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九十七章 育人

书名: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6

十天之后,文华殿内。

此时朱厚照正坐在最中央的位置,而在两侧及讲师的位置,或站或立,列十几位翰林院的讲官。

当天是朱厚照闭关修炼结束,出关参加考试的日子,朱祐樘特地安排了这么一堂考核,来考察儿子在四书经义方面的进展。

此刻在文华殿的内帘,朱祐樘也邀请了过去十天也同在文华殿内给儿子上课的张周,身后立着戴义等人,一同来见证。

王鏊刚晋升侍读学士,当日的考试,由他来领衔,他旁边还立着翰林院侍读学士李杰和侍讲学士焦芳。

“万章问曰:敢问交际何心也?孟子曰:恭也。”

王鏊给起个头,这是《孟子》的部分,考察的方式有点像是科举出题。

考察经义,相对来说比较容易,基本就是给出一段,然后让太子对照《四书集注》,做出一些理解,现在的朱厚照还没学过写文章,更写不出八股文来,其实能把相应的集注内容背出来,已是很难得。

甚至王鏊都不敢想,这孩子真能背出来?

怕是连四书原文都还背得磕磕巴巴。

这段是万章跟孟子对话,一问一答的方式,由孟子来阐述为人处世的道理,而这部分就是有关交友和互相之间馈赠礼物的应对方式。

朱厚照道:“际,接也。交际,谓人以礼仪币帛相交接也。”

以朱熹《孟子集注》的注解,来做开篇。

张周跟他讲四书经义,也正是如此,先列原文,再列集注,然后用古人语法解释一遍,然后再用白话文解释一遍,有的还引申出一个故事,用典故来说明这段话的实际用意。

这就让朱厚照见识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理解四书的方式。

因为以前就算有人稍微用白话的方式跟他注释过一些东西,极少,都还是他主动去问的。

像张周这样抠段、抠句、抠字来一点点以通俗方式讲的,是翰林院甚至是大明所有先生都不会做的事。

“一再拒绝别人礼物,是不恭,为何?孟子说:尊者有所赐予,还得想‘礼物合于义还是不合于义’,才接受,是不恭的,因此不便拒绝。万章说:我说,我不用言辞拒绝他的礼物,用心拒绝,心里说,这是他取自百姓的不义之财,再用托词拒绝,不可以吗?孟子说:他依规矩同我交往,依礼节同我接触,如此,连孔子都会接受礼物的。”

朱厚照近乎用最通俗的口吻,把一个听起来很复杂的“却而不恭”的道理讲出来。

大概的意思就是后两句,人家以规矩跟你交往,给你送礼物,你不需要去考虑他的礼物是否来路很正,收下就行了。

当然不是说这么做就完全对,但与朋友相交便该如此。

朱厚照讲到这里,然后再掉过头,以《孟子集注》最一番诠释:“却,不受而还之也。再言之,未详。万章疑交际之间,有所却者,人便以为不恭,何哉?孟子言尊者之赐,而心窃计其所以得此物者,未知合义与否,必其合义,然后可受,不然则却之矣,所以却之为不恭也。”

王鏊听到这里,已经有点对朱厚照刮目相看的意思了。

他也没想到,这熊孩子十天之前可能连四书原文都还背得不牢,居然过了十几天,就成这样了?

皇帝最初让我们去东宫给太子讲,后来又不让我们去……那这十几天,太子到底经历了什么,让他的课业能这般突飞猛进?

听意思,太子理解很牢固,通俗的和不通俗的,都能张口道出。

《孟子》掌握还不错,先给伱换个《论语》题,看你是不是临时抱佛脚。

王鏊道:“下一题,语出《论语》。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朱厚照一脸自信道:“说,音悦。助我,若子夏之起予,因疑问而有以相长也。颜子于圣人之言,默识心通,无所疑问。故夫子云然,其辞若有憾焉,其实乃深喜之。胡氏曰:夫子之于回,岂真以助我望之。盖圣人之谦德,又以深赞颜氏云尔……”

