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四百四十九章 引不进正途

书名: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6

朱祐樘身体有所好转之后,追求跟以往不一样了。

他现在除了想获得必要的健康,还想获得生活质量,大有一种未来我不过了,就这几年让我享受一下人生,风火激荡十五载,死我都愿意。

张周却没好意思告诉他,陛下,您的身体按照历史来说,就剩下四年半的活头,当然有我在,你得肺炎什么的,我能帮你治,但谁知道你天命是不是就这四年多?要是老天真要收你走,我也拦不住。

关于调理的“方子”,张周也知道该下点“猛药”。

但想让一个人的身体在体质上得到好转,仍旧无非是注重饮食和勤加锻炼这两种,恰恰这二者都不是朱祐樘容易兑现的,就在于朱祐樘的性子温吞,还挑食,再加上病恹恹的不想去锻炼……连出去走走都费事。

这就让张周大感头疼了。

张周留在上听处研究他的方子。

本来这是个处理朝廷大事的地方,但现在却好像成了皇宫御药房的办事处,就在他低着头打着哈欠百无聊赖时,朱厚照蹦蹦跳跳出现在他面前。

“先生。”

朱厚照咧嘴一笑,显得有几分得意。

张周道:“偷跑出来的?”

“不是,父皇说了,只要我读书勤奋,我就可以过来,还说以后这里有什么军机大事商讨,我也能过来旁听,今天我可把讲官所布置的课业都完成了才过来呢。”朱厚照道,“天色不早了呢。”

张周看了看天色,果然都快日落了。

不过冬天昼短,上听处刚设立,连个上下班的规矩都还没订下,张周也在琢磨,以后是不是也把上听处搞成个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衙门。

但既然是想跟内阁叫板,或者说是皇帝理想中取代内阁的衙门,就不能太过于懈怠。

“西北有什么大事吗?”朱厚照一脸兴冲冲继续问着,“听说鞑子又在内斗了,打得不可开交,咱大明是不是来个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新建伯出兵吗?或者从三边出兵,把河套之地的防线往北推,我觉得就很好。”

张周道:“时值年关,非必要,大明是不会出兵的。”

“那还有啥意思?”

朱厚照往旁边的椅子上一坐,却是那椅子正是朱祐樘之前过来时坐过的地方,他翘着二郎腿道,“这次去江南,我学了不少,下次咱就是一起去西北了吧?给安排一下,咱能一次把鞑子给灭了!到时让父皇刮目相看。”

小伙子挺有志气。

但还是嫩了点。

张周不想理会朱厚照在旁边掰扯,却是刘瑾立在门口大声道:“殿下,中宫派人来传话,说是让您过去。”

“没见我正在跟张先生谈朝廷大事呢?一边靠着去。”朱厚照显得不耐烦。

即便回到京城,朱厚照也喜欢缠着张周,自然不是为了学习,而是张周身上有他所憧憬和好奇向往的东西。

张周道:“时候不早了,我也到了回去的时候,有时间来日再说。”

“明天你不来啊?”朱厚照好像很了解张周的样子。

说“来日”,就指不定是哪天见了。

张周撇撇嘴道:“上听处只是有个雏形,人员都还没给配齐,我来也要有差事做才可。再说这临近年关,朝廷哪有那么多军机大事给我处置?还是兵部内的事我更需要操心一些。”

朱厚照道:“当兵部尚书有什么意思?还是执领上听处比较好,以后有什么大事你可一定告诉我,我就在旁边,你看咱距离多近?我也想给你出一份力,你看我用心是多么纯良?我不是为了玩!张先生,你可一定要相信我啊!”

……

……

张周算是看出来,把上听处设立在文华殿旁边,还真就方便了朱厚照。

真就好像以后有什么大事,都可以告知朱厚照一声,让这混小子第一时间知晓,甚至参与到事情的谋划中来……朱厚照的意见似乎并不足取,但重在参与。

朱厚照马上就要进入青春期,这时候的孩子也有强烈的表现欲,想证明自己,尤其还是朱厚照这样的大明储君,性格决定这小子绝对安分不了。

之后两天。

张周正常上朝下朝,上听处和兵部都没松懈,却是这天一早朝议之后,谢迁在他往上听处去的路上,将他当叫住。

“谢阁老,不同路吧?”

张周笑着望向内阁值房一边,大概的意思是,咱不在一个衙门,我没有跟你汇报事情的必要,咱也应该避讳这种私下见面。

谢迁道:“听说你暗中跟陛下进言,说是陕西等处将会发生地动,还嘱咐让地方上先行筹备?甚至让百姓搬出屋舍?”

“是。”张周点头。

因为这无关乎他荣誉的问题,事情没有对外张扬,但这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

谢迁皱眉道:“你何须如此呢?现在没人想把你往方士近佞上归,却是你自己对此倒是执迷不悟,你到底怎么想的?”

