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三百七十八章 倒张同盟

书名: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6

张周回京前日。

吏部衙门内,谢迁作为内阁特使,过来与即将卸任的吏部尚书屠滽商议当年在京官员的京察考核结果。

开始时所谈的还算正常,后面由屠滽从怀里拿出一张纸,递到了谢迁面前。

“这是?”谢迁没有贸然打开,他不知道屠滽给他这张纸有何用意,要提前问清楚。

屠滽道:“这是六部现任堂官,以及吏部及各衙门公廨内所谈论,年底之前所做更变的人选。因未有经过廷议,并不作数,其中不少也只是有备选的方案。于乔,你看看。”

谢迁皱眉,这才打开。

一张纸罗列了不少人,为首的是目前六部加都察院的堂官。

吏部尚书屠滽,左侍郎林瀚,右侍郎韩文。

礼部尚书徐琼,左侍郎傅瀚,右侍郎张升。

兵部尚书马文升,左侍郎张周,右侍郎熊翀。

刑部尚书白昂,左侍郎屠勋,右侍郎何鉴。

户部尚书周经,左侍郎许进,右侍郎李孟旸。

工部尚书徐贯,左侍郎曾鉴,右侍郎史琳。

都察院左都御史闵珪,右都御史佀钟。

谢迁道:“给我列这些看,有何意义?”

屠滽叹道:“外间议论,要更迭的六部尚书人选,才是正题。”

谢迁往后看,但见吏部尚书一览,外间猜测最多的,却是之前被徐琼挤压到南京当尚书,如今尚为南京兵部尚书的倪岳。

户部尚书则是佀钟。

工部尚书是曾鉴。

刑部尚书是闵珪。

兵部尚书仍旧是马文升。

礼部尚书是林瀚。

左都御史则是戴珊。

“哼。”谢迁轻蔑一笑,“如果朝中尚书之职可以如此安排的话,那还要廷议何用?为何六部尚书都变了,唯独兵部尚书未动?”

屠滽问道:“难道于乔你不觉得,只有马负图仍在兵部尚书任上,才能压得住那位吗?”

所谓的“那位”,自然说的就是张周。

这点谢迁也很清楚。

如果马文升退了,或者是调为吏部尚书之类的,那空出来的兵部尚书似乎只有让张周往上顶这一条途径,皇帝会议辽东平女真功劳,再给张周加官到尚书,而兵部本身就是张周为首新贵的“重灾区”。

“陛下不会同意的。”谢迁将眼前这份草拟好的名单,近乎是丢在桌上。

屠滽问道:“那是因为没有器重于张秉宽?还是说在某些地方,未能按照陛下的设想去安排?”

谢迁面色沉寂,半晌后才说道:“先说陛下对张秉宽的调用,非要以马负图来压着他?难道就不能选择别的途径,诸如将他调去南京?再或者,继续让他督抚于西北各处?这京师的官缺,并不是为他所准备的。”

“于乔,你再看看这个……”

屠滽听到谢迁的话,相当于是内阁对张周未来仕途的一种规划,这才把第二份东西拿出来。

谢迁这次没客气,直接打开,看完之后面色大变:“你们……”

赫然是一份联名参劾张周的奏疏。

言辞激烈,近乎是一份“倒张檄文”。

屠滽一脸坦然之色道:“老朽马上要离开这朝堂,也就无所顾虑,临走之前还能为朝廷做点事情,哪怕是发出一点声音,也算是尽到臣道了。”

谢迁着恼道:“别的时候不说,非要等今年,到今时今日,才要发出声音?你觉得陛下能听得进去?”

屠滽道:“换了过去这二年,所有人都在等阁部几位阁老带头,将张秉宽的崛起给压制住,一直到去年中,张秉宽考中进士之后,屡屡在外为官,而少有干涉朝中之事,对于朝中各官员来说,都是在等,可等到现在,内阁迟迟不出手,那也只能是下面的官员自行来发起了。”

“哼!”

