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六百九十六章 危险与机遇并存

书名: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6

延绥镇驻地,榆林卫。

二月十九这天,王琼得知了刘瑾即将过道延绥,往宁夏去的消息。

总兵官神英立在王琼身后,小心翼翼道:“上旨乃发,以大同总兵官平虏侯为将,遣三千多精骑调宁夏,可现在大同那边还没动静,却是镇守中官先到了,军门大人,您看我们应该如何应付?”

王琼道:“宁夏虽属三边之地,但这路驻守花马池的兵马,却并不在本官的统调之下,他们如何安排,本官不会加以理会。”

王琼还是比较明智的。

管着三边,大半个西北的军务都在他的麾下,可问题就在于各处的防务并不是很着紧,无法获得功劳,但也不至于因此而犯错。

可花马池那路人马就不一样了,他本身就是皇帝特别派到西北来的一路兵马,且花马池近乎属于三边的“飞地”,张懋和柳景因为花马池一战而落罪,现在驻守花马池的主要也是张懋带来的兵马。

王琼的意思是,那是皇帝直接治下的一路人马,我只负责监督,不对他们的作战计划和行为负责。

神英道:“以末将所知,鞑靼人在犯了花马池之后,兵马仍旧在河套等地活动,现在仍不消停。若是鞑靼再来犯的话,花马池有失,只怕其它各处也会跟着受累。”

你不想管?

除了花马池这一个地方,别的地方都在你王琼的职责范围之内,你不想管也会被逼着管。

王琼往神英身上瞅一眼,问道:“你的意思呢?”

神英道:“花马池本驻有宁夏本地的将官两千余,在英国公奉调回京之后,宁夏巡抚已将这两千多兵马抽调走,虽然如今驻守在花马池的仍旧有过万兵马,咱战力已大不如前。”

王琼点点头。

他很清楚,张懋麾下的主力分为三部份,一部分是从京城调过来的,人最少但其实也最没能力,也没经历过实战。

第二部分就是张懋从京师出发后,沿途从大同、偏头关等地征调的兵马,这批人虽然算是边军,也有一定的实战能力,但问题是长期不让他们回乡,一个个早就没有恋战之心,等于是驻扎在外地,心理上承受极大压力。

第三部分则是宁夏的人马。

宁夏这路人马零零星星被调过去有六七千,后来一再被抽调走,也是因为宁夏本地没有义务把所有精锐都驻扎在一个花马池。

宁夏本地的兵马,有很多有跟随杨一清取得黄河一战大捷的经历,且麾下武器精良,战意十足。

这群人被抽调走,对花马池的防务影响很大。

神英道:“大概是朝廷觉得如今花马池驻守的兵马已足够,所以才没有再给那位刘公公调太多的兵马随行,只让从大同增调三千精骑,如今还没到,就怕这会鞑靼人来犯。”

王琼摇头道:“鞑靼已有两次入寇花马池的经历,以其兵马之疲惫,料想不会在春荒时再来。至于那位刘公公,即便真进了卫城,也跟他说,本官公务繁忙,无暇相见。请求调兵及钱粮等事,一概不加理会。”

王琼虽然跟刘瑾之间有点交情,但还不至于有多深厚。

所以王琼的原则是,也不跟你撕破脸,但你想通过我来获取资源帮你成就功名,那还是别想了。

……

……

刘瑾的确有要活动关系,帮自己宁夏之行提前做筹谋的打算。

把郑遂的人带上,也是出自这方面的原因。

他本觉得,王琼作为研武堂的首席教官,而自己又曾提督研武堂,光是这交情,就应该很深厚,便想借着路过榆林卫的时候,跟王琼多讨一点政治资源,也是他在来的路上就听说花马池那边缺兵少粮。

“公公,您放心,卑职这就进城去给您传信,您只管等好消息。”

郑遂作为锦衣卫千户出身,对于刘瑾和王琼的交情很了解,他觉得这是他巴结王琼的好机会,所以主动请缨进城。

刘瑾满意点头道:“咱家作为镇守之官,不宜随便进城,就靠你了。”

然后刘瑾就安心在城外的驿馆等“好消息”。

结果等了两天,也没见郑遂回来,而刘瑾这边却害怕耽搁了行程,这还是他这一路上休息时间最长的,让他心慌。

小厮道:“爷,您不是说一路上要快马加鞭吗?若再这么等下去,要是朝廷来催,那就是没到镇所,便要记过了。”

“用你说吗?”刘瑾很不满,“郑遂看上去很精明干练,怎么办事如此拖沓?还是说……”

有些事,刘瑾其实意识到了,但他不想深究。

因为他觉得,王琼应该不会那么无情吧?

小厮直接问出口:“那位王侍郎,一定会给爷您面子吗?”

“不然呢?”刘瑾道,“咱家在京师时,可是凭一己之力,将一个阁老给按下去,提督研武堂,你当是一般的小吏?再等等。”

此时的刘瑾已经开始没信心了。

……

……

刘瑾还是把郑遂给等回来了。

郑遂见到刘瑾之后,赶紧磕头谢罪道:“卑职无能,几次想求见王大人,都被拒之门外,直到今日才见到总兵官神大人,他说……王大人是不会见您的特使,还说……”

“说什么?”刘瑾皱眉。

“还说道不同不相为谋。”郑遂道。

刘瑾惊讶道:“咱家怎么就跟姓王的道不同不相为谋了?这真是他的话?”

