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四百五十一章 马老头坏得很

书名: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6

腊月十九。

朝议。

张周并不在,但当天所谈的事情,却与张周休戚相关。

第一件事,就是火筛在草原打了败仗,灰溜溜往东河套地区撤走,又被土默特部给端了后路,火筛在近乎全军覆没的情况下,只能往西撤走,大概是往曾经瓦剌人活动的区域而去,退出了漠南蒙古领地的争夺。

而大明在此战中完全袖手旁观,等于是把火筛当出头鸟,被草原一群饿狼给分食了,一时间朝中有关大明为何不出兵往援的争议,就起来了。

“……陛下,既以夷制夷,却对收拢的狄夷毫不理会,令其族群覆灭,势必会影响到我大明在番邦小国中的威信,我朝一向讲求仁义为先,先有不告而出兵朵颜三卫,后有将蒙郭勒津部置于死地,将来谁人还会投效于大明?”

“天朝上邦之威,如何能延续于华夏四海之地?连之前对大明忠诚投效的朝鲜,我朝都要颠覆起世子登位,造成其内乱,番邦之国早有怨言……”

儒官所讲求的,是礼乐治国,不能跟别人讲阴谋诡计。

虽然是个人都看出来,最近两年大明在对外事务上处于绝对制霸的地位,但这种霸权却被那些传统儒官当成“盛极而衰”的转折点,朝堂上大谈中庸思想,差点把朱祐樘膈应到要拂袖离席。

听听这群人……说的是人话吗?

都要以夷制夷了,还讲仁义?大明没把火筛部族全给宰了,那都是格外开恩了,现在他们败了,还要怪大明不出兵驰援他们?

至于朝鲜……那是你们内斗的结果,关大明什么事?

还有朵颜三卫,他们如果一早就效忠于大明,不做那背信弃义之事,大明何至于要出兵灭你们?

正说着,新任的大理寺卿杨守随道:“陛下,鞑靼小王子巴图蒙克上奏,妄言以河套之地归其住牧,是为对上邦之不敬,请陛下调遣三边之兵马,驻于河套之地,以防鞑靼趁虚而入。”

这就说到了巴图蒙克,在联合几个部族,把火筛给打残之后,就直接跟大明提出,要大明把东西河套之地赐给他,让他作为牧场。

朱祐樘道:“巴图蒙克身为草原各部的共主,未曾有过对大明效忠之心,却以当年进贡时赏赐少为由,多番进犯于我大明边陲之地,如此狼子野心之人,难道他不知道如此的上哦组,必然得不到国朝的准允吗?”

李东阳走出来道:“陛下,或许巴图蒙克正是因先前官山一战的败绩,急需在草原上奠定声望,如此才会急于与火筛所部交战,并在取胜之后跟朝廷提出非分之想,以此来换取草原各部对他的尊重。”

“哼!”

朱祐樘冷哼道,“想以跟朝廷提出过分的请求,来换得草原上的声望?如此妄念可真是昭然若揭!”

无论皇帝怎么生气,但朱祐樘都没有因此而直接决定出兵打巴图蒙克。

之前战场上已经取胜,现在正是寒冬腊月的,草原上到处都是积雪,大明的军队进入草原之后很容易找不到北,这种环境之下,连大明的火器杀伤力都不足。

再说了,他都跟张周商量好了,这两年主要负责备战,这还没等备呢,就要开战?

“将巴图蒙克的上奏驳回去!”朱祐樘道,“训斥其不遵臣道,若是他敢举兵进犯,朕会让他有来无回!”

杨守随道:“陛下,草原如今势弱,大明若不趁机出兵,打压其声望,令草原几大部族联合起来,有进犯中原之迹象,到时为时已晚。臣请陛下出兵草原!”

“臣请陛下出兵草原!”

在场居然有十几名文臣,联合起来对朱祐樘进言出兵。

……

……

这倒是把朱祐樘给整不会了。

等等……

朕是不是在做梦呢?

以前朕每次说要出兵草原,一堆人跳出来阻止,好么,现在就因为巴图蒙克打赢了火筛,并上奏提出一个非分之想,说让朝廷把河套之地赐给他,你们就这么义愤填膺了?

还是说你们看出朕其实不想用兵了,故意跟朕作对呢?

朱祐樘这时候不由将目光落到兵部左侍郎侍郎“熊大、熊二”身上,二人皆都没有出来发言的意思。

随后朱祐樘目光先扫过内阁三人,最后将眼神定在了马文升头上,道:“马卿家,如今正是寒冬时节,草原如今尚且还不太平,你认为大明应于此时出兵吗?”

