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五百六十六章 男人的志气

书名: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6

朝堂上。

张周列席于朝议,而这次的朝议上,朱祐樘对于西北边政开始了一番演讲,所讲述的内容,就是西北不能闲着,要继续打。

“……自入秋以来,各处得到不少鞑靼人靠拢边陲,寇边的奏报,且有宁夏各卫所的急报,鞑靼似并不甘心于先前的败绩,仍旧试图在边陲找寻骚扰和劫掠的机会……”

“朕思量再三,决定以王琼王卿家总制延绥、宁夏、甘肃等处军务,由他前去西北,接替秦卿家回来。秦卿家回朝之后,朕会酌情给他安排好新的差事。”

……

除了表示要把王琼派去西北,还要把秦纮调回来。

并不是直接让秦纮告老还乡,而是给他个尚书级别的官职,让他在京城里混一段时间,算是临退休之前的荣光。

重新启用了一次,总不能就这么放归了,不然别人还会以为秦纮这次的差事完成不够好。

但其实从皇帝的角度来说,秦纮这次到西北,做事基本算是在中规中矩,也是因为鞑靼人并没有从延绥寇边,而是两次选择了宁夏,秦纮既没有犯错的机会,也没有大的立功机会。

谢迁走出来道:“陛下,既然西北军务紧张,应当派遣兵部中人前去,协领三边军务为善。何以要从户部调人呢?”

要派人去,那应该把张秉宽那小子塞过去啊。

这样我们就省着看见他。

眼不见心为静。

朱祐樘道:“谢卿家,你认为谁合适,直接说明便可,不必这般隐晦。”

点张周的名字,朕知道你什么意思。

谢迁则好似很识趣,没有再揪着这话题说下去。

朱祐樘还刻意等了谢迁一会,见谢迁的确无意再出来扫兴,这才板着脸道:“既如此,那此事便先定下来,以王卿家现官职,兼右都御史,调往延绥,即日便动身。”

因为王琼始终是左侍郎,并没有当尚书,所以他也没有直接以左都御史调西北。

右都御史调过去,也算是比较高的待遇了,但因为三边总制算是西北最重要的军事统帅,如此的调遣,等于是给王琼一个直接晋升尚书的机会,在场的大臣也能觉察到这一点。

如果王琼在西北尽职尽责,哪怕不用立太大的功劳,只要让鞑靼人不再犯境,或是在一些局部的战事上有小胜,那王琼两三年之后回朝当个尚书,基本上是地铁板钉钉的事。

刘健道:“陛下,户部如今正涉及到秋粮入库之事,此时将左侍郎调出,会令公廨内事务懈怠。不妨再委派一人,为户部左侍郎。”

“不必了。”

朱祐樘也明白刘健的意思。

刘健这是想削弱张周对户部的控制,毕竟现在户部左右侍郎,一个是王琼,一个是陆完,都算是张周提拔起来的人,只有个尚书佀钟还是他们旧派系的人,但尚书本来就不管事。

户部的差事,现在基本也被二、三把手给窃夺了。

若是有人能把王琼给替了,那会大大加强旧派系的人对户部的控制。

而控制户部钱粮调遣,一向被旧派系认为是扼制皇权的最佳手段。

“此番西北用兵,并不会调拨更多的钱粮,各边镇仍旧需要自给自足。”朱祐樘补充道,“先前朕已批准了于永平府修造船厂和港口之事,关乎到南京等处钱粮北调之事。诸位卿家也不必议论了,此事也算是利国利民。”

皇帝又算是做出一个宣告,不跟大臣商议,直接决定一件事。

修造靠近京畿的海港,且并非以前那种小的渡头,而是大的港口,能停靠大型的海船,并通过陆路运输,补充运河运力的不足。

刘健道:“陛下,此糜费会甚多。”

“又不用朝廷出银子。”朱祐樘道,“朕每每提到修造海船之事,你们都在反对,可曾想过如此能带来一些切实利益?南来北往的船只,都要经过大河,每年疏浚河道需要花费多少?每年又因此而有多少时候,船只无法通行?海上如今一片太平,怎就不能好好利用一下航路呢?”

刘健还想说什么,但见皇帝态度坚决,他也不好反对。

也是因为,皇帝说了,不用朝廷出银子。

其实刘健也想看看,你张秉宽是不是每件事都能自己筹措钱粮去解决,怎么这件事就让人那么不相信呢?

