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一百二十四章 荒唐的鬻题

书名: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6

徐经在京城的别院中。

这天徐经匆忙从外回来,去到内宅见到了正在温习功课的唐寅。

“伯虎,别急着备考了,给你看个好东西,我从外找回来的本届会试考题……”

徐经很兴奋。

从怀里拿出个纸封,再从中取出两页纸,上面密密麻麻都写着字。

唐寅放下笔,皱眉道:“考官都还没定,哪来的考题?”

徐经道:“这你就不知道了吧?此考题可是我通过门路得回来的,你看过题目之后,便知晓不是作伪的。”

说着,徐经把题目呈递到唐寅面前。

唐寅越看,眉头越是紧皱。

“怎样?”徐经笑道。

唐寅面带忧色道:“但从出题的立意,还有题目的严谨,尤其是经史策、时务策的考题……足见其水准。”

唐寅是识货的。

题目出得好,一看就不是街边随便找人出的题目,或许四书五经的题目都是出自原文,没什么好说的,但也讲个立意,而策问题目则最体现出题人的水平。

“伯虎,伱先别谈别的,你看看这道题目,我仔细看过,竟看不懂,你可知究竟是何意?”

说着,徐经指着其中策问中一道经史策题目,问道。

唐寅看过去,皱眉道:“这不很清楚吗?”

徐经道:“是最后这一句,‘有从事于《小学》、《大学》,私淑朱子者,或疑其出于老’,这说得是谁?”

四子造诣考题中,最后一子的学问,也是后来弘治十二年会试中让唐寅遗恨终身的一段。

唐寅看完之后,摇了摇头:“不知。”

“连你都不知?看来……出题人不简单啊。”徐经赞叹着。

看起来,他很得意自己得到这么一份考题。

唐寅急切问道:“从何而来?”

徐经笑道:“说是翰林程学士所出,你信吗?有人在这么传,所见过此题者甚少,你以为是个人都能拿到题目?看来这次我们会试稳了。”

唐寅眉头深锁道:“如今尚且不能确定主考是谁,就有此等考题流出,朝廷能不查问?还有此等题目岂会不再外泄?我看你别高兴太早,就怕是有人故意欺骗,不过是假借了程学士的名头罢了!”

“拭目以待吧。伯虎啊,你不是在江南乡试中败在张秉宽手里?这可是最好的机会,题目在此,你拿回去研究,若研究好了,来年春闱高中鼎甲,自不在话下!”

……

……

这份考题,还仅仅是在小圈子内流传。

可事情到底没瞒过御史言官,有科道的言官在发现民间有题目流传时,本来也没当回事。

会试之前押题的情况也很多见,但很快有人发现这份所谓的“鬻题”非常工整,简直工整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随后一道上奏便由兵科给事中张朝用上奏,并拿到了朝堂上来论。

朱祐樘听说民间有会试的泄题,觉得很荒唐。

朕连主考官是谁都还没定,出题人都没定,现在言官就风闻言事说什么鬻题?你们脑子是被驴踢了吗?

张朝用在朝堂上据理力争道:“此题目,出题之工整完善,明显乃出自翰林院之手,也有传闻乃说此题本就为翰林学士程敏政所作,特地鬻题给一些曾私下拜谒过他的人,以此来作为来年会试之用。还请陛下当朝查问!”

一旁的程敏政也懵了。

我几时泄过题目给别人?咱扯淡还能扯得再离谱一点不?

程敏政走出来道:“陛下,此乃无稽之谈,还请陛下明察!”

当天是大朝,奉天殿内的人都在议论纷纷,本来听起来很荒唐的事情,却好像是在文官中一石激起千层浪,竟然很多人还觉得此怀疑是“有理有据”。

朱祐樘打量着内阁三人,问道:“几位阁老,你们认为呢?”

此时朱祐樘的目的,其实是让内阁三人出来定个基调,不要再传播这种谣言了,别说朕没定程敏政当主考,就算定了,这种事你能查出端倪吗?

再说了,明摆着的,主考有两个人,朕先前还提过要在内阁中选一个主考出来。

会试是程敏政说考什么就考什么的?

却是李东阳在听说这次考试的题目之后,暗自吃惊,因为很大程度上……历史上弘治十二年的会试,他也是主考,也就是说,这些题目有的是出自他之手。

最近他在看什么书,对什么有感悟,都会体现在来年会试的题目中。

偏偏有的题目,就好像是他肚子里的蛔虫一样,竟能准确命中,这让李东阳开始怀疑……会不会自家有人将他平时所看的书籍泄露出去,甚至还把他所看的四书五经的页数,在哪停顿过,也泄露出去……

否则怎可能会如此准确把握到他心中那个关注点呢?

