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一百六十八章 议定军功

书名: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6

张周一早就起来,本来皇帝也打算带张周去午门溜一圈,算是把张周正式介绍给文武大臣认识。

被张周婉拒。

张周的理由很简单,自己还没考中进士,也没正式通过举贡的遴选,不是朝官,不能破坏规矩。

这是为日后能位列朝班做准备,现在就不去做僭越的事了。

朱祐樘见张周态度坚决,也就没勉强。

午门朝议。

当天并无人出来提及涉及鬻题之事。

在会试结束第一天,内帘的阅卷还没正式开始的情况下,就算外间有对程敏政的诸多非议,也不会马上发作。

历史上华昶参劾程敏政、徐经和唐寅涉及鬻题,也是在二月下旬临近放榜时,那时外间的传闻已是沸沸扬扬。

当天的议题主要是军功犒赏。

对于其余有功之臣的论功行赏,基本没什么大问题,主要难题在于三点。

一是论定王越,到底是晋升威宁伯,还是威宁侯。

二是此战中立功的“主力”,成国公次子朱凤到底有没有资格得爵。

第三点,就是涉及到是否要给平江伯陈锐治罪的问题。

先从最简单的议题,也就是陈锐的问题开始。

“……陛下,平江伯此战中虽有懈怠之罪,却并未玩忽军令,军中号令皆都出自王威宁一人,其有心不令平江伯等兵官抢夺军功,并以此来令鞑靼所部疏于防备,战略得当,若事后追究其责,当以发号施令者一并论处!”

礼部左侍郎张升出来据理力争,表明皇帝不能罚陈锐。

陈锐跑得是快了一点,但问题是王越让他跑的,而且因为他跑的快,还让火筛以为明朝兵马真的不堪一击,才放松警惕。

这都是战略。

在战略达到目的的情况下,现在就去治陈锐的罪,那意思是以后鼓励西北的将领得军令而不执行?

朱祐樘听了也觉得有几分道理,点头道:“就算平江伯功过可抵,但其目前也不适合留在西北,偏关总兵官朕已让保国公前去接任,至于李鄌和陈勋二人,则继续带兵协同防备,陈锐也不必留在宣府兵官任上,可回调京师。”

皇帝看起来没有打算对陈锐继续追究。

赢了,大家都好说,你陈锐也可以定个“功过相抵”,但你回到京城后短时间内也别想得到器重了。

兵部右侍郎王宗彝道:“王越人在偏关,而三边等处仍需要有勋臣驻防,如此用人之际,何不将平江伯调往延绥等处?如此也能做到震慑草原的作用!”

兵部那边是不主张把陈锐调回来的。

别的不说,现在西北的勋臣中,陈锐看起来无能,但其实比陈锐更能打的……还没有。

王越再牛逼,他也只能驻防一地,其余的地方总需要有人守着,难道九边各处全靠他王威宁一个人?他忙得过来吗?

而且王越的确年老了,也不适合在西北留太久,最多是等到西北战事彻底平息之后,就要调回京城了。

现在踩陈锐,其实不值当,因为令陈锐声名扫地可不是什么良善之举,回头王越挂了,到时西北再要用人,调陈锐去……陈锐有今天的恶名,还怎么号令三军?

“三边。”

朱祐樘显然不太想听这个提议,他琢磨了一下,问道,“勋臣中就无他人可用了吗?”

这问题其实问得很不值当。

马文升走出来道:“陛下,西北勋臣不在少数,平江伯在与火筛对抗中并未占优势,但在与鞑靼小王子等部的拉锯中,也未落下风!”

这话其实透露出一些事情,就是王宗彝出来为陈锐说话,其实是兵部统一的意见,而不是王宗彝的个人意见。

马文升的意思,陈锐在跟火筛、达延汗两家对抗中,算是一负一平,听起来不怎样,但其实算是很不错的,能找个人把达延汗给拉扯住,可不是容易的事。

朱祐樘点头。

他也听明白,马文升如此回答他,其实就是告诉他。

西北的确没他人可用。

“如果朕调成国公去延绥的话,诸位卿家认为是否可行呢?”朱祐樘提出个听起来很离奇的提议。

在场的大臣都被皇帝跳跃的思维给镇住。

一时间没人出来评价。

成国公朱辅?这货会打仗?不过也没关系了,反正保国公也是那么回事!关键时候皇帝没想到别人,非要提朱辅,是不是皇帝觉得成国公这一脉是福星,儿立功,老子也该上战场锻炼锻炼?

