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三百九十六章 内廷的交易

书名: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6

朱祐樘的新皇妃被纳进宫了。

临时住在东六宫的永安宫。

一早就有了封号,为“贤妃”,从这封号便可以让张皇后感觉到一股浓浓的醋意……就她贤惠,我不贤惠是吧?

贤妃入宫时,因为刚生完孩子,不能透风,只是以封闭的凤撵抬进来,也不用去给张皇后请安,本来张皇后还想亲自去探望一下母子二人,却被告知皇帝已严令任何人不得靠近,甚至还有将母子二人再迁出宫门的打算。

之前没生孩子不进宫,现在生完孩子进了宫,还准备迁出去,这甚至让张皇后都有点看不懂了。

“陛下,既然这位妹妹已入宫,为何不能让臣妾去见见呢?”这天趁着朱祐樘到坤宁宫吃午饭时,张皇后便直接提出来。

朱祐樘脸色多少有些不善。

因为这几天,张皇后居然都好像忘了还有个儿子,朱厚照失踪的消息到现在张皇后都不知,而张皇后只当是儿子又被丈夫禁足,都没过问。

朱祐樘冷冷道:“朕怕生事。”

一句生事,也不说明具体是怎么个意思,让张皇后感觉到丈夫对她是充满怀疑的。

这就要怪朱祐樘的成长环境不好,自幼丧母,还在担惊受怕中长大,他很怕上一辈内宫那些恩恩怨怨,再延续到他身上。

张皇后这会似乎也明白为何朱祐樘先接“贤妃”入宫,又要另僻府宅安置了……接进宫是为了正名分,而再送出去住,还是要避免宫廷内斗出现血光之灾。

张皇后道:“臣妾想给她送一些礼物来慰问。”

朱祐樘摇摇头道:“皇后,你应该听说过不少古代宫廷争斗之事,瓜田李下,即便你是出自善意,也会被他人误会,甚至有人会借题发挥。所以你无须去表现什么,正常相处便可。”

“送点慰问品,也会遭人闲话吗?”张皇后显得不悦。

我一个六宫之主,都已经主动示好了,陛下居然觉得我是在无事生非?这是好心当成驴肝肺吗?

朱祐樘没回答。

吃完午饭之后,朱祐樘便急匆匆离开坤宁宫。

……

……

朱祐樘人往乾清宫去,还没到宫殿之前,萧敬便与陈宽在做等候。

朱祐樘吩咐道:“听好了,有人往永安宫内送礼的话,一概拒收,所有饮食要先行查验,最近更要定好御膳房,若有人往里面送不洁之食,无论是谁都要严查。”

“是。”

萧敬听得很迷糊,这种事,让他一个司礼监掌印太监去处置?

陈宽插嘴问道:“若是皇后娘娘往永安宫送礼的话……”

朱祐樘停下脚步,瞪着陈宽,陈宽赶紧把头低下。

“谁都一样,皇后也不例外。”朱祐樘道,“不是说朕怀疑有人要害朕的妃子,而是怕有人借机生事。宫廷之内,以往受过皇后罚的人,或是对新皇妃有芥蒂的人,比比皆是,在利益面前人心是经不起推敲的,谁敢保证送进去的东西是好的,可用的时候还是好的?”

“是。”

陈宽赶紧应声。

他其实也听明白了,其实还是怕张皇后暗中加害这位贤妃和小皇子。

朱祐樘道:“朕也不是说就是在防备宫里的人,宫外进来的人,谁又知道心思是怎样的?”

本来萧敬和陈宽都把皇帝当成容易被人蒙蔽的傻子,觉得皇帝已经完全信任了那位新皇妃。

但此话一出,也让萧敬和陈宽意识到,皇帝思虑也是多层次的。

从情理上来说,这位贤妃跟张皇后之间有“害姐之仇”,她姐姐虽非张皇后亲自派人去杀的,却也是因为张皇后而死,如果张皇后送去的东西本来没问题,贤妃要自己给自己下毒……这种事在宫廷斗争中并不鲜见,活生生的案例不用往唐宋去牵引,就说万贞儿诈小产之事,不就近在眼前?

