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三百三十四章 分功不均

书名: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6

天明时分。

潢水两岸的战事仍旧未彻底平息,遍地是红白色相间夹杂着血的冰雪。

陆完的中军抵达时,大明将士对于朵颜和泰宁两卫的族人近乎是一场屠杀,连同这些部族的牛羊牲口也一概不留。

张鹤龄绷着脸,脸上被冰雪覆盖,只有两个鼻孔还冒出些许的热气,他走出去几步路,脚下突然陷进水里,他这才意识到自己其实是站在潢水的冰面上。

“寿宁侯,您没事吧?”

旁边的将领赶紧扶住他。

“陆巡抚呢?他人在何处?”先前一场交战,队伍很散乱。

即便是张鹤龄这样没正经上过战场的,也觉得昨夜的杀戮根本是毫无章法。

部将道:“陆大人已带兵往北去,要伏击另外一路的兵马,河岸只留下一万多人马收拾残局,俘虏本有三千多人,但逃了一批、杀了一批……现在连六百人都不到。”

“咋还逃了?”张鹤龄皱眉。

此时张永也穿过冰面来到了潢水的南岸,他见到张鹤龄,没有那么慌乱去找陆完,他跟张鹤龄一样,看起来是领兵的,但其实关键时候都不会冲杀在前。

“寿宁侯,咱要赶紧撤走了!从这里往东,就有察哈尔部的人马,逃走的兀良哈的人往各方向去,这路也难走根本无从去追。”

张永就是来催促张鹤龄,准备带兵东撤。

张鹤龄道:“那位陆巡抚不是还带兵北上了吗?不等了?”

“差事不同!他们是去阻击鞑子东撤,跟咱有何关系?咱就收拾好残局,赶紧退走,从这里回沈阳中卫估计没个十天八天的回不去,咱已深入到草原腹地了!”张永感慨着。

张鹤龄浑身一个激灵,问道:“老张,咱这里距大明的地界远,还是威宁海距离大明的地界远?”

张永道:“当然是这里远。少说有四百里,威宁海距离大同也不过才二百里……”

“我了个老娘啊,说你们坑老子,你们还真会坑,老子这一路都没见到鞑子,还以为还在大明的疆土上逛游呢,感情让老子到鞑子后方来送死呢?快走快走!”

张鹤龄一听就怂了。

最开始行军时,因为也没下雪,路上也不是很赶,张鹤龄有马匹换乘,他还感觉不错。

这两天忙着追击,人在身体极限中煎熬,他也没顾上这跑了到底有多远,现在才知道……原来我这次深入草原,比王守仁和马仪他们深入得更厉害,距离大明有驻防的关口更远……我简直是被骗上了贼船!

张永一看张鹤龄那怂样,突然就明白陆完和王宪他们带兵去跟朵颜三卫另外一路人马交兵,为何不带上他了。

大概张鹤龄这样的,就算是当总兵,也只适合收拾一下残局。

“寿宁侯也不必惊惶,大明两路兵马,有四五万,昨夜交战,就算是逃走的鞑子也没法判断咱三军的兵马数量,除非是鞑靼小王子亲临,否则一般的部族咱是不用怵的。收拾之后,三军整顿便先回撤,走五十里之外再行驻扎休整。这里的河道窄水流急,河还未完全上冻,不适合驻军。”

“走走走!”

张鹤龄不由分说,他现在只想赶紧回大明。

哪怕现在他也很疲惫了,但想到自己身在险地,他宁可在马背上打个盹,也不想多留一刻多一分危险。

……

……

第一场伏击战,交叉于潢水南北两岸,一场战事打得近乎毫无破绽。

但在第一战结束之后,再想北上去将福余、朵颜等另外分路而行的人马进行包夹时,却也只能追了个尾巴。

“陆中丞,没法再追了。”

王宪作为另外一路人马的主帅,见到了刚奔波而来的陆完。

从昨夜到现在,陆完这批人马是最累的,但所得到的战功却并不多,大的功劳基本都被王宪这一路伏击的人马给占了。

王宪指着远处沿途狼藉的景象,道:“鞑子撤走时,把能丢弃的都丢了,就是为避免全军覆没,如果再追下去,很容易遇到鞑靼的主力!”

陆完道:“难道就差了几十里?”

王宪叹道:“前面再无设伏的人马,再往前走,路上的变化更多,鞑子的部族人马也更多。若这是好天,一路推过去也可,但咱的人马和火炮数量不允许。”

“报……”

有传令兵带来消息。

“讲!”陆完好似一点都不累。

相比而言王宪所率的人马更显疲累。

“擒获鞑靼俘虏六十二人,牛羊三千余。”

“带走!”

