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二百四十二章 骁勇善战,长袖善舞

书名: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6

翌日早朝。

当天朱凤和张周都列于朝班之中,武勋也似乎因朱凤的回京而格外昂首挺胸,随着朱凤回来,有关“研武堂”的事也要正式落实。

“……朕已着令让地方几名军将到京,如今尚未到,但在京军将或勋臣,皆都可随时候命。这两日内,让张卿家和朱卿家二人,前去点校,并做初步的演示。以朕先前所定,每一班所学期限为三月,若所学无成则不以神机营职官充当……”

朱祐樘的计划,看起来已经很完善了。

张周这里学习,不是说你学完了就能拿到“毕业证”,而是要通过考校。

毕业之后官职也不提升,不然的话会被文官参劾说是张周以此有了实权而谋取私利云云,所施行的方法就是谁把火炮、硝化甘油、火铳等技术学回去,谁就能充当神机营的将官,以后专门负责这方面的事。

在大明,神机营可是支特殊的军队,就算没有张周的新火器加持,也不是谁想在神机营供职就能去的。

眼下再有了新武器,那谁领神机营谁就近乎以后可以成为皇帝的股肱,无论是有爵位在身的勋臣,还是那些军将,还不抢破头?

李东阳走出来道:“陛下,若以学有所成论,何人定以规格?以此来定谁人军中职位如何,只怕会有任人唯亲之嫌。”

就差说,陛下您这是在纵容张周培植私党。

朱祐樘道:“李阁老,敢问一句,若学无所成,那还学来作何?不该有学成的标准定下?还是说,你们觉得学成之后便应该回归原职,却连火器都沾不到,不该学以致用吗?”

皇帝其实理据还是很充分的。

让那些人来学火器的使用方法,学完了打发回原职位就职,可能连火器都接触不到,那还让他们来学什么?

学个无用功,回去把毕业证束之高阁?

李东阳继续道:“或可以如今神机营中军将,研习有关炮战之法,事难之处或可迎刃而解。”

文官也是有主意的。

陛下您想把一些特别的人物,派过去跟张周学习,学成了让他们带神机营,这属于私相授受,还容易让张周培植亲党。

那就不如我们以原有的神机营提督、军将等去进修,这样我们就没意见了。

朱祐樘冷冷道:“朕已有定案,谁去学谁不去学,并不由张卿家自行决定,而是由朕划定人选。莫非诸位卿家连此都有意见?”

李东阳神色多有无奈,往张周那边看看之后,却也只能无奈退回去。

……

……

张周虽然列于朝班,但当天他没有发言。

倒是朱凤还出来讲了一段有关辽东之战的情况,却也没有长篇大论,只是说明了一下如今朵颜三卫已经退走,仍旧有再犯的危险。

张周听到李东阳的劝谏,突然觉得,其实自己还是个文臣,很容易站在文臣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甚至也觉得李东阳的提议本身很正确。

皇帝开个研究火炮的军事学堂,却要以自己的喜好来调遣人去学,学完了就把这些人用在机要的军营和职位上,这还能说研武堂只是个边缘衙门?只怕是朝中勋臣和军将人人都想进来,以获得皇帝的关注。

偏偏选拔标准,还不透明。

意思是,皇帝让谁来就让谁来。

但其实除了第一批的人员中,有皇帝自己钦点的之外,其余的更多是由都督府举荐,或者是张周来选定。

如此一来,其实就等于是形成了跟文官抗衡的体系,这才是文官所紧张的。

张周心想。

老李啊,你是谋略很深,但问题是伱能看不出,皇帝就是想任人唯亲吗?

你们文官把皇帝的权力压了下去,现在皇帝想靠研武堂来翻身,正是个此消彼长的过程,你抗争也白搭。

再说了,谁先学会了新火炮、火铳等火器的运用,就相当于掌控了这时代最先进的武器和战法,皇帝上来可能会让那些不太亲近的人来具备这种实力吗?难道不怕这些人造反的?

