。放心吧,未来这段时间,他不会好过的。”

……

……

张周其实也早就料到,在王越死之后,文官为了拿回西北军政的控制权,一定会朝他这个事实上的皇帝第一幕僚下手。

不能直接影响皇帝对他的信任,那就间接从他的名声入手。

三人成虎。

如果朝中人人都在说张周是个近佞,那天下人都会不他当成近佞。

毕竟大明的舆论一直掌握在手拿笔杆子的人手上,连皇帝有时都要为舆论所屈服,这也是为何弘治一朝文臣能逐渐成为大明绝对统治势力的原因。

张周陪同秦纮出宫,马上带他去王恭厂,现场参观了新式的火炮,并将新的炮车成品给秦纮看。

秦纮对于火炮并不很感兴趣,但见到新的战车之后,双目都在放光。

王守仁带着唐寅走出来,二人给秦纮施礼:“见过秦中丞。”

“哦?”

秦纮抬起头,见两个三十岁上下的人,他还并不认识。

张周给他做了引荐。

“都是本科进士,王守仁、唐寅,二人一直都在研武堂内协助演炮之事,在修造战车上,二人也出力甚多。”张周把自己的功劳,还往王守仁和唐寅身上分了点。

主要是为了拉近秦纮跟二人的关系。

秦纮点头笑道:“年轻有为啊。”

一旁的萧敬提醒道:“王进士此番是受命前往偏关,护送威宁侯棺椁回乡,完成治丧之事。至于唐进士则是张先生的师弟,他对于演炮和造车之事非常擅长,或是能相助到秦制台。”

“哦。”

秦纮点点头。

显然他对于王守仁所做的事,并没什么意见。

朝廷派个人去给王越治丧,合情合理,而且重点是王守仁的出身要比唐寅高太多了,秦纮对这样世家出身的子弟没什么意见。

但唐寅那边……

你出身可就卑微了,商贾之子,还是张周的师弟?

就这样还想来给我当幕僚,帮我造战车甚至是出谋划策?

谁给你的勇气?

……

……

随后张周单独带秦纮到王恭厂各处看过。

等一切都准备就绪,随后萧敬会带秦纮去都督府,秦纮会由一千京营骑兵的护送下往偏关去,这批人马也算是皇帝给秦纮的“私人武装”,到偏关也是充当亲兵护卫的。

“师兄,我……”

在送秦纮出王恭厂之后,王守仁那边大大咧咧就准备出发。

而唐寅这边则一副“我不行别让我干了”的神色,想找张周来推搪责任。

张周眯眼道:“怎么了二师弟,你人还没去西北,不会就怂了吧?”

唐寅道:“如今我刚中进士,家眷都尚未安顿好,官职也未定,此时便往西北……便觉得内心不安,不如……”

“呵呵。”

张周笑了笑。

历史上唐寅跟第二任妻子和离,是在其弘治十二年会试折戟沉沙之后。

而因为有了他的出现,唐寅这次直接中了进士,和离的事就没发生。

但有些矛盾不是因为一天而起,唐寅在把妻子接到京师之后,因为日常琐事还是会发生很多矛盾,严重影响到唐寅当官。

“伯虎,你去西北这不是我一个人的意思,而是陛下的意思。”张周笑道,“你代表的是我们的师门,有你在,对这位秦侍郎也是一种制约,你别看他现在对你横挑鼻子竖挑眼的,可到了西北之后,他会对你改观的。因为你……的确是个能人。”

“呃……”

唐寅觉得张周是在糊弄他。

我是能人?

我自己都没觉得,你是从哪看出来的?

“你家里事,不用你多担心,安家费什么的都给你布置上,我也不能薄待了为师门效命的你。你看我给你夫人找个更大的院子住下,你意下如何?”

“不……不必了。”

唐寅身上打个激灵。

他跟妻子的关系是不太好,但张周怂恿朱凤跟妻子和离的事,他是知晓的,男人在家事方面,一向都是不想求助于外人的。

张周手搭在唐寅肩膀上,给他画着大饼:“你看,你去西北一趟,不用什么功劳,就当是为自己赚个履历,回来之后就不再是六部主事,或许直接晋升员外郎。要是你觉得在京当官不顺,放你到地方,也不必再从知县、通判之类的做起,布政使司的参政、参议供你选!”

唐寅道:“我初入朝堂,无寸功在身,这……可能吗?”

张周笑道:“你在我师门,什么不可能?你也该知道我马上要晋升侍读学士了吧?”

“呃……那……那我就去试试吧。”

唐寅虽然知道张周在给他画饼,但又觉得,这不失为自己人生的机会。

考量之后,也就硬着头皮答应下来。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