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七百四十五章 充实的自我

书名: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6

内阁。

一天的工作结束,刘健和李东阳都可以回家去,晚上留守值房的是王鏊。

在内阁扩编之后,有王鏊和程敏政在,内阁四人组似乎也让每个人轻松了不少,而值夜这件事更多是落在了王鏊身上,至少王鏊入阁这三个月时间里,一直都是勤勤恳恳,少说话多做事,也逐渐得到刘健和李东阳的认可。

“张秉宽最近倒是挺消停。”

刘健和李东阳一路并行到宫门口,即将要分别,刘健突然说了一句。

李东阳笑道:“或许在张秉宽眼中,我们内阁最近也消停吧。”

这话像是在打趣,至少在内阁二人看来,最近没跟张周起什么正面冲突,就是非常好的,遇到什么事都可以放下不管,反正现在朝野上下队伍也不容易带,那就干脆摆烂。

内阁这边看起来已经很不堪了,但比一下张周那边,似乎双方也没有谁比谁更强,因为张周在朝一直都是摆烂的状态。

刘健道:“西北开了战端,张秉宽不会一直不做事的。最近可有于乔的消息?”

李东阳一怔。

二人已经很久没提及谢迁了。

似乎在谢迁到滨海城之后,已经不属于他们中的一员,那已经是过去式的人物,似乎只有在刘健感受到危机迫近的时候,才会想到这个老友。

“去问问吧。”刘健看李东阳的反应,就知道二人都没关心过谢迁,他提醒道,“于乔从落罪到现在,也有半年多时间,陛下毕竟也没打算让他继续戴罪,有机会的话,让他回来。”

李东阳叹道:“就怕他回来之后,难以自处。”

之前谢迁是内阁第三把交椅,若是这次谢迁回来,该排第几?

继续让他当第三?

但先前毕竟不是回乡守制,而是落罪被发配,一旦谢迁回来,很可能要因为与王鏊、程敏政孰高孰低的问题上争一下,以谢迁的性格,还真未必想去争,到时很可能就是早早把谢迁赶出了朝堂,彻底让他赋闲。

刘健道:“再或者,考虑让介夫或是叔厚入阁。”

李东阳听出来,刘健似乎对如今内阁的格局仍旧很不满。

看起来是四个人,二对二,但这怎么符合内阁首辅的预期?

后续肯定是要把杨廷和、梁储等新贵给搞到内阁来。

李东阳问道:“王德辉那边,不考虑吗?”

刘健摇摇头道:“父子二人,若一人为内阁大臣,另一人却在西北治军,很容易形成尾大不掉的情况。王德辉在翰林院做事也算勤恳,回头倒是可以让他为礼部侍郎,以他的资历应该是够了。”

李东阳不由面带苦笑。

这要是换了以前,朝中人事安排,真就是他们一句话的事。

所谓的廷推,更好像是在皇帝面前演戏,要推荐谁上谁下,文臣内部已经基本有了定案,而主导这一切的人就是刘健。

现在刘健感觉可以继续左右朝中的人事安排,似乎却忘了如今吏部都不在他们完全控制之下,如今的吏部尚书林瀚好像個泥鳅一样,在朝野中属于两边不得罪,同时也没谁能把握他的命门。

