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二百五十八章 可亲可贤

书名: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6

乾清宫内,司礼监太监只有戴义以及引张周来的萧敬在。

除此外就是刘健和马文升。

在张周到来之前,皇帝好像什么都还没说,以至于当朱祐樘当着几人面,将王越病故的消息说出之后,刘健和马文升脸上突然就被阴郁之色笼罩,没有多少血色的脸上如同夜幕降临,正如现在西北的局势一般。

朱祐樘道:“威宁侯病故早有预兆,过去两月,他已有过胸痹前兆,两次在人前病倒。所以在走之前,做了上奏进言,并跟朕举荐了一些人。”

刘健侧目看了看张周。

大概皇帝不说,他也知道皇帝口中王越所举荐的人中,一定有张周,而且很可能还是首先举荐的那位。

马文升进言道:“如今偏关城塞仍旧多处受损,若只以天火药相威逼,怕也难阻挡狄夷狼子野心,朝廷当选调偏关总兵官,前去接替威宁侯。”

有些建议其实不用马文升说,他作为兵部尚书,这么进言也不过是走个过场。

朱祐樘道:“三位卿家认为何人能有此担当?”

举荐与否是不用商量的,但举荐谁,却是个大问题。

一座破损的城塞,重修还遥遥无期,也不是只有偏头关一处有危险,而是整个西北都不安稳,鞑靼人接连犯境,哪怕在偏头关和宁远吃了大亏,仍没有收手的意思。

刘健道:“不如以保国公前去。”

大明可用的名将太少了,能跟王越媲美的……也就没有。

现在已经不是谁堪当大用,而是矮子里拔高,谁相对能行谁就去。

朱祐樘摇摇头道:“保国公小事不屈,但做大事……三位卿家,你们觉得,若是以安边侯前去偏关为总兵官,是否可行?”

“陛下三思。”刘健明显不太同意。

但他也说不出个具体反对的理由。

在举荐保国公朱晖之前,刘健自然想过朱凤的问题,要说最能继承王越遗志的人,除了朱凤之外还有旁人?

可朱凤……到底只是活在别人阴影之下的男人,无论是王越还是张周,都足以压着朱凤,让他独自挑大梁……别说是大臣们不看好他,就问他自己觉得自己能胜任?

朱祐樘目光先看了看张周,连张周对此都没做表示。

朱祐樘做了个手势,随后戴义走出来道:“几位,在一个月前,威宁侯第二次因胸痹昏迷,醒来后曾做上奏,请陛下派安边侯朱凤前往偏关,以其为副总兵,随时调用。”

言外之意,用朱凤不是皇帝临时起意,而是连王越都是这么举荐的。

“唉!朕本来也有打算,用平江伯调偏关,但思来想去,平江伯镇守中路,还是太难为他,不如留在延绥等处,就算是宁夏等地有战事发生,让他临时补上,也比将他调偏关和大同等镇更好。”

皇帝算是又把另外一个人的可行性分析了一下。

陈锐。

皇帝就差说,这货太怕火筛,还是留他在延绥那边抵挡达延汗,省得再留在偏关当他的“陈二百”,一天一夜跑路二百里。

刘健突然望着张周问道:“不知张侍讲有何人来举荐?”

张周立在旁,闻言打量着刘健。

好似在问。

刘阁老,你是认真的吗?这时候你居然想听我的意见?还是说让我出来背黑锅?

回头我举荐的人顶不上去,好把责任往我身上推?

朱祐樘也面带期许望着张周道:“秉宽,朕也想听听你的意见。”

张周道:“回陛下,臣认为,如今不在于谁来担当偏关总兵官,而在于谁总制宣府、大同、偏头关等处军务。”张周也果然没有按照皇帝和刘健的思路去走。

“嗯。”

朱祐樘点头。

王越人在偏头关,宣大一线各处设个巡抚就行了,王越一个人既能干文职,也能当武勋,属于一肩挑,偏头关有巡抚也会被王越压一头。

但现在王越不在,就需要设立宣大总制。

在大明弘治年间,总督的职位并不常设,反倒是各处的巡抚一直都有,但在王越死后,光靠一个巡抚已经无法守住这座残破的关城,就算火筛不想报仇雪恨,草原群狼也都会想以这里为突破口。

朱祐樘想了想问道:“几位卿家,不知以何人前去合适?”

皇帝等于说直接同意了张周的提议,临时设宣大总督来顶上去,等于说放弃之前王越为首的武勋管理体系,把偏头关带回到以文官为首的局面。

这显然是刘健和马文升希望看到的。

马文升道:“臣举荐前户部侍郎刘大夏。”

马文升是非常欣赏刘大夏的,如今刘大夏辞官回乡,马文升对此非常惋惜,他还跟皇帝陈明以刘大夏为宣大总督的好处:“……刘大夏为户部侍郎时,巡抚于宣府之地,治理军饷井井有条,对于宣府大同等处的军务非常熟悉,以其为总制,可保地方无虞。”

朱祐樘皱眉道:“可是他好像并没有直接领兵交战的经验,此等时候以他挑起重担,真能威慑草原?”

