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四百七十七章 敢从此处来?

书名: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6

皇宫,乾清宫内。

这天早朝结束,朱祐樘便兴冲冲回到乾清宫,而在乾清宫内此时正摆着不少的箱子,是从江南运送过来的。

萧敬立在一边笑道:“陛下,这是渤海巡抚唐寅派人送来的下南洋所得财货,很多东西都是中原之地见不到的,有很多奇珍异宝,还有散发着香气的木料等,能安心凝神,地方的土特产也不少。”

朱祐樘上去看过,脸上挂着笑容。

李荣跟着进来问道:“不知可有延年益寿的仙草?”

“这个……”

萧敬不知该如何回答。

皇帝最初让张周派船出海,似乎是曾说过,是要找寻长生不老丹药的,但那也只是个幌子,萧敬作为当初的参与人,心知张周当初没有给过皇帝任何的承诺,只说海外有好东西。

朱祐樘抬手没有让萧敬去回答太为难的问题,算是给萧敬解了围,他道:“现在船造得如何,南洋已经能下了,西洋可以去了吗?”

萧敬重新笑容满面道:“回陛下,唐寅在上奏中,还提到已造出两艘蔡国公所设计的大船,上面装载了新炮,比之佛郎机人的大船要大了很多,已在上月中便已经派船出海,按照蔡国公所给的海图,往西洋而去。估摸着到年底之前就能回来。”

“嗯。”朱祐樘点头道,“秉宽说过,国朝东边这片海,名叫太平洋,虽然海上基本太平,但在夏季时却是有狂风,所以必须要在入夏之前开始航海,否则可能会遇到飓风而导致船难。”

此话一出,萧敬和李荣都意识到,皇帝对于大航海什么的了解很多,似乎不只是求结果的门外汉。

“唉!秉宽还说过,西洋之地,有几种作物,如果能带回来,于大明各处广泛种植的话,产量非常之高,大明的百姓就能吃饱,大明的人丁就会兴盛,百姓的生活能得到很大的改善。”

朱祐樘又提到了张周曾经给他画的大饼。

萧敬道:“陛下,看来蔡国公是一心要胡国安邦。”

朱祐樘瞥了他一眼道:“还用你说吗?从秉宽入朝开始,他做的那件事,不是为这个目的?”

“是,是。”萧敬赶紧应声。

“可惜啊,旁人又不理解他,总觉得是朕过分宠信于他,说他是奸佞,自古以来有这样的奸佞吗?只因为他曾有道家的背景,就能说他是奸佞吗?连太宗皇帝还用僧人辅佐治国,凭什么朕就不能用秉宽?”

朱祐樘语气带着几分恼恨。

因为这几天萧敬没有去参加朝议,所以他不知道朝堂上发生了什么,他不由用求证的目光望向一旁的李荣。

李荣道:“陛下,也只是因为他们不知晓张先生在西北的布局和安排。”

萧敬更觉得意外,这还有安排呢?啥安排?

朱祐樘仍旧愤然道:“想那些言官,为了彰显自己的耿直,有时候已经丧失本心了。朕用秉宽和他所举荐的人去征战,便攻讦战术战法不当,说什么置大明将士于险地,说什么应当休养生息……如今用到朝中的老臣老将,他们又说现在的兵部不负责,对于边备用兵等不管不问……感情只要他们不乐意,一口黑锅非要扣在秉宽头上不可。”

萧敬这下是听明白了。

皇帝在朝堂上又“受气”了。

朱晖在河套没有取得任何战术的进展,到现在还在盲目行军之中,朝野上下就开始非议,说兵部对朱晖的行军没有提供战术上的支援。

等于说是张周这个兵部尚书不称职。

萧敬一咬牙道:“陛下,若是有臣僚非要无中生有谤议于朝事,应当及时纠正。”

“你的意思,是让朕把那些有非议之声的人给下诏狱查办?”朱祐樘皱眉打量着萧敬。

似乎还不太理解,萧敬怎么今天站在朕和秉宽这一边了?

