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四百三十五章 创造生产力

书名: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6

浙江,海宁卫城。

在朝臣以为张周是护送太子北上,要去接替马文升当兵部尚书时,张周却转道南下,带着朱厚照去海宁卫参与“江南造船厂”的奠基。

同行的除了唐寅、徐俌两个被定下要参与到“靖海”大业的人物,还有主动前来的新任南京守备勋臣朱辅,除此外还有一些地方官、海宁卫将领等人,还有几个特殊的人员,除了一直如跟屁虫一般的徐经之外,还有朱厚照新收的三个“弟子”,孙澈、公冶平和胡峰。

“先生,好大的船啊,我能上去看看吗?”

朱厚照到了海边,精神头便起来,指着海上停泊的海船兴奋不已。

造船厂还没建起来,但船已经有了。

大明在江南是有海船的,在嘉靖之前,大明市舶司跟东南亚的小国往来也很密切,大明为了靖海也曾修造过一些海船,但每条船都是有四十年船龄以上的旧船,即便重新修缮过,但还是给人一种风一吹就会散的感觉。

不用张周提醒,一旁的杨鹏便提醒道:“殿下,您不能上船,危险啊。”

朱厚照一脸不屑道:“就是在海岸上,能有多危险?再说了这么多人,就算我掉进水里,还能淹死我不成?”

张周道:“太子,你可还记得我跟你说过,你命里有水劫?”

“切……”朱厚照闷闷不乐。

徐俌迈着闲庭信步走过来,道:“莱国公,这船你是打算作何的?不会是要以这条船,将海上那么多岛屿,一一收复吧?”

朱厚照道:“我替先生回答了,他要派船远洋的,好像是在东边,很远很远的地方,有一块陆地,上面各种宝贝都有。”

“呵呵。”徐俌只能报以尴尬而不失礼貌的笑容。

张周道:“这条船是作为造船范本的,但这种船的船舷刚度不够,需要进一步改良,我已奏请过陛下,在海宁卫作为大明在江南造船的中心,以后每年都会在这里造出几十条大大小小的船只。”

徐俌听了这话,不由望向一旁的朱辅,大概是让朱辅提出困难。

但朱辅把头别向一边,当没看到他的暗示。

徐俌只能亲自说了:“不是老朽泼冷水,这一条船,少说也要个万八千两银子,那还是一般的船只,我朝已经多年未曾调钱粮修造船只,如果一年造几十条……那……岂不是说,一年少说也要准备个四五十万两银子用在造船上?”

张周叹道:“你说得很有道理。”

徐俌一怔,被张周如此赞誉,说他有道理,徐俌还有点受宠若惊的意思。

“我也知朝廷不可能调拨太多的钱粮,所以只能就地取材了……”张周指着面前的海。

徐俌问道:“捕鱼吗?”

朱厚照却也指着不远处白花花的一片区域道:“先生,那是什么东西?亮闪闪的,这里还出产白银吗?”

随着朱厚照的开口,在场的人也都顺着他手所指,望向了远处的一片滩头之地。

却见一片宽阔的海滩上,正有一个个水洼,里面灌注了海水,而水洼是三五个连在一起的,越往后走,水似乎越少,而在阳光照射之下,折射出银白色的光芒。

徐经此时抢白道:“这是张师早前就提出的,用滩晒之法晒海盐的地方,就是用一个个海边的梯田,把海水用水车给送到高处,再一步步从高的地方流到低的地方,也不知怎的……越往下流,那水里能析出来的盐就越白,堪比上好的井盐了。”

听到此话,徐俌脸色不知有多尴尬。

大明在浙江有两浙盐场,是以灶户煎盐的方式,也就是用柴火进行煮盐,至于晒盐之法自古也有,但奈何晒出来的盐杂质太多,且一次晒盐周期超过十天,很难保证十多天时间里不出现天气变化,以至于晒盐法并未推广。

而滩晒法,据说是在1522年,由福建人在长芦盐区最先推广并使用。

清初,于汉沽盐区,发明用二人柳斗的方式提海水。

而1844年,由宁河县知县教灶户用水车提水,代替二人柳斗打水,提水能力提高十倍,一次能提水一百亩,从那之后滩晒法才彻底将煎煮法所取代。

杨鹏问道:“在海宁卫有盐场和灶户吗?”