谢迁很生气。

屠滽的话,分明是在怪责内阁铁三角对张周的压制力不够,让张周在朝中快速窜升,以至于超出了控制。

谢迁道:“所以现在朝中上下,是怕今年这批老人下去之后,新冒头的人无法阻挡张秉宽的权势滔天,想趁机将他压下去?”

“嗯。”屠滽倒也没隐藏,直接点头了,“如今我们这些老的,都没能压得住他,难道你指望名单中那些如今尚且不过是侍郎、都御史的,未来能对张秉宽的圣宠产生影响吗?张秉宽之危害,远大于李广,到如今却无人敢触碰,这才是大明朝的悲哀。”

“成功不了的……”谢迁一脸烦躁之色。

内阁之中,他谢迁本身就是抵抗张周的急先锋,但这两年经历下来,连他谢迁都觉得硬抗不是什么好计策。

但好像下面的人却并不这么认为。

屠滽道:“换了以往,或许成功的机会不大,但这次朝野上下近乎是众志成城,无论是六部五寺,以及翰林院、都察院等大大小小的衙门,近乎每个人都会在这份联名中署名。更何况……”

“你想说什么?”谢迁听出一些门道。

以往对抗不了张周,可能是文官的心不够齐,但这次好像是把所有能发动的人都给发动起来。

“还有都督府的人,以及……皇室宗藩各王公贵胄。”屠滽补充道。

谢迁脸上的肌肉横跳了几下,道:“都督府的人倒还好理解,尤其是英国公,他们知道张秉宽崛起对他们没什么好处,但宗藩……怎可能?”

屠滽笑道:“这就要怪张秉宽想对宗藩动手了!这消息,还是从宫里传出来的,可信度非常之高,加上宫里的帮衬,于乔你认为朝野上下眼中的佞臣,陛下就真的是为保一人而误了朝政?”

谢迁一时默然。

屠滽道:“陛下治国,要的是名正言顺,如果连宗藩和朝中所有大臣都认为,张秉宽靠方术进言,危害到大明社稷,陛下难道不顾大明国祚的安危?”

“你们这……简直是在逼宫啊。”谢迁恶狠狠说了一句。

屠滽叹道:“于乔,有些话我还没跟你说,难道你们阁部,就未曾想过,今年之后会以何人入阁?张秉宽到现在都还是侍读学士,陛下要让他入阁,将会很快将尔等取代下来。有他在的上听处,很快也会将内阁所取代,这就是你们几位阁臣想见到的?”

谢迁沉默不言。

屠滽道:“这件事,我没有跟希贤和宾之提,单先跟你说,是因为我知道,你一向对张秉宽有自己的看法。”

“你是想说,我锲而不舍,想将张秉宽给压下去,所以觉得我跟你们是一党吗?”谢迁有些生气质问道。

“难道你不想吗?”屠滽反问道。

谢迁一拍桌子道:“陛下用人,是有不周全的地方,过去数年,先有李广后有张周,二人都是靠近佞得宠,但张周与他人不同,他是进士出身,所行之事并未超脱文臣的范畴,为大明立下战功,如今他并未有任何过失,你们却想以众口一词的方式去逼迫陛下将他惩处,不怕遭来反噬?”

说到这里,谢迁突然好像意识到,屠滽一个马上要卸任吏部尚书的人,怎还会在意这些?

真就是自己要滚蛋了,就不在意别人的死活了。

“你就说,要联名的人,有多少是诚心实意?有多少是被裹挟?”谢迁喘着粗气,好似心中愤懑难平。

屠滽神色则显得很淡然,叹道:“这是最后的机会了啊,于乔。”

谢迁又不得不缄默。

他好似也明白,劝不动屠滽,也没法去劝止背后那群要将张周拉下马的文臣武勋,还有那些皇亲国戚。

屠滽道:“此事即便能成,也无法置他于死地。”

“哼!”谢迁轻哼一声,好似在说,你们还知道现在没理由杀张周呢?

