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六百零八章 不信任为常态

书名: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6

当夜,大营内一片宁静。

张懋却是被人给叫醒,睡眼惺松之中,得知儿子跟马仪领兵先行出击之事。

“这孽子……居然敢擅作主张!”张懋上来暴跳如雷。

可在稍作冷静之后,他的情绪也稳定下来。

来传令的两名将领也都好奇望着张懋,他们似乎不太理解张懋和张锐父子俩的关系……如果说张懋是父亲,还是军中的主帅,张锐是有多大的胆子,竟敢违背主帅的命令行事?

还有马仪出兵是怎么回事?难道不是来自于张懋的军令?

张懋道:“他们先行出击,作为先锋人马,老朽岂能不知?只是未曾想,他们竟能出兵如此之快。若是无所斩获,还要老朽来给他们兜着!你们先将消息压下来,免得军心动摇。”

“是。”两名将领这才稍微放心。

原来主帅是知道这回事的。

张懋摆摆手道:“本帅还要休整,明日一早要出兵,只要没有紧急的战情,就不必来打搅了!”

“是。”

等两名将领退下去之后,张懋捂着自己的心口位置,差点一口气没上来。

“果真是孽子!连他父亲的面子都不给?这是吃了熊心豹子胆了!不过也好。若是他取胜了,他好歹乃是世子,代表的是张氏一族……即便他兵败,并没有带主力兵马出击,我也能跟他划清关系……”

张懋是很鸡贼的。

愤怒的是儿子不听号令,随军出击了。

庆幸的是,儿子没带他的人马,而是随马仪出征,这样即便战败了,张懋也有理由跟儿子切割。

毕竟马仪那边也拿不出他张懋调兵的手令,以及找人给其做人证说是他张懋下令出兵的……如此一来,张懋就等于是站在了可进可退的位置上,只是……

好像是要可怜了张锐。

一旦张锐兵败,那可能真就要牺牲这个儿子了。

“在偏关是如此,如今又是这样,看来你还是要为张家做出一些牺牲的。”

张懋似乎也做好了准备,无论是在偏头关,让儿子和马仪各领兵出击,再或是眼下二人再一次出兵,张懋都有牺牲儿子成全家族的打算。

……

……

河套之地。

王琼所部,在这一夜,王琼的情绪也不太好。

张懋以为王琼带兵是进草原散发光芒的,只有王琼和他麾下的将领知道,这草原的环境是有多恶劣,好不容易突袭到了河套之地的北部边缘,马上就要渡过黄河,却得知周边连鞑靼人的影子都没见到。

“……英国公带兵已经过了延绥,照日子算,这两天就会过花马池,鞑靼人先前寇边之地便是花马池,若英国公从花马池出兵的话,有机会追击到鞑靼人的残部。”

“新建伯进草原之后,虽消息全无,但也并无兵败的消息传来,且其所部军备齐整,且多数人有与他长驱直入草原的经验,将士人心齐整,全身而退的可能性很大。”

“至于安边侯和京山伯,他们的人马也从蓟州出兵,虽无消息,但料想他们也能直插草原腹地,且蓟镇很可能有蔡国公亲自坐镇调遣。”

……

给王琼汇报战情的人,是襄城伯李鄌。

李鄌从跟王越打偏头关一战,再到之后辗转于西北,而后在王琼到任三边总制之后,他被调为延绥副总兵,主要是因为受朱晖案子的连累,这次李鄌本身也想借此出兵的机会,重振声威。

结果进兵之后明显很不顺,出关口之后一直都没有机会跟鞑靼人正面交战。

王琼面前是舆图,对着一张地图,一看就是半晚上。

李鄌说什么,王琼似乎都没怎么听进去。

“对了王制台,从安远侯柳景那边听说,英国公此番出兵之后,有些乱了阵脚,偏关一战其实他并未斩获多少功劳,或是有虚报战功的情况,您看要不要……提前参劾他一本?”

李鄌可能是觉得,先前说的都是坏消息。

现在就说个“好消息”。

那就是英国公的情况也没好到哪去,毕竟柳景是我们在那边的“眼线”,他会把张懋的情况告诉我们。

王琼抬起头道:“他是胜是败,与我们有多大关联?”