没有了互相来往,就少了纠葛,没了互相加害和栽赃嫁祸的嫌疑。

这才是皇帝深思熟虑的地方。

朕要的不是没有,而是不给你们无中生有的机会。

……

……

乾清宫内。

内阁三人,以及新任的礼部尚书林瀚,以及兵部尚书马文升,再加上一个英国公张懋,被召进来。

当天已早早给他们准备了桌椅,而当天要进行一场有关内廷的会议。

几人到来的名义,除了内阁,还有“上听处”,林瀚是代张周入上听处的,也就是说林瀚以礼部尚书的名义,有资格参议大事,张懋和马文升能前来,也不是因为他们的爵位和官职,也是因为他们是上听处一员。

“朕想与你们商讨一下刑部尚书,和户部尚书的人选。”

朱祐樘到乾清宫后,做了开场白,一下就把氛围给拉紧了。

刘健道:“尚书之人选,应当廷议来定便可。”

朱祐樘显得无所谓道:“内廷也可廷议,如此也不必大费周章,你们也尽管可以畅所欲言,在朝上无论商议什么事,朕都觉得心倦。你们有何人选,一并提报上来便可。”

朱祐樘似乎提不起什么精神。

雹灾、地震、生儿子等几件让他亢奋的事情过去之后,生活陷入到平淡,偏偏这时候太子还失踪了,让他焦头烂额的。

一旦有什么事放到朝堂上去说,就会感觉到那些大臣都在针对他和张周,还不如把人召到内廷来做个小圈子会议,事圆满解决就不用再去争论。

在这种事上,林瀚、马文升和张懋都不会随便发言。

哪怕他们有资格来进言和举荐人员了,但他们还是要按照一定的规矩,那就是由内阁去挑大梁……除非这会张周也在,让张周去发话,张周不在的话他们宁可做好尚书执行层的工作,把决策和顾问的权限交给内阁。

刘健道:“陛下,之前户部尚书已有推举,吏部历年考核,以右都御史佀钟接替周尚书最为合适。”

刘健说完,先观察了一下皇帝的反应,见皇帝没什么表示之后,再推选出另外一职位的人选,“刑部尚书,当首推刑部左侍郎屠勋。”

佀钟接替周经,是之前就商量好的。

而屠勋则是被临时推出来的,还是因为左都御史闵珪在跟张周的争斗中被降罪,勒令致仕。

左都御史没法接替白昂,那就以本部左侍郎来接替,听起来也是合理的。

“嗯。”朱祐樘听完两个人选之后,只是淡漠点头,随即道,“资历尚且不足。”

刘健问道:“陛下说的是哪位?”

“两位都是。”朱祐樘言之凿凿,“屠勋接替左侍郎尚不到一年,佀钟就算有治理大同军饷的经验,也始终未有大作为,晋升户部尚书之后所面临诸多的财政之事,朕并不看好。”

这下让刘健等内阁三人很是被动。

他们这算是好不容易,从人群中挑选出“合适”的人,本来是作为接替人选的,放到廷推上,也会是“众望所归”,结果内廷会议直接就被皇帝给否认了。

如果再想找出比他们还合适的人……刘健感觉到不太现实。

除非皇帝打算破格往上提拔,那就牵扯到党派的问题,有破格提拔资格的人,要么跟张周过从甚密,要么……至少也是个中立派。

朱祐樘突然岔开话题道:“吏部左侍郎的人选,也一直没定下来,此事你们有何看法?”

这次由李东阳道:“应由右侍郎韩文升任。”

“不好。”朱祐樘道,“朕想调翰林学士、掌南京翰林院事的程敏政回京,为吏部左侍郎,诸位可有何异议?”