朱祐樘道:“陈锐回调京师之事,暂且不变。至于再派谁去延绥等处,内廷再议。朝议之后,内阁两位阁老,还有兵部尚书,再召英国公前去。”

这意思是,大会结束之后,还有小会。

商议的就不是陈锐该去该留的问题,而是商议一下谁去接掌陈锐手上的部分兵权,再将其调去延绥、宁夏等处防备鞑靼小王子。

……

……

第一个议题,就此告一段落。

紧接着就是朱凤封爵的问题。

这件事,朝臣的意见基本是统一的……没门!

你朱凤做哪门子春秋大梦?年纪轻轻去一趟西北,就亲手杀了一个鞑子,说是伱所部取得的军功,还不如说是你捡的便宜,如果这都能赐爵,那大明的爵位也太不值钱,是个人就能去混爵了。

这次由户部左侍郎许进出来反对:“陛下,朱凤所得之军功,乃总体战略所得,若以起个人功勋定爵,那西北应得爵者不在少数。功勋不得冒领。”

许进其实想说的是,军功不能重复计算。

这次的战功是不小,但具体数字其实还没核算清楚,朝廷派去西北的人才刚出发没两天,到偏头关还需要一些时日,至于偏头关周边的监察御史也都还没发会具体的调查报告。

朱凤充其量只是个参将,甚至连参将都不是,只能算是个游击,官职在总兵官、副总兵之下,其实在这种时候,不论主帅王越的功劳,先论边缘将领的,那就有点不合适。

大臣们也想说。

别以为我们不知道朱凤是靠攀关系才随军的。

其实其没什么大本事。

如果这种人都能得爵,以后靠他独当一面的时候怎么办?

朱祐樘道:“朱凤是成国公之子,本就是功勋之后,其在为公主献药治病时,便留下忠义之名,此番西北更是独当一面领兵进城毫不畏惧。就算他年轻,以往无所作为,朕要颁赏于他,也是出自他的忠君体国,出自他的实战功勋,而非瞻循,说他是冒功怕也有失公允。”

听许进的话,把朱凤说成是不学无术的小人物,朱祐樘自己都听不下去了。

他的性格是……

护短。

当然要不是因为张周,朱祐樘再怎么护短,也护不到朱凤身上。

可现在朱凤就成了皇帝眼中的“自己人”,朕就是要提拔他,你们能怎么着?

在场大臣很头疼。

刘健走出来说话道:“以朱凤出身,还有其所得之军功,拟定进爵,也并非不可!”

这话说出来,令现场很多人侧目。

你刘老头叛变了吗?居然顺着皇帝的意思说话?

其实刘健也不过是出来说了一句“公道话”,别人看不出来,难道刘健看不出来,其实很多军功本来王越能自己领,是主动让给朱凤的?

从刘健的角度来说,王越是否封侯这件事才更要命,如果把王越的部分军功分出来,分到别人身上,有什么不可呢?

而且从某种角度来说,朱凤是成国公家的二公子,而朱凤的大哥又没儿子,不定以后成国公这爵位就传给朱凤了,人家武勋得爵又没坏了原则,干嘛要强行去反对,还去惹恼皇帝搞那么多君臣不和?

朱祐樘听了刘健的话,登时面露欣然之色,他道:“刘阁老,你还有何想法,直说。”

其实朱祐樘也知道,刘健肯顺着他的意思说话,必然是有先决条件的。

这么多年君臣相处,套路他也熟悉了。

刘健道:“若以朱凤进为伯,那偏关之功勋,当分而论赏,王越之功劳也当另算。”

“呵呵。”

朱祐樘笑了笑。

果然是藏着后招呢。

另算?

一个是主帅,一个是手下的将领,难道是把整个军功一块一块分割开,一个一个算完了,剩下没人认领的再给王越?

