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三百八十三章 入戏太深

书名: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6

一夜之间,都在为“倒张”这件事谋划,或是想从中攫取什么好处。

到天亮之前,朱祐樘方才回宫,对于他这个半生勤政的君王来说,这种出入宫门的日子倒也没显得多辛苦,至少在往奉天殿准备早朝时,他的精神状态还显得很不错。

“秉宽入宫了吗?”

在朱祐樘移步奉天殿前,还问了一句。

萧敬把一份联名参劾张周的奏疏交给朱祐樘,闻言恭敬回道:“料想已在入宫的途中。”

朱祐樘道:“也是,今日算是他在朝堂上述职,却是变了味啊。”

说着随手打开奏疏一看,见到上面的内容也没觉得有多稀奇,甚至后面长长的署名名单他也懒得去看,就这么合上又递还给萧敬。

“那陛下,是否等莱国公入宫后,与他先做交谈,再往大殿去?”萧敬请示。

“不用了。”朱祐樘道,“等那边准备差不多,朕就过去,朕对于今日的朝会,多了几分期待啊。”

萧敬一听心中一沉。

这是皇帝跟张周已经商议好对策了?

可为什么连我们这些司礼监太监,都丝毫不知呢?

该如何通知朝中大臣,让他们有个防备呢?

……

……

一直到朝议即将开始时,萧敬心中都带着一些惴惴不安。

因为这次是直接跟皇帝唱反调,甚至要配合大臣把张周给拿下去,萧敬就算心中有一万个理由觉得自己是“义不容辞”的,可事到临头他心中还在犯嘀咕。

朝议。

文臣武勋各列于东西两班,而张周当天作为述职的功臣,却并未直接出现在朝班之中,而是随同朝鲜国主李怿一起前来进行朝拜。

这点安排,连大臣都是临时得知,却是由礼部尚书徐琼做安排,而徐琼因为并不参与到“倒张运动”中来,他提前并未将此风声传给大臣知晓,甚至连沈禄也是临时得知李怿是在当日入宫的。

当着藩属国国主的面……参劾大明的功臣……这个功臣还是藩属国最为头疼和忌惮的……

就算那些参劾张周的人觉得这件事多么的正确,在这种时候也会想到,皇帝在面子问题上,有点不太好收场。

很容易把皇帝给逼急了。

朱祐樘正襟危坐,似乎从来没见他这么正式过,面对李怿对自己的三拜九叩,朱祐樘是发自心底的感觉到天朝上邦皇帝的威严。

“卿家平身。”朱祐樘道,“赐国书。”

随即由萧敬将准备好的节杖等物,走下去交给了李怿。

李怿一方,则是由使节金寿童宣读了朝鲜对大明的供奉之事,尤其提到了未来几年对于大明在辽东平女真的支持,还有对于奴儿干都司粮草的供应,也请求获得大明对于李怿国主的赐封。

这些都得到了朱祐樘的回应。

在场的大臣看着好似表演一般的进程,一个个都在想,几时适合出来参劾张周。

于李怿正式受命为朝鲜国主之后,朱祐樘又让萧敬当众宣读了敕封的诏书,然后将诏书交给朝鲜一方。

“李卿家,你远到而来,在京停留几日,便早些回藩国。朝鲜内的安定很重要。如果你们对大明有何需求,只管跟大明上奏请示,每年每季度,要将汝国内大事做整理陈报,朕都会阅览,朝鲜的天灾人祸朕也会酌情赈济。退下吧。”

朱祐樘似乎是听到了在场大臣的呼声,知道家丑不可外扬,也明白今天的重头戏不在于接见朝鲜国主。

随后李怿带着他的使臣,一起离开了奉天殿。

……

……

在朝鲜国主李怿朝见结束之后。

随即展开第二个话题,也是当天所有人最关心的问题……并不是参劾张周,而是给此番在辽东立下功劳的诸人进行论功行赏,却并不包括之前潢水一战……那在年初时已经做了基本的定性,以首功和军功对蓟州和辽东将士分别做了犒赏,虽然仍旧是蓟州一方功劳更多,但基本保持了对辽东将士的公平。