郑遂脸上有些迟疑,却还是言之凿凿道:“神大人的确是如此说的。”

刘瑾一听,鼻子差点都气歪了。

“好他个王琼,咱家来此,难道是为了跟他攀交情的?咱家与他并无军权上的交集,不过是路过,好心跟他打一声招呼,他竟如此怠慢?还……出口伤人?”刘瑾咬着牙,大有一种要把王琼撕碎的感觉。

小厮道:“王大人这么不顾交情吗?”

刘瑾冷笑道:“那王某人,定是觉得,咱家把谢于乔给按倒,乃是坏了他的名声,毕竟他也是研武堂中人,他会怕别人说他是跟咱家同流合污。”

郑遂急忙道:“小人认为,王大人或是……有别的苦衷。”

“你还替姓王的说话?”刘瑾气愤道,“到底是跟谁的?”

“没有……小人只是胡言乱语。”郑遂反倒好像松口气。

刘瑾道:“也罢,大不了咱家就当没认识这个人,现在都没求着他,以后他想来求着咱家,看咱家怎么给他脸色看!走!”

小厮问道:“爷,咱去哪?”

“还能去哪?当然是去花马池!在这里都耽搁了几日,要是被上面责问下来,命还要不要了?如今军中可是最讲求军机的,上面规定几天到,咱家不但要到,还要提前到!”

刘瑾是个严格要求自己的人。

尤其是他觉得自己还没多少军功,不太容易在军中立足。

郑遂道:“小人这就去为公公您准备车驾。”

……

……

刘瑾离开延绥的消息,当晚就传到王琼耳中。

“走了?”王琼皱眉,对神英道,“他在城外停留三天,却不知是为何?难道他有什么军务上的事,非要与我商谈不可?”

神英道:“他到的是花马池,且他所部人马的兴衰荣辱,跟大人您应该是无关的。要不……找人再去问问?”

“不用了。”王琼道,“人走都走了,他早些去到花马池也是好事,最近总觉得不安。”

“大人……”

王琼皱眉道:“最近夜不收获取的消息,都太零碎了,却是没有大同那边的战报传来,本来以王伯安的能力,还有他做事的果决,不会延误军机,朝廷跟他调三千大同兵马,他到现在都还没调过来,总觉得事情不太寻常。”

神英道:“上次新建伯给英国公调兵,出力不讨好,他大概也是心生忌惮了吧。”

王琼摇头道:“为将者,若是意气用事,那绝对做不了大事,以本官对伯安的了解,他断然不会如你所言。调兵耽搁,只怕也是因为鞑靼人开春之后或有动作,只是尚未被我们察觉。”

神英道:“延绥之地,重点在防备河套之地鞑靼人的进犯,而如今河套南部的很多地方,都有我们的兵马,鞑靼人已经好几年不敢来犯,就算是夜不收获取消息,也要走更远。”

“唉!”王琼叹口气道,“本来兵锋强盛,是好事,但也会带来一些牵连因果。如你所言,延绥如今好像是远离了战场的第一线,可这边疆各处,第一线的战场到底在哪里呢?偏关?还是大同?再或是宁夏?”

神英目光也打量着的地图,道:“可能在大同吧。”

王琼摇头道:“大同如今也不在前线,上面还有猫儿庄,再往北还有威宁海,鞑靼人现在甚至都不敢在威宁海周边活动,大同又怎会是第一线?至于宣府……唉!越来越看不懂了。”

神英问道:“会不会是宁夏?再或是花马池?陛下毕竟派了兵马在花马池驻守。”

王琼道:“鞑靼已两次入寇花马池,倒是有此可能,但鞑靼难道不知我大明在花马池囤积重兵吗?他来犯的意义又何在?两次都没讨得便宜,他会再来第三次?”

“是。”神英道,“鞑靼人现在应该已无来犯的勇气,犯何处,都是自讨苦吃。”

“嗯。”王琼点点头,伸手示意神英可以先走了。

随后他又盯着地图,似乎想从中找出点什么关键信息来。

……

……

刘瑾从延绥出发,又是马不停蹄往花马池方向挺进,一路上又是风餐露宿,才两天下来,已经是苦不堪言。

“再坚持坚持,就到了。”刘瑾这天中午趁着放饭的时候,站在一块大石头上,眺望着远处。

郑遂走过来,一脸黄土道:“公公,您娇贵,这西北之地风沙太大,要不您先进帐篷休息休息?等风小一些再走,大不了入夜之后,再赶一段路。”

刘瑾道:“这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连个放牧的都看不到,我们就驻守在野外,那不是立于危墙之下?”

