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二百九十五章 宠辱不惊

书名: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6

自古受封莱国公者,有名的当属杜如晦和寇准,二人都是能文能武的典型。

戴义等人明白,这是体现了皇帝对张周的期待,就是要让张周能成为出将入相的人物,能相助大明的中兴。

等朱祐樘去见周太后和妻子,要把此事告知于身边亲人时,戴义等人并不陪同。

四名司礼监太监身后跟着几名司礼监读书房的小太监,四人则趋步而行。

“陛下要以张先生为国公,怕也不是太容易吧?”

韦彬跟在后面,问了一句。

之前辽东的事情,韦彬对张周多少是有些意见的,但随着辽东之战结束,他的嫡系,辽东镇守太监任良并没有被惩罚,甚至连都御史张玉都只是被罚奉了事,他现在只是更关心,张周的崛起对他的利益会产生多大的影响。

毕竟韦彬更多是与各地的镇守太监有往来。

戴义道:“以目前的功劳,赐个国公又如何?”

萧敬在旁也提出了质疑:“只是张先生并未亲自上阵,就怕文臣那边会有闲话。”

戴义突然停下脚步,瞬间周围的太监都愣住也跟着停下,不明白戴义葫芦里卖得什么药。

“你们啊,就是咸吃萝卜淡操心,陛下要怎么颁赏张先生,陛下自有其安排,此番连阁臣和兵部、礼部的人都没召见,还不说明问题?陛下或已觉得,明日朝上将此事说出,就算有人反对也不会形成气候。等着吧!”

戴义现在更多是生气于自己一直被怀疑,也受到挑战。

以他的老迈,似乎在皇帝那边都不太得宠了。

……

……

坤宁宫内。

朱祐樘正当着儿子的面,或者说是面对儿子那双充满了迫切的眼神,在跟妻子说明张周为大明打了一场酣畅淋漓的胜仗。

张皇后和朱厚照似乎都不关心张周是否亲身参与到这场战事中,在他们眼里,实际带兵的王守仁和马仪都是透明且无意义者。

当然母子俩所关心的侧重点也有所不同。

张皇后问道:“那陛下,鹤龄呢?他也去了吗?”

“没去威宁海,但随秉宽到猫儿庄,迎奇袭威宁海的将士回关隘,目前他们还在南撤之后,曾经不可一世的火筛,如今连引兵靠近都不敢,相信现在已经撤回关内,只是消息尚未传回京师。”朱祐樘笑盈盈道,“鹤龄作为副总兵,也算是有功之臣,朕会好好颁赏他的。”

“那就好。”

张皇后一听,脸上也有了笑意。

她才不管西北是否有胜仗,作为一个“妇道人家”,她更关心张家在这件事上能获得什么。

朱厚照则急切问道:“那秉宽他为什么不带兵跟火筛打,还要撤回关内?他不想一次就把火筛灭了?”

朱祐樘闻言瞥了儿子一眼道:“秉宽也是你该称呼的?”

“父皇,怎么这时候还在意那称呼什么的,您知道说的是张先生就行了。”朱厚照一脸懊恼。

关键问题不回答,居然关心我怎么称呼张周?

你平时不都以“秉宽”来称呼他?

朱祐樘道:“用兵之道,不在于战场上一时一地的得失,而在于全盘的考量,如今草原形势波谲云诡,正是内部分裂和自相残杀之时,大明此战意图已达到,完全无必要再起干戈,待草原局势明朗之后再收拾残局便可。”

“嘿,自己不上阵,让别人上,不干活说等收拾残局,亏我还天天等着他踏平草原呢。”

朱厚照小声嘀咕着,倒是有些心怀不满。

“你说什么?”朱祐樘见儿子现在喜欢跟个妇人一样,把心中小算盘珠子扒拉在明面上,不由来气。

“没事,儿臣是说,张先生很厉害,以后就靠他平草原了。”朱厚照撇撇嘴,多少还有些不满呢。

去草原打仗这么好玩的事,居然不带我去?

