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六百七十章 人心向背

书名: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6

弘治十五年,大年初一清早。

刘健和李东阳早早就来到左顺门外,等候入宫朝见贺新年,而当天却只有零散几人到来,六部尚书一早就来的,也只有礼部尚书林瀚一人。

各人见面,基本的拜年之词不可少,随后刘健将李东阳叫到一旁。

李东阳先开口道:“为何负图都未来?”

在李东阳看来,昨天刘健先去找马文升,由吏部尚书挑起今日的跪谏之事,却是连马文升这个发起者,好像都当逃兵了。

“等等。”刘健道,“早晚都该会来。”

李东阳这才将自己昨日会见朝中很多臣僚的事说出来:“该见的,也都见过了,或者是找人去传话,所给的回答都一样,今日必定是要响应的,不过……”

“不过什么?”刘健皱眉。

李东阳叹口气道:“听说今日一早,陛下发了诏谕,说是今天的贺岁取消,让各人自行掂量是否要来,我只怕陛下已知晓我们的用意,已在防备这一手。有的人会因此而不来。”

刘健道:“如果只是几个人,那无关大局,现在来的人……也可以了。”

“嘶。”程敏政吸口气道,“宾之啊,这事是有些难的,伱难道不知,陛下这次的态度非常坚决?且陛下让东厂和锦衣卫的人沿途就给挡了,话说今天很多人刚出家门口,就有人告诉他们今日朝会取消的事,也告知若是到来,后果自负等等……你让众人怎么来呢?”

等人走开之后,刘健才瞪着李东阳问道:“没去找?”

刘健也在琢磨,到底是哪个环节出了偏差。

刘健一时也无法回应。

“两位阁老,这新的一年,朝野上下还要多加仰仗。”林瀚笑容满面,也是春风满面,“听闻今日陛下的躬体仍旧欠安,不如我们早些回去?”

程敏政往四周看了看,确定没人往这边偷听时,这才凑过去道:“人都是有畏惧之心的,参劾那位蔡国公,很多人看不到实在的意义,若只是为于乔的事……应该由刑部再去争取,毕竟于乔的案子尚未有定谳,不是说一定没有转机的。非要揪着蔡国公来说事,这不是触动天子的逆鳞吗?”

程敏政道:“是说今日朝会,有事要跟陛下启奏?是关乎到为言官论救,还是……继续参劾呢?”

正说着,不远处又有人要跟林瀚拜年,林瀚也只能尴尬转身过去应付。

……

“什么?”林瀚一脸不解。

……

言外之意,林瀚不可能不知道。

现在皇帝用正大光明的手段,要惩戒结党营私且参劾前线将领,对战局形成不利影响的谢迁,而你们传统文官则想用一些小花招,把这把火烧到张周身上……

李东阳道:“那要是他有意装糊涂呢?”

说句不好听的,就是把林瀚等相对中立的人,裹挟着带到今天的跪谏场合来,让他们想走也没脸走。

李东阳走过去,把程敏政叫到一旁,翰林院的人也很识趣让开,却也是同时,王鏊带着杨廷和、梁储等人这才刚到,而李东阳暂时也没时间去应付他们。

刘健道:“亨大,你不会不知今日是什么日子吧?”

皇帝最不想让张周卷入其中,甚至没让张周出来参与议事,你们此举简直是在把自己往皇帝对立面的立场上去摆。

刘健道:“以林亨大的人缘和耳目,能不知今日之事?”

……

刘健皱眉。

时间逐渐在推移。

这事,的确是他跟李东阳私下商议过的。

他很想站在刘健和李东阳这边,奈何人家不把他当自己人,他还想当个老好人居中调停。

“克勤,今天是怎么回事?”李东阳问道。

“呵呵。”程敏政苦笑道,“话不好听,但其实……也差不多。谁让于乔所参劾的人,在西北一战中立下功劳?最近翰林院也在商讨为平虏伯晋爵的事,加上新建伯……若是这么继续下去,只怕是……唉!”

程敏政作为相对中立的人,岂能看不出来皇帝对张周无限的偏袒?