张周笑道:“并没有,我就以军户中人,配合地方招募的百姓,顺带开个小的盐场,自产自销一下,解决船厂用度。因为准备不充分,再加上很多事都需要我亲自坐镇,到今年才落实,这不刚完成修造,我亲自过来督办一下?”

杨鹏道:“就这么一片地方,只怕也晒不出多少盐。刮风下雨的,可就全毁了。”

朱厚照撇撇嘴道:“这天,会下雨吗?”

江南最大的问题,是有梅雨天,但现在已是农历十月,雨水很少了。

而且滩晒法的原理,就是修三到五个池子,先把海水送到最高的池子里,等晒到一定的程度,溶解度低的杂质,诸如泥沙、硫酸钙等,就会先被析出来。

等达到一定的饱和度之后,再挖开边缘让卤水进第二个池子,等再晒几天,再依次往下……最后送到结晶池内。

那时所得的海盐,已不是那种普通日晒或者煎煮所得的海盐,成色一流,而且下雨的时候保下不保上,甚至保个结晶池就行。

以前晒盐法所得的盐不好,是因为晒完了所有的杂质都在一起,那盐能好了就怪了。

经过此法晒出来的盐的苦卤之中,还能留下一些张周所需要的“工业品”,张周也会让人重新晾晒之后,转运到别的地方,以进行化工原料的生产。

“就是一点小工程,赚点钱填补一下亏空,倒是让诸位见笑了。”张周笑道。

徐俌道:“莱国公要主持盐政,大不了跟陛下提,将两浙或是两淮的盐场交给你来打理也无不可,非要这么另辟蹊径吗?这点人手,怕也做不成什么事。”

张周感慨道:“我到底并不主持各盐场的事务,以我去接手盐场没人会信服的,大明的盐产量本就那么多,还有不少的王公贵胄占窝,以至于很多盐商的盐引都兑不出来。大明西北军需调用,也多仰仗于这些盐引所得,我还是踏实一点,先自己去尝试。”

徐经听不下去了,他道:“晒出来的,都是好盐。”

张周笑道:“对了,几位回去的时候,一人送几袋盐,就当是我的馈赠,尝尝鲜。”

在场除了孙澈他们大概稀罕那几袋盐之外,旁的人都是出身官宦的,他们并不缺那几袋盐钱,而且贸然吃晒出来的盐,跟小白鼠一样,吃死了也没处申冤。

而大明因为买不起盐,而吃海水晒盐所得“粗盐”,中毒得病留下后遗症,甚至因此而死的人,也不在少数。

……

……

张周要在海宁卫停留两天。

主要是召集工匠,召开造船动员会,图纸由他来提供,除此之外交由唐寅来监督修造,至于徐经目前只负责晒盐的事。

除此之外,张周还有个任务要完成,就是教会朱厚照游泳。

有备无患。

“先生,我真的能在水里浮起来吗?那可太有意思了。”朱厚照对于游泳之事还是比较热衷的。

但自古以来的君王,会水的人少之又少,而大明的皇帝有两位是因为落水染病而死。

而在张周面前,就活生生站着一个。

张周道:“淹死会水的,如果你学会了游泳,至少可以让你在面对水劫时,获得一些生存的机会,不至于呛水。先在水里闷气二十个数。”

张周就好像严格的游泳教练一样,指导朱厚照潜水。

杨鹏赶紧扯了扯张周的衣服道:“莱国公,太子下水这件事,也太危险了。”

张周道:“这水池的水,都是经过调温的,还没到他的腰,你是担心他得风寒,还是担心他被淹死?”