这暗示也算是相当明显了。

朕都跟你说了,现在困难挺多的,你马文升应该知道朕是什么意思吧?别人可以做朝秦暮楚的无原则之人,你马文升总不该颠三倒四吧?

马文升道:“回陛下,如今鞑靼并未侵犯我边疆之地,各处正在过冬之中,将士于此时出兵,只怕寒衣不足,且在草原之地易受气候、地势等影响,不宜出兵。”

朱祐樘一听,这才放心了。

还好你们文臣不是完全站在朕的对立面啊,不然朕真就只需要秉宽一个人就够了。

“但老臣认为。”马文升道,“鞑靼小王子如今不臣之上奏,必定要有所回击才可!”

朱祐樘皱眉道:“如何回击?”

马文升道:“请陛下在下旨训斥其之时,提出让其撤出官山、威宁海等处,以此为大明的驻地,并提出要在此周边修造城塞。并应下旨收纳草原上受其欺压而落魄、流落的部族,到官山、威宁海等处放牧,以此形成对大明边塞的屏障。”

“哇!”

在场很多大臣听了马文升的进言,纷纷感慨。

很多人当场都在说,这个建议很好,差点就想说,简直是在回击巴图蒙克那张不要脸的厚脸皮。

朱祐樘道:“威宁海子周边,以朕所知,最近一年多都已无任何部族在这里放牧,距离威宁海不过一百多里的猫儿庄已经在修筑城池。至于官山……那是鞑靼的腹地,光这么一道旨意,有用吗?”

马文升举起笏板恭谨道:“陛下,此是为对鞑靼小王子妄言的回击,以此来彰显大明的国威。”

朱祐樘问道:“那若是鞑靼人以此不忿,趁机出兵往威宁海,是不是朕就要以大同等处的兵马出击?”

一个问题,就好像是直接把巴掌举到马文升的脸旁。

你个马老头坏得很。

一边说不支持大明出兵,一边却鼓励让朕去激化跟鞑靼人的矛盾,而且跟巴图蒙克明确说朕就想要官山和威宁海,那巴图蒙克岂不是直接“找准”方向,兵马就往这两个地方去了?

等鞑靼人出兵到了威宁海,那时你让朕出兵还是不出?

刘健走出来道:“陛下,彰显大明之威,也是有必要的。”

朱祐樘一脸冷峻之色道:“行,既是要彰显威风,那也直接一点,以后让新建伯率兵经常巡逻于威宁海,并在威宁海修筑城塞,跟猫儿庄形成呼应。朕也相信,有新建伯在大同,鞑靼人轻易也不敢进犯。下一件事!”

……

……

有关火筛战败,还有巴图蒙克上奏请封河套之地的事,就这么被朱祐樘揭过了。

虽然朱祐樘也觉得大冬天的别去跟鞑靼人一般计较,但他也知道,就算大明朝的这群臣子会同意让大明未来几年专心备战,鞑靼人也不会坐以待毙的。

既如此,那也没必要把大明摆在很低的姿态上,该强横就强横。

反正有张周给撑着,大不了鞑靼人来了,直接派兵出击,先让王守仁上……如果王守仁打不过,张周再亲自领兵……

朕就不信鞑靼人还能在大明诸多的火炮和火铳围攻之下,在边疆有什么进益不成?

接下来由户部尚书佀钟来奏事。

“……陛下,海宁卫盐场入秋之后,已产盐数百万斤,共折盐引近万引,所产之盐已行销江南各处,地方请旨扩大盐场规模,并将周边盐课司、盐场归其所辖,以此为范向周边盐场推广……”

张周在海宁卫开辟盐场的事,有了成果。

滩晒法加水车送水,效率比周边那些用柴薪煎盐的盐场,效率何止提升了两倍?

人工成本大大降低,更可甚的是,连周边盐场自己都看出来这招简直太有效了,主动提出改良和推广。

朱祐樘皱眉道:“海宁卫的盐场,是朕单独辟出来用以行盐造船之用,若是跟周边盐课司合并,那所产之太仓余盐课银,将如何调遣?莫非户部认为,应该给造船之事增加用度?”

