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四百一十八章 明争暗保

书名: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6

乾清宫。

上听处在京成员,李东阳、马文升、张懋和韦彬,参与到了这次的内廷议事。

萧敬作为司礼监掌印太监,不再入值上听处,李东阳仍旧作为内阁在上听处的代表。

朱祐樘让韦彬将一副北方的地图,挂在乾清宫当中,给几人看清楚,又让韦彬在地图上把王守仁行军的方向大致标注出来……如此也让上听处几位成员知道,王守仁是如何绕道于敌后,又将以如何的方式去逼迫鞑靼小王子退兵。

韦彬同时在地图上标注了几个点,解释道:“……鞑靼于宣府、偏关、延绥等处,都布置有重兵,兵马数量皆在万数开外,以此来防备大明边军挥师北上……”

“宁夏西路鞑靼小王子的主力已确定在四万到五万兵马之间。新建伯领兵六千,算日程已过迤都,此为鞑靼小王子察哈尔部驻地所在。周边防备空虚……”

迤都对于大明来说,并不是陌生的名词,虽然近百年来,大明的军队基本上没有到这么远。

但这里可是洪武二十三年燕王朱棣北征招降乃儿不花的地方。

在李东阳等人听来,王守仁都杀到草原腹地,甚至往漠北去了,有点步子迈得太大容易扯着,也怕脚再也收不回来。

韦彬解释之后,李东阳便直言道:“如此深入,只怕以六千兵马,不足以全身而退。”

朱祐樘问道:“李卿家你是担心,新建伯这六千兵马会陷入到孤立无援的地步吗?”

李东阳道:“臣正是此意。”

朱祐樘叹道:“换了以往,如此孤军深入,朕也不是很赞同,但朕记得秉宽说过,既然要与草原部族拉扯,必定要每一鞭子都打到这些豺狼的要害,如此他们才会惧怕,如果每次都是他们挥舞着鞭子,由大明来躲闪,他们是不懂得惧怕,也不会真心实意驯服于王道的。”

李东阳显然不想听什么主攻还是主守。

对于文官来说,要的是个平稳,一切都要保证在可控范围,而不是孤军深入去搞冒险主义。

“陛下。”李东阳认真道,“即便鞑靼主力多都在靠近大明关隘之处,但若新建伯于草原腹地的动向为鞑靼人所查知,鞑靼各路人马必定驰援北上,到时新建伯所部前有鞑靼小王子主力,南有鞑靼各路增援人马,回退辽东则会遇到朵颜三卫截击,六千兵马很容易陷入重围。”

“于此时,大明宣府、大同、偏关等处,无法在不明草原各路人马动向,也不知新建伯所部方位时,做到及时增调兵马驰援。”

朱祐樘问道:“所以李阁老是想说,大明六千兵马会有去无回?”

李东阳拱拱手,难听的话他也就不说了。

免得再被皇帝觉得,是他故意在唱反调,跟张周搞对抗。

朱祐樘道:“那现在有何策略呢?让朕派人去把新建伯给召回来吗?”

李东阳不言。

现在现在说什么都晚了,皇帝既然下旨派王守仁带兵进草原,理应考虑过所有不利的后果。

“朕现在能做的,就是让宣大一线的夜不收,刺探鞑靼情报,若是察觉鞑靼主力北上,则各路出兵形成威慑,以保证新建伯能平安带兵归来。”

朱祐樘显然也不是毫无准备的。

既然觉得王守仁可能会陷入到孤立无援,那就给他援兵。

只要鞑靼小王子的各路人马回撤,大明就跟着出兵,双方以大明关隘为基础,展开拉锯,如此巴图蒙克就没有心思去吞噬王守仁所部那六千兵马。

张懋走出来道:“陛下英明。”

李东阳本还以为张懋有什么高论,未曾想是这种毫无建设性的发言,他正要再说什么,却见马文升也已从几人中走出去。

看到马文升出列,李东阳知道,这时候自己已不方便出面再反对什么。

马文升道:“启禀陛下,此战新建伯以奴儿干都司精兵西进草原,所带新炮和新燧石铳数量众多,若贸然以他路人马增援,只怕会被鞑靼小王子回兵阻击,大明宣大、三边等处兵马,不适宜于与鞑靼主力于草原之地正面交锋。”

朱祐樘目光望过去道:“马卿家,你是想说,还是坐视新建伯被围而不理,让他和他的六千将士自生自灭吗?”

马文升面色坚决道:“失一隅而不能失全盘。”

大概在说,我就是陛下所说的意思,放弃王守仁这路人马,也不能让大明各路人马一起跟着遭殃。

朱祐樘脸色阴沉,明显是气到了。

张懋马上又开口道:“老臣想来,马尚书之意,乃是新建伯有自行突围南下的实力,而无须他路人马的增援,增援的人马多反而可能会成为帮倒忙。”

这下连朱祐樘都皱眉打量着张懋。

你个张老头,刚才拍马屁拍得朕猝不及防,现在替马文升辩解,又显得你好像有多明事理一般。

你脑袋不灵光?居然不知道该有明确立场的?

