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七百七十二章 儿子和女儿是不一样的

书名: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6

诏狱。

杨鹏正在亲自主持对李东溟的审问,一番用刑之后,李东溟混身血迹斑斑,但杨鹏似乎还不满意。

王时走过去道:“杨公公,怎么用刑,他都不肯承认所行之罪恶与李阁老有关。”

显然,杨鹏想来一把大的,那就是把案子往李东阳身上烧,而最好的办法,就是从李东溟这里撬开一个口子。

杨鹏亲自走到李东溟面前,用行刑的鞭子将李东溟的头给撬起,冷声道:“案犯,到现在你都不肯招认实情,看来你是真的该死。朝廷初步定的是斩监候,咱家看来也不必等了,可以直接立决。”

李东溟声音微不可闻,却还是挣扎着说道:“公公,并非在下狡辩,家兄他真的不知情。”

“你糊弄鬼呢?”杨鹏怒气冲冲道,“你兄长不知情,光靠你坐在那,旁人就会乖乖送银子?还是说你面子大,就靠你这张脸就能在京城吃得开?人家还不是看在你兄长的份上?”

“也可能是……”李东溟道,“如公公所言,他们就是看在家兄的面子上,但家兄的确不知情。”

杨鹏冷笑道:“你这是不见棺材不掉泪,光靠你兄长的名头撑着,一次两次还管用,若是没有一次给他们办事,谁会再给你送银子?还有谁再会宴请于你?你这么说,就是拿咱家当傻子?”

“真不知情……”

李东溟似乎咬定了事情与李东阳无关。

事情真假先不论,至少在李东溟这里也知道,要是把李东阳也给牵扯出来,那不但自己死定了,且李家以后就完了。

杨鹏厉声道:“再用刑。”

王时急忙小声提醒道:“这用刑已过两个时辰,再这么下去,就怕他撑不住死在这里。”

“这里死的人还少了?”杨鹏不以为然,“莫说是已经定罪的,就算是查无实证的,在诏狱里死个把人,外面也不会有人说什么。”

“但……他毕竟是有李阁老的背景,就怕真死了,回头不好对外交差。”王时很为难。

虽然王时跟他父亲王越一样,喜欢巴结权贵,但在很多事情上他还是有良知的。

至少他看不下去这种用刑拷问的手段,或者说他还是有点心软,不适合干锦衣卫这一行。

杨鹏恨其不争道:“王都督,你现在马上就是锦衣卫指挥使了,遇到这种案子,若是连一两句实话都拷不出来,以后还怎么指望你办大事?咱家是在为自己吗?这是为了以后朝堂的安宁。”

王时赶紧低下头,表示认错。

杨鹏道:“那就先休整休整,让咱家再行思量。”

显然杨鹏也开始有些动摇。

“这硬骨头,还真是少见,不过是个书生而已,书生骨头硬的都算是能人,咱家算是见识到了这群茅坑的石头!”

杨鹏气呼呼往外去。

王时回头看了李东溟一眼,似乎也有些不忍,随后才急忙跟着杨鹏出去。

……

……

夜深人静。

在李东阳府上,正有人来帮忙说项,而李家人也在为李东溟的事而发愁。

“血衣什么的都已经送出来了,摆明是告诉咱,四老爷正在里面受刑。”李东阳府上的人正在哭诉,“衙门里已经派人来送了判文,说是定了斩监候,但罪行还在严查,或是还会再行定断。”

李东溟的儿子李兆运道:“伯父,可赶紧给想个辙,家父体弱,怕是受不得牢里的辛苦。”

李东阳道:“正因为已经给你父亲定罪,他们更可以肆无忌惮用刑,本来案情没有进展之前,他们是不敢随便拷问的。但也正因为现在案子已经走过刑部,我才不好再过问。”

“家母……整日以泪洗面。”

李兆运抹着眼泪。

李东阳无奈道:“李家事,自然我不会袖手旁观,但还需时日,你且先回。”

“是。”

李兆运不敢再争论什么,行礼之后离开李东阳府宅。

……

……

皇宫,乾清宫。

这天上午,朱祐樘在此召见张周,同时也见到了自己儿女的两份考卷,是之前张周给他们出题,让他们论述北方战事的军事策问。

“秉宽,这两份,谁是谁写的,你知道吗?”朱祐樘问道。

张周道:“陛下看过便会知晓。按照之前所定的,不可让外人知晓是何人所作,陛下可从答卷中找到些许端倪。”

“嗯。”

朱祐樘点了点头,一边看一边又问道,“那秉宽你觉得谁的见地更好一些?”