直接定人选了。

程敏政……回朝当吏部左侍郎……虽然之前程敏政一直都在翰林院、詹事府和礼部的体系内混,可要晋升个左侍郎也并不过分,到底程敏政论资历和学识,还有在朝中的威望,都是够的……

就是他的政治倾向成分不够纯正,以至于没人把他当回事。

朱祐樘见在场几人一时不答,再问道:“难道他资历不够吗?”

李东阳先打量过刘健,见刘健没表示,这才道:“程学士资历是够的。”

话虽如此。

但因为吏部左侍郎作为六部侍郎中,地位最显的,也被作为六部尚书的储备职位,之前传统文臣是想把此职位交给没有晋升礼部尚书的傅瀚。

现在突然杀出个程敏政……

论资历,程敏政不输给傅瀚,但书让程敏政没有人家那么根正苗红呢?

如果傅瀚不能迁为吏部左侍郎的话,那就尴尬了,六部尚书暂时没空位给他,难道让他当刑部、户部、工部尚书?还是让他当左都御史?

如此一来,以傅瀚六十六岁的年纪,怕在朝中熬不了几年。

若想当尚书,只能往南京发展了。

“那就好。”朱祐樘道,“程敏政为礼部右侍郎时间已久,晋升左侍郎也在情理之中,至于左都御史,朕之前也思量过,认为廷议上所推荐的南京刑部尚书戴珊为合适。”

戴珊为南京刑部尚书,这几年也活动过人脉,因为他在谳狱体系半辈子,如今白昂和闵珪二人都退了,戴珊就算是直接迁京城来当北刑部尚书也不是不可,让他当左都御史掌都察院事,算是皇帝“投桃报李”。

你们同意让程敏政回朝当吏部左侍郎,那朕就同意让戴珊当左都御史,对等交换。

“至于南京刑部尚书,就让屠勋去吧。”朱祐樘又补充了一句。

如此算是把刑部尚书这个职位的“第一顺位人选”,给推到南京刑部尚书的职位去了。

听起来也合理。

既然屠勋当刑部尚书资历还不够,那就先去南京先当着,以后怎么安排另说……如果屠勋走了,那接下来你们无论推举谁,在资历上都值得商榷,那刑部尚书的位子究竟给谁,就有说法了。

朱祐樘道:“如今秉宽为南京兵部尚书,参赞军务,朕暂时不会调他回京。所谓一时,大概便是今年吧。朕觉得有必要跟你们提一句。”

刘健几人心中又有些别扭。

这似乎是给他们打预防针,为避免让他们多想,皇帝这么操作是为给张周晋升北六部尚书做准备,所以就告诉他们,就算张周以后要当尚书,也不是现在,所以刑部尚书和户部尚书,还是要以如今朝中之人来担当。

刘健叹道:“若闵珪致仕、屠勋调南京刑部尚书,在刑部尚书的位子上,将会很难找出接替人选。”

朱祐樘突然道:“大理寺卿王轼,在大理寺多年,处理谳狱之事有公断之名,难道没有资格问刑部尚书?”

“嗯?”

别说是刘健,就连旁边几人听了,都非常意外。

王轼论能力是够的,可问题是王轼在朝中并不太讨好,也跟他之前多是督抚于各地,南征北讨有关,也就是说他不是正统的京官出身,在京时间不足,又没去活动关节,别人对他的施政主张了解过少,在升迁这种事上多就不会考虑他。

历史上王轼为官有“平直恕易”之名,在弘治十三年本有晋升左都御史的资格,但也是因他这毛病,被戴珊抢占先机,他心灰意冷之下请辞,皇帝只是安慰性给他一个南京户部尚书的职位,后马上又以他为左副都御史、提督贵州军务,派他去征讨贵州“米鲁之乱”。

这境遇……跟历史上的王守仁非常相似。

能力再高,朝官也当你是外臣,地方上有脏活累活给你,想当尚书做到权力中枢?不好意思,京城权力中枢的职位太少,你不够格。

朱祐樘道:“在刑狱之事上,朕也想不到其他更合适的人选,王轼在大理寺卿职位上也做了多年,也有奋进之心,朕认为他应当能胜任此任。”

