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六百七十六章 脱缰

书名: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6

年后,京城官场一片萧索。

因为还在正旦放假之中,很多衙门都没开,即便开启的衙门所值守的人也不多,要说朝廷有什么衙门是不可或缺的,还真没有,就好像没有这些衙门的时候,大明朝在运转上也不会出现什么偏差,反倒因为京城六部等衙门对事务的干涉,会令大明内部产生一些不安定因素。

正月十二。

这天是户部衙门重开的日子,十天假期结束,佀钟到户部第一天,就把手头上的事情做了整理。

他没有打算去请示刘健或李东阳,这换了以前,有什么事……尤其涉及到军政的,一定要先去问问刘健和李东阳的意见,他们在东江米巷的院子就是朝中六部尚书、侍郎最常去的地方。

可现在一切都变了。

除了增加了上听处,内阁在权力上也得到了进一步的限制,谢迁的案子决定了内阁对于六部的管辖权彻底失去,六部再不用像弘治初年一样,有什么事都要去问内阁的意见。

但这天快散工时,李东阳还是亲自找到了户部来。

你不去找我,我就亲自来找你,总归这事我们内阁还非干涉不可,你们想脱离控制也没那么容易。

“辽东的战事已经开启,陛下虽未临朝,却在辽东请求调拨钱粮的奏疏上做了批阅,现在已发到户部,要调拨粮食十六万石,这还是初步调过去作为征调之用,地方上的钱粮,会有蓟州和辽东两处进行筹措,同时山东等地也在调运钱粮,从海上往北运……”

佀钟自然是要给李东阳面子的。

你来问,我就告诉你现在的情况,户部不是不想左右一切,但来自于皇命,我们户部也不好说什么。

李东阳问道:“京储调多少?”

“就是十六万石,若是能从通州调拨一批,从京仓储备中或只需要调拨十二万石,目前还在协调,如今运河两岸的粮仓倒是满盈,不过现在不敢派人去查,一旦发现有疏漏,只怕在辽东有战事发生时,会影响军心稳定。”

佀钟说着,把户部目前所总结的钱粮仓储情况,交给李东阳查阅。

但李东阳显然没心思去看,他对于各处的存粮多寡,基本还是有数的。

佀钟似乎想到李东阳会问什么,主动道:“港口那边,陛下也只是在去年冬天下了一道旨意,让调六万石粮食过去,但事情已经被拖着,到现在还没调。用银方面,是从内府内库调拨,从海外得回银上百万两,至今有不小的开销,具体用在何处,这只有内官才能知晓。”

李东阳道:“既然修造港口、造船这两件事,能从内府来调拨钱粮,为什么打辽东这一战,就非从户部来调?”

“啊?”

佀钟吓了一跳。

在这件事上,佀钟是很忌惮的。

因为谢迁的罪名中还有一条,就是阻碍朝廷调拨钱粮,有碍西北用兵等事,说白了就是之前把内阁阻碍户部调动钱粮给张懋这件事的罪过,迁到了谢迁一人之身。

佀钟也没想到,西北的事刚结束没多久,现在辽东要打仗,内阁又要出面给找麻烦。

李东阳冷冷道:“辽东的战事,不过是地方上与女真人的一点磨擦,绝谈不上声势浩大,而兵部在此事上明显是小题大做。从各处征调了不下十万兵马去辽东,有何意义?各路兵马需要养护,将士们需要衣食住行,马匹需要草料,这些都是庞大的开支。现在索要十六万石粮食事小,等这口子开了,接下来可能就是一百六十万石,到时京储能调出这么多粮食吗?”

佀钟道:“箭在弦上。”

没有把话说太透,意思是,兵马都已经调出去了,难道现在要把粮草什么的给抽了?

这不是什么釜底抽薪,简直是在要辽东将士的命。

李东阳道:“上元节之后,陛下临朝,此事必须要在朝上提出。陛下既想在西北与蒙古鞑靼人用兵,又想在辽东开启战端,这几年下来战事就未曾休过,难道不考虑各处百姓的安居?不必要的战事,能免则免。”

佀钟道:“李阁老的意思是?”