朱祐樘道:“朕认为,鞑靼回撤之时,大明各路人马主动出击,是为展现大明有荡平草原之雄心,一隅之得失也的确无关乎大局,可要是新建伯无法全身而退,在朕看来,也就是因小失大了。”

其实朱祐樘并不想这么说。

如此说,便等于是承认,若王守仁这路人马遭遇大的损失,总体战略还是输的。

本身王守仁孤军深入,肯定会遇到鞑靼人几路人马的合围,也无法完全保障王守仁能全身而退。

但皇帝还是不能放弃王守仁和他的六千精兵。

马文升请示道:“那陛下,若新建伯遭遇数倍敌寇所犯,相持不下,军中折损巨大,甚至无法突围回大明境内,此等责任该由谁来担当?”

朱祐樘皱眉道:“马卿家,以往你与秉宽同在兵部共事,朕觉得你是明事理之人,你与秉宽虽在一些细节上有冲突,但理念并未相悖。你现在是要站在反对秉宽的立场上吗?”

皇帝看出来了。

马文升这是豁上去了。

以前跟张周相斗的急先锋,是闵珪、元守直、白昂这群人,在联名参劾张周时,屠滽跳了出来。

现在这群人都已经退下去了,之前一直跟张周貌合神离的马文升却好像做了反张周的急先锋。

以往朱祐樘对马文升还是非常礼重的,哪怕是内阁跟张周斗得不可开交时,马文升都在面子上保持了中立……但现在马文升好像也被“惹毛”了。

马文升道:“轻兵冒进,历来乃兵家大忌,老臣近日详细探究过新建伯的行军路线,认为华夏王朝自古以来对草原番邦交战,未曾有如此冒进和不顾后路之举。兵马实力远远不及,却还绕道于敌后,是为不智。”

朱祐樘问道:“马卿家你的意思,是有人要推新建伯去死吗?华夏自古,便没有一人有如此的勇气?”

马文升据理力争道:“即便是汉时冠军侯等人,也是在准备充分前提之下进军草原,各路人马能做到协应,而如今日这般以少而入多,轻兵冒进主动寻求被鞑靼主力围困,形成僵局的局面,的确是自古未有。”

“嗯。”

朱祐樘没有反驳,他点点头反问道,“那马卿家,还有诸位卿家你们一起来评判一下,自古以来,有像秉宽这般,能拿出天火药和威武炮的人吗?这两种杀器的威力,你们就算未亲眼所见,也该有所耳闻吧?”

马文升道:“即便大明火器再威猛,也该有人为战略不当而承担后果。”

火器厉害不厉害的,不跟你这个偏心的皇帝探讨,讨论下去也没意义。

总该为王守仁孤军深入这件事找到背锅的人,也不能说我就是在针对张周……主要是张周这件事做得太过分了,如果你做这么过分的事,兵败了,只由带兵的王守仁来背负责任,那以后还还不定会玩什么花招。

朱祐樘问道:“那马卿家你是否反对此次出兵?”

“臣无从反对。”马文升道,“但此提议,并非臣所提出。”

张懋感慨道:“陛下,老臣好像听明白了,马尚书的意思,这冤有头债有主。”

“英国公,请注意场合!”朱祐樘说话看似客气,其实差点破口大骂了。

你个张老头,这会搅浑水的能力很强啊,朕用你来提醒他马文升是什么意思?朕心里清楚都很。

姓马的就是想让朕来规范秉宽,以此战可能会遇到的“失利”,来规范秉宽以后制定军事计划的天马行空,以避免再出现像今天这样轻兵冒进的情况。

“朕不反对。”

朱祐樘道,“此战的确有秉宽在出谋划策,但话说回来,若是新建伯能全身而退,甚至得到足够多的军功,那该怎么说?”

马文升拱手道:“若真是如此,老臣愿意推贤让能。”

“嗯?”

这下连李东阳都皱眉打量过去。

你马文升是在针对张秉宽?还是给张秉宽机会?

再抑或是……二者皆有?

马文升语调显得不卑不亢道:“此战凶险万分,若是战略得当,新建伯于鞑靼部族腹地,能取得辉煌战果,并能顺利撤回大明,必定能令鞑靼心生忌惮,大明边陲未来数年都会得到安定。老臣已年迈,也再无盘留于朝中的必要,应该让给年轻有为之人。”

“倘若不然,老臣也愿意让出位置,但请陛下另选贤能,而无须只局限于莱国公一人。大明从国力到兵力,都远在鞑靼之上,若每次都靠取巧之事取胜,总会有战略不当而湿鞋的状况,老臣实在不想看到如此结果。”

赢了,兵部尚书我让给张秉宽。

输了,我也让,但不是让给张秉宽,陛下就该承诺挑选别的人。

不是说我就是看张秉宽不顺眼。

而是张秉宽他从来不讲规则,总玩那些让人心跳的奇谋……这种奇谋一次两次还行,每次都玩……大明白占了国力优势,这岂不是说每次都在给鞑靼人机会?