眼前对女真这一战,就没有蓟州将士什么事了。

所有人也知道,就看皇帝准备怎么认定张周的功劳,在认定之前,却是先叉开一个话题。

由礼部左侍郎傅瀚走出来奏请道:“陛下,朝鲜国主是为篡逆犯上夺权,不应彰显,我朝兵部主事唐寅,于朝鲜境内这助纣为虐行以下犯上之事,请陛下降罪。”

不是给唐寅表功,而是给唐寅降罪。

要说当天还有个很凑巧的事情……作为平辽的功臣之一,也是作为曾经出使朝鲜的国使,唐寅也作为参朝大臣出现在文臣的东班之内,虽然人就立在人群最后面,但这番话却清楚落到自己耳中。

果然啊……

唐寅心说。

我辛辛苦苦,冒着九死一生的危险回来,还是成为你们眼中钉了呀。

这是逼着我跟我的师兄一条道走到黑了。

朱祐樘道:“唐卿家是奉朕的皇命,前去朝鲜出使,且去了两次,先是协同朝鲜之兵,固守于海西女真的多壁城,坚守数月为此战奠定胜局,后又出使质问朝鲜主李对战事的懈怠和荒驰,以此引来朝鲜主臣的拨乱反正,他何错之有啊?”

别说是想追究秉宽了,就算是想追究秉宽身边唐寅的“过错”,你们也休想。

唐寅帮朴元宗造反,甚至是主导了造反,听起来是有点不仁不义,可能将大明置于舆论的风口浪尖,但问题是人家搞成了,现在朝鲜新国主对大明都是俯首帖耳的,这就是功劳。

你们这些大臣就喜欢瞎逼逼,朕不想听。

“着令。”朱祐樘道,“吏部于唐寅考核中,官职加一等,置渤海巡抚叙用。”

吏部尚书屠滽走出来问询道:“陛下,不知渤海巡抚职责为何?”

朱祐樘道:“朕准备于渤海设置船厂,造海船船只,是为东南靖海之用,造船期间当有人督办此事,便以唐寅为户部员外郎、渤海巡抚,加右佥都御史。诸位卿家可有何异议?”

户部尚书周经道:“陛下,造船之事靡费过多,还请陛下收回成命。”

“用度方面,就无须诸位卿家担心了。”朱祐樘道,“人员和用度,都由唐寅自行去筹措,只需调京营一千将士配合其事便可。”

给了唐寅一千京营兵马,再稍微给点银子当启动资金,就让唐寅自己去生造个衙门,搞什么渤海巡抚衙门。

这于在场大臣听来,皇帝的思路有点跳脱,他们也都知道这件事很可能来自于张周的提议,但背后潜藏着什么,却没人知晓。

大白天都睡醒了,怎么还搞一些梦游的事情?

你张秉宽下一步不会又想针对于谁了吧?

“至于秉宽……莱国公。”

在场本来还有很多人准备反对设置什么渤海巡抚,但听到朱祐樘这番话,所有人又都屏气凝神。

什么渤海巡抚的,只要把张周给搞下去了,一切都可以不费吹灰之力推翻。

关键不在于唐寅去当什么巡抚,而在于让张周早点从朝堂混蛋。

“陛下!”

就在文臣都屏气凝神,言官也已经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时,西班武勋之首的张懋突然走出来。

在场很多人都觉得,你张老头今天太不知分寸了吧?

朱祐樘打量着张懋道:“英国公,你有事吗?”

张懋道:“老臣从钦天监监正口中得知,未来几日,京师之中或有灾劫发生,而矛头直指陛下器重莱国公之事,或遭来天意反噬,还请陛下以苍生为重,听天意而勿要再宠信奸臣。”

“啊!?”

