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六百五十一章 各有所求

书名: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6

陈宽和韦彬回了司礼监值房,韦彬忍不住凑上前,低声问道:“此李士实,乃何人?”

陈宽道:“他是何人,需要你来问咱家?随便找个人问问他的来历,你便可知晓。”

“唉!”韦彬叹道,“那他到底有何背景?再或是有何政绩?居然能得陛下如此的欣赏?这没背景没靠山……陛下在这会拔擢于他,难道是他暗地里给那位蔡国公纳了什么效命的保证?”

说到这里,韦彬眼神中甚至散发出异彩。

在一年多之前,李士实还只是名不见经传的地方官,却是在不显山不露水的情况下,被皇帝多番欣赏和提拔,这就让韦彬很不理解。

陈宽琢磨了一下,面带思忖之色道:“说来,咱家也没看明白,先前于朝上,他看似是站在那些阁老部堂一边,却好像帮了倒忙,让英国公滞留于西北,当时不就说他可能得到一些人暗地里的授意?而今更好像是对他的嘉奖。”

韦彬道:“那他究竟背景如何?”

陈宽道:“能确定的,是他并不是蔡国公的人,似乎也并不是之前陛下重点提拔的,在这之前,他只跟那位李阁老走得近一些,算是被李阁老力主推上来的。至于他为何能在短短时间内,获得陛下如此的欣赏,咱家也不得而知。”

韦彬试探着问道:“他这样没背景没靠山的,不过是经年的时间,就从藩台跳到了尚书……或还差半步,但要知这提督易州山厂的职责,可是陛下最看重的职位之一,先前只有唐寅这种确定为蔡国公同门的人材有资格提领,那是不是咱也可以……”

“你是说……”

陈宽斜眼看过去,“踩一脚?还是拉他一把?”

韦彬道:“陛下都欣赏的人,咱怕是踩不动吧?拉一把的话,就怕李士实的态度不明,对咱又未必会尽心实意。”

此话一出,让陈宽陷入长时间的思考。

一个没太深厚背景的官员,看起来也不是完美无缺的,有值得收拢的地方,但更多是获得朝中官员的支持,而眼下司礼监势弱,在朝中直接去拉拢尚书级别的显然不行,就不如从这些侍郎或者是准尚书入手。

之前那些尚书、侍郎级别的官员,在政治立场上都很确定,也难得有李士实这样立场看起来是摇摆不定的。

韦彬再道:“不过以陈公公您说,他与李阁老过从甚密,就怕他是陛下安排出来,平衡两边关系的,或许他谁都不会归附,以换个左右逢源。”

陈宽冷着脸道:“以目前朝堂的局势,左右逢源的结果是墙头草,左右不讨好,遇到事若是连能拉一把的人都没有,谈何有资格在这朝上立足?哪怕是像那位礼部的林尚书,明着是各不相帮,但其实不还是靠当蔡国公的姻亲而立足?”

韦彬道:“以陛下之意,吏部那位马部堂也即将要下来,到底是谁接上去?”

“不知道。”

陈宽回答多少有些不耐烦,“或是兵部那位,也可能是礼部那位,不管怎样,这天下官吏的任免考核,或都落到了蔡国公之手,咱这些内官在朝中以后能否说句话,都两说。难比从前了!”

……

……

刘宇被调到刑部衙门,谢迁的案子则迟迟没有结果。

李东阳借着到刑部去问询刘宇案情的便利,也是单独找到李士实,问询去北镇抚司探望的消息。

“还好。”

李士实道,“这次的事不会拖延,估计年底年初就会定,那位牟指挥使也透了点风声,说是谢阁老会被流放到永平府,也并非削职为民,或是会过去处置一些地方政务上的事。”

李东阳皱眉道:“牟斌所说的有可信度?”

