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六百八十六章 弃柳保张

书名: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6

张懋将柳景给擒拿,准备完成个大义,结果也如他自己所料的一样,他该被参劾,仍旧是被参劾。

宁夏、甘肃、延绥等处对他的参劾奏疏,如雪片一般发到京师,怪只能怪他张懋以前就树敌不少,再加上他既不是张周派系的人,又不是旧有的文臣派系,导致他这次属于是被墙倒众人推。

内阁。

这天刘健还在那拟定票拟,李东阳将几份综合上来的奏疏,呈递到他面前来。

张懋拿过来几份看过,登时眉头紧皱。

显然这些参劾的奏疏,都已将张懋贬低得一无是处,且很多人是落井下石,准备这次彻底把张懋给整垮。

李东阳道:“看来是该好好利用这件事了。明面上的走不通,有时候也需要一些转圜。”

这是在提醒刘健,我们跟张周的屡次相斗,都已失败而告终,现在摆在面前的好机会,明面上的不行我们就来暗的,直接用点“阴招”,让张周跟张懋之间产生内斗。

张懋问道:“没有为他说情的?”

李东阳摇头道:“目前看来是没有,但论此战的过失,显然安远侯更大,但毕竟安远侯只是听命行事,英国公受鞑靼人迷惑,擅自出兵,在知晓被蒙蔽后,又马上撤军,却撤兵不及时,导致花马池周边土堡被袭,损兵折将,这件事不可能不追究的。”

张懋想了想,拿出另外一份奏疏,道:“这里有参劾英国公于过去数年侵吞京饷的,一并处置。”

“嗯。”李东阳点了点头,却是用厉声,近乎是咬着牙道,“所有的路都走不通,眼看已经成死路,也只能靠一些非常的手段。这也是在为大明,这也不失为仁臣所为。”

在这种时候,李东阳当然还是想站在道德制高点。

只是他自己也没什么自信,因为这种话换了以前他也不需要说出来,可现在还需要强调一下,正说明他内心也产生了动摇。

……

……

西暖阁。

当天朱祐樘刚决定了两件事,一件是有关会试的主考,再就是决定了耕藉的时间,他也准备在年后于臣子面前露面了。

可也就在这时候,西北出现军事变故的消息,以及张懋被参劾的事,也传到他这里,一下就来了十几份奏疏,近乎异口同声要声讨张懋。

“咳咳。”

朱祐樘听说之后,也是在直咳嗽。

陈宽上前,把茶水重新换上热的,这才道:“陛下躬体为重,这些琐事,还是交给奴婢吧。”

“交给你?”朱祐樘面色不悦道,“你知道该怎么决断英国公的事?是置之不理?还是给他论罪?有些事,是非要朕躬亲不可。”

“是。”陈宽低下头。

朱祐樘拿起几份看过,叹息道:“果然不是马,只是头骡子,甚至可能连骡子都不如,看来朕之前对他们的期许太深了。”

陈宽琢磨了一下,皇帝这是在抨击张懋的无能,大概也在说朱晖、柳景这些群人,大概就是皇帝对旧勋臣能力的不满。

陈宽道:“好在鞑子也撤了。”

朱祐樘道:“这里提到有军械被劫,为何宁夏地方上奏上来的没有这条?到底是何军械被劫走?”

陈宽支吾道:“好像是……新的火炮。据说是被劫走了两门神威炮,还有十几门轻炮,同时还有储备的火弹等……甚至还有一些火铳,大概有个上百条……”

“无能!一概都是无能!”

朱祐樘大骂道,“一个个都是草包吗?有火器坐镇,还能被鞑靼人突袭成功?援军为何没有驰援上去?土堡内的将士没有拼死抵抗吗?还是说有人做叛乱悖逆之举,主动开城门献降的?”