张周道:“能算出来,不管是否能兑现,跟陛下提了,若是能挽救大明一名子民的性命,我觉得也是有必要的,我这人心软,看不得别人家破人亡。”

“你……”

谢迁听着就不对味了。

你见不得别人家破人亡,感情我就喜欢看人家破人亡是吧?

“寒冬腊月,你整这么多事情,不怕遭天谴的?百姓若是听了你的,连有瓦遮头的地方都住不了,寒风刺骨病困交加,对于民生的影响有多大?你没顾虑过吗?”谢迁厉声喝问道。

张周好奇道:“地动山摇,屋舍坍塌,到时死伤不在少数,孰轻孰重各人心中总有杆秤吧?再说了,官府就算是倡导了,百姓也有选择的权力,他们可以选择不搬出去,就守在屋子里……我做到分内之事,他们听不听是他们的……就好像我说京师会地动,谢阁老您爱听不听啊。”

谢迁平时以跟人斗嘴擅长,但遇到张周,他登时感觉到很无力。

他跟人斗嘴,始终是要讲求规则和礼法,而张周不一样,什么长幼尊卑的,张周好像一点都不在意。

想到什么说什么,说秃噜嘴了,连皇室都可以消遣和讽刺,更别说是他们这群大臣,奚落的言语更是张口就来。

张周道:“谢阁老,地动发生的地儿,不在京师,离京城远着呢,折腾也折腾不到您头上,操心的事也不用您费心,要不您看这样……待来年孟春时分,咱听听西北的汇报,看地动来没来,您再找我谈谈?”

谢迁算是看出来,想改变张周的“行为逻辑”不太现实了。

本来内阁的设想,既然是打不过张周,也不能加入张周,那就把张周往一个“治世良臣”的方向指引,说白了就是把张周带进他们所认为的“正途”。

但张周隔三差五就拿天意说事,这能是一般文臣所为?

谢迁心想,我真是好心被当成驴肝肺啊,这小子怎就油盐不进呢?你就没想过你的这些所谓的天意,也会有不能兑现的一天?还是说你打算一辈子都靠走这条近佞之路,一条道走到黑了?

……

……

谢迁见过张周,带着一些气恼,回到内阁值房。

刘健和李东阳走过去,问道:“怎说的?”

谢迁道:“执迷不悟,劝也劝不动,看来以后真就是不相为谋了。”

李东阳皱眉道:“地动之事,能言中一两次的,都乃是神人了,他这是如何推算的?能做到每每命中?遇事还能如此笃定?”

谢迁道:“他每次都能命中吗?四海之内,每年上报那么多的地动,何以不见得他每次都能不遗漏呢?”

三人各自落座。

李东阳道:“过去两年的地动,除了被他有心提出来的,或涉及到天意、灾相的,多都没有产生什么实质的人畜损害,但他所言来年陕西的地动,却好似郑重其事,提到人畜的损害,甚至还有屋舍倾塌等事……这就是在说,他在有意挑选一些事,由他自行来决断可说或不可说。”

谢迁眉头紧锁道:“宾之你的意思,是每件事都在他预料之中?”

“可能如此。”李东阳道,“他的出身到现在都没有调查清楚,我们对他的以往所知甚少,连他中举之前的授课、进学情况都查不出来,他就好像是从天而降的,若他身上真有什么神机,陛下如此信奉道学,你们不觉得一切都来得太凑巧了吗?”

皇帝信什么,张周就给皇帝灌什么。

而且一灌一个准,让皇帝被迷得五迷三道的,然后张周说什么就是什么。

张周就好像是上天看准了皇帝的脾性,送到人世间专门治皇帝,并以此把大明带偏的“傀儡”,如此说张周就是上天的代言人,被上天牵着线走的。

谢迁不说话。

因为他能听出来,李东阳并无虚言,跟张周比……传统文臣的劣势太大。

刘健道:“言外之意,是让我们找个能如张秉宽一般的人,上能知晓天意,下能通达圣意?”

李东阳拿出一份奏疏,放到二人面前道:“正一道的张天师,已请旨来京,估摸年后就会抵达。”

话不用多说。

大概的意思是,治张周这种“方士”,应该找个更牛逼的“方士”,那就让龙虎山张天师一门去跟张周斗。

天下信奉道学的,都以张天师一家当成正统,你张周崛起之后,张家肯定会认为自己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到时让二者相争,让皇帝从中分辨谁更牛逼……就算是张周赢了,张周也会得罪道家正统,到时张周不就陷入到腹背受敌的局面了?

刘健叹道:“宾之啊,这到底是为了朝事,还是为了争一时之长短?”

“我说什么了吗?”李东阳的意思,人家正一道的张天师要进京,是为了朝拜,我只是提前通知你们一声。

你们怎会认为我是别有用心呢?

刘健和谢迁自然知道他的意思,你提前跟我们说,大概就是让我们站在正一道那边,暗中给他们撑腰?至少也在背后给张秉宽拆拆台呗?