张周笑道:“各有所长,论述的点也不同,但总的来说,太子和公主都各有见地,在很多地方是互不相让的。”

朱祐樘哈哈笑道:“太子研习军务上的事多年,天天研究舆图,若是秀荣的见识能跟他兄长相当,这说明秀荣的才华更好。是这意思吧?”

张周只是笑了笑,没回答。

随后朱祐樘便认真查阅起两份卷子。

当看到第一份,他就不由皱眉。

上面所列的,都是什么大集团军作战,地图上标注的点,什么官山、猫儿庄、威宁海的,又是出河套,又是长驱直入的,甚至各种作战方略都提出来,还提出十几路大军出击,还有什么中军主力坐镇……

光是看这架势,朱祐樘大概就能明白是太子朱厚照所为。

“内容空洞,甚至近乎空谈,这有什么好的?”朱祐樘皱眉道。

张周道:“这份在论述上,有一点没说错,那就是平草原不能单靠一路兵马,需要各路兵马出击,而中军一路也代表灵魂所在,其实符合未来出击草原的总体战略。”

朱祐樘经过提醒,随即想到。

自己的梦想,不就是御驾亲征草原吗?

如果这么说的话,其实儿子所列的内容,跟自己所想也大差不差,毕竟他朱祐樘是要坐镇中军,是要成为这场战事的主导者的。

哪怕只是名义上的主导者,也需要当定魂石。

儿子这番大集团军作战的方案,不就是为自己量身定制的?

“嗯。”

朱祐樘点了点头。

随后他打开第二份。

字迹是一样的,都是一个人誊录的,所以从字面上,他也看不出这是谁写的。

但看到内容,他登时感受到跟儿子所列不一样的感觉。

“这……”

朱祐樘只是看了一会,登时就被上面的内容所吸引。

张周道:“在这份论述中,将草原划分成为十几个区域,而大明的兵马也被分成十几份,按照所定的,每一份都牵连草原上几个区域。然后形成了区域的划分,将会以大明关隘之内的城塞为基础,进入到草原之后再包干到自己的区域。”

朱祐樘皱眉道:“看着有些熟悉,先前内廷议事时,他们不就提到,说是要在草原上建立行在,甚至是多修造几座城?”

张周道:“在这份论述中,修城是其次的,而是各路人马辐射自己的区域,与鞑靼人做周旋。不求一时将鞑靼人覆灭,而是采取层层推进的方略。”

朱祐樘道:“不妥。这么做的话,粮草供应太难,越往草原深处走,补给的难度越大。”

张周笑道:“所以在论述上还提到一点,那就是在草原上修建道路,通过增加人口的北迁,以达到挤压鞑靼人活动空间的目的。”

“哦?”

朱祐樘微微思忖,还是摇头,“也近乎于空谈。”

张周道:“陛下,这是太子和公主应考的题目,很多东西只需要提一个大概便可,您或许是……太认真了。”

“哦,也对。”朱祐樘苦笑道,“朕还是没从查阅奏疏那种节奏中走出来,若如她所言,在草原上建立那么多的据点,要是鞑靼人集合优势兵力来袭,光靠这一处处的据点,能守下来?”

张周道:“陛下,事到如今,问题不在于战,而在于不战。若是鞑靼人动向分明,这也算是给了我们机会。”

“嗯。”

朱祐樘又点头,“可是,这么做的话,会不会……时间长太了?”