陈宽道:“回陛下,目前奏上来的情况,没说有内乱的情况。倒是据说鞑靼人是趁夜袭击土堡,城内将士也不知情况,做了抵抗,但地方用了火药炸城墙,当时土堡内是做了预警的,可花马池的驻军并未驰援,双方相距不过……十里。”

“十里?”朱祐樘皱眉。

“是,不到十里,可能也就七八里的样子,土堡被围攻有六七个时辰,一直到第二天午时时才失守,而援军是在日落时才抵达,那时鞑靼人已经劫掠完逃离,随后追击……也是无功而返。”陈宽只是把他所得到的情况,如实给朱祐樘奏报。

“那人呢?”朱祐樘道。

“英国公出城未归,一直到下午才回到花马池,随后出兵追击,但两日后也没取得成果,便又撤回。当时守花马池的乃是安远侯,他……以军情不明为由,并未理会土堡的求救,以至于错过驰援的良机。”陈宽这次似乎也找到目标,就是让柳景来背黑锅。

朱祐樘脸色已经铁青一块。

“朕本以为,是鞑靼人倾巢而出,大明将士浴血奋战,互有胜负。未曾想……”朱祐樘道,“果然有些人还是不该对他们有多器重。让他们滚回该滚的地方去,也不至于赖着不走。”

陈宽道:“陛下,此事也算是比较明朗的,此战中,最大的过错来自于安远侯,其次才是英国公。”

朱祐樘道:“朕认为,最大的过错应该由英国公来承担。”

陈宽请示道:“那陛下,该如何论罪?”

这次朱祐樘没有马上回答。

……

……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朱祐樘似在思忖这件事应该如何处置。

就在这会,门口有小太监进来,陈宽过去问询过情况后才回来道:“陛下,乃是太皇太后请您过去。”

朱祐樘道:“安远侯乃是皇祖母的姻亲,皇祖母一定又是为安远侯说情的。”

陈宽道:“陛下,就算是姻亲,有时也应以朝事为重,岂能不顾法理呢?以奴婢所见,太皇太后或是会体谅于陛下,不会干涉于此等事的。”

“你好像什么都知道?”朱祐樘皱眉。

陈宽又赶紧低下头。

随后朱祐樘起身,也不跟任何人解释自己要去哪,走路时虎步生风。

这让陈宽也在琢磨,这到底是病了还是没病?就这样子,还说自己久病不愈呢?

……

……

清宁宫内。

周太后坐在凤座上,一脸悠然望着自己低着头的孙子,轻轻叹息道:“皇帝,不要以为哀家是给你施压,你该怎么处置就怎么处置!柳家的事,也不再是我周家的事,朝廷的法度可不能因此而荒驰。”

朱祐樘道:“多谢皇祖母体谅,只是儿觉得,本身这件事,也应该由英国公来担责。”

周太后摇头道:“你说错了。英国公再怎么说,那也是世代的勋臣,他们曾为大明立下汗马功劳。张廷勉去西北之前,哀家认为,你只是在跟他置气,是你把他推到现在的位子上,无论他表现得好坏,都事关到你的脸面。”

这话让朱祐樘感觉到费解,他甚至抬头望着这位老太太。

“你是不是觉得,哀家应该为柳家求情,而不是为张家?”周太后问道。

朱祐樘没回答,却也等于是默认了。

周太后道:“柳家再如何,也不是大明国本的基石,但张家不同。哀家知道你内心,无法将两个张氏国公一碗水端平,但你也要记得,不能只要一个张氏,而彻底摒弃另一个。”

朱祐樘辩解道:“但秉宽的能力,不是显而易见的吗?皇祖母,您认为英国公府,跟秉宽之间,有任何能相提并论的地方?”

周太后叹道:“这是为了朝廷的稳固。张廷勉……也算是哀家看着他长大的,他年少成名,但实在没什么可值得称道的地方,圆滑世故,越是年老越喜欢抖机伶,就这么个人,你只当他是听命办事的便可,大事还是不要仰仗了!”

朱祐樘沉默。

“这次你饶过他,他会感激涕零,以后还会尽心给你办事,也能安人心。”周太后道,“本来说呢,内宫的女人,不该问朝中事,但这次的事情,哀家就能替你做主,把柳家给办了!越重越好,算是敲山震虎!至于张廷勉,你就小惩大诫,训斥几句,把人召回来,先将他闲置便可。”

朱祐樘问道:“这么大的过错,也不问罪?”

