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二百五十二章 噩耗来得如此不恰时

书名: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6

虽然张周没明说杨廷和在家乡是会守制,但跟直说也没什么区别。

“你是说,介夫在蜀中会染病?再或是家中遭逢变故?”

王鏊皱眉。

这就好像是诅咒别人一样,张周作为大明的文人,能直接跟皇帝进这种言吗?

皇帝竟也会听?

张周道:“实不相瞒,先前是我跟陛下提到,杨侍讲或会遇到家庭变故,陛下以仁孝治天下,才提出让杨侍讲兄弟二人回乡省亲,若一切都如我所料,只怕是……事已发生,杨侍讲逗留蜀中,短时间内是不可能再出山的。”

“是何变故?”王鏊在思忖之后,还是问出口。

换了别人这么说,他连问询的可能性都没有,这么离奇扯淡的说法,还堂而皇之拿出来说,以后是不想跟杨廷和于朝堂相处了?还是说张周不在意自己的清议?

张周叹道:“以我所料,或是其母亲重病,以至于……唉!王学士,非要直说吗?”

王鏊考虑了一下,最后摇摇头。

这次张周的话更直接了,就明确告诉,是杨廷和的母亲要病故。

“秉宽,若真如你所言,事实乃如此的话,介夫回到蜀中必定会感念陛下的美意,但若是不然……事情再传扬出去,只怕会令你……唉!”

王鏊面对这么个奇葩的“学生”,也是很无语。

就没见过张周这样的,居然提前预言了别人身在几千里之外的老母亲可能会变故,让人家回去省亲,结果省亲途中还搞出《大明会典》,明确就是摆了杨廷和一道。

张周道:“王学士不必遮掩,若是要回禀于内阁三位阁老的话,尽管直言。既然做了,何必要遮掩呢?”

王鏊望着张周,没再说什么。

感情上,他还是愿意帮张周遮瞒的,但现在连张周自己都好像一点都不在意,他王鏊反而有点不会做事了。

……

……

翰林院内。

下午在等候消息的谢迁,一直到天黑之前,才见到了匆忙而回的王鏊。

等王鏊将自己见张周的过程大概一说,谢迁怒而起身道:“这算什么?妖言惑众?并以图私利?”

谢迁不知该怎么去评价张周。

如果说是妖言惑众,好像影响到的只有杨廷和一个人,本来以为张周是为了帮王鏊上位,现在看起来王鏊跟张周压根就不是一伙的,只有个名义上的师生之名而已。

可现在张周却因为《大明会典》的事,好像是得到了切实的“私利”。

王鏊反问道:“若是介夫在的话,对于编撰《会典》之事,会起到多大的助益?”

“嗯?”

谢迁也怔住了。

谢迁本来还很恼火,他大概跟刘健他们一样,笃定张周把杨廷和调走,是为了方便谋求《大明会典》编撰上的功劳。

但王鏊作为旁观者,也就明确提醒他。

就算杨廷和留在京师,修《大明会典》也不会有进度上多大的差别,反而可能会让杨廷和与翰林院一同声名扫地。

现在还可以说,看,是因为杨廷和回乡省亲了,耽误了进度,不然的话我们修的一定比张周那小子快……

骗鬼嘛,鬼话说出来之后,大家心安理得就好,事实如何另当别论。

“那于乔,这份上奏,阁部是否还要提交呢?”王鏊问一句。

现在连王鏊都隐约开始倾向于,相信张周的话,可能张周真没有什么恶意。

谢迁道:“济之啊,秉宽就算是伱在江南选出来的贡生,你也不该偏信于他。”

此时的谢迁是想提醒王鏊,你站队可一定要明确,不能当墙头草,一边跟我们合计大事,一边却又想在心中相信张周那小子的鬼话。

若你意志坚定的话,是不该问出到底要不要提交上奏的。

王鏊叹道:“见过秉宽之后,倒觉得他态度诚恳,并不像在无的放矢,且事后思忖后也难想出他这么做有何恶意。单纯是为《会典》,却也能解释为,他是不想令介夫卷入其中。”