皇帝有点发愁。

马文升举荐的人,照理也算是量才而用,去当个守成的宣大总督还行,让他去主持打仗……能力高不高先不论,就说他的威严不够,这一条人家草原人都不怕,那打起来自己这边将士的信心就先折了一半。

马文升也明白这一点,所以他没有继续争。

而此时刘健却又往张周这边瞅一眼。

张周也在想,你个首辅大臣有话就直说,没事总往我这里瞧,你总不会认为我适合去当什么宣大总督吗?在你眼中,恐怕让我去当偏关巡抚,你意见也老大了!

朱祐樘道:“还有旁的人选吗?”

刘健道:“陛下,此事不妨到朝堂廷推。”

朱祐樘当即否认:“事态严重刻不容缓,且威宁侯病故的消息一定要先瞒住朝野上下,等接替人选抵达之后再行发布,若提前泄露出去,难保未来几日不会有何变故。”

刘健其实不喜欢这种内廷的议事,等于是跳脱开朝堂的规矩,成了小圈子的会议,即便现在有他和马文升参与,他也会觉得这是皇帝对规矩的破坏。

“秉宽,偏关一战因你而起,如今也该你出来说句话了。”朱祐樘实在等不下去。

如果按照先前那种模式,要论资排辈来说,几时轮到张周提建议?

而他朱祐樘最想听的,还是张周的意见。

张周道:“陛下,臣举荐户部郎中王琼,巡抚偏头关!”

“哦?”

朱祐樘皱眉。

旁边的马文升道:“秉宽,陛下让你所举荐的,乃是总制宣大军务。”

张周道:“对于谁来主持宣大地方军务,以我的能力,不足以提供人选,但偏关若失去了威宁侯,还要威慑草原那群豺狼猛兽,就必然要有懂火炮知火炮之人,在下所能举荐的,也就是麾下懂行之人。”

“有道理!”朱祐樘差点拍案而起。

先前张周说要加个宣大总督,他马上就同意开始探讨人选。

现在张周说让王琼去当偏头关巡抚,他也毫不客气就答应。

因为在皇帝看来,张周所说的……简直就是至理名言。

皇帝也很清楚在宁远一战中,王琼起到了何等作用,要不是有王琼在,怕是朱凤再英勇无畏,也镇不住辽东那群地头蛇,现在关键时候让王琼去当宣大总督,这顶帽子是有点大,朝中大臣也不会答应,还会说皇帝任人唯亲。

但以王琼为偏头关巡抚,总没毛病吧?

“刘阁老,马尚书,你们对王琼巡抚偏头关之事,可有异议?”皇帝先说有道理,再问意见,也摆明告诉马文升和刘健,你们最好同意,不然咱这关系没法处了。

刘健拱手道:“老臣附议。”

也没啥好反对的。

王琼已是户部郎中,照理说户部郎中外调左右佥都御史、副都御史巡抚地方军务,已是定制,只是一般都先拿内陆的巡抚“练手”,意思是先以左右佥都御史调江西、湖广、浙江等处镇守一下地方,平定盗寇,威慑宵小,历练完事之后再以左右副都御史的身份调九边为巡抚。

等巡抚干好了,就有机会调京师为户部、工部、兵部侍郎等,再调西北就可能挂侍郎、尚书头衔去当总督。

再回朝,才能当六部正职尚书。

王琼因为已有辽东的军功在身,之前官职没提升,但其能力还是得到肯定的,现在省略了调地方巡抚,直接调偏头关为巡抚,并负责主持炮兵事项,也在情在理。

“那总兵官的职位,还是给朱知节吧。”朱祐樘随口说了一句,似乎也并不是商议,而是做了最终决定。

刘健和马文升光听皇帝直接称呼朱凤为“朱知节”,就知道皇帝现在对朱凤有多信赖。

也由不得皇帝宠信那小子。

关键是朱凤最近在军中的风头,仅次于王威宁,主要还是靠张周在背后当其靠山。

刘健和马文升都在想,下一步不会就是安排张周为“宣大总制”了吧?

张周道:“陛下,以安边侯配合王郎中之事,臣认为尚可,但最好一切调度之事,当由朝中有威望的老臣来担当,方能令军中安心,令狄夷不敢贸然来犯。”

张周就差点说,陛下您别考虑我,我可不想去当什么宣大总督,这职位咱还是交给德高望重的人来担当。

“谁合适?”朱祐樘望着张周。

显然要不是张周出来说这话,他真有可能直接把“研武堂”的班底给调去宣大,以此来当大明防守鞑靼人的盾牌。

张周道:“臣举荐前南京户部尚书秦纮。”

此言一出,皇帝微微皱眉,连马文升和刘健也没料到。

明显皇帝就是属意让张周去偏头关总理军务,让张周来挑起对付火筛甚至是草原的重担,但张周似乎并没有要担当大任的意思,还把责任往外推。

刘健语气平和道:“张侍讲,若由你去临时代任的话,也不是不可!”

“刘阁老言笑了,在下何德何能?”