甚至去了连封信都不给我写?让我守着“望夫崖”?

朱祐樘道:“朕还打算赐秉宽为莱国公,明日朝上就会提,不过可能也要等战果出来之后。朕还要去跟皇祖母说及此消息,就不在这里用膳了,摆驾!”

“陛下……”

“皇后,你多休息,最近朕国事繁忙,等过几日闲暇之后,多来陪你。”

朱祐樘一边安慰着妻子,却好像是借口要忙于工作,却总没事出去鬼魂的丈夫一样,就这么丢下妻儿,以见祖母为由先行离开。

张皇后自然有些不满。

因为她最近跟皇帝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少,朱祐樘甚至经常“夜不归宿”,她连丈夫平时在哪都不知道,甚至也没法去调查。

她看起来是六宫之主,但她比之万贵妃等人还是差了一点,因为她在东厂和锦衣卫中都没人,所谓的皇后也不过是可以对宫人保持威仪,以前要做什么事也多仰仗于张家兄弟,而现在她的两个兄弟都在西北,一个在延绥,一个在大同。

她现在想找人去去查查丈夫的行踪都很难。

……

……

偏头关之外。

朱凤亲自引兵出塞,按照约定到兔毛川,也就是黄河的一条支流,并没有过河,而是在发现没有遇到敌情之后,逐步撤兵往偏关镇之外的城关。

等他回到水泉营堡之后,见到了已引兵过来的王琼,方从王琼口中得知威宁海和土山两战的结果。

“张兄他……果然有能力担当西北防务重担。”

朱凤没有觉得失望,反而觉得很欣慰。

有张周在,我终于可以想想回京城或者是回南京后,怎么去过逍遥日子了。

王琼问道:“此战张制台未用你,你不觉得遗憾?这般的功劳,换了你去,相信你也能取得这般的战果。”

“不会。”朱凤道,“我既没有那位王主事的运筹帷幄,也没有马指挥使的魄力,若是我带兵去奇袭威宁海,一场小胜后,我就想回大明关塞之内,也绝对不会押送那么多的俘虏和牲畜,论才能,我不如他们。”

王琼苦笑着摇摇头。

见过妄自菲薄的,也没见过这么自轻的。

你都靠军功获得安边侯爵位,居然认为自己没能力去打一场看起来顺理成章的奇袭战?

这场战事,明显策划比用兵更难,要有张周的魄力,以及张周在宣府祈雨所带来的军心稳固,才有资格谈一场奇袭,反而是奇袭看起来没什么大的难度……

这就大概跟,教练是一个球队的灵魂一样。

不上场,也能把一场比赛玩得转。

但你朱知节去自贬身价,认为没能力……王琼心想,难怪张秉宽不用你来领兵奇袭威宁海,还真有其道理。

但为何不让我去呢?

相比于朱凤的豁达,王琼是做不到宠辱不惊的,正如张周用他的理由一样,他王琼有能力,也善于逢迎,但同样也有这种人该有的劣势,就是……心胸的狭隘。

王越能力也很强,但在挤兑同僚方面手段同样很多。

难道他王琼就能自比圣人,面对二次奇袭威宁海这样滔天的功劳无动于衷?

“张制台用王伯安,这点我是没看懂。”王琼便当着朱凤的面评价此事,“用一个从未踏足战场之人,一子错满盘皆落索,他这是在赌,还是确有识人之明?”

朱凤显得无所谓道:“伯安不也在研武堂内?大概就是觉得用人趁手吧。”

朱凤对于张周用王守仁并不以为然。

“那知节,你对伯安的能力又有多少认识?你认为他能成就大事?”王琼反问。

“这……”

朱凤哪回答得上来这种问题?

他很想说,我在研武堂就是混日子的,跟那些人都很少接触,更不会去留意谁有本事谁是孬种。

你王琼不也是研武堂的?难道你对王伯安没了解吗?