李东阳态度冷漠道:“女真人,尤其是建州女真和海西女真,他们已筋疲力竭,要不是先前兵部非执意在辽东用兵,他们也无犯上作乱之心,如今应该以怀柔政策为主。”

佀钟叹道:“陛下的意思,是要将女真人安置到云南等处,只怕女真人不会答应。”

李东阳皱眉道:“辽西等处,都近乎于蛮荒,再往北,是奴儿干都司等未曾驻兵养民之处,为何不能将女真人北迁或是留于原处?若非要激化女真人的逆反,那辽东等地或是未来几十年都会有战乱。我也不知道,张秉宽到底是要图什么……”

佀钟提醒道:“辽东之策,乃圣上所定,若说这是兵部尚书一人所定,只怕会有些偏颇。”

“你我都心知肚明究竟是怎回事。”李东阳语气冰冷,大概他感觉到佀钟现在跟内阁也已经貌合神离,不然为什么有事不主动去找,还要他亲自上门来?

佀钟道:“钱粮调配,户部目前还在配合进行,先行调走了一波钱粮,若是要拖延几日……其实也不难,就怕陛下再下旨垂询。若要等到上元节之后,朝上提出来,光以户部来提,只怕收效甚微。”

意思是,这事我们户部做不了主,也别拿我们户部当枪使。

李东阳道:“你放心,这事只要先做暂缓,上元节之后,会有人与陛下据理力争,你只需将户部的困难,如实上报便可。”

……

……

佀钟无奈,只能暂时压下部分钱粮的外调。

而户部右侍郎陆完听说此事之后,心急火燎跑来找佀钟,问询钱粮的调度为什么不及时。

户部衙门内,陆完的口气也非常强硬:“耽搁一日,就可能会令辽东将士断粮,若拖个三五七日,只怕行军都会大受影响,将士们受冻挨饿,到时女真人伺机杀出,敢问户部是能承担此责任吗?”

佀钟道:“你先莫要着急,一次从京城外调这么多粮食,总要一些时间。”

陆完冷声道:“我看不是准备不充分,而是有人过来打招呼了吧?佀尚书,您应该知晓谢阁老的过错在何处,先前陛下可是没有追究户部在那件事上的责任,若今日还要再有迟延之事,只怕陛下不会充耳不闻的。”

“你……”

佀钟本想说,你怎么能威胁我呢?

但想到,人家虽然只是个户部侍郎,但已经是值守上听处大臣,且这衙门逐渐得到皇帝的器重。

且皇帝之前在朝堂上也把规矩点明了,就是有战事发生时,上听处负责一切事务的呈报和处理,也就是说在军政事务上,内阁是没有任何管辖权的,反倒是上听处可以作为战时对皇帝顾问,并承担很多事务。

陆完道:“若是有人授意,要等到朝上再议,那就要延迟四五日,且还不确定上元节之后陛下是否马上临朝。最近陛下的躬体是否有恙,宫里也没传出消息来。”

“这倒是。”佀钟也发现这问题有漏洞。

说是可以等到正月十六,等皇帝上朝之后,朝上再做争论。

可要是皇帝不上朝呢?

这件事总不能一直拖着吧?毕竟皇命是已经下达的。

陆完也没有把矛盾挑破,反倒是用心劝说道:“这批钱粮,看似不多,但也能让将士们坚持数日,各处的钱粮调配必须要有序进行,若只有京师这路粮食没运过去,责任就只能在户部。要知道山东等地,陛下一早下旨去调运,且还有蔡国公等人在监督,不会出大的偏差。”

“你在说什么?”佀钟道,“兵部岂有权力调动钱粮?”

陆完道:“那户部有权力调遣港口那边的船只?还是调动那边的钱粮辎重等?都已经运到港口,随时都会起运。户部现在已很尴尬,若是下一步,陛下觉得户部非要攥在手中,那户部到底以后谁来做主?”

佀钟皱眉道:“你是想说,陛下要撤了我的职,甚至将我入罪?”