张周道:“这也正是臣认为两份东西不同的地方,正如陛下您所言,前一份虽然也有很多空谈,但所代表的是以雷霆万钧的手段,在短时间内,短则一两个月,长则半年到一年时间,就可以平定草原。”

“而后一份,则是徐图而进,用数年时间,逐渐开疆拓土,将鞑靼人的生存空间挤占,最后达成平定草原的目的。”

朱祐樘笑道:“秉宽,还是你总结得好,朕看了之后,都没想到是这样。”

张周继续道:“只能说两份见地各有所长。”

朱祐樘道:“那不用说了,朕觉得第二份更好。”

这就摆明是心理倾向了。

能猜出这是我女儿的作品,当父亲的能不支持的?

至于太子那臭小子!

哪凉快哪呆着去。

张周道:“陛下是否要召见太子和公主,当面跟他们说明优劣?”

“不用了。”朱祐樘很自信道,“朕觉得,有些时候是该让太子承受一些打压,不然他还以为自己能耐上了天。况且朕觉得,就算是有平定草原之事,也不该由他去费心,他只要安心做好学问,学会治国之事便可。”

……

……

由朱祐樘作为最后的阅卷者,结果出来,谁都没法去反对。

但为了谨慎,朱祐樘还是在卷子上表明了他的意思,各自做出一些评语……当然做父亲的也很鸡贼,不会说是对谁的偏颇,而只就事论事。

对于朱厚照那份,多是有关“空谈”、“泛泛”之类的评价,而对于后一份,则多了几分褒奖,表明大明需要以沉稳的方式去平草原,而无须靠取巧而胜。

大概的意思就是。

朱祐樘心理上跟儿子的意见相同,但到阅卷写评语的时候,就完全是站在女儿那边了。

考卷是由张周亲自交给两个小的,地点就在文华殿。

朱祐樘迫不及待把自己的卷子拿回来,看了看之后,好奇问道:“先生,这是啥意思?”

张周道:“太子,评语还不够明显吗?在论述这件事上,你略逊一筹。”

“什么?”朱厚照大怒道,“你咋知道这是我所写的?你这样做不公平!黑幕!为了帮我皇妹,这是不择手段!我……乃是全为了能尽快平定草原,你……你是怎么当先生的?”

张周一脸无所谓的神色,问道:“你看过你妹妹的卷子吗?”

朱秀荣还挑衅一般把自己的卷子往朱厚照那一送:“喏,你要看吗?”

“不看!”

朱厚照道,“一点都不公平。”

张周摇头道:“评语不是我所写的,而是陛下所写。”

“父皇……”

朱厚照登时有些气馁。

张周道:“且在开卷之前,没人知道这到底是谁写的,如果你连公主的卷子都没看,你怎知你妹妹的回答,与你有何不同?你又如何断定其中有不公的地方呢?”

“拿过来!”

朱厚照嘴上骂骂咧咧道,“父皇说我言之无物,我倒要看看,一个小丫头,能说出什么言之有物的东西!这就是你写的?”

朱秀荣道:“皇兄,这不是誊的吗?我写的,在那,你要对比一下吗?”

“不用了。”

朱厚照瞪了高凤一眼,因为帮誊的人正是高凤。

在这件事上,朱厚照有他“自己人”,奈何高凤并不属于阅卷工作组的人员,只负责用一模一样的字迹,把两份卷子都记录下来。

最初朱厚照是不屑一顾的,可当他看了一会,随即又被上面的内容所吸引。

“张先生,你敢说,这份东西不是你所教给她的?我怎么觉得,以她的年岁,写不出来呢?”朱厚照显然也察觉到,这份卷子里是有点东西的。

张周道:“我给你的参考资料,你看过了吗?”

“当然看过了。”朱厚照道,“不但看过,而且我还……你是不是给她的,与跟我的不一样?”

朱秀荣在旁边支着头,笑眯眯道:“皇兄,你输了是不是打算不认账?”

“什么屁话?”朱厚照道,“你哪赢了?我看这上面写的,真叫一个不知所谓,你知道草原有多大?分成十三个部分,然后再各自负责自己的区域,你知道这样有多复杂?你知道大明军费是多少吗?需要供应多少粮草?屯田应该如何保证?你什么都不知道,你这才叫言之无物。”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