历史上是王琼推崇了王守仁,但那是建立在身份和地位完全不对等的前提之下,作为师长和前辈,王琼愿意去推荐王守仁。

但历史上他王琼仍旧会跟彭越为了争夺西北的军权,而争到头破血流,互相攻讦甚至不惜公报私仇……

眼前王守仁并不是他王琼推荐出来的,而王守仁经过这一战,明显已成为可以近乎跟他王琼平起平坐的人物,王琼怎还会拿出那种提携后辈的心态来对待王守仁?

“王中丞,那我们是否要出兵去协助大同镇?下一步,火筛就该寇边大同了吧?”朱凤倒还是有热心肠。

奇袭威宁海太危险,我不干。

但若是调兵往大同镇,去协助张兄驻守大同,我可没什么不敢的。

王琼道:“不必,偏关的局势比大同镇更危险。有张制台在,大同镇可确保高枕无忧,而且以我想来……火筛已失去在草原上争雄的资格,若是他还想保全部族实力,唯有审时度势归顺大明这一途。”

“不……不会吧?”

朱凤不太理解政治。

在他看来,半年之前火筛还是人见人怕的煞神,他的骑兵在宣大一线来无影去无踪,各地镇守巡抚、总兵、将士对他是忌惮不已,结果半年后他就要投靠大明了?

难道草原那群号称是雄鹰之子的家伙,是这么没骨气吗?那连我都不如啊。

王琼摇摇头叹道:“火筛的蒙郭勒津部一共能有多少族民?一次被杀、俘两万人,这还不算过去半年的折损,他还想负隅顽抗,就是他想在草原上覆灭。就算大明能放过他的族人,鞑靼小王子也不会放过他。”

“张制台此举,无疑是相助鞑靼小王子解决了蒙古右翼这个大麻烦,从长远来说也未必是好事。”

朱凤惊讶道:“这都不算好事?”

王琼叹道:“知节,你不要总想着敷衍了事,你有能力,也有靠山和背景,深得陛下和张制台的信任,对于边关事务,要知其然,更应知其所以然。最近要加强偏关各关隘堡垒的巡防,你要留心了。”

“哦。”

在王琼眼中,朱凤真就好像是个扶不起的阿斗一般。

王琼有时是恨其不争,但这性格,是王琼所欣赏的。

不争,意味着别人不会把你当敌人,如果你只是装作不争别人会加倍防范……但你是真的不想争,那你就具备了最大的优势,当个镇守西北的勋贵,你朱知节近乎就是无敌的。

……

……

朝议。

奉天殿内,在场的文臣武将神色都相对复杂,因为在他们来之前,都听说了西北战事的推进。

但有关张周撤回关内的消息还没有传来,也就没法知道这场战事的确切结果。

“……一万六千多俘虏,几万头牛羊,一天能行进个十里八里的怕就不容易了,能否入关还真难说呢。”

有人也在唱衰。

这种论调,更符合文官的预期。

只有文官那边比较讲求论资排辈,张周属于新贵,如果被张周搞出这么个大事件,还从草原上全身而退了,对于文官利益影响是最大的。

至于武勋那边……只有当天的张懋脸色是绷着的,因为好像张周崛起唯独对他影响最大,至于别的武勋,都是很乐于看到大明军事崛起,这对他们来说也将意味着要熬不出头了。

至于是谁提督京营,对我们这些普通勋贵来说有那么大区别吗?

反正不是张周,也是张懋这老头子,而且很可能是一代一代传下去。

有张周搅局,反而对都督府的格局会产生影响,说不定我们就有机会上位了。

朱祐樘当天来得很晚。

不过皇帝提前没有召见任何一名大臣,当天也没什么人请假或者休沐,因为他们也知道今天日子特殊,朝堂上很可能会出现论功请赏的事,就算不想来当见证者,也不想在这种大朝会上不露脸。

谁不来,就意味着不给皇帝面子。

“刘阁老,今日或涉及论功之事,该怎说?”