张周笑着回绝了。

马文升则好奇打量刘健。

这时候你刘健居然觉得初入官场的张周适合当这个宣大总督?咱文官不是最讲求论资排辈的吗?从传统文官的标准来说,张周怎么看也没到挑大梁的标准啊!

朱祐樘对刘健的举荐倒是很满意,叹道:“秉宽,朕其实也觉得,由你去最合适,朝廷早就彰显过你在偏关和宁远两战的军功,要不是你执意留在翰林院,如今以你为侯,也不是不可!威宁侯能做到的事,你同样能做到,或还比威宁侯做得更好。威宁侯能起到威慑作用,而你的威慑力会更强。”

此话就让马文升听了很不舒服。

不过皇帝所言始终是在理的。

张周别看只是个翰林侍讲,但以军功来论,怎么说那也是后军都督府都督同知,且还隐藏了个皇帝尚未封赏的侯爵。

别看文官对张周是横挑鼻子竖挑眼的,但武勋那边,对张周好像更加信赖。

如果张周是以文臣的身份去偏头关总理军务,武勋那边估计是聚双手赞成。

张周道:“臣并未有实际领兵的经验,关键时候难以做好决断,还是应以朝中有资历的老帅前去。臣此番恐怕要辜负陛下的信任了。”

“嗯。”

朱祐樘对张周的决定还是很尊重的。

或者张周就是推算到什么,才觉得自己去不合适呢?

因为在朱祐樘心中,张周能上达天意,很多不太好解释的事情,朱祐樘都会以“天意如此”来看待,他也就不会过分去苛求什么。

“刘阁老、马尚书,你们两位对秦纮的人选,可有异议?”朱祐樘问道。

这会才想起来问两位元老大臣的意见……

刘健也不介意,拱手道:“臣附议。”

“好,那就如此安排。”朱祐樘道,“马上传令地方,调秦纮往偏头关主持军务,王琼和朱凤即刻启程前往偏关,将先前所造的重炮也带上,关键时候总算是能派上用场了。”

虽然王越之死,让皇帝有些发愁,但很快他就振奋起来。

本来还怕朝中大臣觉得张周铸造“重炮”是在劳民伤财,现在作用不就来了?能派上用场的炮才是好炮。

不然总把希望寄托在某个边关将领身上……还是不靠谱啊。

……

……

一次内廷的会议,近乎以张周一个人举荐完所有的人结束。

马文升心中的意见,比刘健要大,因为他发现刘健在整件事上退让非常之大,甚至还一反常态有主张让张周去总理宣大军务的意思,在传统文官看来,这不跟闹着玩一样?

内廷会议结束,皇帝留张周继续商讨军情,似还有一些细节无法落实。

马文升和刘健则出了乾清宫。

“希贤,为何你对秉宽,突然变得如此看重?偏关军务,真要寄托在他一人之身吗?”马文升称呼刘健表字,其实也就表明,咱这是私下的交谈,你可以坦诚告诉我你的想法。

刘健道:“《会典》即将书成,书成之日,陛下以功升其为侍读学士。”

刘健没有正面去回答问题,而只是说出个皇帝之前已吩咐好的职务升迁。

马文升不由苦笑。

他其实也想问,你们内阁是怕张周这么快升侍读学士,坏了规矩,所以才不管不顾把他调去偏头关,让他拿点军功,再走武勋的路?

所以说,你们内阁或是馆阁出身的人,还是后悔把他留在翰林院当文官?

刘健补充道:“临时的宣大总制,能稳住军心,对于边关局势安定也有助益。不在于我等怎么想,而在陛下怎么想。”

刘健这么说,马文升也就点头表示赞同了。

再不支持张周,也该考虑到现在张周于军中的威望,这恐怕是目前大明军中唯一能跟王越名声相媲美的人物了,虽然张周一次都没上过战场,但有关他的传说,早就传遍了九边各处。

这还要多亏皇帝在背后帮张周吹牛逼。

再加上张周如今是研武堂的总教官,军中上下谁人不想去研武堂深造?

军中上下都抢着想去跟张周当学生,再加上新火药和火炮都是张周造出来的,军中将士听说张周当宣大总督,那还不效死命?

“说起来,要跟陛下平衡好关系,还是挺难的。希贤你身为首辅大臣,要背负的担子,的确比我们多很多,难为你了!”

马文升感慨着。

这也间接等于在说,我能理解你为了搞好跟皇帝的关系,在用张周的事情上迎合圣意。

张周崛起这件事,大家都在想办法平衡。

刘健道:“秦世缨回朝,却不知会带来怎样的结果?”

秦纮当初功勋卓著,也只是以南京户部尚书的职位致仕,而秦纮跟王越、马文升是同岁,且还是景泰二年同科进士,他们三人在朝中也有一段纠葛的历史。

马文升叹道:“世缨为人正直,于朝中声望颇隆,应不至于会跟王世昌一般……”

哪般,他也不明说。

显然在说,就算秦纮是张周举荐回朝的,秦纮也不会跟王越那样去巴结攀附张周。

这是做人原则问题,秦纮是我看好的,他定会跟王越不一样。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