“咯咯咯……不行了,几个数就不行了。”朱厚照从封闭“游泳池”内重探出头。

张周道:“接着练,我教给你要领,今天就当是给你沐浴了!再给他加两桶热水。”

张周也在感慨给太子教游泳很麻烦,如果是张君要练,他能直接把人丢水里,管你外面什么天气呢,现在居然是一群人围着个熊孩子在转。

朱厚照花费了一天的时间,从最初很喜欢下水,到后面打死都不想到水里去。

最后还是勉强学会了……狗刨。

张周也想多教这小子一些游泳的姿势,但他也发现这小子的皮肤都有点泡褶了,能学会一样就差不多。

“明天动身回京,安排好车驾。”张周道,“再把带兵的人叫过来,我给画几张地图,以后出海按照什么路线走,一概听我的来!”

……

……

张周手头上目前只有一条稍微大一点的海船。

直接去美洲,显然超出了这条船的使命,那就先去个南洋,运回一些在这时代看起来没多少作用,但实际上却对他很关键的物品。

就在张周准备回京的同时。

朱祐樘又陷入到焦头烂额之中。

皇三子,也就是现如今的“老二”朱厚煊生病了,高烧不退不说,还一顿哭闹,这让他好不容易有了个“双保险”,突然怕就“四大皆空”。

因为儿子生病,朱祐樘连参加早朝时都没什么精神,一直快到朝议解散时,新任的户部尚书佀钟才提出个他稍微感兴趣的话题:“……蔡国公张周上奏,以海宁卫周边开设新的盐场,用所谓晒盐之法,开盐田数百亩,并逐渐扩大盐田,所晒之盐将用以造船和军需调度。”

朱祐樘本都已经想解散朝议了,闻言抬起头,眼神中多了几分神采道:“此事朕早就知晓了,是朕准许他这么做的。”

佀钟道:“陛下,晒盐所得之粗盐,需重新提纯,耗费人力物力。若是以粗盐流入市井,与私盐无二致,实在不宜开此先河。”

朱祐樘皱眉道:“有事,等秉宽回京之后再说吧。退朝!”

难得换了个新的户部尚书,没想到一上来还是头铁要反对张周的主张,那就被朱祐樘当成“反面典型”了。

他也懒得听佀钟那些理由。

他还要回去查看儿子的病情,也没工夫搭理这群人。

……

……

朝议解散。

佀钟因为先前的“优良表现”,一上来就在传统文臣那边得了个不错的印象分。

众大臣出宫的路上,很多人过去跟他搭讪,同时也表达了对张周擅自开盐场的不满。

佀钟却不在意张周开盐场是否合适,他只在意,张周用晒盐法晒出来的盐,会不会就是为了赚钱而赚钱,黑心无良商家专坑百姓?

所以佀钟过去求助于内阁三人,但也只有谢迁停下脚步听了听佀钟所说的话。

谢迁笑道:“我倒觉得,张秉宽此举也没什么不好。”

他当了无良商家,如果出了事,犯了众怒,那我们这群人应该为之高兴。

为啥不让他主动往前冲,自己给自己找麻烦?难道我们还要阻止他不成?

佀钟道:“以开设盐场,将本该属于府库之银,挪作私用,谢阁老难道认为此举妥当?”

谢迁惊讶问道:“张秉宽有说过,他造出来的盐,不用抽盐税吗?”

佀钟想了想。

好像张周还真没提过,皇帝也没说过这件事。

“呵呵。”谢迁笑道,“只是张秉宽想以海宁卫一处修个盐场,便以此来造船,他也是把晒盐这件事看简单了,待他碰壁之后,我们也有得热闹瞧了。”

正说着,马文升老而弥坚一般快步从他二人身边路过,道:“我看未必吧?”