谢迁见劝不动,摇头道:“此事你不要过分担心了,阁部自会有所主张。明日朝上,你也就不必代表翰苑说什么了。”

……

……

谢迁回去后,就找刘健和李东阳商议对策去了。

即便入夜,内阁值房里仍旧灯火通明,三人在研究上奏的事,还有来日朝堂上的对策。

“……既不能令朝堂中人知晓有张秉宽修《会典》之事,还要让陛下同意召回介夫,不引起朝中臣僚的怀疑。宾之,这恐怕是需要你多加筹谋了。”

谢迁对此其实也有些无力。

他看起来是不认同王鏊的话,但王鏊那些言辞,还是在他心中种下了怀疑的种子。

他理性去想,就算是把杨廷和召回来,对事情能有多大的帮助?

或者还不如跟程敏政讲和,让程敏政来帮着修书呢,论修《会典》的专业程度,程敏政远在杨廷和之上。

李东阳似对此也不是很有把握,叹道:“走一步看一步吧。”

……

……

当夜,城内江淮商馆的某处客房内,人头攒动。

陈家女正在跟手下的婆子、掌柜等人,商议竞标修建偏头关关城的大事。

“……朝廷在修筑关城上,是会动用边军将士和征调的役夫,并无须从外招募人手,只要将货转交过去便可,工部之前放出的风声,京师左近提供的木石料一概是走京仓,会跟户部做对接,都督府负责采办和运送,京营士兵协同期间,有不少人活动于英国公府,想通过英国公竞投此标……”

陈家女听着手下的汇报,她心里只在盘算一件事。

那就是陈家的家业是否能撑得起这么大的一笔生意。

最后由她出来做总结。

“诸位,我陈家在江淮,是靠行盐起家的,后来盐引变革,京师勋贵占窝严重,普通商贾就算盐引在手,也无法从盐场支兑官盐,逼着我们只能改变经营路数,南京权贵根深蒂固,上百年来早已固化无从下手,便也只能从京师寻个出路。”

陈家女说明了他们陈家目前的困难,是从粮开中法变革,再到江南做生意被人欺压开始的。

北上发展,并不由她个人主观意志所决定。

手下一名姓黄的掌柜问道:“京师这里权贵更多,这里怎可能会有更大的出路?”

陈家女道:“权贵也分三六九等,就算是王公,与今上之间也分亲疏远近,如今我们正寻得一个好的机会,能拿下这次的生意。赚了可以令诸位从此之后在京师扎稳脚跟,就算败了也无多少损失。你们中多数人都是跟我陈家做官盐买卖多年的老伙计,此番是否共同进退,就在诸位自己的选择了。”

“少东家,若真有好事的话,也轮不到我们吧?”

“是啊。”

“再说了,您有何能耐,能承接这么大的生意,至少要调动十万两银子,就算是把我们这些人的身家都加起来,也不够啊。”

下面的人还是有疑虑的。

也有人直接提出:“跟以前一样,跟在那些权贵身后喝口汤,不是挺好的吗?何以要自己冲在前?想吃肉非得是猛虎才行,我等也不过都是小角色。少东主可要三思。”

“对对对……”

陈家女道:“你们是不相信我陈家官场中的人脉吗?我陈家好歹在南京行商多年,跟成国公府、应天府等衙门都有来往,此番竞标之后,朝廷会将现银及时调拨,我等不过是先行采购一批底子。有徽商的买卖契约为引,进购木石料只是一句话的事。”

在场没人说话了。

“机会摆在眼前,若是有想参与其中的,便留下,若不想的就此分道扬镳,再与我陈家无关!”