皇帝在研武堂的事情上,搞一点任人唯亲的事,也是为了巩固其统治,你们还反对个啥?

……

……

朝议结束。

一切都在往预定的方向发展。

文官对研武堂,或者说是对武勋体系,目前近乎是一点办法都没有。

乾清宫内。

张周和朱凤立在殿下,而朱祐樘则很热情从案桌后走下来,跟张周和朱凤做近距离的接触。

“知节,朕许久没见过你,看你去打了两场仗,跟以往还是多有不同,更雄姿英发,更有一股韧劲了!”

朱祐樘用手捏着朱凤的肩膀,似乎是要试试他的臂力如何。

朱凤尽量绷着自己的身体,让自己看上去更伟岸一些。

但其实……

张周心说,陛下您说这话,您自己相信吗?这货……要高大身材没有高大身材,要肌肉没肌肉的,说他是个小白兔一点毛病没有,他跟“雄姿英发”有一文钱关系?

“回来以后,就好好协助秉宽做事,朕最近也不会派你出去。你现在都已经是安边侯,乃父回京之后,也会让他进研武堂!”

“啊?”

朱凤尽管已在忍着,但听到此消息,他已经忍不住惊呼出声。

“呵呵!”朱祐樘不以为然,笑道,“怎么,儿子不能给父亲讲讲火炮的用处?你比他会用,有时候,朕甚至觉得,你比他更勇敢。”

朱凤一脸委屈望着张周,似乎他所有的“勇敢”都是张周赐给的。

张周笑道:“陛下,也不能这么说,知节虽然立下功劳,但更多是初生牛犊不怕虎,怎能跟成国公相比呢?”

“对啊。哈哈。”

朱祐樘在笑。

在别人儿子面前,还是给老子留点面子,毕竟让当爹的跟儿子学习,还是有点违背大明孝义礼法的规则了。

朱祐樘又道:“知节,你如今已晋为侯,以后自己开府,听说你跟你兄长都还没有子嗣,可是要努力了。”

“多谢……陛下关心。”

朱凤面色又很委屈。

简直跟个小可怜一样。

张周也用眼神暗示朱祐樘一下,意思是咱也不能哪壶不开提哪壶,这货昨天都跟夫人和离了,也怪我,没跟陛下您提。

“诰命什么的,以后也有了,另外还有秉宽你,也是时候给你的夫人,加个诰命之身了。”

张周现在虽然只是个翰林侍讲,京察没过,考不满三年,但现在怎么说也有个从一品的都督府都督同知的头衔,如果说皇帝恩赐的话,那以后蒋苹渝就要当“一品夫人”,当然这也只是最理想的情况,其实大明的诰命制度要复杂得多,主要是看官职和秩考的情况。

张周笑道:“陛下,臣这边就不急了。倒是知节,他昨日里刚跟夫人和离。”

“这是为何?”

朱祐樘很是惊讶。

朱凤本来还想藏掖,谁知道直接被张周给捅破了,他觉得自己在皇帝面前有点无地自容。

张周道:“知节,你来说说原因。”

“这个……回陛下,是……是这样的……”

朱凤本来面圣的次数就不多,再加上没有张周那么好的心理素质,此时的他一头大汗,毕竟眼前也是让那个他捉急的问题。

他支支吾吾道:“臣……跟夫人之间……有些私事……无法解决……”

朱祐樘摇摇头道:“难道是汝妻她有何……算了,你的长辈也是的,就没有多盯着这种事?你人不在京师……”

本来朱祐樘也以为,可能是宁彤外面有人什么的,但他也没多说,因为有些情况……当皇帝的也是知道的。

朱凤这算是个男子汉吗?