萧敬道:“是。”

朱祐樘道:“秉宽跟他们本来就已有宿怨,他人都觉得是朕回护于秉宽,如此折腾,岂不是让秉宽更加难做?朕不想激化矛盾,看结果来论吧。”

当皇帝说这话的时候,萧敬有意往李荣那边观察,发现李荣正在附和一般的窃笑。

那神色让萧敬感觉到极度的不安。

……

……

在萧敬回到司礼监值房后。

韦彬急忙凑过来,一脸着急道:“萧公公,您可算回来了,现在已经查实了,任良果然是被锦衣卫拿了,据说已经用刑了。”

萧敬道:“打一声招呼便可,何以如此着急?”

在萧敬看来,锦衣卫在司礼监几名太监不值一提,只要这边随便一个人去给一声招呼,锦衣卫就必定要给面子,就算是皇帝说要用刑,锦衣卫那边也会用一些手段,比如说假打、造伤等方法,不至于出什么偏差。

韦彬叹道:“难就难在这,这次不管用。连东厂都不能过问。还说是……可能涉及到私通外夷之事……事就怕牵连扩大啊。”

“什么?”

萧敬皱眉。

如果是普通贪赃枉法,锦衣卫断然不能把任良怎么样,或者说一切都在可控范围之内。

可要是加上私通外邦这一条的话,那谁去说情或者是打招呼……那就等于是不打自招,告诉别人自己跟这件事有关,而韦彬作为名义上任良的后台,这会韦彬压根就不敢去干涉这件案子。

韦彬问道:“您看,是否那位蔡国公,故意把事往这方面引?”

“关蔡国公什么事?”萧敬眉头紧锁。

“也是从锦衣卫北镇抚司那边得知的消息,就是郭昂说的,牟斌去见过蔡国公了,这么大的案子,东厂不牵扯,陛下不可能只是让牟斌一人来查。实在不行的话,是不是……跟蔡国公那边……通个气?”

韦彬是慌了。

他是任良的直接后台,如果皇帝是要拿任良作为开刀的引子,他韦彬必然是被首先查办的那个。

萧敬冷冷道:“不过是查个辽东而已,与你何干?如果非有人往你头上扣屎盆子,那就只管让他来!”

韦彬道:“这是陛下之意。”

“陛下也不能不讲道理,如果只是钱财,管保能给你摆平了。”萧敬言下之意,你要抗事,别想着找人去通融,也别往别人身上牵扯,“你可记住了,非到万不得已,可不能摆出示弱的架势。你若示弱,那蔡国公就成了第二个李广,以后咱司礼监或也要被他捏在手里!”

韦彬大为惊讶道:“他又并非……宫人,如何能……”

意思是,李广他是太监,挟制司礼监朱批权限什么的还有根据,让张周这样不在宫里的正常大臣,如何来拿捏司礼监大权?

萧敬道:“你是真糊涂啊。你以为,旁人要拿捏咱司礼监,需要把每一件事都攥在手里?只要拿捏了朝中用人用事的大计,司礼监还有何能自主且值得称道的东西?”

“那……那也是。”

韦彬随即明白到萧敬的意思。

张周要控制司礼监,无须当太监,甚至无须安插眼线,只需要把他自己的意思传达过来,司礼监这几人照做……那就等于说张周成为皇帝之下而司礼监之上的权臣。

“当初的李广,不也用的这些手段?咱都是经历过的人,可不得不防啊。”萧敬说到这里,显得有些后怕。

韦彬道:“可现在……没底啊,此事陛下甚至都没跟咱提过,你可有问过李公公,他那边……”