陈家女态度很坚决。

下面的人议论纷纷,虽然他们疑虑颇多,但他们毕竟是跟着陈家混饭吃的,多数都是跟着陈家女父亲在商场打拼的老部下,见识过陈家作为徽商盐商代表家族,最辉煌的时候。

所以当陈家女拿出破釜沉舟的架势之后,还是有不少人选择留下。

似乎是想跟陈家共渡难关。

……

……

“小姐,到现在我们一共凑了四万两银子,有一万多两还是抵押了江南的产业所得来,希望生意不要有何损失。”

手下的婆子就是个帐房,算是陈家女的“顾问”。

陈家女在昏黄的桐油灯之下,看着一本本的账目,叹息道:“若我们采购的木石料等,朝廷不收,也没人能吞得下这么大的一批物资,回头必定是要被贱卖的。怎可能会没有损失呢?”

“那小姐,我们为何还要采购?不能等竞标之事落实之后,朝廷的银子到了,我们再以此来采购吗?”

婆子也不理解。

陈家女道:“不可能的,如果我们手头上没有足够的货物,连竞标的资格都没有,何况我们手上的货越少,回头跟人采购时,受到的刁难也会越多。空手套白狼的事,以我们的实力还做不出来,但若是这一次的生意做成了,以后再想这么做……就不再难了。”

婆子点头道:“小姐,这就是所谓的万事开头难吧?”

“我们已经不难了!”

陈家女道,“有曾经成国公府二房的夫人,也是安边侯夫人相助,还有家父曾在户部和工部中的旧友活动,另外还有……那个人的鼎力相助,我们就算拿出五成的利润给他,也是值得的。这一次,我们不计成本,就算是有小亏,也是可以接受的。”

“那……”

“我就是想让别人看到,陈家不是东山再起,而是再创辉煌!在京师这满地豺狼的地方,我们照样可以立足!再过几天就要竞标,我会去跟那位安边侯夫人朝夕相伴,这边的事就交给你了!”

“小姐,有事怎办?”

“有事去通知于我,但有些话不要在那位夫人面前说。她不该卷进来!”

婆子苦笑了一下。

不该卷进来?人恐怕早已被你卷进来了吧?

……

……

翌日午门朝议。

大臣们都是早早到来,三五成群在那说着什么。

朱祐樘对于文臣算是比较仁厚的,大明的文臣在弘治年间也是得到了有明一朝以来最高的尊重,这些文臣多也能感受到这种礼遇。

只有很少的人,能感觉到一股很大的危机正在逼近。

搅动浪潮的人,自然就是张周。

“……奏疏留在我这里,已找人去跟司礼监的戴公公打过招呼,他走之前,会从我这里拿走,进呈给陛下。”

说这话的人是刘健。

刘健也只是把王鏊叫过来,跟他说明有这回事,都没把半蒙在鼓里的梁储叫来加以告知。

本身内阁三人已经商量好了。

提出张周所修的《大明会典》需要时间来校对修正,并提出招杨廷和回京,并给出三个月左右的时间来完成一切……刘健感觉这是在用自己身为“宰相”的权力,跟皇帝做最后的抗争。

正说着,但见张周迈着很轻快的步子,跟随萧敬到了午门这边来。

张周每次进出宫门,都至少有司礼监太监级别的陪同左右,途中看样子还有说有笑的,连刘健等人都无此待遇。

引得在场的大臣会多看几眼。

“已跟秉宽招呼过,他承诺不会跟陛下提请《会典》之事。”王鏊道。

李东阳道:“即便不提请,只是提到只字片语,也会令我等很被动。”

王鏊皱眉看着李东阳,心想,你这算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吗?张周说了不提,你居然以为他来参加朝议,就是为了暗示皇帝有成本的《大明会典》存在,故意让我们翰林院难堪?若他真这么腹黑的话,早早不就把这件事公之于众?还用这么婉转来找我们商议校对的事?