张周道:“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对啊。”

朱祐樘一脸感慨应了一声。

本来还是在说朱凤的个人感情问题,但突然就好像扯到了男人的通病,那就是内宅安稳的问题,随后朱祐樘和朱凤同时将目光落到张周身上。

不为别的。

就在于在场这三人中,好像只有张周能把自家的后院打理到井井有条,也可以说各安本分。

而朱祐樘就算是皇帝,都要为皇宫內苑的事而烦忧。

“知节,朕回头再跟你说,你有不懂的也多问秉宽。太子那边之前也跟朕提及你,谈及于秉宽来京之前,你在东宫护卫时的经历,他也很记挂你,过去看看他吧。回头朕也让秉宽过去。”

朱祐樘的意思,你朱凤的任务完成了,可以先去见太子了。

“臣领旨。”

朱凤领命,却还是满肚子疑惑,我入个宫,怎么还要去见太子?

那熊孩子……

啧啧。

人见人愁。

……

……

“知节他还是太拘谨,放不开。”朱祐樘招呼张周走上丹陛,意思是有什么东西给张周看。

他又顺口问道:“你可知朕为何让他去见太子?”

朱祐樘道:“这体现出陛下对他的信任。”

“呵呵……这话太俗套了,你再详细说说。”朱祐樘笑着,就好像是在考张周一般。

张周也跟着一笑,也就没什么避讳了:“难道陛下不是赏识他?如今让他跟太子走得近,这也是告诉他,无论是现在或者将来,他都能得到器重,都有资格为大明建功立业。”

朱祐樘笑道:“要不怎么说还是你不拘谨?”

“臣其实已经刻意避着说了。”

张周还不以为然。

如果我说难听点,那就是陛下你准备死了以后,让朱凤这小子也有机会一展所长。

不然为何要先见皇帝再见太子呢?

“你们都先退下吧。”朱祐樘突然对戴义等人道。

戴义等人一看这架势,君臣之间又有大秘密要谈啊,连我们司礼监的人都不能在场?

他们还是领命退走。

等人都离开之后,朱祐樘才将桌上的东西展开,却也没什么特别的,只是张周之前所画的一份军事地图。

“秉宽,你再猜猜,朕为何让你看这个。”朱祐樘故作神秘。

张周道:“陛下给臣看这个,大概是想以此来做文章,有所作为,莫非陛下是想出兵草原?”

朱祐樘笑道:“你觉得朕,有那么冒失吗?”

张周心想,在大臣眼里,你就是个面瓜,历史上你也是孝宗,对你的风评也说你善于守成,并没什么进取。

但不好意思,我是穿越者,你的所作所为在我这里并不是秘密。

历史上的朱祐樘,的确曾动过御驾亲征的打算,是在弘治十五年,当时正是达延汗巴图蒙克崛起,蒙古右翼苦苦招架之时,当时朱祐樘采纳太监苗逵的意见,准备御驾亲征。

他问询时为兵部尚书刘大夏的意见:“……问曰:‘太宗频出塞,今何不可?’对曰:‘陛下神武固不后太宗,而将领士马远不逮。且淇国公小违节制,举数十万众委沙漠,奈何易言之。度今上策惟守耳。’都御史戴珊亦从旁赞决,帝遽曰:‘微卿曹,朕几误。’由是,师不果出。”

刘大夏当时说得算是客气的。

说陛下您的神威固然不落后于太宗,也就是朱棣,但将士马匹什么的则不行。

就没好意思说,难道陛下您忘了土木堡之变时的灾祸?

张周笑道:“陛下,臣怎么说呢?或许陛下正是有平草原之心,才会让臣谋划边疆之事,自大明太祖皇帝以来,无论君臣,谁不想彻底解决北患?”

“是啊。”朱祐樘感慨道,“身为君王者,岂能容许蒙古人一直安睡于旁?若是将其一举覆灭,大明边疆的靡费便可减少大半!”

张周闻言心想,这位皇帝出征草原的目的,只是为了省钱?

可能只是一部分原因吧。

还真节俭,但就没想过,平定草原要花费多少?汉武帝穷兵黩武的典故忘了?

张周道:“若是要平草原,也必定需要长时间的准备,需要栽培很多的将领,铸造更多的火炮,需要更先进的火器。到那时,别人再提到草原人,就不再是骁勇善战,而是长袖善舞了!”

