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三百一十七章 大事小情全靠他

书名: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6

面对如此一个“有事问秉宽,秉宽不在事就先暂缓商议”的皇帝,在场这些顶级文臣其实也很无语。

可现在就是否往援朵颜三卫这件事上,他们又似乎真的拿不出什么好的方略来……没法一锤定音,连文官内部都保有派或者不派,或者是变着法敷衍等方法,这就会让皇帝觉得……你们文官也没主见,还是别添乱了。

众大臣从乾清宫出来时,正午的阳光还有些刺眼。

左都御史闵珪对皇帝宠信张周的事非常有意见,大概他是言官之首的缘故,别人不想担当的责任,他也要梗着脑袋往前钻。

“这叫怎么个事?陛下如今有事问张秉宽,没事也问张秉宽,可是这朝堂上的事情,没了张秉宽就要搁置一边?诸位难道就不知要在陛下面前据理力争?”

闵珪所说的,其实也正是这几位所想的。

但这似乎跟朝堂上商议是否出兵一样……光有口号没结果,光说直谏,但过去这半年我们就张秉宽的事说得还不够多?哪次有效了?嘴上让别人去直谏,你怎么不上?

谢迁笑道:“说是陛下对张秉宽倚重,但敢问一句,诸位这几日手头上的公务,哪一件又有张秉宽参与期间了呢?”

闵珪白了谢迁一眼。

要不怎么说你谢于乔擅长诡辩?

如果张秉宽真的能把朝中大小事情都参与其中的话,那我们真就可以一起回家种田。

周经苦笑道:“这不正说得是朝中大事?”

在此事上,似乎他周经挺有发言权的,别看张周现在是军职,但跟户部沟通是最多的,反而跟兵部之间没多少沟通,就在于……张周打仗在大的战略方面并不需要听从于他人,反而是涉及到西北的治军等问题都需要钱粮,周经手头上的事张周就真的参与。

谢迁又笑眯眯道:“难道诸位到现在,都还没看出来,陛下对于是否出兵援助朵颜三卫,所求的最好结果是什么?”

众人面面相觑。

谢迁望着马文升,意思是,他们没看明白,你不会看不明白吧?

马文升道:“于乔可说的是,陛下要的是大明出兵驰援,还能一举将鞑靼小王子击败,是这意思吧?”

“是啊。”谢迁笑着点头。

“啊?”一旁的刑部尚书白昂对此则嗤之以鼻,“这可能吗?于乔,朝廷大事可不仅限于言,还要有行才可。”

谢迁道:“嘿,还真被你说对了,陛下要的就是言行一致,不光是嘴上说,还要能把事做出来。敢问你们,现在如果陛下真要派兵驰援朵颜三卫,还不是要派他张秉宽去?否则……又派谁呢?”

几人还在行进中,突然都就不做声了。

诡辩归诡辩,但谢迁的话还是很有道理的。

刚才内廷会议上,几人说破大天,都没法解决一个很大的难题,那就是说的跟做的不是一个人。

往前走了一段路,周经提醒道:“不是还有马老部堂吗?”

“呵呵。”

谢迁又在那笑。

这就是在提醒在场几位,马文升虽然老骥伏枥,但奈何太老了不适合上战场,而且就算马文升想去,皇帝也不会让去的。

明明有更牛逼的人物,为什么要让大明正牌的兵部尚书去呢?

闵珪眼看要跟内阁三人作别,面带羞恼之色道:“谢阁老,你光会在这里长他人志气,可有想过,那张秉宽马上要回京,陛下将会给他如何的官职?朝堂上的规矩,让他破坏个遍!”

谢迁笑道:“那最好,就是让他回到京城,马上带兵过蓟辽。诸位以为呢?”

刘健道:“于乔,这种话岂是在朝堂之外随便乱说的?各自散了!陛下没让说,此事就当不知!”

大概的意思是。

我们还是要尊重一下朝堂议事的规矩的,不能我们一边反对皇帝和张周搞私下的商议,我们却自行违背也搞这种小圈子会议。

再者,有关朵颜三卫向大明求援这件事,还是别闹得人尽皆知为好。

不为别的……

就为在大明不出兵的情况下,保留陛下“天下共主”的名声,让百姓或是别的番邦知晓了,难免会觉得丢人。

……

……

在是否把朵颜三卫求助的事公之于众这件事上,朱祐樘似乎压根没顾虑那么多,他甚至让萧敬回头去找张懋问问意见。

“陛下,发去西北召张先生回朝的诏书,已经走了两天,估计等张先生回朝,至少都要半个月之后,如果真要兵援朵颜三卫的话,会不会……来不及?”

萧敬对于皇帝的决定还有点小意见,或者说他觉得有小瑕疵。

既然是召张周回朝商议出兵与否的问题,可等张周回来……可能黄花菜都凉了,朵颜三卫那战斗力……确定能在达延汗十几万兵马的猛攻之下坚持那么久?