“佀尚书,你现在做的,看似是在顺应那些阁老的意愿,其实却是违逆陛下之意,这要不出事还好……若我是辽东巡抚,我就会跟陛下上奏要粮,将地方将士说得已苦不堪言,陛下便有理由拿到朝上去说……到时吃亏的是谁?是内阁几位阁老吗?还不是要户部的人来承担恶果?”

佀钟沉默了。

想想也是。

不出事还好,一旦出事,背黑锅的一定是执行层而不是决策层,人家刘健和李东阳是可以轻易免责的。

像能把谢迁这样给拎出来,情况毕竟少见,现在李东阳都不会留下任何纸面上的证据,谁安排过户部做事?你佀钟明知道直属皇帝统辖,为什么要听内阁的?当你说出是内阁安排你这么做的时候,你本身就犯罪了。

“粮食必须要调。”陆完道,“事可以等调出去之后,再跟陛下据理力争,那都是后话。若是因粮食延迟而出事,谁都承担不了这责任。还请佀尚书三思。”

佀钟抬头看了看陆完,想到手上所握着的权力,便感觉到头大。

最后他还是甩甩袖道:“最近我身体欠佳,事由你来定,等我休养几日回来时,希望事情已经解决!”

显然佀钟也觉得陆完说得有道理,但他不能“负了”李东阳的嘱托,唯一的方法就是,把调粮的事,交给侍郎陆完来进行,而他则选择逃避。

……

……

粮食继续调拨,虽然延迟了一日,但总体问题不大。

而刘健和李东阳那边则没收到什么消息,毕竟直接跟他们对接的,都是尚书侍郎等官员,京师仓储在调拨粮食,这件事是无须跟阁老直接汇报的,且内阁也不可能会有那么多眼线去盯着。

再就是,李东阳也觉得佀钟作为传统文臣,不可能会辜负他的信任。

既然当面都已经把事说定了,那就等着朝堂上跟皇帝据理力争就行了,完全不必要去担心佀钟会反水。

但事情恰恰就是那么不可控……

在于现在内阁对朝堂的控制力,已经很低了,还有就是内阁现在所做出的很多决策,都跟皇帝的意见是相悖的,且皇帝现在丝毫不给内阁面子,连阁老说抓就抓。

当内阁跟皇帝意见不统一时,皇帝也不再顾念什么师生情谊,或是什么朝堂稳定,也不再会像以前那样吃了亏还要隐忍不发……现在的皇帝已经很强势了。

佀钟明白这一点,所以他很识趣听取了陆完的意见。

正月十四时,在内阁值房,李东阳还在信誓旦旦跟刘健说,这件事完全在控制之列。

可当散工之后,当李东阳要去兵部那边,找兵部两位侍郎谈谈辽东用兵的事,准备在正月十六朝议上拉两个兵部侍郎一起反对辽东用兵,却见到马文升匆匆而来。

马文升道:“宾之,你不是说,先把户部调粮的事给缓下来?为何事情却未有任何的迟缓?”

“什么?”李东阳皱眉。

“粮食这几天都已经调出去了,都是走陆路往港口而去,说是要从海上运到辽东,这事你不知道?”马文升也觉得惊奇。

你李东阳控制局面,就是这么控制的?

李东阳道:“马部堂,您是怎么知晓的?”

显然李东阳是不相信的。

马文升叹道:“我是不知的,却是连身在宣府的巡抚都已知晓有这回事,你猜我是如何知晓的?京师粮食调运,关乎到西北的钱粮调运,宣府作为粮仓,也会有户部的公文下达……没人跟你说吗?”

李东阳一怔。

他这才想到,宣府巡抚刘大夏是马文升举荐上来的,且刘大夏在管理财政方面可是一把好手。

结果就是,短短几天时间,刘大夏都得知情况,并及时传递到京师来,反倒是他这个人在京城阁老却对此完全不知情。

“户部到底是要作甚?”李东阳气愤不已。

马文升叹道:“那位尚书,听说已经病休了,左侍郎人在三边,右侍郎人在上听处,却是上听处那位右侍郎在办理此事。只怕你找去户部,也是徒劳,因为……唉!陛下要用兵,还是不要强行阻碍为好。”(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