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二百八十四章 四路齐发

书名: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6

马仪、王守仁和曹顺亲率三千兵马,连夜出征。

张周亲自送行,而随后张周也会带七千兵马出塞。

没有什么誓师大会,将士们踏上远行的路,张周则骑在马上,周围灯火通明,以体现出他这个能上通天意之人是站在大明将士这边的。

宣府很多将士愿意跟着出征,也全看在张周的面子上……没办法,能呼风唤雨的本事太唬人了,这可不是那种瞎咋呼的神棍,是朝野上下人尽皆知的“仙师”,再加上连王越和朱凤等人都把张周当半仙一样供着,将士们出征时多了几分别样的野心。

那感觉就好似……

被忽悠瘸了。

“今晚几时出征?”城门口,张鹤龄姗姗来迟,他一来就问张周有关中军出兵的情况。

朱晖打量他,问道:“国舅为何这般晚才过来?”

张鹤龄笑道:“城里的粉头还不错……”

朱晖汗颜,随即二人一齐将目光落到张周身上。

“七千兵马的粮草、辎重还在准备中,前半夜是不可能了,那就让将士们休整一夜,明早再走。”张周道。

朱晖好奇问道:“三军出征,连粮草辎重都未提前准备完善?”

这问题就有点太过于直接。

大概在质问张周,你不是牛逼轰轰到可以上通天意,下问鬼神吗?居然准备个粮草还能仓促之间准备不足?他们不行,你倒是上啊,你用点神乎其神的技能,一阵阴风吹过,那运粮的马车不就该全都装满了?

“仓促出征,干嘛搞什么正式?”张周的话,让朱晖是意想不到的。

那感觉就好像。

我们把你当半仙一样供着,你居然把自己当成凡人,还是那种不着调的凡人?

张周道:“准备太充分,若被鞑靼哨探得知,还以为我们真要有什么大动向,说好了只是出去演炮的,开炮炸兔子还用搞多大的阵仗?杀鸡焉用牛刀?”

“哈哈哈……”

张鹤龄听着这话则觉得非常顺耳。

太对他胃口了。

朱晖将之前一直心头悬着的疑问问出口:“张先生,一直想问您一句,这奇袭威宁海的战术如此得当,您准备也那么充分,为何您不亲自上呢?当初王威宁就算是兵部尚书,也还是亲自上阵,跟将士们同甘共苦的。”

张鹤龄笑道:“老朱啊,你这话就不讨喜了,咋就叫不同甘共苦?我觉得张先生就挺好的,你看看……多实在一个人?”

张周瞄着张鹤龄,这话怎么听都不像是好话。

此时周边骑在马上的武将也在往张周这边看,他们大概也在奇怪,这三位军中顶梁柱的人物,在这谈论什么呢?

张周道:“本官到宣府来,你以为是来冲锋陷阵的吗?我有更重要的差事,我要奠定西北军政的基石,如果我不在宣府,宣大地方上遭遇到鞑靼突袭,岂不是辜负了陛下委命我来节制宣大军务的苦心?格局打开!”

朱晖苦笑了一下。

怎么听都好像是……张周怕死。

所以张周只动嘴,真正冲锋陷阵的事交给别人了。

……

……

送走了远征的将士。

张周回到城内,只有唐寅随他一起回到了巡抚衙门。

先前的话,都清楚落到唐寅耳中。

唐寅问道:“张制台,您应该是有更为精妙的安排,或者是您应该出现在更重要的地理位置上,以求跟胡虏的主力正面作战?”

“啥?”