谢迁则笑呵呵道:“这京师内外,早就有人把张秉宽称之为天师,真不知从此以后,到底论天师,是不是他张秉宽的专属呢?放作我是张氏一族的人,被这么个莫名冒出来的小子在道学上占了优势,也必定不会袖手旁观,总算有热闹瞧喽。”

道士手段太多,我们传统文臣打不过。

那就找个大道士来。

你张秉宽再牛逼,看你怎么跟龙虎山正一道的人斗,人家家大业大,而且信徒广泛,你再牛逼也要屈从于形势……

……

……

有关正一道来京的事,张周早就知晓。

也没太当回事。

因为朱祐樘提前都言明了,道家之事不涉及到正统之争,张周如今身为蔡国公,也不屑于去争个道家正统的威名,至于正一道张家敢不敢跟张周争,那也是个大问题……明知道张周现在深得皇帝的信任,还要来争,那不是自讨没趣?

张周这边家眷没回来,张周仍旧只能当“和尚”。

到晚上仍旧是去戏楼,一边听着外面在排戏,一边在自己的包间内瞅着各种兵部的公文。

他也很发愁。

因为没有从底层一步步爬升,而是直接跃居高位,也给他带来一个不太好的“习惯”,那就是遇事不喜欢敷衍,总想要把问题解决,说到底还是官僚思想没那么重,以至于案牍上各种费神的事情在沟通和处理方面都很棘手。

官场的事情适合“拖”,适合“推诿”,不适合“遇事决事”。

张周人在官场的资历也不够,这需要他从政绩上,尤其是在治理兵部部堂事务上获得历练,以及他人的尊重。

这反倒催生张周不得不处理手头上的事,而很多事又需要跟朝中六部的人沟通,尤其是户部……眼下户部尚书佀钟看似是“后起之秀”,但人家毕竟是传统文臣推上来的,光靠一个王琼,完全还没法把户部对接的事情做好。

“来年开春,大同、延绥两处,铸重炮三十门,另远炮二百四十门……”

“燧石铳四千杆,弹药不计……”

“石材五十万方,用以延绥造城之用,所需盐引折色银十二万两……”

张周光是核算一下来年开春地方上所需要准备的战备物资,数字其实就已经达到了四十万两,而相对于大明的财政收入,这些开销又有些大,毕竟大明过去数年在西北一直过得都是紧日子。

大明也想全军出击,以十几万兵马进兵草原,获得一场大胜。

奈何条件不允许。

西北将士看似是军户,留着打仗的,但多数时候都是在完成修造堡垒、种田、运粮等事,他们真正训练的时间很短,就算给他们大批的军械物资,在没有合适教官的情况下,他们也不懂得如何使用。

研武堂设立的初衷,就是先教会那些将官如何使用新的火器,把大明边军将士的心态从冷兵器往热兵器方向改变。

但本身研武堂也需要朝廷调拨款项来保证运转。

“……研武堂预算开销,十六万两……”

等于说,来年光是一个研武堂,就要占大明如此大的开销,张周也不知道这钱到底是用来干嘛的。

修研武堂的屋舍?修校场?

还是说用以公费开支?铸炮什么的本身是不需要研武堂出银子的,调的又都是京营的士兵……就算是管饭,也花不了这么多银子。

但等他看到下面每一项的预算开支,张周又就觉得好像这十六万两银子还有点捉襟见肘呢。

“不当家,不知道柴米贵啊。”张周把面前的公文案牍全都合上。

一旁的小长今很识相,赶紧过来给张周斟酒。

却还没等张周拿起酒杯喝两口,他的客人便到了,是宁彤。

宁彤是过来跟张周“学徒”的,因为要一起开药铺,宁彤感觉到这是自己人生的机遇,说不定以后他宁彤就是大明第一女神医了,所以往张周这里来的时候,也是风风火火的样子,拿出了一点事业女强人的姿态来。

却是在她身后,还跟着一名女子,正是陈家女。

“这是蔡国公让妾身所写的计划书,选址在崇文门内,距离皇宫不远,以后会有专人进行打理,妾身作为掌柜,可以随时出外问诊,另外进货会以江南药材商贾为引,各处的药材皆以优者所选,还有每年房租的开销,以及用药的成本等……”

宁彤第一次当个大掌柜,把什么事都列在纸上。

张周看完之后,将计划书丢在一边,冷冷道:“不好,下一个。”

宁彤一听就懵了。

我忙活半天,你一句不好,就给否定了?

陈家女则走过来,把一份账册递给张周道:“去年大同煤矿营收折白银三十六万两,刨除军费开支、调运开销等,净利十七万四千六百五十七两。”

“嗯。挺好。”张周点头。

宁彤一听。

还有这种好事?

我辛辛苦苦做药材生意,一年下来也赚不到个千八百两的,你开个煤矿,一年就能净利十七万多两?

那我还搞什么药材生意?

“蔡国公,请问,您的煤矿……还缺人打理吗?”宁彤也直言不讳问道。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