李鄌道:“制台您的意思,咱只有取胜一条路,而不用管他,毕竟陛下对他也没什么期许是吗?”

王琼不会回答这种敏感问题,反问道:“若由你来出兵,应该从哪里渡河,再往哪个方向走?以目前的粮草配备,你也该清楚,你觉得再进兵几天方为合适?我说的是,若是在不遇敌的情况,最多还能坚持多少日?”

眼前的王琼就算是再牛逼,他也不得不为自己考虑退路。

带兵进河套之地,本身并无什么大的麻烦,毕竟现在河套之地基本上没有鞑靼人敢来,来的也都是一些中小部族,完全不敢跟大明正面对抗的。

可要是过了河套之地,进入到草原腹地,那情况就不同了。

如果不能保证全身而退,那就不是被简单问责这么简单了,轻则丢官,重则……朱晖也就是个榜样。

朱晖的遭遇,已经令军中上下产生一股寒蝉效应……原来不努力,错失战机也是极大的罪过,再不是以前那样,只要看起来努力过就行,现在皇帝是要追求结果的。

李鄌为难道:“如果过了黄河,遭遇到鞑靼大股骑兵来犯,我们……”

“襄城伯,我希望你听清楚问题,你觉得多少日是上限?”王琼明显不喜欢李鄌说话的风格。

李鄌在担心鞑靼人来犯,而他王琼所担心的,是进草原之后也迟迟遇不到鞑靼人主力。

李鄌道:“四五天,一天行军百里上下,走这么四五百里,已是将士们所能承受的极限。毕竟回来没有去得快,就算再回到这里,撤回到榆林卫,也需时日。”

“嗯。”

王琼点点头,似乎觉得李鄌分析得有道理。

出兵六天,过河再走四五天,等于是十一天左右的行程……这会撤兵回来,再有十几天能回到榆林卫……将士们难以承受一个月的连续行军,走个二十天上下,似已是连续行军的极限。

李鄌再问道:“制台,鞑靼人照理说就在这周边,您是不是觉得,我们这么进草原,鞑靼人会有意避开我们?要是遇不到敌军的话,撤兵的时候,他们必会来袭扰。”

王琼道:“他们来袭扰,我不怕。我所担心的,是气候突然反常,若是进入到冰天雪地的环境,我们的火器很难发挥效果,到时……弓弩或还有一战之力。再加上他们的马匹更适应这种极端的气候,对我们怕是很不利。”

显然王琼的想法,是传统文臣的思路,也与刘健、李东阳等人的想法不谋而合。

大冬天的跑到草原上来作战,天时地利人和一样都不占,万一真遇到极端天气,那鞑靼人就能发挥出冷兵器的优势……毕竟火炮、火铳在寒冷的气候之下,也更容易卡壳。

李鄌道:“或是新建伯,比我们走得更远。”

“我们与他不同。”王琼提到王守仁,多少也有些无奈,“伯安在西北数年,经历这种战事颇多,且以他的性格,更容易凝聚军心。而我到底是初来乍到,此战不容有失。”

连王琼都意识到,自己在战场上跟王守仁的差距。

王守仁是积累了经验和声望,别人知道他擅于这么做,所以觉得跟他这么打有底气。

而他王琼之前虽有于宁远取胜的经验,但始终更多是科班出身,研武堂内当教官他头头是道,但战场上的经验和名望始终是不足的。

“河水上冻了吗?”王琼问道。

李鄌道:“派人去探查过,并未上冻,至少马匹无法渡河。”

“那就架设浮桥,按照之前研武堂所教授的方法……”随即王琼想到,李鄌更多是在前线上效命,研武堂也没怎么修习,连架设浮桥这些课程都没学过。

王琼又补充道:“我带过来的工匠队,明日便可派上用场,最多三个时辰之内,全军要渡河。”

李鄌担心问道:“若鞑靼人于此时来犯的话……”

王琼则显得很淡然道:“求之不得。”