陆完现在也不得不低头。

他们从南线杀过来时,福余和朵颜两部已过去大概六七十里,追了一段也没有追到的迹象,一路上都是被遗弃的牛羊和财货等,朵颜三卫为了逃命,可真是把家底都快丢干净了。

陆完满面遗憾道:“此番出兵,未能将朵颜三卫一次覆灭,实乃我心中之大憾。”

王宪道:“很好了。”

陆完回过头瞪王宪一眼,虽然战术是双方一起包夹完成的,但主要的杀敌功劳都在伏击那一路,而辛苦长途跋涉的却是他陆完带来的四万兵马,折腾也最多。

而王宪那一路都是骑兵,陆完这边可是拖着各种三四百斤开外的子母炮一路而来。

彭泉骑马过来,显得很紧张道:“两位大人,已经派出探子查过,鞑子往西走了近百里,按现在进兵的速度,只要要两三天之后才能追上。”

王宪道:“撤走吧。”

彭泉问道:“是往大宁方向撤走,还是往沈阳?”

这就涉及到一个问题。

王宪和彭泉这一路,是从蓟州,也就是从南线而来的。

陆完则是从东线,也就是辽东沈阳中卫那边来的。

还没等王宪回答,这边的陆完态度便坚决道:“若南下过大宁,路虽近了很多,但或会遇鞑靼主力,东走虽路途长了百里,但两方人马互相照应,鞑靼不敢直袭而来。”

在撤兵的问题上,陆完还是有足够发言权的。

看起来王宪跟他各带了一路人马。

但王宪不过是临时的军将,如同当时领兵进威宁海的王守仁一样,有带兵的权力却没有很高的官职。

陆完则是辽东巡抚,在大明中期不设经略的情况下,陆完可说是辽东军政最高长官。

而且陆完也是从实际情况出发,分析出南下和东去的优劣。

彭泉则只是打量着王宪,他是跟王宪来的,在将士心中,谁带兵谁负责统调,还是泾渭分明的,听令也要听自己的直属长官。

王宪道:“陆中丞所言极是,若南下,容易为鞑靼沿途设伏拦截,即便路近,也容易为鞑靼主力包抄。东走虽路远,但鞑靼绕后包抄的难度极大,且双方直线行进,鞑子追上来的机会不大。”

路近,但对于鞑靼人追击来说,路也近。

而且还可以从南边包夹。

往东走,那是曾经朵颜三卫的地盘,鞑靼人要追也之从西边来。

本来是大明的人马在追朵颜三卫,如果是达延汗的主力前来,就成了他们追大明的军队,直线走自然也是最稳妥的。

“传令三军,东走!入夜之后再行休整!”

陆完也知道目前军中的将士已到了体力的极限,但到现在却还不能休息。

也必须要等过了战场区域,到了地势相对容易抵挡鞑靼来犯的区域,再行休整。

……

……

大明的军队,进草原是两路,出草原汇兵成一路。

过中午之后,将士们也实在是走不动了,尤其是那些靠两条腿走路的步兵,即便此时风雪都已经停了,但路面上的积雪很多,连来路都分辨不清,天空的灰暗连接在白茫茫的草原上,只能是根据一个方向往前走,前路是什么,只有前边负责开路的人马知晓,后面都是根据前面开路的车辙和脚印在走。

陆完眼看将士们已经无法行进,只能下令让三军驻扎,在这种天气之下,连生火造饭都很困难,不过好在军中也带了柴炭等,勉强生火之后,终于可以吃一口热汤和热饭。

中军大帐内。

陆完把身上近乎被冰水冻起来的官服脱了下来,作为随军的文官,他这一路是不会穿甲胄的。

外面有大氅,但因为昨夜的风雪太大,加上这一路的折腾,脱下衣服时,发现里面的官服都覆盖了一层冰。

“水都冻上了!”

王宪带着马永成进到帐篷里来,马永成想喝口水,却发现皮袋中的水早就已经结冰。

王宪道:“外面的士兵都已经开始嚼雪水了,再这么走,到天黑的时候还不知道要倒下多少。”

“报……张总兵所部人马已在南边五里,先锋人马已进营地内会合……”

张鹤龄和张永所率的收拾残局的人马,跟主力汇合。

在等了半天之后,张鹤龄和张永,也出现在了中军大帐内,此时两路人马除了彭泉还在负责带骑兵巡防之外,剩下的几位大佬都汇聚于一个帐篷内。

马永成一脸激动问刚进来的张永道:“首级和俘虏有多少?”

张鹤龄骂骂咧咧道:“还好意思问?河岸上到处是没有脑袋的半边身体,血肉模糊的,你们也是贪啊,连个首级都不肯留?”

马永成面色尴尬。

在大明,首功的规则仍旧没根本改善,昨夜战事结束之后,王宪和彭泉那路伏击的人马怕陆完追击的人马抢功,都先扫了一圈战场,把能切的脑袋都给切了,捆在自己的马背上,然后才去追击。

这让收拾战场的张鹤龄等人,也只能把之前的俘虏给接收,想找个首级混点功劳都难。

王宪道:“带走的首级,大概有一千六百多,炸碎的不算,但也有完好的耳朵给切下来的。不算是左右耳,而是双耳的。”

张鹤龄坐下来,一把抓起刚烧好的水,想喝却发现很烫人,嘴上仍旧在骂着:“那些耳朵还不都一样?非要凑一对?满地找耳朵呢?大明可没这样的规矩。”

最郁闷的,要数张鹤龄。

但其实最轻快的也是他。

作为总兵官,领兵者,上战场冲锋陷阵没他什么事,收拾战场还那么多怨言,但一场战事下来,张鹤龄内心的成长也是最小的,因为别人都很明确是为军功而来……张鹤龄到现在都不在回到自己在干嘛。

感觉就是在被人折腾,打仗没我事,收拾战场发现脑袋都被人给切走了,抓了一堆俘虏还跑了不少。

折腾这么多天,到底有何意义?