“准备朝议吧。”刘健不想计较张周来午门的目的。

本来没有张周的事,张周是不该来的,连刘健也怕张周“先下手为强”。

哪怕张周跟皇帝提两句,有关要加快《大明会典》编撰进度的事,不提任何一句他自己修书,也会让内阁和翰林院完全陷入到被动挨打的地步。

……

……

朝议开始。

当天张周果然压根就没打算出来说话,因为他来参加朝议,完全是因为朱祐樘告诉他,今天可能要跟内阁的人商量一下《大明会典》的署名落款情况。

无论是张周,还是朱祐樘,都没有要把这部书据为己有的意思。

皇帝也觉得,若就说这部书是张周单独编撰的,那以后翰林院的人都不用混了。

但若说这件事不去记张周的首功,不按照张周的一些需求来达到目的,就轻易把功劳分给翰林院的人,朱祐樘也是万万不会答应的。

说白了,还是要扯皮。

保全你们馆阁出身大臣的名声,但同样也要为张周谋取到足够的政治利益。

这才是皇帝的目的。

“……诸位卿家,朕刚收到一份谢表。”朝议到临近结尾,刘健也趁机摸了摸自己怀里的那份单独面奏,准备在事后交给戴义时,皇帝突然发话了。

在场的人都很好奇,谁会上什么谢表呢?

在大明,谢表属于特殊的上奏模式,基本是不用“关白”于内阁的,内阁只是作为顾问层,不同于宰相,不需要每件事都先过内阁再呈送到皇帝处,而皇帝的赏罚旨意等也无须全都通过内阁下发,封驳的权力也并不在内阁而在六科给事中。

这份谢表具体是什么,在场是没有人知晓的。

朱祐樘将谢表交给了戴义,一抬手,意思是让戴义来说明情况。

戴义叹道:“是这样,先前陛下准了翰林侍讲兼左春坊左谕德杨廷和,以及新进中进士的弟弟杨廷仪二人,回乡省亲,并赐驰驿而行。终于在兄弟二人回乡之后,见母叶孺人,相守五日之后送终。杨氏一门,杨春,会同叶孺人之子,廷和、廷谦、廷玉、廷平、廷萃、廷仪、廷简、廷宣、廷宾、廷实,一同上表谢恩……”

杨廷和祖父杨玫,原配郭氏生二子杨远和杨政,皆都早亡。

杨玫继娶羊氏无子,三娶熊氏,生三子杨春、杨惠和杨哲。

杨春是成化十七年进士,官名不显,如今尚在世,历史上一直到正德十一年才病故,杨春可说是非常能生,年岁最大的是杨廷和,已有四十岁。

杨春正妻叶氏,还有侧室王氏,一共生了十二个儿子,但王氏的两个儿子杨廷历和杨廷中并没有资格联名上表谢恩。

杨廷和剩下这些弟弟一个夭折的都没有。

此话一出,在场大臣皆都目瞪口呆。

皇帝先前把杨廷和兄弟俩调回家乡,所有人都觉得皇帝这是在故意打压杨廷和及传统文官派系,故意让杨廷和让出翰林学士的位置,交给王鏊,但现在他们才意识到,原来皇帝这么做是“煞费苦心”,真就是背负了大臣们的不理解,去成全杨廷和的孝心。

当戴义将杨春和杨廷和父子几人一同撰写的上表宣读完毕之后。

在场鸦雀无声。

朱祐樘道:“噩耗传来,朕也痛心不已。朕并没有得到地方官府的上报,也并不知这位叶孺人病重的消息,乃是有人提醒于朕,要让臣子多尽于孝。朕才这么做的,先前有诸多人不理解于朕,还望诸位卿家明白,朝堂之事固然重要,带先要修身持家,方有资格治国安天下。”

“臣等谨记!”

在场大臣心中一万个妈卖批,却都赶紧行礼领命。

连生死都能提前预知,居然说提前不知道?是不是那些家中有父母尚在的臣僚,以后不用等家里报丧了,皇帝让你回家你就该心里有数?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