“咳咳。”朱祐樘咳嗽着,显然他是真的身体不适,但也仅仅是风寒而已,“朕在诏书中已经说了,如果他要出兵,不必一定等回京之后,从宣府、大同、偏关等处调遣兵马,直接走宣府等处,也由着他。出兵草原并非只有京师这一条路。”

萧敬赶紧低下头道:“陛下英明。”

朱祐樘道:“不是朕英明,是朕知道京师周边抽调不出多少人马。如果京师周边抽调兵马太多,如何能保证京师的安稳?可一次要跟十几二十万的鞑靼兵马交战,又不得不大规模调兵,其实朕在心中是倾向于置之不理的。但在臣子面前,却不能这么说。”

皇帝这时候也把话挑明了。

之前都已经定好了国策,说好是要让张周备战几年,然后再出兵草原。

可现在备战还不到三个月,就要打一场有可能是决战的战事……这不是明明手上有一副好牌,而且牌会越来越好,非要着急出,凭空给对手机会吗?

“朕也不能让各处对大明有寄望的藩属国,认为大明会见死不救,不过其实也无妨,本来朵颜三卫也没有归顺于大明,不是吗?”

朱祐樘为不出兵找到了最合适的理由。

萧敬道:“是。”

“好了,下去吧,朕其实也很想念秉宽了,总想着跟他多谈谈天机,再谈谈如何养生……”朱祐樘对于张周要回京城这件事,似乎是充满期待。

萧敬再道:“陛下,那位孔家……南溪人已到京,被押在北镇抚司,先前衍圣公已经上表说,请朝廷严查不要伤了三氏之心,明显有给朝廷施压之意。还提请先将人还押于私宅,只让派兵去看守……奴婢不敢做决断。”

朱祐樘本要离开乾清宫,闻言皱眉道:“孔家人还挺奇怪,这时候不落井下石,还进退一致?”

在皇帝看来。

如果他是孔弘泰,皇帝明显对此很生气,甚至笃定放火就是孔弘绪干的,就算他不跟兄长割席绝交,至少也不会像现在这样,还执迷不悟到要为他大哥说情,甚至搬出三氏,也就是孔、孟、颜,并不包括曾,因为曾子的传承不像另外三家那么清楚,到明朝中期有关其传承等事仍旧是迷案。

而孔家作为三圣之魁首,孔弘泰拿三家共进退来给皇帝施压,有点不识趣的意思。

萧敬道:“陛下您看,是否听其?”

朱祐樘摇头道:“越是如此,朕越不会轻易放过,也不是说要用刑拷问,至少要对天下人有个交代。都等秉宽回京之后,一并处置吧!”

……

……

张周奉诏要回京城了。

他人在大同,每天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出去闲逛,在王守仁等人看来,张周的举止很反常,也不是说就在搞什么研究发明或是搞什么冶铁铸炮开矿的,就纯粹是到市井瞎走。

对张周来说,要出门走走一点都不难,这可难了要保护张周安危的人。

大同镇认识张周的人还不少,也是因为张周进城的时候很多人去迎接过。

这也使得张周走到哪都容易成为受关注的人。

当王守仁知道张周要被调回京师时,甚至还松口气……这货终于要走了!

张周得到调令当晚,就把皇帝的诏书给王守仁看,其实不用张周说,王守仁也得知了有关达延汗出兵朵颜三卫的事,只是张周没安排宣大周边做出反应,王守仁也认为出兵打达延汗的风险太大,这件事也就没过问。

现在得知朵颜跟大明求助,这还是让他觉得很稀罕。

“这些部族,明明他们奉的是草原可汗为主,却在这时候想到求助于大明君王?”

王守仁觉得稀奇,是因为这些部族一向都是把大明当成敌人,甚至几个月前朵颜三卫还侵犯大明领土,还不止一次,这两次大明名义上都取得胜利,但第一场已经被证实是虚报战功。

无论如何,这交战多少年,也不能说接纳你就接纳你的。

不能有困难叫陛下,没困难叫狗贼吧?

张周笑道:“其实我倒觉得挺好,这不正说明,那个达延汗现在已不得人心?火筛归顺,连朵颜三卫也想归顺了。”

王守仁摇头道:“张制台是否太乐观了?”

“乐观点好啊伯安,在西北当差,如果不乐观,光是那堆糟心事,就近乎让人崩溃。”张周又拿出一堆的公文道,“我走之后,朝廷暂时没有委命宣大总制,以后大同地方的事务,我都交给你。这是我之前没有决断的大同事务,转交给你。”

“这……”

王守仁很意外。

张周不像是那种喜欢把麻烦留给后人的人,照理说张周应该果决办事,怎可能会给别人挖坑呢?

张周见王守仁拿起这些公文眉头紧皱的样子,不由笑了笑道:“怎么?好奇这些事,我为何不急着处置?你看过就知道了,每一件都不是你做个决定就能解决的,涉及到钱粮开销用度,甚至是之前威宁海一战的功勋赏赐,大明将士的利益,还有百姓的福祉……哪一项是动动嘴皮能解决的?”

王守仁道:“朝廷就不拿出对策?”