造船你自己造了也就算了,现在修个港口,你也要自行去修?那你挺能耐啊。

“朕跟秉宽合计过,这次的修筑港口等事,花费大概要百万两上下,这也是一笔不小的数目,这或还不算一些人力的耗费。秉宽也有言在先,这些他都会尽力去筹措,地方上也会给予支持。”朱祐樘提到这点,还带着几分自豪。

不用你们朝中人提供援手,朕跟秉宽就能办成。

这跟以前有什么事都要求着你们大大不同了。

如此一来,当皇帝的腰板都比以前更硬了,说话也更加有底气。

吏部尚书马文升道:“陛下,永平府涉及到地方通番等事,如今尚未查明落实,若于此时轻言于永平府开矿等事,难免会被人认为是朝廷裹挟于地方,于朝廷声名有损。”

此话一出,在场众大臣都心下一惊。

这马文升,平时也算是妥协派的代表人物了,今天怎么也这么硬气,直接去质疑皇帝的决定?

刘健和李东阳等几名阁臣,也不由侧目望向马文升。

像马文升像今天这样硬气的时候,的确是不多,这两年马文升因为年老昏聩,于朝堂上明显也不像早先时候那么虎虎生风。

“永平府的事,朕已经在让东厂和锦衣卫的人在查了,大理寺也涉及其中,最近几天就会出结果,不会给地方造成什么恶果,你们放心吧。”朱祐樘随便应付了几句。

他就没说,其实案子已经定下来,是地方上自愿把银子交出来,给朝廷,或者说是给张周,当保护费的。

显然在永平府的事情上,皇帝想“暗箱操作”,不是什么事都需要拿到明面上来说,皇帝也有自己的小心思。

……

……

朝议结束。

众大臣又在一次失望中结束,而皇帝则带着志得意满往乾清宫方向去。

“陛下,看来马尚书等人,对于永平府修建港口的事情,还颇有微辞。”萧敬道,“陛下何不将永平府的案子,跟朝中臣僚明言呢?”

永平府的案子,在萧敬这里都已经不算秘密了。

李璋再怎么说也是他的手下,且萧敬是前任的提督东厂太监,在东厂也有人。

这件事上,皇帝也没有瞒着司礼监这几人,只是不允许对朝中大臣公开罢了。

朱祐樘道:“永平府这里,以前是刺头,给秉宽,给朕,带来不少麻烦。但经此一事之后,这里就是顺天府之旁,朕可以安心经营之所,就好像自家的菜园子,自家后院的事情难道什么都要跟别人说吗?”

“是。”萧敬赶紧应声。

心里却觉得不是个滋味。

皇帝是把永平府看成“自家菜园子”?

萧敬不免去想,有人议论,说是陛下准备将永平府直接赐给蔡国公,看来传言非虚啊。

“去跟牟斌说一声。”朱祐樘又道,“将锦衣卫闲置的人手,还有一些寄禄官,一并都调去永平府,以矿山和将要修造的港口、船厂为依托,能调多少人去就调多少人。以后凡是秉宽要在永平府做什么事,一概都由锦衣卫协同。”

萧敬提醒道:“陛下,蓟镇的巡抚刘宇,似也能帮上忙。”

听到这里,朱祐樘突然停下脚步,脸朝着天空想了想,点头道:“有道理。先前朕的意思,是将他调回京来做个侍郎,现在看来就不必了,还是先留在蓟镇做一段时间的巡抚,帮忙把路铺一铺。”

“是。”萧敬又急忙回应。

“除了蓟镇的巡抚,连永平府的知府,还有当地的一些官职,也应当换上一批值得信赖的。”朱祐樘又想到什么,补充道。

萧敬道:“那陛下,是让吏部来考选吗?”

“吏部?哼哼!他们能选什么人?让秉宽给草拟一下。”朱祐樘道,“你亲自去,最近秉宽也会忙于港口的设计和修造,你有时间也多协助一番。”

萧敬一怔。

我是司礼监掌印太监,居然去协同大明的兵部尚书做事?

这明显不太对劲啊。

让内臣跟外臣之间接近,本身就是犯忌讳的事情,居然还让我去协同他……萧敬自然还是有些憋屈的。

“两年,最多再用两年,朕希望看到从西北到东边辽东,一切都发生改变。”

朱祐樘也在憧憬着,“如果草原能彻底平定,固然是最好,哪怕两年之后,草原群狼已经偃旗息鼓,大明兵锋所向披靡,也就足够了。是否将草原一举荡平,似也并不重要了。朕以前也不敢想,在朕的有生之年,能看到如此的盛景。若真能达成,朕再了无遗憾了!”

