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四百八十八章 “吾辈楷模”

书名: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6

夜色凝重,杨一清已经下令对他亲率的宁夏本地兵马完成战前动员。

与此同时,已经抵达石沟城城东的襄城伯、武安侯两路人马,也得到了杨一清配合行军的指示,此时尚且还有半个时辰左右到天明。

襄城伯李鄌一边,当李鄌得到杨一清在抵达石沟城后只经过一夜休整,就要跟鞑靼人血战,还是很吃惊的,以他这种自认为有血性的将领,也惊诧于杨一清的魄力。

都知道你杨一清在去年宁夏之战中畏畏缩缩,今年怎么变成敢以少打多甚至是有点莽的主帅?

不符合我们对你的预期啊。

「襄城伯,你看如今杨军门已经通知我们要配合作战,看来一个时辰后,我们也不得不出兵,跟鞑靼拼死一战了。」崔元就在李鄌的阵中,这会崔元把耿直的一面展现给李鄌看。

李鄌瞬间就理解了,为什么保国公朱晖有这么个皇亲国戚一般的人物不知道好好珍惜,非要塞给他。

原来这是个啰嗦怪,看起来性格洒脱什么都敢说,跟什么人也都能当朋友,但这性子直起来……真是让人接受不了。

李鄌想说,你这性子平时交友吃吃喝喝还行,这战场上你也这么直……你不知道我们都怕死的吗?

李鄌道:「崔驸马,您没事吧?咱可就两千人。炮就十几门,炮弹也没多少,就算有火铳,但鞑靼真要全面冲杀过来,几万骑兵折损了几百,最后还不把咱给吞了?」

「襄城伯的意思是?」崔元也在纳闷。

都当先锋官了,你也要当缩头乌龟?

李鄌毫不客气道:「咱要有耐心。要等。」

「等什么?」崔元问道。

「要么等那位杨巡抚跟鞑靼人作战,取胜了,咱去锦上添花,如果他败了退走,咱也退,不丢人。或者还可以掩护他们退。再不行,咱就等保国公亲率大明的主力人马到来,届时再与鞑靼决战……总归……现在不是战的时候。」

李鄌大言不惭道。

崔元惊讶道:「襄城伯,在下听闻,两年多前,偏头关一战,您可是随威宁侯建立不世功业的人,怎么现在……」

李鄌心中暗骂,你这是在揭我短是吧?

当年好歹我也是跟陈凉酒比过腿快腿慢的人,当然论跑路,还是陈凉酒技高一筹,最后我还亲自给他煮过热酒欢迎他归来呢……以王威宁那小肚鸡肠的模样,舍得把功劳分给我们这群人?

不过想想如今的保国公等人,也没好到哪去。

这群当主帅的,就没一个好人。

李鄌道:「再英勇,也要审时度势啊。」

崔元问道:「那要是武安侯领兵进发,咱跟不跟?」

「他不会上的。」李鄌对此似乎很有自信,「兵马都不够,上去也是找死。现在咱就是等机会,谨防着咱成了鞑靼人的靶子,箭靶子比炮靶子也没强到哪去。」

如李鄌所料。

在天亮之后,到了杨一清约定进攻的时间,武安侯郑英的营中也是无丝毫异动。

总的来说,大明的边军将士也怕死,这种要冲锋陷阵的事情,没人愿意干……既然你杨一清有建功立业的心思,那我们都把机会让给你,我们先在旁边看热闹。

杨一清整顿好兵马,在往石沟城方向挺进时,得知了李鄌和郑英懈怠战事的消息。

郭鍧气得在马上嘶吼道:「贼人误我等大事。」

杨一清道:「他们都是不见兔子不撒鹰,我本以为,能领了前军主将的差事,武安侯和襄城伯能扛起剿灭狄夷的担子,看来是我高估他们了。」

此时不远处太监张僩急忙策马过来,他也是刚听说了郑英和李鄌

按兵不动,赶紧过来请示于杨一清。

「这要是咱一路人去打,胜算不高啊。要不咱还是……稳中求胜。」张僩就差说,咱把鞑靼人逼走就算赢,何必主动去犯鞑靼小王子呢?