但就怕到时候把事情闹大了,很多人要把张周归为奸佞逆党,污蔑个什么造反作乱的由头,就要逼着皇帝杀人。

“他如今身为国公,且还是以战功所得,让他调任地方为镇守,令陛下许诺十几二十年内不得将其调入京师,他以一年多的为官经历换取这些,也算是他的造化,不是吗?”屠滽显得很自信,好像这件事一定能成。

谢迁道:“如果陛下不同意呢?”

“事在人为。”屠滽大概的意思,就是要朝野上下死谏到底,“最后的机会了,张秉宽党羽已开始遍布于九边各处,他的人愈发得到陛下和将士的认同,连外夷都开始惧怕于他。难道于乔你们就想看着他,在三五年之内,用一场穷兵黩武的战事,坏了大明这几十年休养生息换来的安定?”

谢迁又想明白了。

屠滽和下面大臣此举,不但涉及到权力之争,还涉及到对未来大明文治还是武功之争。

显然朝中这些大臣,包括那些混吃等死的勋臣,也希望未来大明继续像今日这般去“守成”,去完成一个共襄盛举交口称赞的“弘治中兴”,却无视于北关各处的危机,以及大明立国一百多年来所遇到的草原崛起的状况。

等于说看着别人崛起,而自己选择当缩头乌龟。

还要把冒头的张周扼杀在摇篮之中。

连谢迁都有点看不上这群人了。

但他再一想,自己过去所作所为,好像也没比屠滽他们好到哪去。

“于乔啊,由你去跟希贤和宾之说,我觉得是最好的,这件事非要有你们三位的引领不可,否则众志成城上下一心,总是缺少点什么。”屠滽道。

谢迁赌气一般道:“由你牵头,不够吗?”

屠滽微笑着摇摇头。

谢迁道:“我就怕陛下执意不肯,再是张秉宽用策奇诡,到时被陛下抓住时机将宗藩文臣武勋做了分化,此事不成之后,不但朝中文臣要被大幅更迭,甚至有人会被流放,朝中格局甚至会因此而大变。”

屠滽笑着问道:“那就看是否要有你们三位阁臣牵头。下面的人,他们没什么可损失的,尤其是那些不倚靠于张秉宽的,他们未来前途暗淡,这步棋是非走不可!”

谢迁抬手道:“不必说了,先姑且当内阁不知晓此事,我回去后再做商议。”

……

……

谢迁心中巨浪翻涌。

不顾当天已经到日落时,急忙去刘健府上拜见,却被告知刘健正在会见从宫里的来客。

谢迁在刘府等了半晌之后,才把刘健给等出来。

“是司礼监的萧公公。”刘健面色阴沉道。

谢迁道:“他来……作何?”

刘健问道:“朝宗跟你说过什么?”

谢迁一听这话,便明白了,其实这件事屠滽并不是在“孤军奋战”。

以怎样的境地,能让屠滽在跳过内阁的情况下,去联络朝臣,甚至获得那么多宗藩、文臣和武勋的支持呢?

必然是暗中有人在协同。

而这个人,明显就是大明的“内相”,司礼监那三位了。

谢迁跟刘健坐下来,将屠滽所说的事情,大致一说。

刘健的脸色阴沉,似对谢迁的话一点都不觉得意外,最后由刘健接茬道:“现在只缺一个契机了。”

谢迁问道:“那你是之前就知晓,还是刚得知?”

刘健觉得自己在被谢迁怀疑,望过去道:“是刚知晓细节,之前隐约有所察觉,但料想陛下不可能毫无防备。只是现在联络的人愈发增多,甚至连宗室之人也牵扯其中,情况将会有所不同。”

“非要到这般田地吗?”谢迁显得很不甘愿。

刘健道:“于乔,你不是最看不上张秉宽吗?”