……

……

萧敬亲自带着皇帝的口谕,前去张周的实验室,见到张周后,把皇帝要委命一批新的永平府官员的事,跟张周说了。

萧敬道:“一切都按照边镇的规矩,由都御史委派,以后永平府跟蓟镇之间,也就无法分割。陛下还有言,人只要是您选的,只要有个功名在身,便可。哪怕只是个选仕出山的生员,或是贡生,也未尝不可。”

这是朱祐樘怕张周一时间找不到那么多合适的帮手。

反正永平府充其量也只是个府而已,所有的官缺都可以用举人甚至是贡生来充当,大不了就用生员来出缺官职。

按照大明选官的规则,生员出仕也不是不可,但也要经过吏部的考选,就好像文徵明这种,最后还是靠这条途径来选官,当然在出任的官缺上,比之举人出身的差了不是一星半点。

跟进士更是没法比。

但现在不同了。

只要张周认为合适,永平府的官缺随便安排。

张周叹道:“说起来,我还真没多少人能举荐。一无门人,二无同窗好友……”

萧敬闻言开怀一笑道:“蔡国公您谦虚了,如今京师上下,谁不想拜您为师呢?此番顺天府乡试,眼看就要放榜了。您就不能从中选几个出来?当然,那些年轻气盛的,不会接受吏部的选派,但那些年老的呢?他们难道不会琢磨一下,是继续考进士,求个不切实际的梦更妥当呢,还是直接给您做事,混个光明前程更好?”

张周笑了笑。

他很想说,萧公公几时说话这么“中听”了?

看来为了帮我发展党羽,你是煞费苦心啊。

“萧公公提醒得是,明日大概就要放榜了。”张周道。

萧敬笑着问道:“榜单您都看过了?可有中意的?”

放榜之前,填榜的事已经结束了,而张周作为顺天府乡试主考,就算这两天他已经出了考场,但开弥封之后的名次他也仍旧会去考察一下。

“看过了。”张周道。

“那不知……”

“萧公公,有些事,不该在张榜之前说,你觉得对否?”张周问道。

“这是自然。”

萧敬有些汗颜,言外之意,张周是不想告诉他,谁中了谁没中。

不过萧敬也不遗憾,因为这事本来跟他也没多大关系,提前一天知道,对他来说影响也不大。

“圣意已经带到了,蔡国公您自行斟酌,估计陛下会在月底前就要名单,这还有个六七天时间,您可要抓紧了。”

眼下已经是八月二十三,乡试结束也已经过了七天。

一切事情都该有个了结了。

张周也不由在感慨,三年一个轮回,自己好像又成长了一圈。

……

……

李东阳府上。

自从李兆先从考场出来之后,闭门多日不出来见客……主要是因为……他知道自己考得很差,他也深深感觉到了,光有点诗才或者是一些歪才,距离考中举人还有点距离。

“兄长为何最近闷闷不乐?”

李玗这天过来跟嫂子见面,也是因为李兆先的妻子正在待产状态,李玗作为家里的女性,是来给李兆先的妻子解闷的。

然后李玗知道兄长闭门不出,也特地过来宽慰。

李兆先叹道:“小妹,我算是明白,最近几年我疏于课业,以至于连文章都快忘记怎么写了。一次科考,录科文章写得还不错,便以为自己能应付大比之试,谁知……此番考题出得有些……难了。然后我就……”

说到这里,李兆先羞惭低下头来。

李兆先对于自己没能发挥好,总结为……题目出得太难了。

但其实题目并不是张周出的,而主要是杨廷和所出,而杨廷和的题目出得很规正,就因为题目太工整,属于那种人人都能说两句,但很难发挥出高水平的那种,然后李兆先就不出意外考砸了。

“兄长不必难过,父亲曾提过,此番大比,无论兄长是否考中,都会考虑给你谋个一官半职。兄长毕竟也是监生。”

“父亲的意思,想给你荫一个中书舍人,以后你也可以光宗耀祖。”

李兆先听到这里,一甩袖道:“如果只是靠祖荫来当官,我宁可不做。男人,还是要有志气的。”(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