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一百五十八章 山雨欲来

书名: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6

赐宴结束。

朱祐樘勒令朱厚照去读书,他则跟张周做一些简单的交谈,就准备让人送张周出宫。

朱祐樘以当父亲的口吻,对儿子的老师道:“太子似多有尚武,偶尔所作的见解,连朕都要另眼相看。”

张周道:“那陛下,若将来太子尚武,陛下应当作何取舍?”

作为历史的过来人,张周等于是在用历史的典故,来征询一个对未来前景尚且不明父亲的意见。

“朕自幼体弱,讲官所授,无非仁孝礼法,朕连马背都未曾上去过,遑论武功建树、开疆拓土。”

“朕治国用的是文臣,其实朕也希望太子文武兼备,但姑且不矫枉过正,因为朕知道自古尚武的君王,或征战四海流芳百世,或被冠以穷兵黩武留千古骂名。太子将来能在朕百年之后,守住大明疆土,朕心愿足矣。”

朱祐樘语重心长,似也是把张周当成交心的朋友,才说出这番话。

旁边的戴义和萧敬都是低着头尽可能装聋子。

因为这些话,光是听在他们耳中,都是一种僭越。

张周点点头道:“臣明白了。”

朱祐樘似也觉得这个话题有些沉重,笑着道:“秉宽,你曾预言说这次会试,会有鬻题的情况,现在你还这般认为吗?”

张周道:“二场出来后,外间便有鬻题的传闻,矛头直指程学士。”

“还真是……程敏政这些年多不在朝,此番回朝不到一年,朕本想将他以阁臣储才,恰逢会试,又值西北战事着紧,你也能看出,内阁三名阁臣捉襟见肘,可现在看来……或是朕好心办了坏事,太操之过急。”

朱祐樘多少有些惋惜。

想器重程敏政而不得,有悖于他的初衷。

张周笑道:“陛下,现在还不能确定,或是臣杞人忧天。”

“朕先前也太固执,非要让他来当主考,若此次会试结束,他能安稳渡过,朕也不急于拔擢于他,让他在翰林院多韬光养晦几年,再说吧。”

皇帝大概对用程敏政这件事,也信心不足。

现在鬻题案还没起,皇帝已经打定心思,要把重用程敏政的事先放一放。

算是对程敏政的一种保护。

……

……

张周在天黑之前,要赶着出宫,去贡院参加会试第三场策问的考试。

虽然考试在第二天早晨才开场,但入场的龙门会在上更时分就关闭,考生必须要入内,否则来日清早是不会打开门迎候考生的。

当晚朱祐樘吃了由张周所给的药方,安心睡在乾清宫后殿,几天都没休息好,一更天刚过,朱祐樘便已就寝。

却是张皇后那边几天没见到丈夫,这天又听说丈夫去见过太子,以为丈夫这边朝事忙完了,特地亲自过来乾清宫相见,本要温存一番,却被萧敬告知,皇帝已经就寝。

“这么早就睡了?”

张皇后有些不满。

她觉得,是丈夫刻意在避着她,不想相见。

张延龄被下狱的事发生之后,夫妻俩拌嘴,冷战一直在持续中,张皇后有感于丈夫的心已不在自己这边。

萧敬一脸为难道:“陛下近来为西北用兵操劳过度,今日才服了药,早早就寝。明日或还有偏关的战事陈报传来,还要忙碌一天……”

“陛下见过何人?”

张皇后怕丈夫被什么“小妖精”给迷惑。

即便萧敬不想说,但还是如实告知:“见过张贡生。问询军机要事。”

“陛下有闲暇见张秉宽,连见见本宫的时间都没有吗?”张皇后生气归生气,但大致也知道,丈夫见张周所谈的是国事。

如果丈夫要跟她谈,单涉及到个张延龄,她都能吵翻天。

她又懂什么国事?

“陛下最近几日,除了张秉宽之外,还见过谁?”

“有刘阁老、谢阁老、马部堂他们……”

“太皇太后就没找宫女来?没有什么侍寝之事发生?”张皇后怕老太太玩阴的,趁着他们夫妻俩吵架,往皇帝身边塞女人。

萧敬吓得六神无主一般,急忙道:“未曾有。”

张皇后听到这里,神色才稍微好转一些,临走之前道:“陛下醒来,告诉他本宫来过,再说本宫一直给他留着门,他随时过来都行……”

“是。”

萧敬应答之后,低着头,等张皇后走远之后才敢把头抬起来看一眼。

戴义从旁边的殿阁内出来,问道:“皇后有何差遣?”