张鹤龄都快要怀疑人生了。

陆完道:“这边汇总,首功大概有三百多。合起来是否到两千,还要再算。至于俘虏,之前抓了不少……有的被直接格杀,有老弱不方便带走的,估计也要杀……凑上去,俘虏大概还有四五百……”

马永成欣然道:“挺好的了,又是两千多的战功。”

陆完面色冷峻道:“只是相比之前大明几场战事的耗损,这一战,辽东折腾这么大,所获得的功劳却令人失望。”

就差说,出兵的主要任务是我们辽东的,而你们蓟州这一路人马不过是设伏,脑袋都被你们坎走了,俘虏也算是你们抓的,感情是损耗的事我们上,却是你们吃肉我们喝汤?

战场上本来双方就没怎么精诚合作,现在战事结束之后,怨怼更深。

王宪道:“陆中丞这是说哪里话?此战乃是我们两边一同所取得的,不分彼此。”

张鹤龄一听就恼了,骂道:“那你们还把能砍的脑袋都砍走?连残碎脑袋上的耳朵都不放过?奏功的时候怎么奏?”

马永成问道:“功劳奏上去了吗?”

陆完摇头叹息道:“从这里往南,到大宁尚且要二百里开外,从大宁旧址回大明关塞,也有四百里以上,战功还是先等回大明关塞之内再说吧。”

“二百加四百……”张鹤龄突然想到什么,问道,“咱现在进草原到底多少里了?”

之前张永跟他说,出草原大概有四百里以上,让他觉得自己被人坑了,但现在这群人的交谈,让他意识到并不止那四百里。

王宪道:“此处距离沈阳中卫大概有七八百里吧……”

“多少?”

张鹤龄呼一声站起来。

王宪皱眉道:“寿宁侯,你们出塞之后走了这么多天,近乎是日夜兼程,难道连走了多远,你都不知悉吗?”

张鹤龄一脸恼火道:“出了关口之后,到处都是那么荒凉,除了草就是山,我上哪知道走了多远?”

陆完懒得跟张鹤龄一般计较,之前为了不让张鹤龄给他找麻烦,他们一天能行进百里以上,也跟张鹤龄说只走了五六十里……反正张鹤龄也没什么距离上的概念,他对于张鹤龄的要求,仅仅是别给自己生事。

“眼下当务之急,是要全身而退。”陆完道,“诸位,上表功劳的时候,也希望诸位能手下留情了。”

王宪脸上的肌肉动了动。

现在陆完等于是在给他施压了。

虽然王宪跟陆完一样,以前也没什么实际带兵经验,这次一次就取得了别人难以企及的功劳,说就这么让出去……谁服?

无论是陆完,还是王宪,都不是那种好相与的人,二人后来都能做到兵部尚书的位置,在治军上必然有其独到的一面,而维护自己所部的利益,也是身为将帅者应有的风范。

……

……

“王大人,您刚才听到陆大人的话了,他到底是何意?”

出了中军帐篷,王宪带着马永成往自己所部的营地走。

王宪道:“马公公,你这都听不明白?辽东那边,是嫌弃他们的功劳太小了,而他们又觉得,出力不比我们少。甚至比我们还多。”

马永成皱眉道:“他们人多有什么用?战场上厮杀的事情,可是我们完成的,不看看咱这边折损了多少人马?他们就是跟着捡便宜呢。”

“话也不能这么说。”王宪其实也很头疼。

来的时候可以分兵,互相看不见,没那么多勾兑的事。

但现在撤兵的时候麻烦就来了,大麻烦就在于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谁让陆完那边是兵强马壮,人家有三万七千人马,而自己这边只有四千不到的骑兵呢?

撤走的方向,还不是往蓟州,而是往东边的辽东腹地。

这过去之后,为了点功劳,再内部打起来……

“马公公,无论陆中丞那边如何上报,咱自己的奏报也不能少,回头见了辽东的监察御史也不必跟他们客气,总归咱奏咱的……口说无凭,还是要看首级在何处。”

王宪名义上是对陆完服软了,但暗地里却不能让功。

马永成问道:“要是他们跟咱抢呢?”

“草原上还不至于,但要是进到关塞之内,就要有说法了!咱也不能等着辽东的将士回去报信,提前派人,以刺探军情为说法,多派人马先回京师……目前也只能这样。”

王宪看着南边灰蒙蒙的天空,面色多有感慨。

“眼下最重要的,还是要全身而退。而且以我想来,朝中那位无所不能的张侍郎,定能算出我们所经历之事,也能给我们铺好路。军功的事,现在担忧徒劳无益。”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