林老头看起来什么都不好,坏毛病一堆,但在士林中的声望却是颇高,除了临老入花丛这一条为人所不齿……当然也没什么被人诟病的,朝中还是有这种人存在。

除了这点私德之外,朝野上下对他无比尊重。

于是乎,内阁对吏部的掌控逐渐脱离,如今刘健想左右人事安排,似乎也只是最理想状态,甚至只是过过嘴瘾。

……

……

入夏之后。

谢迁的病情痊愈,而他在滨海城的工作也逐渐开始得心应手。

过了心理那一关,开始让他意识到,在哪干都一样,且在滨海城,好像还能学到更多的东西,接触到更多的人情事,还能见识到更多的光景,更重要的是……这里有值得他学习的人。

当然不是张周。

最近他很痴迷学会计,用起阿拉伯数字,加上各种新式的计算方式,再加上一些合理的记账法门。

谢迁也逐渐看上去,像是个会计师。

而这一切,他都是跟黄赵氏学的,黄赵氏既是他的老师,也是他的顶头上司,且他学得极快,到底是内阁大学士出身,别的不行,觉悟那是一等一得高,然后就……

谢迁都忘了还有回京这回事,开始享受起人生。

这天他早早完成工作回到家里,还没等进门,就见到儿子谢正让人抬着一箱东西回来。

“这是什么?”谢迁走过去问道。

谢正道:“父亲怎这么早回来?衙门里刚放了一批差事,让人分了回去处理,我这边分到这些。”

谢迁皱眉道:“你在府衙里还这么多事?”

谢迁在城内的会计所做事,而谢正则被分配到城主府。

当然这种衙门的名字,不是谢迁所喜欢的,他宁可称呼城主府为“府衙”,好像这就是一府之地,甚至还不成建制,最多是个类似于府的地方。

谢正无奈道:“西北打仗,很多军粮物资的调运,都是走海运,城里最近接收到的粮食不少,加上调运出去的物资,衙门里又没太多人,最近差事是比较棘手。”

“人怎么还不够?”谢迁皱眉道,“到底有多少粮食调运过来?”

因为谢迁的会计所,只对城内的商业负责,有关朝廷物资的调运,也并不走会计所。

或者说,以谢迁如今的官职和差事,还负责不了这么高级别的事务。

谢正道:“父亲或有不知,调过来的将士极多,除了有供应西北的,还有运往京师太仓的,眼下运河虽是夏季丰水时,但河面缺少疏通,以至于大船都走不了,一条船也运不了多少粮食和物资,眼下南方调过来的粮食,甚至是湖广的粮食,都是走海运。”

“哦?先是走大江,到江浙,再调北上?”谢迁问道。

“大概是吧。”谢正道,“父亲见谅,我还要进去处理这些公务,这些还只是目录等事,回头还有更多的差事等着。最近怕是不能多聆听父亲您的教诲。”

“呵呵,吾儿啊,好好做事,不用记挂为父,为父自己能办成差事。”

谢迁笑了笑。

难得儿子这么上道,在这种生存空间之下,仍旧对他老父亲保持绝对的尊重。

这就很好。

……

……

等谢迁目送儿子进后院,脸上不由挂着笑容。

“有事做,总比没事做要好。”谢迁长长舒一口气。

此时内心突然也有些失落。

明明自己身为内阁大臣,大明的绝对权臣,到现在却只能落到这步田地,在一个小地方给人整理账目,连家里人都跟着受累。

平时工作很充实,没时间给他想这些,但现在突然闲下来,就不由多想了。

就在谢迁准备进内院,喝喝茶做点养生的事情时,但见自己的小孙女谢君奴,背着个书包蹦蹦跳跳就进到院子里来。

“你……”

谢迁好奇打量着孙女。

虽然知道孙女如今是在城内的女学求学,但看到孙女这么一副装扮,还是有些别扭。

因为孙女身上,不但是统一规格的书包,还有统一的校服。

谢君奴走过来,给他行礼道:“女先生说,要对长辈格外尊敬,尤其是读书的长辈。孙女给谢先生请安。”

“什么先生。”谢迁颇为无语道,“祖父便祖父,别乱了辈分。”

谢君奴咧嘴一笑道:“祖父,是女先生教的,见了谁都可以称呼先生,因为三人行必有我师。”

谢迁道:“才刚学《论语》吗?”