萧敬近乎是一五一十复述一遍。

戴义叹道:“陛下听了张先生的话,又服了张先生的药,终于能睡个好觉,明日一早估计战报就来,哪还有心思做别的?咱也分工好,我值上半夜,子时后伱和陈宽来,赶紧做事。”

……

……

这一夜。

朱祐樘睡得很安稳,近乎是一觉到天明。

起床之后,朱祐樘还很高兴,一点都没有因为西北战报没来而产生焦虑。

“跟午门的臣工说,让他们到文华殿,让膳房给他们准备一些早膳……也告知他们,今日的朝议或要持续到很晚,朕也不急着过去,等辰时之后朕再去。”

朱祐樘听了张周的话,今日上午就会有战报传来。

那也别搞什么早朝、午朝的,连在一块得了。

自己好好休息了一场,也该休整一下,等战报差不多来了,带着战报去,或者是跟大臣一起等。

“陛下,那您……”

戴义也是刚爬起来,此时也有些睡眼惺忪,问询道。

朱祐樘道:“朕先去给皇祖母请安,这几天都没去了。”

戴义道:“陛下,昨日皇后也来过……”

“皇后啊,这几天朕没时间看她,回头再说吧。”

说着,朱祐樘让太监过来给他做一番整理,就要去坤宁宫。

戴义提醒道:“太皇太后或还未起。”

“不会的,皇祖母每天都起来很早,当初朕年少时,跟皇祖母同住,都是皇祖母催促朕起来学习……”

朱祐樘提到这里,脸上还带着浓浓的亲情。

……

……

文华殿。

当天虽是朝议,却是移到文华殿,主要是因这里是平时皇帝给大臣赐宴的地方。

太子当天并不会到文华殿来读书,而随后皇帝则会到来,与他们一同等候西北战报,并在前后做一些商议。

众大臣刚到,宫里就给准备好案桌,早餐也开始往上端。

皇宫的早膳也没有多特别,也不过是米粥、青菜之类的,能稍微见到一些荤腥,也会加鸡蛋等物,以保证这些大臣能有力气完成上午的朝议。

“刘阁老,照理说,今日该有结论了吧?”

左都御史闵珪,与几名言官一同过去,以好似请示的口吻对刘健道。

刘健点头。

一旁的谢迁道:“诸位,这是期望结果如何呢?”

这话就带着调侃了。

闵珪自然不能说期望王越大败,但王越赢,他也不觉得是什么好事。

别人就算了,他闵珪先前参劾王越用兵方式不对,措辞激烈不说,还跟王越交恶,若是王越取得大捷,那他可就要丢脸了。

所以从闵珪的角度来说,王越可以赢,但最好是惨胜,鞑靼人抢掠结束之后自行撤走也是不错的结果,总之……不能让王越舒服。

前排正在吃饭的徐琼闻言回头往回看一眼道:“诸位,说句不中听的话,即便王威宁取胜,若未达到陛下的预期,只怕王威宁还是要担责的。昨日里已有多份急报传来,说是偏关等处,因为王威宁的撤兵,可是损失了不少的粮草、牲畜、兵器辎重等。”

徐琼其实在提醒闵珪。

不需要太悲观。

就算王越赢了,咱还可以从别的角度来攻击他,说他用一场丢人的方式,完成一场胜利,不顾大明边军的利益和朝廷的开销用度,甚至不顾百姓死活……

扣帽子嘛。

谁不会?

早饭还没吃完,萧敬匆忙而来,表明是来找刘健和马文升二人。

随后二人在众人目视之下,被萧敬叫出去面授机宜一番,随后萧敬又走了。

等刘健和马文升回到文华殿时,太监已在收拾桌上的碗筷。

众人也都起身围拢过来。

“尚未有结果,不过已得悉,王威宁在开战之前,做了一份简报,表明会在二月十三夜,带三千骑兵奇袭偏关,并言明在偏关内留有一千兵马的埋伏。”刘健道。

谢迁道:“这是何等战术?鞑靼城内驻军几何?”

刘健叹道:“尚且不明,估计至少万数以上。”

听了刘健的话,在场议论开了。

先前都知道王越带军民撤出偏头关,但到底是要继续诱敌深入来个几方合围,还是说要带兵杀回去,没定论。

现在清楚了。

王越的计划,就是带三千骑兵,趁鞑靼人在偏关内立足未稳,折返回去。

“三千,少了点吧?”户部尚书周经苦笑质疑。

工部尚书徐贯道:“城内留守一千伏兵,可是要趁狄夷不备,于城内纵火,乱狄夷军心?”

徐贯所能想到的战术,顶天了就是在城里放火,把鞑靼人给赶出城塞。

可只有一千人……能顶什么事?

刘健没回答。

一旁的马文升道:“此事,老朽刚也问过萧公公,萧公公讳莫如深,但料想是……另有安排。”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