刘健本还在跟李东阳低声说着什么,却是徐琼往他这边过来。

只有徐琼这样在文官中相对中立的人物,才会于此时问出这么敏感的话题。

要论功行赏,涉及到三个人,都或多或少有“问题”。

张周自不必说,而王守仁也是个新科进士,这么大的功劳似乎必是要赐爵的,但赐什么怎么赐,都是有讲究的,王守仁功劳再大,难道他想跟张周变成一伙,同样为朝中主流文臣所不容?

至于马仪……这是正统文官马中锡所参劾的赃官,他戴罪立功就罢了,还取得这么大的功,亲自斩首就好几藉,更别说是全盘指挥的功劳。

作为宣府前总兵官,直接升伯爵似乎比王守仁都更容易。

一下跑出这么三个难题,也难怪徐琼要先过来问问。

不然礼部真不知道该怎么去评价这件事。

谢迁则笑道:“战果未出,也不急着论功吧?哪有战事不结束,就先想着论功行赏的?不怕乐极生悲?”

通政使元守直插嘴道:“听说火筛可是带了数万兵马撤回来,要跟姓张的决一死战,姓张的手头上就那么点兵马,他敢一战吗?”

“哎呦,元银台,你可一定要息怒。”谢迁笑呵呵道,“就算你要用激将法,在这里说也不合适。王伯安有一战的勇气,他张秉宽可就未必了,不然为何不是他张秉宽亲自带兵奇袭威宁海呢?他跟王世昌可不同啊。”

谢迁这就是遵循昨日李东阳最初提出的构想,以王守仁的功劳来压张周的。

一旦一次功劳由不同的人来分担,那就可以彰显其中一人,来抵消别人的,正是此消彼长的意思。

一功不二算,你张周没亲自领兵,总不好意思抢你自己举荐出来的领兵将领的责任吧?

张懋走过来,目光深邃面含讳莫如深笑容道:“能决战千里之外,也不失为千古名将之典范,老夫可听说,此战中威武天火药发挥了无比大的功用,也是因为火炮难懈怠,也不过是带了一些轻炮,效果皆都不佳。”

看似张懋是在帮张周说话,但也有提醒在场之人,其实还是黄火药的功劳。

就算张周是发明者,但也不能每次用了黄火药取胜之后,都要记他一次功劳吧?

大明以前取胜,也没见得去给打造兵器的,或者是曾经发明火药、火铳的人计功劳,更没有给他们加官晋爵吧?

谢迁道:“我们也不能否认,张秉宽用兵之神,但他还是太过于怕事,再就是他引兵西进,也有违先前于宣府周边演炮的初衷,这算是擅自用兵吧?”

“对,对。”旁边有人附和。

总算是抓住张周的小辫子了。

李东阳道:“于乔,别说了。”

谢迁自然是因为气不过,才这么说,他所谓的气不站在大明立场上,纯粹是站在文官,或者是他自己的立场上。

但他还是依言不再多去评价。

马文升道:“如何论功行赏,要以实际来论,当有先例来支撑,无先例可援引的也要看陛下的意图如何。至于宣府及各镇出兵之事,兵部是提前知晓的,只是未在廷议上提及。”

马文升其实也是来驳斥谢迁的。

皇帝提前召见你们阁臣,兵部对此也都是知根知底,咱为何要在张周取得大胜之后,去泼张周的冷水,让陛下不悦呢?

实事求是一点不好吗?

刘健点头:“正是如此。论功之事,当以实际情况为先。”

如此说,其实算是奠定个基调,不是谢迁来代表内阁,而是我刘某人。

不要因为谢于乔说过什么而去死踩张周,今天咱就是顺着皇帝的意思来办,没办法抗衡张周的崛起,那就要先学会缩着。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