这也让程敏政左右不是人。

看林瀚那模样,的确像是什么都不知道,但也可能是林瀚揣着明白装糊涂,不然为什么一早来,就邀请他们离去呢?

程敏政道:“其它的朝事上,朝中的人,或会毫不犹豫站在这边,可涉及到于乔,还有蔡国公,这事……不好归类。有些人其实是……难以左右兼顾的。”

在这种事上,程敏政也就是诚心实意在劝说李东阳收手。

程敏政来得比较晚,一来就跟几个翰林院的人凑在一起,有说有笑,似乎并不知晓今日之事一般。

但在这种问题上,他怎么可能去说服文官翘楚的刘健和李东阳?所以他宁可冒着被人诟病的风险,今天也要来,甚至还劝说一些人到来……结果就是李东阳会觉得他做得还不够。

“会有此等事?”李东阳也是大吃一惊。

正说着,林瀚也走过来再跟李东阳和刘健二人打招呼。

本来刘健以为,到宫门口的人,会越来越多,却是到天已经透亮,太阳都升起半空时,到的人仍旧是寥寥无几,且来的人越来越少。

李东阳道:“你莫不是忘了,先前你也说了,有些人不是靠请来的,而是靠架来的,有些话昨日说了,跟今日说,那是两样的。今日有些人来了,就不得不留下,若是提前告知或就各种找理由来推脱。”

李东阳赶紧拉了刘健一把,大概是想提醒刘健,有些事根本没跟林瀚打招呼。

李东阳板着脸道:“二者兼有。”

李东阳皱眉道:“以你之意,有些人在廷鞠的时候帮于乔,只是碍于情面,但其实他们心是向着张秉宽的?”

……

等待仍旧要继续。

当李东阳回到刘健面前时,他还大致数了下,到场的一共才三十多人,相比于四百多人的京官队伍,今天到场的连一成都不到,中下层的官员近乎是一个都没到场。

刘健道:“还是通知得不够?难道就不能互相转告一番?”

李东阳面带无奈之色道:“连他们自己都不想来,更不想卷入其中,让他们转告于谁?”

“咳咳。”

刘健也可能是被风呛着,也可能是眼前的事对他打击太大,他不由咳嗽起来。

李东阳等他缓了缓,才道:“陛下早有防备,且派人各家都打了招呼,光是今日来的路上,就有不少人给挡回去。有些人也是迫不得已吧。”

他这么说都算是客气的。

他就没好意思说,人家本来就不爱来,只是恰逢皇帝派人去把他们挡住,一个个正好又觉得今天不用来参加朝会,不用来给皇帝拜年,然后就各都回去了。

算是就坡下驴。

“宾之。”

不远处,马文升也赶来。

与马文升一起来的,还有吏部左侍郎傅瀚,二人算是来力挺刘健和李东阳的,只是姗姗来迟。

马文升走过来,本还有人想给他拜个年的,也被他伸手暂时给阻拦。

马文升来的目的性很强,径直走上前道:“你们或有不知,今早就有人到府门前,把宫里的话给带出来。或是对今日之事有大的影响。”

“联名的事呢?”刘健问道。

“联名者……也少了一些,本来有很多人是可以联名的,但在他们听说,需要今日到这里来行谏言,便就退缩了,在你们二位面前,他们或不好意思把话明说出口,但在我那边……”

马文升也无奈。

其实连马文升这样的人,今天也不太想来。

搞跪谏,甚至是要跟皇帝对着干,还只是为了让皇帝压制张周,为谢迁说情,这事怎么听都不靠谱。

皇帝的态度,朝野上下每个人都知道,要参劾张周,先拿出张周做得不够好的地方……结果张周现在是处处风光,且人都不在京,没跟你们起正面冲突,你们就这么把张周当成大敌……从哪个角度来说,想把张周给按下去,都不合适。

傅瀚走过来道:“钦天监那边,我也走过一趟……说是最近没有相应的天时之事。”

这就涉及到另外一种打压张周的方式。

如果是现在发生了什么不好的天文事件,可以把罪归到张周身上,再或是有人祸也行……可问题是,张周本身就是这方面的大行家,每次有什么大事,张周预测比谁都超前,一个提前让百姓防灾的半仙,拿天文的事情去攻击,这不是往枪口上撞?