“哦?”

朱祐樘一怔,等想明白之后不由大笑道,“好,好。朕需要的就是能歌善舞的异族。秉宽,你是深谙朕心啊。”

张周摇摇头道:“会揣测圣意,可不是什么好事。”

“哈哈。”朱祐樘非常高兴,尤其是张周给他展现了一个非常美好的未来,“秉宽,此番朕所选的研武堂进修者,除了保国公、成国公二人之外,其余的侯、伯,将领之等,皆都是朕认为可以助大明平草原之人。”

张周问道:“那是在陛下看来,保国公和成国公二人不行?”

朱祐樘认真点头:“的确不行。”

嘿。

张周想说,我说话直接,陛下也学会了。

“不是朕瞧不起他们,是因为这些国公,早就失去了进取之心,过去这些年,但凡在边疆战事上,他们皆都没有立下功勋,反而是屡屡为言官所参劾,朕要的是年轻人,尤其像是知节这样的,朕还让寿宁侯也去进修,但你不必给他多高的期望,朕不过是为应付皇后而已。”

又是很直接的话。

张鹤龄也要去进修,但却是“旁听生”。

“他们中到底有谁能堪当大用,或者你认为何人能委以重任,你尽管跟朕提。”朱祐樘道。

张周拱手道:“陛下既然如此说,臣真还有所请,臣认为有二人,可为所用。”

“说。”朱祐樘道。

张周道:“之前户部郎中王琼,以监粮官身份前往辽东,在辽东一战中居功不小,且在火炮事宜上他也非常知悉,臣请让他也到研武堂,以其为讲官,协助臣教导之事。毕竟平时……臣很忙,不能总在那。”

张周其实想要的,是自己当个校长就行,何必要当讲官呢?

具体讲课的事,指望朱凤?

还是找个有威望,将来也能打仗的人才好。

但如果是太耿直的大臣,是不合时宜的,就好像杨一清这样的,本事再大,他敢用吗?

再看王琼……那就不一般了。

王琼最大的特点,其实就跟王越很像,那就是……善于应酬。

说好听点,叫知道审时度势,说不好听的,就是个拍马屁的小人。

历史上王琼在正德年间的作为很不堪,虽然他提拔了王守仁,能知人善用,在平定国中之乱或是西北之乱时,居功很高,但就在于他刻意逢迎,还有直面巴结皇帝而不跟文官商议朝中大事……

在他跟杨廷和、彭泽成为敌对势力后,也就导致在嘉靖登基之后,杨廷和轻易就利用手上权力把他给搞垮。

但他王德华的能力,谁敢否认呢?

“嗯。”朱祐樘点头,“之前朕还在想如何赏赐他,要拔擢他为侍郎,怕他资历不够。但若调往地方,则不能发挥其才,还在想是否以他为佥都御史往西北为一地巡抚官……既然你提出来,那就留他在京叙用。你说还有一人,是谁?”

张周道:“此一点,臣有点不太好意思说。”

“是唐寅吗?”朱祐樘笑着问道。

张周却很认真摇头:“并不是。”

“哦?那是谁?”

朱祐樘也提起兴趣。

名义上,唐寅已经是张周的师弟,但最近唐寅顾全身份,一直都还没去正式拜师,或者说叫拜师兄。

张周道:“是为本科进士,王守仁。他是翰林侍读王华之子。”

“此人?有什么作为吗?”朱祐樘不太明白。

张周笑道:“臣也是从威宁侯口中得悉,他才能卓著,且曾见过他的文章,发现其雄心及用兵方略,认为可当大用。臣也想调他过来……毕竟如今他只是在观政,于研武堂内供职,也不影响他将来调职六部或地方。”

“嗯。”朱祐樘点点头。

一个普通进士而已,只要张周需要,他可以随时调任。

毕竟这是事关他心中理想的大事。

“你想用谁,跟朕说一声就好,只要是年轻人,有实力的,朕一概可调去研武堂!”

“谢陛下。”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