“那是……”谢迁脸色一急,想为自己辩解什么,却又很着恼道,“我平时与他争,是想让他归于正道,你见过有谁明面上与人相争,是想将其置于死地的?”

刘健笑道:“自古这种事还少了吗?”

谢迁一甩头道:“可我不是那种人。”

“呵呵。”刘健又在笑。

大明以往跟张周在朝堂上拌嘴最多,甚至连朝臣都觉得是跟张周为死敌的谢迁,在这时候却好似在力保张周,这就让刘健觉得挺有趣的。

刘健笑道:“于乔,你用心诚恳,对后辈的提携很多,只是你这个人话太多,容易招人反感,你心中对张秉宽无恶意,你觉得张秉宽对你可有好态度?他是否将你当成一山不容二虎的死敌呢?”

谢迁不答。

跟张周接触少,他对张周的性格品性也不太了解。

谁知道张周是不是个小肚鸡肠的人?

要去想一个靠跟皇帝结交而起家的近佞,却还是个宽容大度的谦谦君子……谢迁琢磨了一下,这似乎对张周的要求也有点过分。

刘健道:“以萧公公所言,过去两年大明朝各地的天灾人祸不断,以灾情言事,是陛下宠信奸佞所为。而李广已作古,如今对朝堂影响最大的人,是何人呢?”

谢迁摇摇头:“灾异之说,未免牵强。”

“但陛下信啊。”刘健回得很直接。

怕不是忘了张秉宽是怎么起家的吧?

他不就是靠那些灾异的事,获得皇帝的绝对信任?

现在就让他自己尝尝被灾异反噬的结果。

谢迁问道:“所以你口中的契机,是要再等一场大的灾祸?是有人在宫里放火?还是在等一场民间的疫病?再或是等入秋之前江淮等处的水灾、旱情?”

“于乔,你冷静一下。”刘健都觉得,谢迁今天的反应是有点过激了。

谢迁有点不想跟刘健正面对话的意思。

他将头别到旁处,甚至不与刘健对视。

刘健道:“如今朝野上下皆都要与张秉宽势不两立,难道在这时候,你让内阁置身事外吗?”

谢迁摇摇头,他明白,这事内阁就算是被裹挟,也要参与其中。

这才能体现内阁的领导作用。

“哪怕你真觉得,张秉宽是可造之才,那也应当给他一些教训和历练,如今两年时间,他就已是大明国公,甚至还要身兼翰林院、六部差事,有问鼎六部部堂的资格,如此的顺利,难道就不怕他将来对大明造成威胁?”

刘健也算是开诚布公了。

咱先别去计较那些人在干大事的时候有没有带我们,或者是去追究张秉宽是否真的做错事。

就说这么个人……考中进士还不到一年半的时间,就已经这么牛逼了。

这对一个年轻后生来说是好事?

就算他能耐再大,皇帝再信任,我们也各种服气他的本事,难道不怕将来发生什么“黄袍加身”的事情?

“陛下用张秉宽,到了执意而不听他人意见的地步,无论是对大明,还是对陛下,对朝野,甚至是对张秉宽,这都不是善事,这才是朝野上下万众一心的原因。”

刘健算是在为朝野中人的联名参劾做解释和铺垫了。

谢迁冷冷问道:“若是张秉宽反攻,且被他得手呢?”

刘健道:“那他以后也不可能再得到陛下的完全信任。为他一己之私,与满朝宗藩文武作对,如此之人难道还想得到陛下的宠信?陛下难道就不会对他心生防备?”

谢迁闻言皱眉。

“于乔,你想想也就明白了,无论成败与否,都是对陛下的警醒,哪怕陛下一时没想明白,觉得是我等负了朝廷,但时间会解释一切,陛下会明白我等的苦心。”

刘健道,“此事的机会也只有一次,谁又知晓陛下心目中,给张秉宽此番回朝,是安排的如何差事?”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