但李东阳也疑惑。

问题是,陛下也没说让我当主考,虽然内阁三人中,以我为会试主考的呼声最高,估计另两位也不会跟我抢。

可出题人,是如何做到洞悉我内心想法的?

可怕!

带着诸多的疑问,李东阳就不可能直接对这件事袖手旁观。

他代表内阁出来说话,进言道:“陛下,会试乃大明选仕之根本,当杜绝民间鬻题之谣言,以正视听。”

朱祐樘不由苦笑一声。

这种没谱的事情,你李东阳居然会觉得应该去调查,还要以正视听?

他不由打量了一眼程敏政,不由想到先前张周的话,心中暗叹。

看来秉宽说得没错,这次选谁都不应该选程敏政当主考,因为他的出身和经历,还有他在翰林院的派系,会对他很不利,现在考官都还没定,就开始有人说他泄题,连内阁都认为应该查……

礼部尚书徐琼似对此有不同意见,他走出来道:“鬻题之说,不过是空穴来风,主考未定,何以会有此等谣言?若朝廷因一些捕风捉影的事情,就要彻查,那朝廷的威严何在?”

徐琼算是出来讲事实说道理。

可因为徐琼本身就是张皇后的姻亲,张皇后同母异父的姐姐,可是徐琼的小妾,而当年张皇后被选为太子妃还有徐琼在背后运作。

这也使得,徐琼在正统文官眼中,就是靠走门路关系上位的人,再加上先前徐琼替代倪岳为礼部尚书时,皇帝有意把声望颇高的倪岳发配到南京为尚书,给徐琼腾位置,这令他在普通士子中成为公敌般的人物。

他出来给程敏政说话,自然就会被人觉得是沆瀣一气、出言包庇。

张朝用道:“徐部堂,若无此事,何必要怕查呢?只要派人去翻阅程学士平时所看的书籍,还有他家中的墨宝,不一清二楚?”

程敏政气得差点当场跳脚,质问道:“就因为民间说这是我所写的题目,就要去我府上查问,那可是明日有人说这是旁人所出的题目,就要去旁人家里搜查?这还有王法吗?”

程敏政所气的,不是民间人诬陷他泄题。

而是因为这件事根本是子虚乌有。

我都没想过当会试主考的事,就算是我,我也不可能会提前把题目写出来,这是有多不怕死,居然会写题目出去给别人知道?

这么拙劣的栽赃手段,由那些市井人议论一下也就算了,你们都是大明的柱梁,居然也相信这种鬼话,还拿到大明最神圣的朝堂上来说,你们还有这么欺负人的?

“刘阁老,你认为呢?”

朱祐樘只能求助一般望向刘健。

他希望是刘健出来说句公道话,彻底打消别人查程敏政的想法。

皇帝也不想被这群文官牵着鼻子走,但问题是……现在好像文官有要将程敏政置之死地的意思了。

刘健道:“回陛下,老臣并无意见。”

刘健没说同意,也没说不同意,意思是,可查可不查。

甚至他是倾向于查的。

既然没有,那怕什么查?让人去你府上看看,看是否真的是你平时所看的书籍,是否是你所写的题目,不就完了?

朱祐樘一听心里也来了火气。

他道:“东厂!”

“在。”萧敬脸色为难。

别人看不出来皇帝的怒火,他们这些日常陪着皇帝的,岂能看不出?

朱祐樘板着脸道:“派人去程学士府上看看,还有他在公廨中当值的地方,查阅后回禀。”

“是!”

等于说,皇帝在文官的压力中,听了这种无稽之谈,并还真要去查证。

……

……

程敏政被留在宫里不许出宫,只能先到午门口等候。

东厂则会马不停蹄派人前去程府和翰林院。

朱祐樘则一脸阴沉之色,回到了乾清宫,当他坐下来之后,直接将面前的几本奏疏摔在地上!

“陛下息怒。”戴义一边去捡奏疏,一边劝说。

朱祐樘怒不可遏道:“秉宽一点都没说错,程克勤不过是因为平时跟士子走得近了一些,就会被人认为有鬻题的嫌疑,朕实在也不该先前在旁人面前提让他来当这个会试主考!”

此时的朱祐樘,是有些后悔的。

他对程敏政的欣赏,平时并没有去遮掩,这是他觉得害了程敏政的地方。

皇帝越推崇一个人,越容易把一个人捧杀。

程敏政作为他为太子时的东宫讲官,也是他心目中的恩师,公认的翰林院中学问最渊博的是程敏政,文章古雅为李东阳。

程敏政那么高的学问,在诰敕方面往往都深得朕意,朕要提携一下自己的恩师,难道都要经过别人的准允?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