朝堂之内一片哗然。

……

……

张懋的突然冒头,本来是为人所不耻的,文臣瞧不上武勋,不觉得张懋在这种时候能帮上什么忙。

但他所说的话……

却好像显示出,他张某人也算是大明朝“铁骨铮铮”的大铮臣了。

朱祐樘皱眉道:“英国公,你知道自己在说什么吗?”

张懋道:“老臣知晓。”

随即,张懋将目光落到先前跟朝鲜使节一起到来,并立在文臣和武勋之间,显得很碍眼的张周身上,一本正经道,“老臣对于莱国公过去的作为,也是佩服不已,但人必定无法胜天,若人力总以天意而为之,事总以天意而为借口,屡屡借助天意来成人事,那必当是会遭遇到天谴的。”

“英国公!”

朱祐樘似乎是生气了,连语调都变得强硬起来,现场的氛围突然变得很压抑。

在场的文臣也感觉到,如果先前他们是由他们出来参劾张周的话,那得到的待遇也不会比张懋更好。

或者说,皇帝的怒气,看似是对张懋撒的,其实也是对在场所有人的警告。

“朕不管秉宽治事,用的是天意还是人情,再或是雄韬武略,至少他为大明立下赫赫战功,如果以此来说他所作所为会遭遇到天谴,实在是无稽之谈,你让朕如何能信?”

朱祐樘说话之间,目光扫过在场所有人。

这演技……

张周看了都要佩服几分。

张周想说,陛下咱淡定一点,都知道张老头不是在扯谎,他的确是这么听的也是这么说的,他也是这么信的,咱也就别整那些玄乎的,直接上正餐就行。

刘健走出来道:“陛下,灾异之事自古有之,不可尽信,也不可不信。”

眼下刘健是不得不这么说。

大臣联名参劾张周,也只能从张周以方术乱国这一条来入罪,别的……张周那么多功劳,是个市井小民都能看到,他们也没法直接无视,毕竟之前以功勋给张周赐封为莱国公,也是经过正规手续流程走下来的。

文臣也不能打自己的脸。

而他们在上奏中,也是提到过去两年北方旱灾、南方水灾,还有各地的天灾人祸,想把这些事全都归到张周的头上。

所以刘健才会说出“不可不信”的话。

朱祐樘道:“刘阁老,你觉得如果哪里发生了灾异,就说是因朕用秉宽所造成的,对秉宽是否过于苛责了?秉宽也可有用过灾异之事,来攻讦于朝中同僚?”

刘健道:“有建昌伯之事。”

“那是秉宽提的吗?”朱祐樘着恼道,“秉宽时不过提出建昌卫或有地动发生,连朕都不敢说这与建昌伯的为非作歹有直接关联,且此事不是你们提得最多?”

当皇帝的也有脾气。

当时你们拿建昌卫的地震强行联系到张延龄的为非作歹,还让朕将张延龄发到西北去“戴罪立功”,还解救了建昌卫指挥佥事彭泉,怎么现在却倒打一耙,说这是秉宽所为?

“钦天监!”

朱祐樘怒喝一声。

倒霉兮兮的吴昊,从文臣堆里走出来,他脸上分明露出一种生无可恋的绝望。

我就是个棋子,被你们拿出来当猴耍的,爱咋咋地,赶紧把我给整死吧,我活够了。

“是你跟英国公说,或有灾异之事发生,还是在京师,且还能跟张秉宽联系在一起?”朱祐樘厉声喝道。

吴昊道:“是。”

“那到底是何灾异?”朱祐樘喝问道。

吴昊心想,陛下您难道不知晓?还是说这是张秉宽的阴谋,他故意诓我的?

吴昊侧目看了看张周,这才道:“是雹灾,于戊子日,也就是四天后。”

朱祐樘冷笑一声道:“吴监正,你好大的本事,这你都能推算出来?”

“臣……罪该万死。”吴昊差点想磕头认错保命了。

“你没错。”朱祐樘道,“身为钦天监监正,算出什么事情就如实上报,这本就是你的职责,但你跟英国公提及此事,意图为何?是为了让他强行把此事联系到秉宽身上吗?”

