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三百二十八章 神仙也有看走眼的时候

书名: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6

朝议之后,皇帝也不召见什么上听处的成员,只把张周叫去了乾清宫。

甚至在张周到乾清宫后,连司礼监的太监也都被屏退,干脆就是君臣二人的单独交谈。

“秉宽,朕所担心的,是辽东无大将可用,单以你举荐的陆完来说,他到辽东这段时间,所表现出来的能力尚可,但要是指望总兵官……或还不如用一些根深辽东日久的老将。”

朱祐樘明显是对张鹤龄不放心。

张周道:“陛下,此战用兵等事,不如交由辽东巡抚陆完去调度,陛下不必为此而过分担忧。”

连张周都感觉到,皇帝大概是“运筹帷幄决战千里之外”上瘾了,什么事都想由他和他的秉宽来决定,各边镇将士找准执行便可。

却忽略了,无论大的战略再怎么牛逼,关键还是要看前线将帅的临场发挥。

“唉!秉宽,是朕想太多了吗?”朱祐樘满面红润之色道,“突然之间北方又要打仗,朕不知怎的,这心情就格外的激动,这是以前从不曾体会过的。身为君王,朕一向以为,只要安心做好分内之事便可,未曾想也有这般波澜壮阔时……陆完,应该能行吧?”

张周笑道:“陛下,用兵事还是多交给边陲督抚和将帅,陛下放宽心,看他们自行去表现便可。”

“好,好。”

朱祐樘大概心已经不安分了。

从一个守成无进取,只讲仁义和礼数的君王,变成了开疆拓土的君王,这种心理上的转变就让他受不了。

以前就是个面瓜,现在要当铁血硬汉……心理上也需要适应过程。

……

……

张周去给朱厚照授课去了。

萧敬回来时,见皇帝一直对着辽东各处的上奏,尤其是提到陆完和张鹤龄的上奏,怔怔不语时。

他试探着说道:“陛下,先前奴婢去内阁时,见过刘阁老和李阁老,他们二人对于接下来辽东一战,有些看法。”

刘健和李东阳缺乏跟皇帝直接沟通的渠道,朝堂上皇帝的态度又太过于坚决,只能借助萧敬作为私下递话的通道。

“他们说什么?”在朝堂之下,朱祐樘的态度也果然平和了很多。

萧敬道:“是李阁老提出的,也该防备,鞑靼于宁夏用兵,也有在辽东诱我大明之军出击之可能,这……可能是鞑靼小王子设下的圈套。”

“哦?”朱祐樘皱眉。

本来皇帝为了辽东主动出兵的事,都已开始心神不定了,萧敬所带来内阁的进言,近乎就是火上浇油。

萧敬赶紧道:“陛下,奴婢对此并没什么看法,李阁老之意,鞑靼于辽东以北用兵之后,马上又从宁夏出兵,此举过于刻意,或是鞑靼小王子的主力并未到宁夏,而就在埋伏等大明的兵马出关……以奴婢看来,若是有张先生这般的能人带兵出塞,鞑靼人或会不战而退,但若是只派名不见经传的陆完……”

朱祐樘眯眼道:“你还说自己没看法?”

“是……是奴婢失言。”萧敬在关键时候,体现出了对内阁意见的力挺。

到底掌握朝廷舆论话语权,甚至是掌握史书记录权限的人,是正统的文臣,张周功劳再大,只要文臣那边不承认,一切都白搭。

朱祐樘道:“用兵要有理由,不是光说几句,可能是陷阱,就把出兵的事暂缓。莫非那个巴图蒙克人还在辽东以北,大明就永远不出兵了?之前朵颜三卫与巴图蒙克交兵时,朝中出兵的议论,也只是随便说说?”

萧敬道:“陛下所言极是。奴婢只是想说,对于鞑靼人的诡诈,不得不防。”

“好了,退下吧。”朱祐樘道,“这两日,上听处就派人到宫里来轮值,有关出兵的动向,无论多晚,也无论朕在何处下榻,都要及时传过来。朕要亲自调遣,所有信息必当事无巨细禀告于朕。”

萧敬心说,这是咋回事?还要亲自调遣?不是说好了交给张秉宽就行了?

朱祐樘起身道:“之前派兵出击威宁海,也只是小试牛刀,眼下这一战,才是能打出大明威风的一战。只可惜秉宽、知节他们都不在辽东,不过既然秉宽相信那个陆完,朕也只能无条件相信他了!”

……

……

“陆完?行吗?陛下对他如此倚重,他可是没有领兵经验,就算能力再强,下面的人能服?”

司礼监值房内,韦彬对张周用陆完的事,仍旧耿耿于怀。

他看似是跟张周讲和了,但那么大的蛋糕说拱手让人就让人,他心里怎能甘心?

萧敬看了看一旁不做声的陈宽,这两天戴义因为生病,已基本内退,戴义是否能回来还另当别论。

萧敬知道,以后自己很可能就是司礼监掌印太监,加上他目前是首席秉笔太监,说话份量比之前重了很多。

他道:“陛下就信张先生,我等还能怎么说?除了支持之外,还能有旁的心思?”