张周瞄着唐寅。

他今天觉得,周围的人对他的态度好像都有点怪,以唐寅为甚。

唐寅叹道:“以在下连日来的观察,师兄的能耐应该并非只在这一次奇袭威宁海,眼下威宁海最多只有胡虏的老弱妇孺,想建功立业,当正面迎敌才是。”

“伯虎啊,听你说这话……觉得你有点魔障。”

张周叹道,“咱正常点,没那么复杂,我不上前线是因为我的小命很金贵,还有就是我是干大事的人,你见过决策的人要亲自上阵的吗?能让别人完成的事,我是没必要亲自上阵的。你说要决战……我们就带七千兵马出塞,火炮不过六七十门,行进速度不过每天七八十里,跟谁决战去?”

唐寅一怔。

我靠,我想把你拔高一下,你居然认怂了?

张周大概也看出来,唐寅先前在与王守仁一同听张周讲解威宁海战役时,因为他自己表现出了无能的一面,现在也学会动脑子了。

只是他动脑子的方式……不是靠对局势的分析,而完全是靠……臆测。

说白了就是把张周的境界拔高一下,再通过一些个人的想象,觉得张周会怎样,而完全没有去分析整个局势会怎样。

王守仁则跟唐寅的性格相反,哪怕王守仁对于奇袭威宁海的事是一百二十个愿意,但他在乍听到时,却还是表现出反对,直到张周用理由来说服他,并通过跟他探讨,此战为什么可行,以及全盘的安排。

这就体现出唐寅对于军政事务不了解。

张周大概也觉得,对王守仁那属于正常栽培,但对于唐寅……则更好像是揠苗助长了。

……

……

第二天一早,张周亲率的七千中军也随之出宣府,准备往西北边关出塞。

因为出征的事并没有遮掩,城中军民都出来相送,也是因为之前张周祈雨时表现出了神迹,且没有端着官员的架子跟百姓走在一起,甚至慰问孤老,为他赢得了人心。

马中锡作为现任的宣府巡抚,本也该出来相送,却因为心中不忿,再加上已经递交了辞呈,当天便只是让人出来通知一声说他染恙在身,没出来送。

“老马还是小气啊。”张周当着朱晖等人的面评价道,“都是为朝廷效命,何必计较一时的长短呢?再说寸有所短、尺有所长嘛。”

朱晖好奇道:“不是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他好似还在嘲笑张周,你一个大明的状元,这种谚语还能说错的?

张鹤龄则道:“张先生其实在说,老马再蹦跶他也是寸,休想跟尺相比。做人最重要的是有自知之明。”

“这……”朱晖一脸恼火瞪了张鹤龄一眼。

好似在说,你什么时候也学会抖机灵了?你一个不学无术的外戚,这几个字你能认全了吗?

“走了走了!沿途行慢一些,跟百姓多打打招呼,我们出征可是为父老乡亲去的,要体现出军民一心,谁要是端着绷着,趁早回家种地去!”

张周完全把这当成是作秀。

反正他的中军又不是作战的主力,既是做样子给大明的百姓看,让百姓知道他爱民如子,同时也是给鞑靼人看的。

他越是张扬高调,鞑靼人的目光越凝聚在他这边,带兵奇袭的马仪和王守仁被发现的机会越小。

……

……

偏头关。

一份从宣府的调兵公函传过来,当天朱凤本还带兵在偏关以北十几里的区域巡查,也是临时得到王琼的征召,匆忙回城。

“王中丞。”

朱凤见到王琼后,总兵府内除了王琼只有刘瑾。

朱凤还很高兴,拿出年轻人显摆的一面道,“城北二三十里都埋设了威武天火药,炸点都做了特殊的标注,如果鞑靼人敢来,无论是派兵夜袭,再或是埋伏突击,都能让其有来无回。”

王琼对朱凤其实很欣赏。

但他觉得……朱凤却不像有能力替代王越。

王琼叹口气,不由想到了人在宣府的张周,张周才是真正有实力决定西北军事格局的人。

朱凤?