……

……

文华殿考场内,讲官跟太子之间一问一答。

相比而言,朱厚照的话更多,而且朱厚照在经历了十三天的禁闭生活后,迸发出了一种蓬勃的朝气,讲话声音都中气十足的,整个大殿近乎都只有他一个人的声音在回响。

朱祐樘躲在内帘听着,最初很紧张,双拳都握起。

他也很怕儿子没学好,今天考试不及格被先生数落,让他这个当爹的丢人不说,还辜负了他的苦心。

但在见识过这次考试内容,以及儿子临场发挥之后……

朱祐樘的心逐渐放松下来。

到目前为止,所有题目,朱厚照都能对答如流。

儿子脸上那股自信不是装的。

不存在什么考官和考生串通的问题,因为朱厚照早晨起来后吃过早饭就跑来考试了,包括张周在内都没机会接触到这些东宫讲官。

再说……这么做对张周和朱厚照没什么意义。

“秉宽,太子……学得挺好。”

朱祐樘不由想起来此事最大的功臣张周。

张周道:“陛下,其实太子聪慧,平常也只是不学而已。关起来读书,偶尔用一次还可,若是用多了,只怕难再起效,反而会令其心生倦怠和厌恶,对将来修学不利。”

“嗯。”朱祐樘闻言笑着点头,又问道,“你是怎么让他学会的?”

对于这个问题,张周就不好回答。

“臣只是用心教。平时很多时候都是太子在背诵经义,臣在旁备考,形成一种榜样,只要臣用心,他也不得不用心。”

“哦。榜样。”朱祐樘记到心里去了。

张周显得很谦逊。

教书育人这种事,也是要经验的,张周以前觉得自己只是个当老师的,跑大明来应该这个技能是最晚才能用得上的,甚至可能一辈子都用不上。

结果现在却成了他的王牌杀手锏。

教书这种事,无非是待人以诚,不要把自己摆在老师高高在上的位置,跟学生一起探讨,甚至有时还要请教学生,然后一起进步……既是在教书,也是在做朋友,交心比光去讲大道理有用。

而且朱厚照这个学生,实在是太聪明了。

就是心太杂,不肯学。

再说一年下来每天十堂课,全都学语文,还全是死记硬背。

能让他专心致志就怪了。

朱祐樘想给自己立个目标都难,唯一弟弟死了,连个竞争对手都没有,学会了能干嘛?不学我就不能当皇帝了?

让别人陪朱厚照在小黑屋里呆十天,或许不会有什么正面作用。

也就是张周……

其实七天他就教完了,剩下三天,张周一边模拟考试,一边继续给朱厚照讲不属于这个时代的知识,以至于朱厚照都没急着要去找他老爹考试,因为朱厚照也习惯了张周在他身边给他讲好玩的东西。

朱祐樘一脸满意道:“秉宽你不是进士,却比东宫这些翰林,都懂得栽培弟子,若你将来中进士入馆,一定会成为天下文人的楷模。”

这话说得……

我连进士都还没考过呢,你都想着我给我安排进翰林院?

咱的想法都不同,或许在你皇帝眼中,考个进士就是很容易的事,随随便便就能考上,因为你见的都是进士。

这叫幸存者偏差。

你是没看到那些一辈子望金榜而落泪的落榜生。

“陛下谬赞。”

“秉宽,你入宫也有多日了!赶紧回去见见家人。最近太皇太后最近也提及你,回头空出闲暇去拜见,给请个安。”

“是。”

“萧敬,给秉宽送些东西过去。”朱祐樘道,“秉宽你也不必回绝,都是一些日常用度,能用得上的。这几天可真是辛苦你!朕都忍不住想见证你进翰林院的那天……”

……

……

朱祐樘要留下去鼓励东宫讲官,鼓励儿子。

父子俩也有近半个月没见过面,随后朱祐樘还打算带儿子去见皇后、公主,还要去给周太皇太后、王太后请安,同时也会带朱厚照去见和已被废但依旧被朱祐樘孝顺的吴氏。

吴氏在皇后之位被废后,因曾对朱祐樘有抚养之恩,即便其没有名分,也受到太后一般的待遇。

生娘不及养娘大,在朱祐樘身上体现尤为明显。

张周则在萧敬的引路下出宫。

“萧公公,陛下给的赏赐,你看……”

张周是个敞亮人,顺路讨赏这种事经常干,连萧敬听在耳中都觉得稀疏平常。

他不讨,萧敬才会觉得别扭。

萧敬笑道:“总要给人时间准备准备不是?”

张周道:“陛下也没说赐多少,是让你看着给是吧?那萧公公你……”

无耻啊!

给还不行,这是要点着要、多要?