谢君奴道:“四书五经会学,还会学更多的知识,每天的课分为很多种,四书五经是语文,剩下就是数学,还有社会等课程。”

“社会?何解?”谢迁听得一脸懵逼。

谢君奴道:“便是世人所处的周遭环境,女先生说,社会中分为不同的人等,我们在其中扮演不同的角色。除了文化课之外,我们还有半天的时间要修习实践课,但也不是每天都会有,眼下我们还只是初级班。”

“呃……”

谢迁听得云里雾里。

但却又觉得,孙女说得很专业的样子。

“祖父,想知道孙儿学会什么了吗?”谢君奴一脸期待问道。

谢迁笑道:“算了吧,我也很忙,你还有功课是吧?听你祖母说,最近都在忙于课业,这也是好的。让自己充实起来……回头带我去见见你的女先生,看看都是些什么人在授课。”

“是,祖父。”谢君奴又恭敬行礼道,“回头会有家访,不知祖父是否在家。孙儿先去读书了。”

“嗯。去吧。”

谢迁又看着孙女的背影。

他显然没料到,不但自己这谢家第一辈的人找到了工作的乐趣,连第二代也开始忙于公务,现在第三代也开始加紧学习。

每一代人似乎都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

“张秉宽啊张秉宽,再这么下去,一个个都掉进你圈套了。”谢迁脸上含笑道,“就是不知你几时回来,到时好好质问一下你,伱究竟要做什么!大明再这么被你折腾下去,早晚……要迎来一场大变通。”

……

……

西北,宁夏,花马池。

五路兵马出击草原,行得最快的,自然是马仪和张锐亲率的骑兵,二人本来已要各调一方。

诸如马仪如今已是宁夏总兵,是给马中锡办事的,但马仪也很忌惮马中锡,于是乎他趁着出兵的机会,压根就没有去宁夏中卫找马中锡述职,然后就与张锐亲率六千多骑兵,进入到草原腹地。

马仪很想复制一下王守仁的英雄事迹,来个横掠草原,最好是让鞑靼人闻风丧胆不敢来战。

但随着进兵深入,他们很快遇到麻烦事。

那就是连日来的暴雨,让路途非常难行,且因为火器受潮等原因,马仪也只能暂缓行军,把营地驻扎在靠近山口的地方,以保证火器不受更多风雨的侵蚀。

“平虏侯,如今我们已经出关三百多里,到现在也只是发现零星鞑靼人活动的迹象,再走个几日,或就要靠近官山,那里已是鞑靼人腹地所在,我们是不是应该等等后续的人马?”

张锐有些发愁。

他到底是老派勋臣所教出来的将领,他觉得孤军深入并不一定是好事。

他也很信奉天时地利人和那一套,至少眼下在他看来,这三样大明的军队一样都不占。

马仪人在营帐内,头顶上还能听到雨水拍打帐篷的声音,帐篷的裂隙还有风声传来。

马仪道:“也未曾想,今年夏天草原的雨水充足,这要是没有进兵到草原来,鞑靼人很可能会趁着今年他们的草场水草肥美,积累出不少的战争资源,到时年底来袭,我们又要疲于招架。眼下我们算是占得先机。”

张锐面带苦笑,他似乎想说,咱俩的着眼点似乎不一样。

“我听取过夜不收的情报。”马仪道,“后续兵马进兵并不快,尤其是偏关那边,到现在都还没有安边侯领兵出关的消息。当然我们距离那边远是一回事,还有就是鞑靼人很可能截断了我们跟东路的联系,跟偏关之间无法呼应,想配合打一场突袭战,也不容易。”

张锐问道:“所以,我们就以单路人马,与鞑靼交战?”

“小公爷,不是我急切要抢攻,实在是……你看看,眼下各路人马都已经出来了,就连成国公那路人马,进兵速度也不慢,旁人或还会说要互相配合,遥相呼应。但你呢?你真甘心让那位成国公在西北,我们自己的地头上出风头?”

马仪似乎很关照张锐。

他的意思是说,你父亲英国公张懋已经因为西北战事落了下风,现在赋闲在家。

而我们这次五路兵马出击,若是你不压朱辅一头,那他不就跳到你们英国公府的头上?

有机会,当然是靠自己把握,而不是等别人施舍。

张锐道:“这天打仗,怕是不容易。”

马仪笑道:“这你就不用担心了,跟去年一样,夏天打仗最不用担心的就是火器发射。鞑靼人可能以为,下雨天我们的火器就不能用了,但其实……影响也远没有那么大。倒是他们自己的骑兵冲杀过来,更容易陷入泥潭,我们倒可以以逸待劳。”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