花马池一战,咱有了功劳,只要鞑靼人退了,这功劳就稳了啊。

要是战败了,那先前一战的获胜也成过眼云烟镜花水月了。.net

杨一清道:「鞑靼最少有三万精骑,如此硬仗,少那几千畏战的将士,有何差别吗?」

张僩闻言眉头紧皱。

人家好歹有四千兵马,多了这批人马,胜算总归是高很多的。

杨一清再道:「若鞑靼无心与我等交战,发现我三军将士士气高昂,必定会选择撤走,到时他们会不会趁机去袭那些畏战之人的营地呢?」

郭鍧一听,故作振奋,大笑着对身边的将领道:「杨大人所言极是,咱的兵锋越强盛,鞑靼人士气就越低,他们怕被拦截断后,肯定会先去把那些好似怂包的龟儿子给吃了,我们只管往前冲,必定有肉吃!」

「对!」

现在杨一清麾下这些将领也没得选择了。

盟友不肯出力,只能自己出力,就算这些话只是寻求心理安慰,但有总比没有强。

怎么说自己这边也一万多兵马,且是主动迎战的,鞑靼人要真想捡软柿子捏,也总不会认为我们是软柿子吧?

对面的襄城伯和武安侯,妥妥的软柿子啊。

「报!」

「***先锋人马已在石沟城北十里之外布阵!」

「报!鞑靼往石沟城北调近万兵马,有强弩和厚盾抵挡!」

「报!***派出两路骑兵,绕道于我军两侧,人马数量不详……」

随着与鞑靼主力营地的靠近,更多的前线战报传来。

杨一清这边的人一听,突然觉得有点不对劲。

不是说好了,鞑靼人不准备恋战,会选择退走,再去吃襄城伯和武安侯的两支兵马?

怎么看架势……鞑靼人完全是布置好了口袋,等着我们往里面钻呢?

杨一清大喝道:「狄夷已经是病入膏肓了,他们到现在都还没认清楚局势,敢跟我大明边军正面作战的,都已兵败溃散,想想火筛,再想想我大明官军横扫潢水、官山!我们建功立业的机会到了!传我将领,全速出击,前军预备应战!」

杨一清领兵往鞑靼人的主防御区攻击而去。

集团作战,甚至排开了架势,一万多兵马聚集在大概二里范围之内,也是因为石沟城以北地势开阔。

在杨一清所部距离石沟城不过七八里时,远远就已经能看到石沟城的城墙,石沟城作为大明于河东到陕甘之地的要冲,这里也作为大明驿站交汇之处,虽然只是一座土堡,不到一里见方,但其因为周边近百里之内没有旁的城池,这里的战略意义也非常大。

鞑靼人的布阵已在前方四五里之处。

鞑靼没有展开攻势,或许是鞑靼人之前冲怕了,每次跟大明的火炮阵交锋,鞑靼人总想以骑兵的优势,想把大明的火炮阵给冲散,最初或许还真有一定的效用,但随着大明将士配备了中近距离的燧石铳之后,鞑靼人发现往前冲就是找死。

所以这次巴图蒙克明显是改变了战术,先结阵,等着大明的阵型往前压,也是他们知道大明的火炮推进速度并不快。

打不起,躲得起。

「大人,鞑靼结成几条长蛇阵,彼此距离有数十丈,辅佐以盾牌和木车等,似乎在盾阵之后有骑兵潜藏,离我们不过三里,但他们还没有发起攻势。」

郭鍧作为前军的主帅,已经领兵往前面去了。

而过来跟杨一清传话的,是宁夏副总兵高丕,高丕负责的是阵中的火铳阵,随时听令于杨一清。

杨一清看了看天上的旭日,再往东西两侧瞅了瞅,问道:「鞑靼两翼的人马距离我们多远?」

「也是三四里的样子,我们两翼的人马几次冲上去,对方似并没有要大举回撤的意思,周旋两阵,双方还没损伤。」高丕道。

杨一清点头道:「阵前的拉扯没有意义,那就冲对方的阵势。若是能知会到城内,让石沟城守军一并杀出来,断其后路。」

高丕道:「城内并无出兵的迹象。」

在高丕看来,指望石沟城内驻守的三百兵士杀出来,根本是不现实的,鞑靼可是三万兵马,三百人出来连送人头都不够用,何况城内也只有一门炮而已。

「在距离***二里之内,开始放炮,打乱鞑靼人的阵脚!上!」

杨一清厉声道,「鞑靼人想当缩头乌龟,这次就让我们来主攻,这炮,他们是守不下来的。」

「轰轰轰……」

随着大明宁夏一路人马展开火炮攻势,石沟城一战正式打响。

而在城东二十里之外,李鄌和郑英两路人马都在隔岸观火,或者说是在观察形势,当得知开打的消息之后,两路将士心中还是有震撼的,虽然他们并不知道杨一清到底带了多少人马来,但料想兵马数量必然不如鞑靼人多,甚至是远不如。