最多算是跟在张周身后跑腿打杂的吧。

“知节,不必布防了,张制台刚下调令,让我等这两日内便出兵,调令是在他抵达宣府之前便已下达,估摸着……他应该是要从宣府出兵了。”

王琼从张周给调函的时间,就大概判断出,张周是不可能在宣府准备很长时间的。

既然张周让大同和偏头关两处都协同出兵,格局就不可能是放炮打兔子那么简单,必然是要为某种战略打掩护的。

但具体是什么,张周没跟王琼说明,王琼也不好去猜测。

旁边的刘瑾惊喜着问道:“是要出兵与鞑子决战了吗?”

朱凤道:“虽然偏关周边百里范围内没有鞑靼人活动的踪迹,但在百里之外,就有他们的部族,若我们贸然出击深入草原,天时地利人和都不站在我们这边,张兄为何要让我们在这会出兵?”

跟张周的想法一样,朱凤对于主动出击这件事,本身是有排斥的。

也不能说朱凤想当缩头乌龟,或者说他没担当,在偏关和宁远两战中,朱凤也都做到了身先士卒。

但问题是……朱凤并不是那种有野心之人,心中所抱着的是守成的想法,并没有极大的开拓进取精神。

王琼道:“张制台之意,是大同、偏关各点兵将一万,出塞之后缓慢推进,以火炮为基础,骑兵穿插,步兵结阵前行,若遇鞑靼来袭则正面迎敌,若不然则两镇兵马各有所限。我偏关进兵到一百七十里外的兔毛川南岸止,大同所部进兵猫儿庄。”

朱凤从战略地图上找到了这两个标注点。

他不解道:“张兄他要从宣府带兵到猫儿庄吗?三路兵马若不会合,能起到什么用?”

刘瑾道:“两位,敢问现在能查到的鞑靼主力在何处?”

现在刘瑾迫切想要一战。

放弃在太子身边当侍从的机会,来西北,当然是要建功立业,如果连最基本的军功都拿不到,只拿到一些鸡毛蒜皮的,回去后跟朱厚照吹牛逼都不能挺直腰杆。

王琼摇头道:“或是陛下有让各镇出兵,扬我国威之意,此番出兵目的尚不明确。先前已跟城中仓储等官吏问询过,此战耗费恐不在少数。”

其实王琼也没完全明白张周的用意。

在不知道奇袭威宁海的战术之前,张周只让宣大三镇各自往北出兵,意图非常隐晦。

鞑靼人是不可能在这时候主动接战的,出塞百多里的样子,还如此大张旗鼓,鞑靼各部族怎可能会不知道?

却会因为这次的出兵,而耽误了屯田和修造关隘等事,也会令军中将士疲于应付,对于三镇府库的压力也很大,因为但凡要出兵就需要用到钱粮,恰恰大明在弘治年间掣肘西北军政的重大问题……就是粮开中法的改变,西北各镇的钱粮储备日渐枯竭。

王琼大概的意思是说。

张某人啊,你出兵的意图很好,但下次别这么干了。

你这是不当家不知柴米贵。

你这个宣大总制,毕竟不亲自涉及到治理军饷的事情,大概不知道出兵一趟要耗费多少钱粮吧?

你出兵有意义也行,如此漫无目的的出兵,如果只是为了彰显国威,大可在宣府一路出兵便可,为何还要拉上大同和偏关?

朱凤道:“几时调动人马?”

虽然朱凤也看不懂张周所为,但他有一点好的,那就是听令而为。

在这点上,张周可能是有点误会他,觉得他不可能会带兵奇袭威宁海。

更多的……是张周不想为难朱凤。

明知道这小子不想去,强迫让他去,他能在这一战中发挥出最佳的水平?