周太后无奈道:“再大的过错,能有多大?以前犯这种错误的将臣还少了?不过是有将士死伤,有百姓被劫!这换了先皇在的时候,那都是家常便饭。哀家知道你心有不忿,但哪怕是你秉公处置,旁人也会认为你是有意针对他。”

朱祐樘道:“孙儿倒也明白,但其实孙儿不过是想把一碗水端平,既然秉宽能做到的,他人也应该做到,否则就无资格并列于朝堂。”

周太后点点头道:“你的心情,你皇祖母倒是能理解的,但这也是最好的方法。这次的事,若是对军心有损,那就让秉宽或是王伯安,再出兵一次,把场子找回来。”

朱祐樘解释道:“如今朝廷用兵的重心在辽东,朕不想随便更改。”

“那就不理会!”周太后道,“你可千万别就因此而惩戒于张廷勉,他在朝中的势力远比你想的大,他的势力也是盘根错节的,只是他养尊处优久了,看似温驯的猫,可也别让他动了邪念。”

朱祐樘眉头紧皱。

他就没好意思说,就这还给那姓张的戴高帽呢?

他既然本事那么大,他倒是在战场上表现啊,光会窝里横算什么能耐?

“孙儿记住了。”朱祐樘倒是能体谅老太太的苦衷,也明白老太太是为他好,也就应承了。

……

……

随即朱祐樘便做了安排,召见杨鹏,嘱咐一番,再由杨鹏去传达他的意思。

随后杨鹏就去了锦衣卫北镇抚司,将牟斌和王时都叫了来。

“公公,这是有何大事吗?”王时往门口看一眼,外面已经在点人,这是准备派人去公干的意思。

杨鹏道:“外面的人,是去查抄安远侯府的,侯府上上下下,有多少人就是多少人,一个别跑。拿到之后看押起来,等进一步发落。”

牟斌问道:“这是要秋后算账?还是说……”

“知道什么?”杨鹏不耐烦道,“这是安远侯又犯事了。本来英国公也要跟着受累,好在有那位小公爷立功,算是功过相抵吧。王佥事,恐怕要劳烦你一趟,往西北去一次。”

王时问道:“是去拿安远侯?”

“不但是安远侯,还有几人,多都是先前战事中出工不出力的,由你亲自去,也算是为你奠定声望。”杨鹏一脸笑意望着王时,好似对王时委以重任一般。

牟斌请示道:“此行非常辛苦,卑职可以派人协同王佥事。”

杨鹏笑道:“你的任务不一样啊,很多差事等着你,莫要忘了我嘱咐的事。王佥事,你此行西北,除了押解安远侯等人回来,也要陪同英国公一起回来。”

“英国公他……”王时觉得,可能皇帝也打算一并处置张懋,只是觉得张懋在西北有军权在手,不好下手。

要等回来的路上再把张懋给办了。

杨鹏道:“他回京只是休养的,这次你可能还要陪同一位新的领兵将领去宁夏,所以你要先取道大同。”

“何人?”王时问道。

“本来是调辽东的平虏侯马仪,现在被调去宁夏作为总兵,顺带还有副总兵张锐,乃是英国公……之子。与此同时,陛下还准备派一名新的镇守中官前去宁夏督战。”马仪笑说着,顺嘴又提了一句,“此人可不简单。乃是提督研武堂的刘公公。”

“啊?”王时很意外。

王时跟刘瑾是共事过的,他倒不觉得刘瑾有多无能,只是觉得……这人的调用有点儿戏。

总之就是哪有缺口就把人调去哪,然后不多时又就调走,看起来是螺丝钉,但其实就是个疲于奔命的狗腿子。

杨鹏笑道:“这趟你过去,还能跟令兄见一面,威宁侯最近也无机会出兵。不过听说,陛下在开春之后,就会以他领兵出征草原,重现你们王家的荣耀。他如今在偏关,不过据说也会马上再调回大同。”

如今的威宁侯王春,曾在头年被委命为大同总兵,随后被调去偏头关。

这次马仪被调走,王春又要重新回到王守仁麾下办事。

若说王春要出征草原,那基本上就意味着,皇帝又打算让王守仁带兵进草原,算是对鞑靼人来袭的一次报复。(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