“且莫要问,权且当不知吧。”萧敬之意,他甚至都不能就任良和张玉的案子,直接去问提督东厂的李荣,就更别说是去跟张周通气了。

……

……

河套之地。

朱晖率军顺利通过曾经王越大破鞑靼的红盐池,往北进入到袄儿都司,继续往河套之地北方的黄河边驰行而去。

这天朱晖还在行军中,突然前线报知已经开战,把朱晖激动到不行,进入到河套之地后,已近十天,终于算是遇到活的鞑靼人了,随即朱晖调遣麾下三军共两万骑兵,准备好好迎战。

一切都不知好。

大军往前还没走三里,就被告知战事已经停歇了。

“何以如此迅捷?”朱晖骑在马上,听到传令兵的通报,他觉得自己还没好好发挥呢,怎么这就结束了?

参将周癸过来跟他总结道:“公爷,已经查清楚了,不过是个鞑子的小寨子,本来是驻扎在西边的,可能是正遇到迁徙,只落了几个跑得慢的拖着家当的,先锋人马遇到时,打了个照面就策马奔逃,连家当都丢了,好不容易追上,杀了四个,其中一妇一孺。”

朱晖一听登时来气。

我两万大军杀了四个鞑子?其中还有两个是妇孺?

一旁的崔元道:“如此也算是旗开得胜,当祭旗了。”

周癸道:“还有两个,也都……上了年岁。”

如此一来,但凡听到这话的人,都尴尬了。

感情杀了半天,四个全是老弱妇孺,不过想想也对,那些年轻力壮的鞑子得知大明军队到来,肯定跑得快,只有老弱妇孺才容易被追上,这大概跟老鼠群迁徙差不多,老弱妇孺就是留在队伍后面挡枪的。

“也好,也好。”崔元说这话时,不由望向朱晖。

朱晖道:“牲口呢?人跑了,总该有牲口和辎重留下吧?”

提到这个,周癸脸上多几分喜色道:“倒是擒获了三百多头牲口,加上一些财货……还请公爷示下,是否要疾行追击?”

崔元近乎是脱口而出道:“穷寇莫追啊。”

朱晖瞪崔元一眼道:“几个鞑子的残兵败寇,也能叫穷寇?就算让他们负隅顽抗,本公倒是要看他们能顽抗到什么程度!”

周癸道:“末将明白,这就下令继续追击。”

“且慢。”朱晖随即抬手道,“本帅没说要追击,还是谨慎为上,等五路人马汇合之后,再与鞑靼人正面交战。也不知其余几路人马,斩获如何了。唉!”

听到这里,连崔元这样没上过战场的,好像都听明白了。

难怪朱晖要兵分五路、化整为零呢,感情早就知道河套之地内打不起来,把兵马分散了,就是为了抓落单的鞑子小部族,尤其是那些消息不通常,或者觉得自己跑得快的。

五路人形成一个大网,是来抓鱼的,而且从开始打定心思就是抓小鱼小虾。

崔元心里也一阵郁闷,心说,跟着这样的主帅,能建功立业就怪了,不过能有机会上战场,也不能再奢求更多。

……

……

朱晖进入草原完成“第一战”,虽然只杀了四个老弱妇孺,得到一些牲口,但并不影响他对朝廷报捷。

而且他要比其余几路人更早报捷,如此才显得他牛逼轰轰的……别看只是四个人,但王威宁取得一场大胜也就打个几十人,四个人能兵不血刃拿下,已经很好了。

这是皇帝钦命出兵的,面子上也需要一场“捷报”来给皇帝撑颜面。

当朱晖的“捷报”,在一天后传到三边总制驻地延绥镇首府榆林卫时,秦纮拿到这份捷报,心中的郁闷也是很强烈的。

就这?

你保国公亏还是要脸的人,你好意思往上报,我这个三边总制都不好意思往上提,你千里迢迢调集近五万大军,吃喝用度用了那么多,结果也不知从哪杀了四个人,很可能还是“杀良冒功”,然后就敢报捷?

