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一百二十六章 恳谈

书名: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6

朝议。

这天皇帝对先前留中不发,有关参劾王越的奏疏,终于做了一次正面回复。

结果是王越被“夺职闲住”。

朝堂上的王越没有太激烈的反应,因为他知道,这不过是对外的幌子,他马上要领命前去西北,兵部和都督府,乃至于三边各处的勋爵,都会配合他。

只隐瞒了朝中文官。

朝议结束之后,众大臣刚走出午门。

谢迁道:“先前陛下有言在先,不会对王威宁彻查,怎今日却一反常态?”

最能把握皇帝心思的文臣,自然就是内阁这三人。

他们平时跟皇帝接触最多,也近乎是看着朱祐樘长大的,从朱祐樘为太子时,他们就开始研究这位看似怯懦储君的性格。

李东阳摇摇头:“应不会只是夺职这么简单。若西北还有战事,陛下必定还会器重他的。”

因为现在消息获取上并不对等,李东阳没法从眼前所得知的情况分析出皇帝的用意,只觉得皇帝不肯让王越离开京城,让其在京城闲住,多是想随时调用。

……

……

乾清宫内。

朱祐樘派人去将张周叫来,等把人叫到之后,连戴义、萧敬等人都没被允许留下,只留张周一人。

他要跟张周单独恳谈。

戴义等人自然心中都有些吃味,哪怕先前皇帝召见张周,给张周信任,但交谈时也没说要把他们赶出去,今天看起来皇帝只是想找个人聊聊,连他们这些太监都被当外人了。

“陛下……”

“坐!”

朱祐樘也从案桌后走出来,到张周面前的椅子上一屁股坐下。

张周看朱祐樘的样子,觉得皇帝今天很感性。

“朕今日在朝上,已让王威宁闲住,回头便会让英国公传话,朕会赐见平江伯陈锐、襄城伯李鄌、武平伯陈勋三人,协同他西北一战,他这两日就会动身了……”

朱祐樘先跟张周说了有关军事上的安排。

因为张周是整件事的策划者,说明只在小范围内传播此消息,免得被鞑靼人探知。

所以连文臣都不知晓。

因王越去西北是秘密进行,西北军将若贸然见到王越,或还会觉得王越要造反,这就需要都督府配合。

平江伯、襄城伯、武平伯这三家都不是普通外戚勋贵出身,而是能打硬仗的武勋。

“另外,朕还打算派一名内官前去督军,你认为谁合适?”

朱祐樘很认真问询,让谁去当这个监军太监。

张周道:“臣岂有资格提议?”

“你可以的。”朱祐樘道,“若只是找西北镇守太监,朕还有些不放心……”

言下之意,他只想找宫里值得信任的太监,那些平时跟他不接触的镇守太监,虽然比宫里的更懂兵,也更懂西北官场的应酬,但以朱祐樘对陌生人的抵触,很难产生信任。

张周试着问道:“那不知张永张公公如何?”

“哦?张永?”

朱祐樘很奇怪,张周会提到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张永。

张周道:“臣只是以自己的想法做建议。”

朱祐樘笑道:“朕还以为你会举荐萧敬他们,伱说张永,说起来他好像还真懂一些。朕同意了。”

张周想了想,这算是给自己找事吗?张永以后在军事上是有一定建树,但始终也只是个中官,说他多懂行军打仗也未必。

而且张永从正德时期开始,先为八虎,后跟钱宁江彬为虎作伥。

也不是什么正面角色。

“唉!秉宽啊,这次找你来,其实朕主要是想跟你谈谈太子的事,你不知道,他手里有一份你画的西北的地图志……”

朱祐樘便好像倒苦水一样,把自己管教太子不易的事,跟张周说了。

这些话,显然他从未对他人提过。

大概这也是他将戴义等人屏退的原因,似乎他只有在张周面前,才肯把这些话说出来,算是一种分享。

张周听了皇帝的话,大概皇帝对太子不顾学业,却对军事很热衷的事,挺担心的。

“大明以文立国,马背上的事都有些久远了。”朱祐樘道,“连先皇过世之前,也跟朕说,以后不可穷兵黩武。”

张周心想,成化帝还跟你说过这个?

看来当皇帝的也明白,把武将地位提高了,就会出现隋唐那样各地镇守轮番造反的情况,只有把武夫的军权压下去,让文官来治国,才能大抵保证皇权的安稳。

但以文立国,就会出现军备荒驰的情况。

张周道:“陛下,太子对于军政方面有兴趣,也有一定的天分,臣看来不应该一味去阻止。让他学一些,并无错。”

朱祐樘点点头。

张周没有一味迎合他,而是提出不同的看法,这就让君臣的对话,多了一些商议的味道。

有了对等,这种谈话才能进行下去。

不然朱祐樘跟太监说,还是跟大臣说,再或是跟他张周说,还有何区别?