“呃……”吴昊哑口了。

这不是我想去说的,是张秉宽他自己想说的啊。

他还假借陛下您的名义呢。

要怪……全都是张秉宽的错。

朱祐樘再环视在场之人道:“诸位卿家,今天朕看到一份奏疏,是朝中诸多大臣联名参劾秉宽的,说他以方术进幸,是为大明的奸臣,以此而乱国本。朕想问问,是否你们也认为,朕应当将他弃之不用呢?”

在场大臣心想,我们都参劾他了,自然是想陛下您将他赶得远远的啊。

这还用说吗?

什么为国为民的,历来为国为民的人可就多了,我们只认可传统的规则,王安石和司马光谁忠谁奸?两派还不是于朝中水火难容?

为立场而牺牲个人利益,那叫个事吗?

但面对皇帝如此的质问,现场却无一人出头。

朱祐樘道:“对于秉宽的论功行赏之事,延后到戊子日之后,朕倒想看看,京师之中是否有雹灾发生,如果有,再另当别论。”

“陛下!”刘健这次要赶紧表明态度了,“如此之事,过于荒诞,未必需要此一事来验证。”

一直都没说话的张周却笑道:“刘阁老,陛下又没说不治我的罪,要等个几天,看看是否发生雹灾。有的话,那是上天对我的惩罚,我甘愿离开朝堂,安心去当个隐士;若然没有……那跟今天还有何区别吗?其实我倒是觉得,吴监正言之凿凿,应该是胸有成竹吧?”

“你!”

刘健怒视着张周。

很多人也义愤填膺。

光是张周在朝堂上说话这嘻嘻哈哈的态度,早就为他们所不爽了。

但张周也不是开此先河的人,之前就有谢迁没事在朝堂上插科打诨的,照样成为弘治时期人人称道的名臣,凭啥张周就不行?

张懋道:“还是秉宽你为人坦荡啊。”

张周笑道:“英国公,你是站哪边的?”

一边拿灾异之事来攻击张周,偶尔还忍不住要帮张周拍拍马屁……

张懋笑呵呵道:“老夫是站在公义一边的,也是站在大明和朝堂一边的,如果上天真有意降罪于你,你离开朝堂,不也正是你一向所推崇的听天意而行事?”

“英国公言之有理。”张周拱拱手。

在场大臣看完这一幕,都快气炸了。

他们甚至也在怀疑……张老头到底是正是邪?不是说他跟我们一起联名上奏参劾张秉宽吗?怎么他还跟张秉宽之间有默契了呢?

“行了!”

朱祐樘厉声道,“此事容后再议,秉宽刚回朝,还没得几天清静,你们是想让朕耳根也不得清静吗?”

在场大臣都停止了谈论此事。

一场本来浩大的对张周的参劾运动,却好像因为张懋和吴昊之间的配合,突然给延后几天,那股杀气也变得不冷不淡了。

“嘶。”张周故作好似很癫狂一般,于现场闭上眼,好像是在重重呼吸空气,却给人一种行为不端的印象。

朱祐樘瞪着张周道:“莱国公,你这是作甚?”

张周睁开眼,拱手道:“回陛下,臣在嗅空气中的血腥之气,本来觉得很浓烈,但现在却好像又淡了很多。”

朱祐樘道:“这朝堂可不是你儿戏的地方,鸿胪寺……记下来,莱国公行止不端,杖刑二十。”

“臣认罪。”张周道。

朱祐樘忽然起身,怒气冲冲道:“朕不是要偏帮于谁,也不是要纵容于谁!张秉宽,你是朕所信任之人,但若是你与天意相悖,朕也不会容许你胡作非为。你自行交了赎金,把杖刑给赎了吧!”

在场大臣一听急了。

陛下,咱不说好了要揍这小子二十棍子的?

咋的您刚给他定罪,就要让他赎杖刑呢?

张周笑道:“臣身子板弱,多谢陛下体恤。臣愿为陛下肝脑涂地,死而后已。”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