马文升往四下看了看,叹道:“可就来这么几个人,我也是没想到的。”

显然马文升也是高估了文官内部的团结。

就说六部尚书,以马文升这样的发起者,都不愿意跑来跪谏,结果今天的活动就没组织成功,在他听说这边很冷清之后,他才急忙敢来,但其实已经无济于事。

别人也不会因为你马文升来了,就赶来助阵。

“上奏……无论多少人,这奏疏……也该呈递上去!”刘健显得很坚持。

这是他在朝这么多年,第一次有这么大的挫败感。

他人都快站不稳了。

换了以前,无论跟张周斗得多凶,至少文官这边是坚定不移站在他这边的,甚至在廷鞠谢迁时,除了上听处和研武堂,都力挺谢迁……这才给了他一种假象,那就是他自己还能控制朝局,才会发起今日对张周的总攻。

结果攻击还没开始,就被皇帝先抽了梯子,再加上那些反对张周的人本来就没那么坚定,导致很多人临时变卦,直接退出不干了。

李东阳也赶紧劝说道:“如今这状况,联名的话……只怕没有什么效果,反倒会让有些人借题发挥。”

“是啊。”马文升也急忙劝解,“应当从长计议为好。不应急于一时。”

这是告诉刘健,本来我们还占着个舆论基础,现在连舆论都逐渐转向了,你还怎么死板去攻击张周,只怕连你自己都保不住。

等你退下去,还靠谁来跟张周斗?

傅瀚道:“这要是换了几年前,并不会如此。”

李东阳道:“这要是几年前,张秉宽也不会像今日这样只手遮天,如今陛下所能听进去的,也只有他一人之言。陛下如今连上朝都少了,光是顾着听取他的言论,让我等再难仰慕天颜。”

马文升苦笑道:“陛下最近的确是龙体有恙,这是毋庸置疑的,并不是谁刻意阻拦。”

这点马文升倒也相对中立一些。

因为他知道,张周并没有发动所有的资源来斗他们,如果发动了,也就不是现在这样只是他们在出招。

……

……

“几位阁老、部堂?还等着呢?”

这会,终于宫里面来人了。

来的正是司礼监掌印太监陈宽,还有秉笔太监李璋,当然李璋也是今天阻拦大臣前来宫门的“罪人”。

刘健带着人往前迎过去,先是拱拱手。

陈宽笑道:“陛下听说诸位还在,特地吩咐下来,就在这里赐宴。也不必等到中午,用过赐宴后,就可以先回了。要是有什么大事,就等十天后……或者是上元节之后再说。陛下最近也想得个清闲。”

正说着,他摆摆手,李璋先行离开。

“这是?”李东阳问道。

陈宽惊讶道:“李阁老,这还用问吗?各皇陵是要祭拜的,陛下今日起得晚了一些,特地让人拿了旨意,给各家送去,京营的人协同祭拜皇陵等事。另外还有旨意下来,朝中人各休息十日,而朝议等到上元节之后再行恢复。也就是说,十五天之内,陛下基本是不会过问朝中事项的。”

刘健道:“什么事都不办吗?”

“也不是。”陈宽笑道,“像谢阁老的案子,陛下已经批了。”

“什么?”刘健紧张起来。

这还在为谢迁努力呢,结果白费了?

陈宽道:“实不相瞒,陛下体谅谢阁老为国之心,并不是有意要拖延和阻碍战事,但造成的影响很不好,这不……陛下赦免其死罪,也不必流放,只是以小吏发海边为官三年,就可以辞官归故里了。”

只是降职,甚至都不是发配。

至于是什么小吏,也无须计较,但三年之内不允许辞官。

三年之后,谢迁滚蛋……总之从现在开始,朝廷就应该没谢迁这个人了。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