果然脸皮厚的人,心思和手段都与众不同啊。

“大人,这里有一份从京师来的密旨,说是给您的。”就在秦纮准备当个甩手掌柜,把朱晖所谓的捷报不闻不问,让其过境送往京师时,麾下幕僚给他送来了京师的密旨。

等他打开看过之后,不由眉头紧皱。

幕僚名康衡,问道:“大人可是有疑虑?”

“没什么。”秦纮在朝事上一向不避讳下面的人,“这是陛下亲自下旨,提到若是我大明派兵出关应战,若是鞑靼人不愿与我大明正面交锋,或会以精锐兵马从旁处袭扰我关隘之地。”

康衡道:“如此担心是有道理的。只是大明的关隘如此绵长,鞑靼人即便来,也无从防备。”

秦纮脸上带着似有似无的笑容道:“你不知道大明有个能掐会算的蔡国公吗?再说了,王伯安如今坐镇大同,料想鞑靼人从大同、偏关、宣府等处袭扰的可能并不大,大明如今最薄弱之处,只怕还是宁夏、延绥这些地方。若不然,陛下这份密旨为何要给我呢?”

康衡更加踟躇道:“既是能掐会算,为何不说明位置?光是咱驻防之地,也难以做到面面俱到,若鞑靼人倾巢而出的话……”

“倾巢而出倒也不至于。”秦纮道,“想来还有保国公数万精锐,鞑靼人从延绥周边袭扰而来,可能性也并不大,若是从上次的宁夏西路袭扰而来,可能性或更大。加强防备,总归没有错。”

“是。”康衡便只能按照秦纮的吩咐去传令。

等康衡退下之后,秦纮才重新拿起那份密旨,自语一般道:“花马池……宁夏与延绥防备交界之所,宁夏后卫所在,卫所堡垒众多,鞑靼人果真敢从此处来袭?”

……

……

戏楼内。

张周跟朱凤对桌而坐,面前摆着简单的酒菜,下面的戏台则很热闹,一众的票友正在观赏新编的《霸王别姬》。

朱凤有点没心思,显然又有烦心事把这位一心想当闲人的公二代给为难住了。

“……祖母最近一直在催着让我早些成家立室,还说兄长那边迟迟没有孩子,以后成国公府可能都需要我来顶着,父亲人在南京,本来我想跟父亲说说,让他帮我说项,但去信南京,父亲也从不理会我……”

朱凤烦心的,还是他自己的婚姻。

为了生儿子而成婚,老朱家的目的性也很明确。

张周道:“对你来说,生个孩子这么难吗?”

“嗯。”朱凤很直接点头。

张周都懒得去评价这小子,总感觉这小子是没事生一些情绪,以精神不稳定来说,朱凤绝对称不上是那种意志坚定的将军,更好像个是随时会耍小孩子脾气的少年郎。

“最近兵部铨选各处的武将,兵部定的是让你去南京周边带水军,协助令尊,看样子你也是不想去?”张周道。

朱凤一听,赶紧道:“如果回南京不用当差,只是挂职的话,我是愿意回去的。”

张周摇摇头道:“不可能。”

朱凤道:“南京的水军……好像也没多少人,需要我一直盯着吗?”

张周道:“那是以前,现在南京周边有了造船厂,且还训练了一大批海宁卫的将士,以后船战的战法需要改良,用到火炮和火器,尤其是要把过去上百年未曾有人居住过的岛屿一一都南下,甚至要备倭,你以为水军是过去闹着玩呢?”

“那……我还是不去了。”朱凤马上又打退堂鼓。

张周叹道:“你以为是菜市场,还能讨价还价的?如果你不想去带水军,可能就要去西北各处领兵,九边重镇你自己选选,看哪里合适。”

朱凤一脸憋屈道:“还是留在京城吗,现在的日子虽然苦一点,但好歹京城还是个花花世界,如果去了边陲之地……那日子没法过。最好是让我卸职几年,我还想去大明各处走走,领略各处的风土人情呢。”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