“陛下是没规定数目,但说了是您日常用度,您也别报太大期冀,咱家能多给您的话,也就多给了。但也不是没数,回头可要上报的。”

“哎呀,多给点吧,最近也没什么进项,眼看来年就要春闱,又要耽搁很长时间,这京城的物价真是贵啊!”

“呵呵!”

萧敬指了指前面的宫门:“就在那,您过去就好,宫禁的人都认识您,您只管去!咱家先去准备东西往您府上送?”

“有劳!”

……

……

一早有人去通知说张周当天回府。

张周从宫里出来,朱凤早早就来等他,朱凤身后还跟着英国公长孙张仑。

“张兄!”

朱凤见到张周很高兴,过来就想跟张周拥抱一下,被张周一把推开。

张周打量着张仑道:“为何你也在?”

朱凤道:“张兄入宫一趟有点健忘啊,英国公不是让此子跟在你身边鞍前马后跟着跑?”

张周回想了一下,皱眉道:“英国公是这么说的吗?”

张仑拱手道:“学生能跟在张先生身边学习,是荣幸。”

“嘿!会说话!”朱凤一概先前对张仑的敌意,凑到张周耳边低声道,“他这几天都跟我在一起,人有点憨,挺好玩的。”

张周听了心中一阵恶寒。

所谓的“好玩”,是怎么好玩?

张周很想提醒张仑,你可别跟这货学坏,老张家还等着你传宗接代呢,反正成国公府现在还没打算要把爵位往这货身上传,只是他不知道自己未来要继承他兄长的爵位罢了。

三人一起往马车方向走。

张周道:“知节,你岁数也不小了,成婚这么多年,为何还没生子?”

朱凤听了不由一怔,又咧嘴笑道:“不急。”

张周问道:“你兄长有孩子吗?”

“有啊,有儿子也有女儿,不过儿子去年刚夭折了,这不这两年家父给兄长纳了好几房妾侍,听说肚子也有动静的,我没细问。”

朱凤显然没往自己继承爵位这个方向去想。

也是因为朱凤的兄长朱麟并不是不能生育,在这年头,但凡生过,就算有几年没生,再调理一下,多纳几个女人回去,怎么还生不出来?

都要像朱祐樘这样,在一棵树上吊死?

再说虚这种病,又不是遗传的,朱厚照不就活蹦乱跳长大了比谁都能蹦跶?

“那你夫人……”

“我夫人挺好,她还问及你来着,我说有时间让你们吃杯茶什么的,她也听说你写桃花诗的事,对此挺感兴趣,还说要跟你讨教诗词。”

张周心想,是要讨教诗词,还是讨要《金莲妹妹逆天改命》的下一章回?

眼看马车在眼前,张周道:“不必送,我知道回家的道,没几步路!你也赶紧回去,跟令夫人探讨一下生孩子的事!”

“什么?”朱凤人有点懵逼。

这思维跳跃有点大,大白天就要探讨这个吗?

“张兄,你是不是在里面呆着十天,有点……”

“对了知节,你认识哪家姓陈的吗?跟你们成国公府关系还算近的?”

“这……那个两淮盐运家的陈姑娘算吗?”

“哦。”

张周点点头。

朱凤神经兮兮问道:“朱兄,你是不是算出什么来了?有事可别瞒我啊。”

张周拍拍他肩膀,笑道:“努力!”

“努力什么?”

张周没回答,径直上了自家马车。

历史上所记载,朱凤儿子,也就是在未来嘉靖年间跟陆炳一起从火场把朱厚熜救出来的朱希忠,朱凤后一代的成国公,是陈氏所生。

那意思就是说,朱凤现在这位可是没给他生什么儿子。

至于这个陈氏是哪位,张周可没去详细调查过,鬼知道是不是那个招婿不成的陈小姐,再或是什么卫指挥使、地方官家的小姐。

眼下这位朱夫人,看样子就很不幸福。

……

……

张周马车吱吱呦呦到了自家门口,却见门口停着一辆马车,看样子已等候多时。

张周正好奇是谁呢。

他刚下马车,就见到一个熟悉的身影也从马车上下来,老脸横皱,两侧皱纹三七开显得很不均匀,一路小跑朝他奔来。

“贤婿,老夫总算又见到你!别来无恙!”

是蒋德钟。

张周心里咯噔一声。

老家伙这是知道他要从宫里出来,提前上门来堵他了。

随后张周见到蒋德钟仆人从马车上搬下来的酒坛……

嘶。

又来?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