郑遂感慨道:“公公您可真是有大才能,以小人所见那么多自诩懂兵之人,从没一人有您这样的魄力。”

“就咱家?还魄力?”刘瑾皱眉。

这马屁他不想接。

郑遂道:“光说以小人等行伍出身的,如此日夜兼程,都累得不行,而公公您却可以……有您在,大明的边疆才能安稳。小人愿意跟随您左右,为大明建功立业。”

刘瑾一听,这话好像也有点道理。

自己别的不行,但在怕死这件事上,还是比较强的。

如此急着赶路,一来是把耽误行程,被皇帝一道旨意给弄死,二来是怕路上走得太慢,被鞑靼人或是大批的山贼给遇上,到时死得更惨。

但心里隐约,自己还是有些责任心的,因为他很清楚自己没有军功在身。

“走了!”

刘瑾缓慢从石头上往下走。

还没等他从石头上下来,突然有人指着远处道:“公公,有沙尘!好像是……骑兵。”

“鞑子吗?”

刘瑾神色瞬间变了。

不再那么气定神闲。

“操兵戈,准备!”郑遂这会也有些慌张,赶紧招呼人手。

随后一行人在石头上仔细辨别,而刘瑾也拿出祖传的望远镜好好打量一番,才松口气道:“好像只是传驿的快马。先把人拦下,问问是怎么回事。”

……

……

刘瑾在虚惊一场之后,更觉得要赶紧往花马池走。

随后斥候也被拉到了刘瑾身边来。

“怎回事?”刘瑾问道。

“乃是军务大事,岂是一般人可问的?你们这是想造反吗?”送战报的人还有些傲慢。

郑遂道:“知道这位是谁吗?刘公公,乃是钦命所委派的镇守中官,一地之首长。”

对方道:“原来是刘公公,可有凭证?”

刘瑾随即将自己的大印拿出来。

对方这才相信,赶紧道:“是小人无礼了。乃是花马池周边有鞑靼人活动,宋将军等人怕鞑靼人再大举来犯,所以派快马去往延绥求援。”

刘瑾皱眉道:“花马池有鞑子活动,不应该跟宁夏讨要兵马吗?怎么去跟延绥求援?”

“好像是……因为……延绥那边级别更高。”郑遂试着分析。

刘瑾道:“大同的精兵呢?到没到?”

“没到。”对方道。

刘瑾一听心凉了半截,道:“咱家还以为走慢了,难道是走快了?精锐没到,有快马出来迎没?有鞑子活动,咱家进城都不太容易!还有人不?给咱家传信,让城里派出兵马来迎接。”

“公公,这事只怕是……”

显然这不是一个传令的校尉有资格决定的事情。

刘瑾一脸苦逼。

旁边的郑遂道:“公公您莫要着急,鞑子只是有活动的迹象,想花马池内我大明驻军过万,鞑靼人怎可能有机会呢?只要我们顺着关内走,一路小心的话,应该不必太过担心。”

“对,对。”刘瑾听了,好像是稍微放心下来。

可当刘瑾再环顾四周时,又觉得好像这点人根本连个应变的能力都没有。

小厮道:“爷,要不咱先撤回延绥?”

刘瑾一听急了,怒道:“咱家刚从那边出来,让咱家闻风而逃?那就是咱家找死了!现在是不去也得去!总兵没到,巡抚都御史也没安排,咱家再不去,那岂不是连个主心骨都没有?”

此话一出,连郑遂等人都觉得,刘瑾的形象有些高大上。、

你刘瑾能耐啊,居然能说出这种有担当的话?

刘瑾道:“赶紧传令下去,这两天也别歇息,除了必要的吃喝拉撒,睡觉都免了,赶紧先进到花马池的驻地内!再派人去跟王琼说,要是他这次再不发兵,可别说……咱家参劾他一本!”

郑遂提醒道:“这……好像不管用。”

“管不管用,咱家也就这么说了!你不是传信的吗?把咱家的信也带过去!”刘瑾道。

传令校尉道:“公公,您不能乱了规矩,这是军务之事,可不能传私信。”

刘瑾冷笑道:“咱家乃是一地防务之长官,传信乃是为一地之安稳,谁说是私信?咱家还是会用印的,你传递便是!”

“是!”

传令校尉也很无奈。

自己怎么就这么倒霉?大概是出门没看黄历,居然碰上了这么个要命的主儿。

……

……

刘瑾这下是打定心思,进到大明的城池堡垒之后再休整,也是怕死怕到了极限。

但他也觉得,这是危险与机遇并存。

“咱家西北辽东跑了那么多次,还是第一次有机会碰上鞑子,第一次有机会建功立业,可是要把握好机会啊。”刘瑾心情有些激动。

小厮道:“爷,鞑子好杀不?”

刘瑾皱眉道:“你以为是牛羊猪狗?随便就能杀的?”

小厮疑惑道:“既然不容易杀,那是不是不遇到才是最好的?遇上了,就容易倒霉呢?”

刘瑾道:“有的当兵的,巴望一辈子都遇不上鞑子,可咱家是太子的人,太子憧憬战场上的人情事,若是咱家能建功立业回去,以后在太子面前就能抬起头。别人是怕死,不想打仗,但咱家就算怕,有时候也不得不往前冲啊。”(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