朱祐樘道:“马卿家,你说得大明国力占优,朕并不反驳,毕竟国朝地广物丰。但你说大明兵力占优,朕不能认同。在偏关捷报之前,即便是贺兰山一战,大明与鞑靼人也无法做到于正面战场相持,每每要以巧取胜,过去数十年的安定,并不是靠兵锋进取所得,而更多倚重于背靠关隘纵敌肆虐的固守。这不是朕所希望看到的。”

马文升把头低下,他把自己想说的都表达了,此时皇帝想说服他,他全当自己什么都没听到。

在这种时候,与人讲理是没用的。

就好像王越跟马文升的区别一样,王越主张出击,而马文升主张固守。

双方在理念上就不合。

马文升半身入土,思维早就固化,就算是皇帝,也没法用道理来说服他。

朱祐樘道:“如今秉宽为大明换取了九边军事上的优势,甚至创造出了几十年未见的平靖草原的良机,朕想把握机会,好好用他,彻底解决大明的北患。如此……”

说到这里,朱祐樘本想说,胜是秉宽的功劳,输了朕来承担。

但看马文升都用他自己的前途,来跟张周做最后的抗争了。

朱祐樘的话到嘴边,又有点说不出口。

秉宽再好,也只有一个……而马文升等人好歹也是为大明鞠躬尽瘁流过血的人,如果一点都不顾他们的感受,并不是在帮秉宽,而是在给秉宽招恨。

“朕同意马卿家的提议,此战作为检验秉宽战略的试金石,若得胜,朕调他回京委以重任。若败,他仍留南京,两年内朕不会调他回来。”

朱祐樘终于下了结论。

……

……

朱祐樘的话音落。

乾清宫大殿内一时陷入到宁静。

君臣好似在赌气,也好像在打赌,而赌注就是张周的前途……赢了“委以重任”,可能是给兵部尚书,但也不排除让张周入阁之类的骚操作。

输了就让张周继续留在南京。

李东阳作为“旁观者”,大概能明白皇帝的意思。

他心想,若伯安兵败,张秉宽短时间内或还真没脸回来,北方各处也必然进入到固守的状态,主攻的张秉宽回不回京师其实差别也不大,除非大明能铸造出足够多的火器,那才有张秉宽的用武之地。

但要是赢了,张秉宽执掌大明军政,就有了合理合法的基础。

不过双方也不是完全没有余地,毕竟这是在内廷议事时提出来的。

就算张秉宽赢了,朝中大臣也可以对此不认;反过来,张秉宽输了,皇帝也可以赖账。

但好歹也算是为君臣剑拔弩张的关系,做了一定的缓和。

“几位卿家,有关新建伯进兵的动向,朕会第一时间告知于你们,北方用兵之事,朕就多倚重于上听处诸位了……秉宽如今也还算是上听处一员,所以有什么事,朕也会派人通知于他。”

朱祐樘之前卸了张周的官职,只保留莱国公爵位。

后来恢复了张周兵部尚书、侍读学士的官职,但没提过“上听处行走”这件事。

现在皇帝也明确表明了,就算张周当时什么官职都没了,但因为入值上听处本就不是什么官位,朕从来都没剥夺他,他仍旧有参与军机大事谋划的资格……所以说朕也没有坏了规矩,之前采纳他的意见,以新建伯王守仁从辽北出兵草原,也是合情合法的。

对于这点。

李东阳也没脾气。

大概就好像……陛下想听谁的,您自己看着办,不用问我们,出了事把给你提议的人找出来背黑锅就行。

……

……

内廷会议结束。

李东阳、张懋和马文升出来,由小太监引路送他们离开。

路上三人出奇的安静,连话痨一般的张懋都噤声一句话都不提。

待三人分开之后,李东阳到了内阁值房,他把事给刘健和谢迁一说,刘健显得很气恼一拍桌子道:“我不认为马负图是在限制张秉宽,反倒是有意相帮。”

谢迁轻笑道:“但他帮得也合情合理呀?”

李东阳道:“话也不能这么说,马负图在陛下面前,对于张秉宽用兵之事颇为气恼,或许是他本就不认为伯安此次引兵能顺利归来。或是有意给缓和君臣的嫌隙。”

君臣有嫌隙,这话从李东阳口中说出来,跟下定论差不多。

之前大臣就算知道皇帝对文臣有意见,但也都会矢口否认,或者说是会三缄其口。

可现在李东阳也没什么避讳的。

君臣之间有隔阂,还要否认不成?皇帝现在信张周一个人,也不信满朝文武,如果我们都不能正视这个问题,此问题也会愈演愈烈。

刘健望着李东阳道:“宾之,你认为此战,新建伯出兵顺利,并能成功撤回的机会多大?”

“九成!”

李东阳毫不遮掩。

刘健道:“所以你也认为,张秉宽并不是无的放矢,甚至……他不会做没把握的事?”

“嗯。”李东阳点头。

谢迁笑道:“那宾之你还觉得马负图是站在我们这边的?或者他就是想退,却总压着不提,还要展现出跟我们步调一致的姿态。但其实他心中,不知道多想让张秉宽起势……王伯安进兵草原,顺着大明的关隘走也就罢了,居然敢深入腹地……张秉宽无所畏惧,他怎么不亲自上?王伯安心里也没数吗?”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