马文升仍旧是兵部尚书,吏部尚书仍旧出缺。

而吏部的差事目前由程敏政代劳。

谢迁笑道:“负图你何必杞人忧天呢?我就不信,一个人永远不会行将踏错,我们不期望他在北方用兵时出错,难道期冀他在某件他所不擅长之事上栽个跟头,都不可吗?”

马文升本想说,张秉宽敢做,他就一定有如此的底气。

但他料想,谢迁绝对不会不明白这一点。

而谢迁在佀钟面前如此说,明显也就是代表内阁表个态而已,其实谢迁真的觉得张周会失败吗?

马文升也不知道谢迁具体怎么想的,这种时候,他也就不会随便去发表议论。

……

……

乾清宫旁,刚修好的西暖阁内。

朱祐樘跟他的贤妃,还有二皇子朱厚煊,以及太医院的一行人,正在为朱厚煊诊病。

“怎么回事?你们到现在是什么病症,都还没弄清楚吗?难道只有秉宽在的时候,你们才能好好诊病吗?”

朱祐樘对几个太医没什么好脾气。

院使仲兰已经离休了,听说回去之后随即便病故了。

而如今太医院的院使是王玉。

王玉非常喜欢钻营,在弘治五年时,他自行上奏提请升为院判,就被名臣王恕参劾,说他“不安职分,希求升授,于理不可,论法难容”,历史上在弘治十二年七月,他如愿以偿得到了通政使司右通政,兼太医院院判的职位。

但因为有张周在,这两年太医院内近乎是死水一块,王玉到现在也不过是补位仲兰当上了院使。

眼前皇帝对太医院的态度,就很说明问题。

院判刘文泰见上司不说话,主动走出来道:“陛下,二皇子已经对症下药,相信很快就能痊愈。”

刘文泰也是个“狠人”。

是治死宪宗和孝宗两位皇帝的关键人物,宪宗死时论罪不重,只是降为御医,但孝宗时更过分,孝宗不过是因为在弘治十八年亲自出城祈雨,结果真下雨淋了点雨,从发病到死亡一共才九天……大夏天直接给上“大热之药”,吃得朱祐樘当场流鼻血,小病直接举成了国丧。

如果以前刘文泰这么说,朱祐樘或许就信了。

但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

张周连天花都能治好,愣是让一个在华夏流传了几年前的病就此消失,而你刘文泰还在这里说什么马上就好?信你个鬼!

“朕不管旁的!现在就去研究秉宽的书!”

说着,朱祐樘把张周留下来的照顾婴儿手册拿出来,再让李荣给递过去。

几名太医院的人都很尴尬。

我们给人治病,居然要看别人的药方?陛下还真是不给面子啊。

但碍于皇帝的旨意,他们也只能默认,并拿着小册子回去“研究”去了。

……

……

朱祐樘心情烦躁。

那边周太后叫他过去,大概也是要问重孙子的病情,朱祐樘便耐着性子过去拜见。

周太后屏退了身边所有人,这才郑重其事问孙子道:“皇帝,皇子生病之事,你没有发现什么蹊跷吧?”

朱祐樘一怔。

他似乎明白周太后所指。

“哀家不喜欢恶意揣测他人,但有些事,还是有防备为好,也可能是皇宫的风水不好,你的孩子病得太多了,好像只有太子……”

周太后说到这里,也可能是觉得不太好继续这个话题,轻叹道,“你把秉宽给支出去,就是你的不是了。你也知道他能做到一切。却不知,秉宽他是否也算到了小皇子这场命中劫数呢?”

朱祐樘一想,张周还真没提过这孩子会有什么病这一说。

“皇祖母,秉宽曾说过,这个孩子,是朕命数之外所得,对于他,或者连天命都难测。”朱祐樘道。

“嗯。”周太后点头,“别太担心,总会好些的。你也要努力了!若是你的子嗣多了,何须担心那么多呢?”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