“朝廷没钱啊。”张周道,“这不眼看到了征收秋粮的时候?今年各地的灾情又很严重,我甚至都想找人出个海了。”

“出海?”

王守仁觉得张周说话不按套路。

“嗯。”张周点头,“以我所知,在海外有几种作物,种下去之后产量很高,也出奇抗天灾,如果能带回来的话,让大明各处耕种,大明百姓的口粮问题就能得到极大的改善。”

王守仁听完后感觉跟听天书一样。

就算你张秉宽帮我完成了人生理想,让我仕途高歌猛进,就算你在发明创造上的确很有一套,也的确我佩服你在治军上的能耐。

但你跟我扯犊子是什么意思?

我跟你谈你为什么遗留这么多事务,你找借口说没钱,现在居然还说要从海外找一种作物回来耕作?大明千百年来耕作的作物,岂是你一句话就能给改的?

“伯安,我走之后,这里的事交给你。我回去后估计并不会在兵部当差,所以有什么麻烦就直接请示那位秦制台,或者是上奏请示于朝廷。”

“大同本地的矿场,我都找了人打理,这次我会带寿宁侯一起走,他走之后再遇到什么麻烦事,就需要你来抗了。”

张周的话,让王守仁皱眉。

先前张周在大同开矿,的确是跟地方士绅起了一些矛盾,但有张鹤龄这个不怕事的主儿在,什么械斗之类的一套搞上去,地方士绅瞬间就没那嚣张气焰了。

王守仁随即发现,张周给他的这些公文中,就有地方上告张鹤龄与民争利的内容。

这甩锅能力……王守仁都要服。

王守仁道:“开矿,要多久才能见成效?”

“呵呵。”张周笑着,“伯安你这是没去过矿场,不知道那边的情况,现在四个大煤矿所产出的煤,除了要满足于冶铁需求,剩下还有大批的剩余,今年大同、宣府、偏关等处的将士们过冬,不用担心木炭和柴草不够,一家发个几百斤石炭,一点问题都没有。”

“其实我也想多开几个铁矿,不然产那么多煤,只用来烧,利用率还是太低了。”

对王守仁来说,这又是天书。

煤采回来,烧了取暖,不正是一种最大程度的利用?

可张周好像就没把煤当成是百姓私用之物,至于张周在追求什么,将来想完成什么目标,他王守仁就算见地再广博,也是没法理解的。

……

……

张周没有过多跟王守仁解释如何治理行政的问题。

其实张周在当官上,也没太多经验。

他也很清楚,如果论在西北治理一方的能力,单纯是要靠个人运作,他可能连王守仁和王琼都不如,更别说是马中锡这样的老油子。

但他最大的能力,在于“创造”。

把不存在的东西发明出来,把埋在地下的东西给挖出来……有了创造就有了财富,甚至有了军功等可以维系将士信念的东西,再以这些东西来带动西北的发展。

如果让他按照马中锡等人那种靠天吃饭的方式去经营,那他就要缴械投降。

很多事他没去处理,在于他发现这其实就是西北边政跟朝政的矛盾。

西北什么都缺,以缺而带来很多社会问题,朝廷没法给,以至于社会问题没法解决……所有的根源,甚至是地方上有杀人越货的强盗,还有地方抗粮等事,都是在缺钱粮这一件事上起来的。

他到西北不过才三个月时间,一次秋收还没经历,就算经历了他也带不来更多的粮食,朝廷不划拨,他自己也不会创造粮食。

那困局怎么解决?

调兵平盗?将士们的口粮问题怎么解决?勒紧裤腰带去打仗?还是说旱灾能给缓解一下?

皇帝看似支持他,但其实大明朝政更多是被文官所掌控,大明的财政他张周现在还没法插一杠子进去,光靠他自己开几个矿,能养活一两万人就不错了,但西北边政至少有几百万人靠这个吃饭,就算让他现在去开屯田,想解决西北问题大概也要等个几年之后。

张周落到了一个“穿越者陷阱”。

穿越者大概认为凭本事可以解决一切事务,但到了才发现困难重重。

并不是穿越者同化了土著,而是土著在用一些社会问题在同化他,逼着他放下身段去随波逐流。

张周觉得,幸好自己意志够坚强,也有足够的执行力,还有足够的信心,不然……在大明当个权贵,酒色财气俱全,当个权臣或是勋贵享受一辈子的荣华富贵,好像也没什么不好。

只是改变时代的重担,就落到别人头上去了。

……

……

“明天走?”

张鹤龄听说朝廷有调令过来,他也是一路小跑来找张周。

显然西北这地方,他也呆够了。

“是。”张周道,“明日过午之后再走,也不是赴本地官绅宴请,而是有些事还没处置完。如果寿宁侯着急回京,可以先行一步。”

“不着急,咱一起走。”张鹤龄大概觉得,张周这是准备运从西北搜刮来的银子。

张周点头。

这次还真让张鹤龄猜对了。

只是他带回去的,不止是银子,还有很多他来西北之后捣鼓出来的东西,要一并带回京师。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