他一边在暗地里帮李东阳等人给皇帝递话,一边却显得自己很支持张周的样子。

韦彬试探着问道:“敢问一句,若是陆完用兵不顺,陛下该如何处置他?就算是神仙,也会有看走眼的时候吧?”

“呵呵。”萧敬笑道,“那还不是要的那个陆完兵败之后再说?”

韦彬道:“那我等到底应该是期望陆完跟王德华和王伯安一样,于辽东有建树内,还是希望他平平无奇?”

这就涉及到一个立场问题。

希望他好,自然就暗中相助,而韦彬在辽东影响力还是很大的。

无论是帮,还是暗中使绊,他都能出力。

萧敬感慨着说道:“有时候,咱家也在想,这朝野上下全凭一人,靠天机运筹之事,令大明边地安稳,也并非全都是好事。陛下只听一人而不听朝野其余之人,这是有权臣乱国的迹象。”

“萧公公,慎言啊。”一直不做声的陈宽提醒道。

萧敬道:“咱这些人,身为陛下身边附庸,陛下好就是咱好,如果只为了迎合而不知良药苦口的道理,就算下了地府,有何面目面对大明的诸位先皇?”

陈宽无奈道:“话虽如此,但到目前为止,张先生所为之事,都是利国利民的。”

“可人心会变啊。”萧敬道,“谁知他以后会不会谋求私利呢?当然,这些话也没法拿到明面上去说,你们可明白?”

说话之间还给韦彬打个眼色。

大概的意思是,你想暗中去给陆完找点麻烦,我也不反对,但咱不能把话说在明面上,免得回头咱三个人中出现了反水之人。

反正你做什么事,我支持你便是。

韦彬吸口气道:“若说这新任的督抚和总兵等人,刚到镇所,一切都还没适应,直接要出兵,难免会出现诸多的波折,也会有将帅不和的情况出现。这都是人之常情。”

萧敬一听就明白了,韦彬这也是明白了他的意思。

不能让陆完这次在辽东出兵太顺,如果张周随便举荐个人,都能在战略上取得极大的胜利,那还要朝中大臣干嘛?还要他们司礼监这几位“内相”干嘛?朝廷全看张周一人表演就行了呗?

现在也不是直接给张周使绊。

哪怕陆完真的用兵不顺,皇帝把陆完撤换了,对张周的影响也不会太大,最多是让人觉得张周的眼光不是每次都那么准确。

陈宽道:“某些事,就怕不会尽如二位所料,这分寸,可很难把控。”

就差说,你们俩这是在玩火。

辽东出兵是皇帝的意思,相助陆完取胜,这是我们这些人分内之事,你们居然还想给陆完找麻烦?若只是陆完出兵不顺,倒也还好说。

万一真遭遇什么大败,甚至大明出兵连被打残的朵颜三卫都没收拾,反被他们收拾了,那影响的可就是大明整个边地的战局了。

“呵呵。”萧敬笑了笑。

他似乎觉得陈宽很天真。

连那些顶级的文臣,口口声声为朝廷为大义,多数时候也是重私利大过重家国,现在你却让我们这些没根的太监,去讲什么大义?

萧敬在行事风格上,更接近于腹黑的文臣,在有利可图时自然会跟张周走得很近,极尽巴结之能事。

可一旦让他自己上位掌权,并让他感受到张周主张成立上听处,就是有针对他这个未来司礼监掌印太监的动向,那他也必然会反向出手。

……

……

“这场仗,你总不能靠张永吧?”

张周马上要迎亲了。

在张周的新宅,也就是李广留下的京师大宅内,张周接待了当日休沐的林瀚,老少二人坐下来之后,林瀚自然也就提到了辽东可能会发生的战事。

林瀚虽然不是上听处成员,作为吏部左侍郎也无分担兵部事务的压力,但他是个老旧的学术派学究,喜欢教导人,喜欢用他的方式去改变别人的想法。

林瀚在朝上听到了张周有关出兵的提议,自然感觉到张周的计划漏洞百出。

首先在于,陆完和张鹤龄这两个新任的最高文职和军事长官,难当大用。

张周道:“林侍郎,你知道辽东现在能调出的新式火炮,大概有多少门吗?”

“这……”林瀚当然不知道。

张周自问自答道:“六百门。”

“挺多。”林瀚参与过演炮等事,见识过火炮的威力,自然觉得六百门火炮,从数量到力量上,都还可以。

张周笑着问道:“那若林侍郎你是鞑靼小王子,知道大明出兵的是王琼或是王守仁,带了六百门火炮,还有两三万精兵,你会正面开战吗?”

“这……”林瀚又犹豫了,随即他摇头,“多半会避一避吧?”

“我也觉得是啊,其实我也在想,以后大明炮多了,炮弹和火铳近乎配备全军,要出塞跟鞑靼人正面决战,只怕鞑靼人不会给这种机会,他们肯定会利用草原的纵深,跟大明躲着,直到大明人困马乏退兵时,再借机骚扰,甚至从始至终都不露面。”

张周态度还算是轻松。

林瀚道:“所以说,你才会找几个看上去无能的人,去带兵?”