太监和文官那边,是绝对不会允许太子去学什么兵法韬略,搞什么以武立国的。

“你认为,应该鼓励他吗?”朱祐樘认真问道。

张周道:“并非鼓励,而是稍加指点,臣先前给太子图志,便是想让他了解大明的山川河流,让他明白九边防备之重。在臣看来,若身为储君,只习得四书五经,在辅佐治国上难免会有所偏颇,还是应当博闻强识。民间讲,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太子不能行天下,但也应有行天下的心境。”

“好!”朱祐樘满意点头,似还对此很推崇,“人不能行天下,但要有行天下之心,朕觉得,只有你才是真正为太子为大明。”

张周赶紧行礼:“陛下言重了,臣也只是想把自己所知的,教给太子。”

朱祐樘笑了笑。

当父亲的,对于教育儿子的心思,跟那些先生会有不同。

他也希望儿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不单纯只做个书呆子,至于按照文官的要求,当个重文轻武的君王,朱祐樘曾经是深信不疑的,但随着他的成长和治国路上遇到的事增多,自然也就不会再像以前那样认知偏颇。

朱祐樘何尝不想励精图治,让大明可以扫平草原?

只是想想,不敢做罢了。

大臣的心思,是要扼制皇权,把皇帝规范到他们想要的模式中,讲民为重君为轻。

如果皇帝也是这种想法……除非皇帝是有自虐倾向。

谁不想一言堂?只是有时候一言堂不起来罢了。

“秉宽,来年会试……朕现在不知该怎么说,程敏政的事,你听说了吗?”朱祐樘又岔开话题,开始跟张周探讨一下先前那个近乎荒唐的鬻题案。

张周点头。

朱祐樘道:“朕让萧敬跟你说,其实就是让你知晓,你所担心的,程敏政为他人所排斥,看来是真的,但朕并不认为,在为会试主考这件事上,朕应当容让!”

啥?

张周想说。

现在别人对程敏政如此抵触,你还非要迎难而上,让程敏政当主考?

你这是自虐呢?还是头铁?

“程敏政是朕认为,天下之间最博学多才的,以他的才华,执掌翰林院或可,入阁的话……以他为人处世的方式,怕有所不当。”朱祐樘叹道。

张周点头。

这还真说到点子上去了。

搞学术研究,跟在政坛圈子打滚,那是有本质区别的。

程敏政只适合当个学者,不适合当官。

因为程敏政在政治思维上,还停留在那种“我想干嘛就干嘛,不需要考虑他人想法”的初级思维中,换了一般人,来年就要会试了你自己还可能是主考。

最基本的避嫌,你都不懂吗?

如果你是朝廷主流文臣派系的,倒也没事,关键你还树大招风,跟别人不是一队的,还想这么得瑟……

政治是很玄妙的东西,连张周都觉得,程敏政不适合位居高位。

爬越高,跌越惨。

朱祐樘道:“这届会试,朕还是应当交给他,也算是提前告诉你,来年会试主考是谁了。”

“陛下,您跟臣商议这个,其实不太合适。”张周想劝,也不知从何劝起。

我只是个考生,连主考你都要跟我商议……

是不是有点信任过头?

朱祐樘笑道:“没事,朕不跟你商议,又能跟谁商议呢?”

言语之间,朱祐樘多少还有些无奈。

张周想想也对。

皇帝身边缺少知心人。

有些话跟太监没法说。

跟大臣更没法开口,难道跟他们表示,朕就是欣赏程敏政,就是想用他,你们对他别再刻意针对?

“秉宽,马上要转年了,会试也将要开始。朕如今最大的期望,就是你能考中进士,无论是否鼎甲,朕都会让你入馆,做经筵日讲官,以后朕有事也不必再这般传召你入宫,你随时都可以来。”

朱祐樘跟张周说了一会话,感觉心情也好多了。

脸色也多少开解。

张周道:“臣愧不敢当。”

当东宫讲官,就能随时入宫?张周心说,到时还不是要随叫随到?只是不能像现在这样,找备考当托词了。

“国子监的选拔,朕已跟翰苑的人打了招呼,回头让萧敬去替朕传话,若他们不选你,朕就会把一些卷子调过来,由朕亲自来选……听说你还跟林祭酒打赌?”

朱祐樘消息灵通。

张周道:“……是。”

朱祐樘笑道:“你啊,就是太随性,做人太张扬,这般做官容易被针对,你还说程敏政呢。好了,朕会帮你,朕其实也想看看,林祭酒输给后生的样子,就怕他太顾全面子,输不起,你别惹恼他,毕竟以后还要同殿为臣。”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