这次由刘健出面反对道:“陛下,大理寺卿晋升刑部尚书,只怕会被认为跃迁,于规范不合。”

“有什么合不合的?”朱祐樘道,“今年一次要更迭这么多的官员,朕其实也颇为头疼,难得王轼还有一颗为朝廷效命之心,朕也是想给朝中臣工一个警醒,让他们知道,不是说论资排辈就可以一直升迁,升迁最重要的还是看重品质和能力。”

言外之意,王轼能力很强,朕很看好。

历史上也正是因为皇帝对王轼的欣赏,才没有让王轼致仕,本来以王轼年过六十的年龄,就算真要乞老归田,皇帝也会准许的。

也可能是……朱祐樘想留这么个能干脏活累活的人,随时调用。

“如果不是王轼的话,诸位卿家还有好的人选吗?”朱祐樘反问道。

刘健等人都在想。

最合适的人选,也就是屠勋,不是都被您打发去南京当刑部尚书去了?

现在不是王轼,也是他了。

真是一次跳过了闵珪、屠勋、戴珊三个实力强劲的对手,王轼本来当左都御史都费劲,现在直接升刑部尚书……皇帝这用人……有点收买人心的意思啊。

那以后王轼还不是唯命是从一般,听皇帝的话好好办事?

“臣附议。”刘健没招了。

跟皇帝没得商量。

而且皇帝其实做事也挺讲规矩的,先让闵珪致仕,让屠勋当南京刑部尚书,让戴珊当左都御史,然后再谈到王轼当刑部尚书的问题……等于说先把比王轼强的竞争对手都给安置好了,再去谈如何安置王轼……没有上来就说要把王轼越级提升……

对手都有归属了,就算还有对手,论资历和威望也跟他差不多,那还不是看皇帝中意谁?

“如果王轼为刑部尚书的话,那户部尚书朕也推选佀钟吧。”朱祐樘本来还不支持佀钟当户部尚书的事,突然之间就改口了,又认为佀钟合适了。

这也让在场几名大臣意识到。

其实这是廷议吗?

这是交易!

你们先答应朕的一个用人人选,朕也会妥协给你们一点甜头,咱就这么各进一步各退一步,玩平衡。

“至于兵部尚书和工部尚书,朕认为目前马卿家和徐卿家,尚且能胜任,要商议更迭,也不急于一时,那入冬之前,先不做商议了。”朱祐樘补充了一句。

意思是,一次先后把礼部、吏部、刑部、户部四部的尚书,加上左都御史都给换了,也就不急着动兵部尚书和工部尚书这两位。

但联想到之前皇帝说,年前不急着把张周召回京师……

以这几人的政治觉悟,都能想到,其实兵部尚书很可能就是给张周留着的,而且倪岳为吏部尚书这件事,本身就不为皇帝所喜,很可能倪岳当吏部尚书的时间也不会太长……这其实也跟马文升的功勋有关。

马文升是有资格晋升吏部尚书的,但马文升留下的兵部尚书似乎又铁是给张周留的,那就只有于张周晋升兵部尚书的时候,马文升才能放下兵部尚书去当吏部尚书。

马文升道:“陛下,如今广东、广西、湖广和贵州等处有部族叛乱,地方军情紧张,还请陛下委派提调军务者,前去维持地方安稳。”

朱祐樘问道:“朕之前不是派了平虏伯去?”

平虏伯马仪,威宁海之战协助王守仁的功臣,被调去两广当总兵官,但其个人能力本身一般。

马文升道:“当以督抚总制军务。”

“你有人选吗?”朱祐樘问道。

马文升这次主动打破内阁的垄断,道:“臣推举前户部右侍郎、右都御史刘大夏。”

朱祐樘想了想,环视几人后道:“廷议时再提一句,看朝中人是否有意见,若没有的话,就以他来提调两广军务吧。”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