在李东阳听来,李士实口中的“小道消息”未免太多了一些,每次跟你说话,你都拿一些小道消息来交差,听起来像那么回事,但这并不能让李东阳满意。

作为内阁辅政大臣,要的是确实的消息,而不是靠猜。

李士实则似乎非常喜欢打听小道消息,并以此作为自己于朝中立命的基础,又道:“牟指挥使或被调到军中,而锦衣卫的差事,或是会交给蔡国公派系之人,或是威宁侯府上行二的那位指挥佥事。这会牟指挥使若无把握的话,照理不会随便乱传风声。”

李东阳眉头紧锁。

我问你上一个小道消息是不是靠谱,你又给整出好几个小道消息。

李士实似乎并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好,起身到案桌前,拿出一样东西交给李东阳道:“刑部已表达了立场,在此事上会力挺于乔兄,若是有机会的话,于乔兄到了刑部,一定会得到善待,绝不会让他吃到丝毫的苦头。若是阁老您有什么事要传达给于乔兄,只管跟我打声招呼,我想办法给通传。”

说到这里,李士实还显得很仗义一般,就差拍着胸脯跟李东阳说,你有什么麻烦来找我,我一定给你办妥。

李东阳面色多少有些不善,冷冷道:“你可知晓,你马上要被调离刑部了?”

“什么?”李士实多少有些意外。

同样是小道消息,李士实对于关乎到自己的事则好像从未听闻,且他相信这种小道消息,会觉得李东阳不会蒙他。

“我也不能说是谁透露的,但至少,你在刑部掌事的时间不会太久。问你一句,你到底是想去往九边重镇做个御史中丞,还是留在京中安心打理谳狱等事?”李东阳好似在在征求李士实的意见。

李士实问道:“这有得选?”

李东阳道:“我倒希望你往西北,越往西越好,历练个几年,再回来,就与今日大为不同。”

李士实急忙摆摆手道:“年老了,折腾不动。”

显然李士实不想去西北当巡抚,就算是给他总制上,他也不愿意去,毕竟在这时候,大明的总制不像以后的总督,是有绝对保障的权力,现在去当总制,更多是个临时的官职,回头职位取消了,回到京师也未必有实缺的职位给他。

且李士实也不觉得自己去西北当一趟巡抚,回来就能升尚书。

就算要当尚书,很可能也会被调去南京。

李东阳道:“若不想去往边镇,还想高升的话,南京倒是个不错的去处。”

“嗯?”

李士实又不太明白李东阳的意思。

李东阳语气仍旧显得冰冷道:“现成的机会摆着,或是现在还有你可选的余地,过了年关,调令下来之后,或就无从可选。”

李士实眼神中似有些感激,赶紧拱手道:“多谢李阁老前来相告,若是能选,在下宁可前往南京,不过……于京中尚未有何建树,也未能帮上什么忙,实在是……有愧。”

李东阳道:“既然你有心,那我会帮你。至于京中刑部的事,谁做不一样?联名上奏的事,先缓缓,于乔的案子你也先莫要再问。年关交接之间,朝中各公廨内或有一番动荡,你记得,进退可有所度便可。”

话说得不是很透。

但李士实一听就明白了,李东阳这是告诉他,干什么事都要听指挥,尤其是要站对立场。

所谓的“度”,就是听从号令,而不是自作主张,只要你愿意归附,那你就是传统文臣一边,传统文臣会想办法为你的仕途保驾护航。

……

……

马文升府上。

当晚来了一位重要的客人,便是首辅刘健,而刘健是以私人的身份来访,其实是来跟马文升谈及有关其去留的问题。

马文升要致仕,在入秋之后朝中就开始盛传,到年底基本已经确定没跑了。

马文升道:“年老体迈,更是老眼昏花,早就被人参劾尸位素餐,为何还要眷恋着不走?我这把老骨头,也到了收拾骸骨,为自己选个风水宝地之时。”

“何时?”刘健问道。

马文升看了刘健一眼,大概在说,我什么时候走,还用你来问我?你不是比我更清楚?