你们文官为了限制王威宁,还真是无所不用其极。

“朱凤进爵的事,先暂缓议,先说王威宁的吧。”朱祐樘主动将话题岔开。

第一个议题,有关陈锐的,皇帝算是“大获全胜”。

但随即在第二个议题,也就是朱凤得爵的问题上,文臣给皇帝使绊,皇帝听出来,然后就先转入第三个话题。

把王越的功劳先给定完了,再说朱凤的事。

当然还有个隐藏话题……涉及到张周的,这个可能就不在朝堂上说,可以拿到内廷会议上再讲,毕竟连张周自己都没苛求一定要以此军功来获得什么。

……

……

第三个话题随即开始。

涉及到王越军功的部分,现场近乎所有文官都想出来插几句。

朱祐樘也不让在场的人发表什么意见了,他直接以个人意见为先:“朕让礼部参考过过去近百年,各次涉及到北关、九边等处的战事,也涉及到屡次出兵蒙古,所得的结论,王威宁的功劳,非但已达到赐侯爵的地步,甚至可为国公。”

皇帝先把前提条件说清楚了。

不算开国,也不算靖难。

这两次大的战役,所获得军功的人近乎占了大明勋贵的九成以上,他们的功劳也不是从外夷身上获得的。

可能也有部分人尤其是永乐年间得爵的,既参与到了靖难,也参与到期间的北伐等事。

这个都姑且不论。

就说以跟蒙古草原这些鞑子交战所立军功,得爵的先例,给王越一个“威宁侯”,并不为过。

单以第一位以文官得爵的靖远伯王骥为例,不算他最后一次西南平乱,就算他三次征讨麓川,单以西北之战的功劳,他是远不及王越偏关这一战的。

而且王越还有成化年间几次著名的战役打底。

谢迁出面力争道:“陛下,王威宁功劳虽大,巧在天时地利,巧在用兵之神,却令我大明边关受损,修复靡费甚巨,若以此为功勋彰显,得高爵定先例,那日后必定会有人仿效,难免遗后患!”

以谢迁的意思。

就算我们知道他的功劳大,但也不能太张扬,还他个威宁伯的爵位就行了。

你非要给他的威宁侯,会让以后边疆的督抚、将领等觉得,想得爵就要玩大的,玩大的就要铤而走险,仿效王威宁把偏头关给炸了,或进行类似之事,这才能取得不世之奇功。

那给王越赐侯爵,就不是在彰显功勋,而是在立坏榜样。

此话一出。

在场的大臣纷纷投以“你谢于乔牛逼”的眼神。

别看你平时插科打诨没个正形,但于李东阳不在的情况下,还要你谢于乔出来挑大梁。

谢迁的话音落,朱祐樘到底还是先沉默了一阵。

之前朱祐樘也只觉得文官是在无理由限制王越,但听了谢迁的话,他倒也觉得没毛病。

王越是很牛逼,但炸偏头关这一条……是不可接受的!

连他这个当皇帝的,先前还在朝堂上批评他这种行为,如果单以立榜样这一条来说,人家谢迁说得也没错,谁让你王越玩得太大,以后朝廷还要拿出至少十万两,还有至少几万名役夫来完成修筑?

在修筑的过程中,如果鞑子再趁虚来犯,这罪过谁来当?

但皇帝再一想,炸也有炸的好处,以后鞑靼人知道明朝有了这大杀器,再想炸,人家也不会给机会了。

王威宁就是有这本事,你们不服也不行。

朱祐樘道:“若单以偏关城塞毁坏之事,来论王越的过错,那朕便觉得是有些苛刻了。若是诸位卿家站在西北将士的立场上,得知朕有功而不能明赏罚,却以无妄之事来论过错,如何能振奋军心?以后边将再有征伐之事,是否也要瞻前顾后,以影响用兵之举?”

皇帝等于是在用谢迁的理论来驳斥谢迁。

你说王越会立个不好的榜样,让以后边关官将乱来。

那朕就反驳,说如果你不好好赏王越,那以后西北的军将都吓得不敢乱来……

那到底是乱来,取得捷报好呢?

还是不敢乱来,以至于束手束脚导致败北好呢?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