反而是马仪和王守仁,二人可都有足够的野心和魄力,比朱凤这种温室小花强太多。

王琼道:“得调令后便要出兵,整顿之后明日一早三军开拔。士兵各自带三日口粮,府库调十五日口粮,马匹尽可能用老马拖火炮,主要骑兵随于后军之中。”

王琼知道这是大战略,但他也不想让偏头关遇险。

最好的办法就是……一边执行张周的军令,一边随时准备回撤,完成任务就走。

反正张周的调令也没说沿途要打什么硬仗,而且王琼也觉得,就算偏头关的兵马出塞往北一百七十里,鞑靼十有八九也不会接战的。

刘瑾则面带兴奋之色道:“三路兵马齐发草原,这是要厎定草原啊。”

“不是三路,是四路,还有延绥一路。”王琼道。

“那更是了。”刘瑾更加激动。

好像大明一百多年来未曾平定草原的壮举,要在今日实现,而他还是亲身参与者。

“呵呵。”

对于刘瑾的说法,王琼也只能是报以苦笑。

刘瑾问道:“怎么?不是吗?”

王琼道:“四路出塞,看似大阵仗,但四路人马合起来也不过三四万兵员之数,光是火筛等部,兵员数量便不在此之下。若是分兵四路,又如何集中优势兵力?”

“这?”

刘瑾只能看着朱凤。

王琼唱反调,你朱凤跟张周时间长,最了解他用兵的方略,应该不会这么丧吧?

朱凤道:“出塞备战,哪怕不是与鞑靼人正面决战,只为平息边关各镇周边的局势,也是好的。我想,张兄这么做一定有他的理由。”

“呵呵。”

王琼这次的笑,则带了几分善意。

同样是对张周迷之自信,至少在王琼听来,朱凤是个乐天派,不像刘瑾那样说话办事都带着浓浓的功利之心。

……

……

奇袭威宁海的兵马,是六月初一夜出兵。

预定三天四夜的赶路时间,对于大明将士来说是非常赶的,基本上一天只能休息两个时辰左右,第一天更是要日夜兼程。

张周预想中的威宁海之战,很可能在六月初五或者六月初六展开,初六是因为有可能涉及到火筛本部闻讯后西撤,需要追击。

本身本部中多为老弱妇孺,牛羊成群难以快速赶路,只要追击得当,基本也无须多花一天以上,而且往西出了威宁海,就可能会被蒙古右翼各部的人马回击甚至是合围,所以战事最多只能往后推迟两天。

否则奇袭的战略意义将无法达到。

大同镇跟宣府一样,都是六月初二出兵,但大同镇的兵马在六月初三一早才出关塞。

偏关出兵则更早一些,是在六月初一下午便集结完毕,六月初二兵马已出关隘。

延绥出兵则要晚很多,到六月初三仍旧按兵不动,显然秦纮作为三边总制,对于张周的军令不可能那么严格去执行。

边关出兵的消息,在六月初三早朝时,就已传遍了朝野。

奉天殿朝会时,便已有御史言官对张周出兵行为进行了参劾。

“秉宽出兵,是朕同意的。”朱祐樘眼看形势有些不可控,也是直接给在场的人吃了“定心丸”。

参劾张周?

他只是执行朕的意思,你们要参劾,就参劾朕吧!

皇帝要以各路人马出塞,听上去就合理多了,皇帝有权力下令边塞主动出击,若是这权力都没有……皇帝也别当了。

“朕提前已跟阁部和兵部主要职官商议过,认为此举可行!”朱祐樘继续把刘健和马文升等人拉下水,“各路人马出击,点到即止,是为向狄夷展现我大明对于平定草原的决心。草原也乃是大明疆土!”

吏部尚书屠滽走出来质问道:“可陛下,如以西北各镇兵马出塞,遇战事不顺,此责任该由谁来承担?”

朱祐樘道:“朕的意思,由朕来自行承担便可。难道各路出兵,连最基本的审时度势都看不出?遇到狄夷主力来犯,若避战,则主将全责!”

这意思是。

虽然朕是让你们出去吓唬人的,但真要有鞑靼人杀过来,谁敢撤,那就是与朕制定的大方针相违背,谁敢退兵谁就负全责!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