……

……

蓟州镇驻地三屯营。

张周当天亲自见过了朵颜三卫的特使,之前所谓的“谈判”,最终都不了了之……只要张周出面,所提出的条件就很简单。

你们要么跟大明合作,要么上来就把你们给灭了。

本来朵颜三卫还是准备跟大明谈条件的,可当听说本已经北上的崔元和朱凤所部,又折道往大宁的方向而去,随时能将他们留守在大宁周边的部族人马给全数歼灭,朵颜三卫只能选择老老实实接受张周的条件。

“公爷,卑职认为,这些人不可信。”

孙上器陪张周回巡抚衙门的路上,不由带着几分羞恼。

之前几天孙上器跟他们谈,他们各种开条件,结果当张周出面,这群人就老老实实接受无条件配合的条件,这就让孙上器觉得,这些人只是欺软怕硬,且他们不可能老老实实遵守出兵的约定。

张周人在马车内,显得悠然自得道:“眼下他们对大明不成威胁,就是利用他们来破坏草原内部的稳定,人心思动,如此便足够。至于半年后,甚至是两个月之后,是否要派兵将他们彻底收服,都是变数……不用他们遵守我们的约定,我们也不必理会跟他们的约定。”

谁说大明作为天朝上邦,一定要跟朵颜三卫保持大国风范的?

你们本来就见异思迁,现在大家不过是利益交换,一旦我们觉得不爽,可以先派兵把你们灭了。

都说信任是相互的。

而对外夷,则不信任是常态,没必要非要等别人来打破信任的平衡,我们也可以随时主动去打破。

……

……

当张周到了巡抚衙门时,孙上器先去见过前线回来的哨骑,随后再来找张周汇报战情。

“京山伯派了一路不到千人的兵马,斜插到大宁的东路,形成两面夹击,朵颜卫本在大宁以南的人马,仓皇扯到大宁以北,而另外两卫的狄夷,更是北撤一百多里,目前还没得到他们驻扎的消息。”

孙上器说到这里,情绪很振奋。

显然光是张周随便调兵遣将去威胁一下朵颜三卫的兵马驻地,就足以吓得他们抱头鼠窜,就这样似乎也不怕这群人乱来。

张周没说什么。

孙上器笑道:“看来他们的确是不足为虑,只是卑职想不明白,这么一群酒囊饭袋,如何能相助我们攻打鞑靼小王子?”

张周道:“不可轻敌。”

孙上器问道:“那公爷是否再给来的使节一点教训?就说他们中有鞑靼小王子的细作,随便抓过来几个,杀之而祭旗,想他们也不敢声张。”

张周听了多少有些惊讶。

锦衣卫做事,果然是不按常理。

就算是孙上器这样看似老实巴交的,也会用阴谋手段,随便栽赃诬陷……好像这都是锦衣卫所擅长的事情。

“节外生枝就不必了。”张周笑了笑道,“明天就放他们回去,让他们按照约定出兵,随时派人去催促。让崔驸马和安边侯派出两路人马去督战,无论他们行军是急是缓,一概催促他们早日进战场。另外再将他们的草场逐步给占了,只有他们完成既定的计划,再将草场还给他们,否则就利用一些中小部族,以朝廷的名义赐给那些小部族,让朵颜三卫的子民连赖以生存的草场都不可得。”

“是。”

孙上器领命。

他正要退下去办事,突然又想到什么,提醒道:“公爷,先前陛下派了东厂的林公公……他在东厂内协助李公公的,他前来,说是陛下允许您早些回京。”

“不用了。”张周道,“我事还没办完。再说我还要监督港口的修造。”

“那大人是否领兵进草原?”孙上器带着极大的期待。

如果张周领兵进草原,他就能跟着混个战功什么的,或许更大的富贵正等着他。

张周道:“战场上的事,暂且交给带兵的将领去完成,不必每件事都要我亲自去。如果陛下有吩咐,非让我去,只有关键的一战……我不可或缺,否则的话,我宁可当个旁观者,哪怕被人非议……我又岂会在意那些闲言碎语?”

孙上器抱拳道:“大人心境豁达,令人佩服。再是别院那边重新做了收拾,您差遣叫的人,也都到了。”

“嗯。”张周点点头道,“说起来,回头我还真应该过去看看。说起来,这三屯营内,还真让人有些烦闷啊。”(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