就这样……杨一清还敢正面与鞑靼交战,这两路将士不服都不行。

「还真敢打呀。」

在李鄌的中军营帐中,在得悉开战的消息之后,李鄌便如此直接评价。

崔元看了看周围几名将领,别看他们这路人马不多,只有两千兵马,但随军的将领级别却不低,也是因为这次出征河套,朱晖麾下集结了一大堆等着混资历的勋臣和将领。

崔元对李鄌劝说道:「若是前方交兵紧迫,而我们置同袍将士于不顾的话,朝廷必然会追究责任。」

「本将自然知道。」

李鄌站起身来,他也很焦虑。

谁让杨一清是个「莽夫」呢?

本还指望杨一清知难而退呢,现在倒好,这是把东边两路人马架在火上烤。

一旁名叫宋起的将领道:「如今我们面前有鞑靼数万兵马,我们能将他们牵制住,也算是给他们交战赢得战机。或许鞑靼人就等着我们自投罗网呢?」

了解李鄌的,还是跟他一样有贪生怕死心思的将领。

大明的将士习惯了打守在关隘内的防御战,很多人还没改过这种习惯,甚至心理上还带着一种「主动迎战必死」的心思,能退缩的时候也不会主动去触霉头。

李鄌道:「说得有道理,现在不是我们不上,是前方条件不允许。」

「报……」

正说着。

门口传来传令兵的传报声。

李鄌见到传令兵,有些紧张问道:「可是鞑靼人往我们这边来了?」

以李鄌的意思,这是要随时做好风紧扯乎的准备。

但听传令兵用很大的嗓门道:「东北边有大明的援军抵达,是建昌伯的人马,沿途不停,正要往石沟城方向而去。」

「这么快来了?昨夜之前不是还距离五六十里?他们昨夜没休整?」

李鄌显得很惊讶。

开战的关键时候,本来都没算进「人头数」的建昌伯张延龄,居然领兵来增援?

他是疯了还是想不开?

崔元听到张延龄来了,突然觉得松口气,微笑道:「建昌伯是经历过几次战事的,想来他是得到了战事开启的消息,急速增援

而来。」

别看张延龄平时的风评不太好,但在崔元这里……崔元可是张延龄的大舅子,张延龄再混账,也没欺负到崔元头上,以至于崔元把张延龄当成「吾辈楷模」看待了。

且崔元很清楚,张延龄那路人马有四千多,如果再加上朱晖派来的两路先锋人马,那就是八千兵马,从东边杀到石沟城,破鞑靼小王子的防御阵,就大有机会了。

更重要的是,别看张延龄来得慢,但张延龄阵中的火器数量却很多,而且还有重火力。

李鄌听了却一脸忌惮道:「一个皇亲国戚,此时不应该守在后面,看着我们在前面送死?他居然敢亲自上阵来?是何心思?」

这话说出来本没问题。

本来张延龄在军中就是个笑话级别的存在。

可因为旁边有崔元这个同为「皇亲国戚」的人在,很多将领有点懵逼。

他们在想,敢问襄城伯,您这是在指桑骂槐,讽刺这位多番跟您主张迎战的永康长公主驸马吗?

崔元好似在犯嘀咕,声音也不大,却足以能让周围的人听清楚,他道:「若是建昌伯带兵上去了,我们还守在这里的话,怕是先前的理由就不能成立。」

好么。

打人不打脸啊驸马爷。

众人感觉,崔元这像是在还击。

让你李鄌不听我的,现在连我那不争气的妹夫都已经杀过来了,你再说什么鞑靼人于我们阵前设置防御,我们是为了牵制鞑靼人,所以没有杀上去……这理由谁信啊?

连张延龄都敢往前冲,你们这群资深的将士还缩着?要脸不?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