“大概定下来,或是在上元节之前,也有人估摸着,那时候张秉宽就会回京,或是给他让路。”马文升叹道。

“嗯。”

刘健只是点点头。

既无挽留,也没有奉劝,或是出言安慰,这似乎也恰恰证明了,刘健得知此消息要比马文升更早。

马文升道:“先前宾之打过招呼,要吏部在南京用人上,多举荐一些资历深更为沉稳的老臣,尤其是未曾有过北方边陲各镇、省份为官经历的,最好是一些翰林院出身的大臣。我参详过,曾给过他一份名册。”

刘健道:“不用涉边的人,也是为杜绝这些人牵扯到新旧势力之争。”

马文升笑了笑道:“已经要这么清楚分出派系?也罢。我案过,倒是有几人,跟张秉宽多少有些牵扯的,或也是可用之人才,却不知是否该多拔擢一番。还有,关乎到翰林院内部之事,尤其是……礼部和阁部的,不知又要作何取舍?”

这是在提醒刘健,不要总想着把所谓的“自己人”安排到外面的职位上。

现在内阁、礼部、翰林院的文官体系,内部同样有很多官员,到大换血的时候,吏部对此能插手的地方很少,你可要想好将来由谁去制衡张周。

如今这些老家伙都在,都拿张周没办法,等到老家伙都退下去,靠什么能跟张周叫板?

“于乔的前途未明。”刘健道,“阁部或要增加人选,陛下属意的必定是王济之或是张秉宽,以我的意思,必定要以杨介夫和梁叔厚往上提,至于其他人,或是难以成事。”

“那旁人呢?”马文升问道。

刘健道:“礼部还有张元祯、焦芳这些人,翰林院中能上台面的还不少。”

马文升摇摇头道:“要是靠他们牵制张秉宽,怕是徒劳无益,或许真如当初李阉得势时,要等他自己桎梏犯错,唉,这又怎么可能?陛下如今可是正值盛年,这份笃信怕是几十年都不衰,到那时我们早也作古了。再往下推几年,谁还会记得我们这些人?”

刘健面色显得很阴沉道:“既知未来几十年,张秉宽或都要兴风作浪,那就该趁着我们这些老骨头还有力气的时候,竭力堵住后路,至少不让他肆意妄为祸乱朝纲。今日要退的是你,以后就是我们,你可有封堵后路的决心?”

这俨然是在提醒马文升,到你表忠心、展现能耐的时候了。

别总说什么要守规矩,现在最大的规矩就是把我们需要的人安排到合适的职位上,以后这吏部很可能就在张周囊中,再想安排谁到合适的位置上可就难了。

且若是张周派系的人掌舵,那以后别人想升迁,都会去巴结张周,在政治立场上也会不自觉迎合张周。

而今我们传统文臣还是朝廷主流。

以后谁是主流,可就说不定了。

马文升点点头道:“都在安排,年前这批人或还赶得上,等过了年,也就听天由命了。”

刘健道:“太悲观。”

马文升再呈递上一份名册道:“以我所观察的,这是地方上政绩还不错,可用的,至少都是进士出身的。就算此番不能拔擢上来,刘阁老你至少也心里有数。”

马文升可不是完全受刘健摆布。

用了你们所推荐的人,那也该留意一下我所欣赏的人。

传统文官看起来是一个派系,但内部还是要区分开的,马文升在退下去之后,跟他走得近的年谊、乡党之类的,也需要强有力的靠山。

这叫利益互换。

刘健道:“只要一心为朝廷的,以后自然都能用得上。将近年关,可要留心抓紧了。”

当刘健把名册打开,看到在当首位置的,赫然是如今的宣府巡抚刘大夏。

“时雍他?”刘健自然会提出质疑。

因为按照举荐先避开有西北履历官员这一条,刘大夏并不符合标准。

名义上,刘大夏还是身为宣大总制王守仁的部下,就算再出淤泥而不染,到底也是掉进西北军政这污泥中去了。

马文升叹道:“将来或有决心能守住朝廷清明之人,或就是时雍了,除时雍外不做他想。若实在用不上,至少也该擢为侍郎,或是将来放到南京去。”

马文升言辞恳切。

就差说,我认准的接班人就是刘大夏。

你们就算不打算举荐他为户部尚书、兵部尚书,也别亏待他,莫要负了我今日一心帮你们做事。(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