“是啊。”张周一点都没遮掩。

这就让林瀚很无语了,他一拍桌子道:“你明着是去打朵颜三卫,甚至是兵马深入草原的,却不顾大明边镇将士的性命,用无能的将帅前去带兵,你……你……”

老学究要教训人,却突然不知该说点什么好。

要骂得狠了,这是自己未来的女婿,以后还处不处了?万一这女婿以后不让自己见女儿……岂不是因言而给自己找麻烦?

至于骂轻了,他又觉得违背了自己身为儒臣的操守。

张周笑着给林瀚倒杯茶道:“林侍郎消消气,谁说陆完就是无能之帅?又谁知道寿宁侯是无能之将呢?”

“就他们?一个从未当过督抚,从未带兵上阵,一个则……唉!”

提到张鹤龄,林瀚都不知该怎么形容。

就张鹤龄那货,还好意思上战场?去战场上不帮倒忙都是好的。

张周道:“那林侍郎知道,如今三边可调遣的新炮数量,有多少吗?”

林瀚不耐烦道:“辽东都有六百门,三边总该有两千门以上了吧?”

张周笑着摇摇头道:“连二百门都不到。”

“什么?”林瀚忽地站起身来,一脸不可思议。

大明的防备重点在三边,却是三边新炮寥寥无几,而辽东在林瀚看来只是微不足道之地,都是一群无能的部族在那闹腾,却布置六百门炮?

张周道:“这么说吧,从我接手九边防务开始,我的防备重点,一直都没有放在三边。三边之地看似也受我节制,秦制台对我也算是客气,但他行为古旧,并不接受我的一些新想法,他并不主张大明主动出兵,更多是想屯田安民,并修筑城塞堡垒。”

林瀚坐下来,把头别向一边:“秦世缨就是这么个人,你改不了。”

“嗯。”张周感同身受道,“既然我改不了,以后出兵等事,你怎么能指望我从三边发起呢?我让秦制台发兵草原,他会听我的吗?”

林瀚道:“你可以跟陛下提。”

张周再摇头:“陛下不可能把九边防务全交给我一个人之身,秦纮人在三边,能稳定军心,令鞑靼人不敢贸然深入,这都是有效的,他在治军安民上的能力,也远在我之上……他要屯田安民修筑堡垒,本身也并不错。”

林瀚这才意识到,张周看起来武断,但其实思虑非常之深。

“反观辽东,豺狼遍地,除了朝鲜、各部女真之外,还有朵颜三卫等草原部族,而辽东又曾经历过宁远一战,将士心中对新式火器的接受度更高。再加上如今朵颜三卫被鞑靼小王子给打残,令我大明有了出兵的机会,此时不从辽东出兵,从何处?”

张周说出他的理由。

林瀚问道:“这些话,你跟陛下提过吗?”

张周道:“有的提过,有的还是要等有战果之后再说。不然我怕陛下也不太愿意接受。”

“唉!”

林瀚叹口气。

从他眼前的反应,让张周意识到,林瀚看起来很古板,但其实思想还是很开明的。

当林瀚觉得自己没道理的时候,他也会低头,不像朝中那些耿直的谏臣一样,明明自己都毫无根据,只守着所谓的传统理念,还在朝堂上死犟。

张周笑道:“那林侍郎你看,如果大明推着六百门开花炮,一万多发炮弹出去,另外还有一千门以上经过改装的旧炮,以及五万发以上的普通炮弹,加上一万支左右的火铳,已经被打残的朵颜三卫,是否有望风而降的可能?”

“嗯。”

林瀚点头。

听着就挺恐怖的。

张周笑道:“所以说,关键不在于兵马有多少,也不在于谁领兵,而在于炮多不多,炮弹够不够。至于统兵之人,只要能力差不多,出兵时不要遭遇到太多的阻碍,那大事便可成。非要用所谓能振奋军心的‘名将’,结果我看也没好到哪去。因为我跟朱知节相交下来,也没觉得他有什么能耐。”

张周如此轻松的表达,深入浅出跟林瀚表达了最关键的思想。

以后大明要在草原建功立业,不在于培养名将,而在于多铸造火炮和炮弹,还有火铳。

有了这个,哪怕就是个最普通的将领,也能带大明取得大胜。

反而那些名气什么的,会成为战场上额外的负担,不会起什么正面效果。

……

……

“用张家老大?”

清宁宫内。

周太后从自己孙子口中得知,辽东用兵打算用到张鹤龄当总兵官,差点一口气不顺背过去。

还真是……剑走偏锋。

朱祐樘道:“孙儿也不知现在鹤龄的能力提醒到如何,但既是跟秉宽去了一趟西北,料想应该也会有进步。”

周太后一脸不悦道:“进步再大,他也没资格领兵!如果只是让他挂名总兵官,镇守一隅,那也就罢了,居然让他……带兵出征?皇帝啊,大明的江山基业为重啊。”

朱祐樘摇摇头道:“其实孙儿也在想,或是有所不妥,但秉宽举荐过那么多人,料想应该也不会看走眼。他想用鹤龄,自然有用他的理由吧。”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