朱祐樘心思很警惕。

他看出来,户部主动提出要推广,还提出要合并,一定是没好事。

看似是把好的经验推广起来,并且把两浙的盐场合并成一个整体,但其实就是把张周的成果给掠夺……一旦合并,那海宁卫的盐场产多少盐,就是最后分配一点配额过去,大多数还是要输送到三边等处。

在大明各盐场的规则中,两浙盐场的盐税,主要是用以甘肃、宁夏、延绥和固原等处,以往粮开中时,也是由这些地方将两浙的盐引发放,并由盐商在两浙盐场提盐。

但在改成银开中,也就是折色法之后,各盐场所产的盐,其实在行销范围上,已进行了模糊化处理,但所出的盐仍旧是往三边之处贩运的……并以此形成定例,两浙也就是三边之地盐税的后院。

现在张周于后院中,另起了炉灶,一个冬季产盐季,所产出的盐,就让各家看了眼红。

朱祐樘见佀钟不回答,他自己又补充道:“两浙的盐税,多用以边政,但过去数年粮食未曾如数调运至三边等处,朕曾做过一些盘算,若是以后新盐场所产之盐,一律改用新引,是为新政盐引,并只能由盐商以粮食行兑换。并不加占窝的配额,及产多少盐兑多少盐引,以此来充实九边各处的军需用度。”

佀钟道:“陛下,如今只有海宁卫一处盐场所用新法。”

朱祐樘点头道:“至于海宁卫盐场所产的盐引,朕也不打算用在边政上了,无论是所产盐的销售,抑或是盐引的税收,一概用在造船之事上。先前朕提出要造船之事,朝廷所能调出的钱粮,折银尚且不到两万两,这么一点怎够造几条船的?如若全靠渤海巡抚唐寅自行筹措,那不知要筹措到何年何月了!”

佀钟显得很悲愤道:“臣不明白,出海之事,何以要靡费如此多的钱粮。”

朱祐樘道:“那朕想问,北方铸造火炮,所耗费的又少了吗?难道你们认为朕只是在耗费帑币,没有做一点实事吗?备倭之事,东南沿海也一直都在做,提前有所防备,难道不应该吗?”

大明从开国之后,一直有“备倭”的说法。

其实倭寇和海盗一直都有,也跟大明的海禁有关,但一直到嘉靖年间才成为影响大明国本的大事。

现在皇帝就以“备倭”为借口,要造船,大臣也挑不出太多毛病。

毕竟皇帝自己都说了,所耗费的户部钱粮,加起来一共还不到两万两,剩下的都是靠张周和唐寅自行去筹措,如果这都要挑剔,那这群臣子也太不讲道理了。

现在对于臣子来说,最可惜的不是耗费了多少,而不是能把张周创造出来的“价值”,给归到国库,眼睁睁看着张周从一个不起眼的晒盐之事上,都能创造出财富来,他们心有不甘的同时,还想着怎么去说服皇帝,让皇帝以“国家大事”为重,说白了就是把一切都归于朝廷大臣的掌控……

皇帝能听就怪了。

……

……

本来朝议中还有涉及到张周的第三件大事。

是有关京营淘汰老弱病残事情的,但因为张周没在,朱祐樘就没让陈宽出来说……但其实这件事在执行层面,陈宽出面也很多,而张周作为操刀之人,反而在此事上很低调,好似连张周也都清楚如此会开罪一大批人。

朝议结束。

一堆大臣怀着复杂的心情出来,心中各自都在感慨着“命运不公”。

凭什么我们勤勤恳恳,却只能落个庸碌之名,而张周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连朝议都可以不来,就能做成那么多事,让我们想针对都针对不了?

朝议后,吏部尚书马文升特地请了李东阳,意思是要去吏部商讨来年大计考核之事,但其实是他想跟李东阳谈张周。

“你该找于乔……”

李东阳受邀到吏部,却还显得不太情愿,之前跟马文升沟通的事情,多数都由谢迁去完成。

马文升道:“宾之,有件事我还是要告知于你,陛下最近要了一份各地知府以上官员的名册,拿过去说是要针对西北用人上,做出一些调整。我不知这是张秉宽之意,再或是陛下临时起意,总认为陛下或是想提携一些后起之秀,以协助北方用兵备战等事宜。”

李东阳面色冷淡。

皇帝始终还是对于如今西北的用人,不太满意。

主要是张周派系的人太少了,皇帝想要的,是张周能在西北做到一呼百应,任何的政令都能得到有效的传达,而不是像现在一样,只有极少数的官员属于被张周提携起来的……仍旧貌合神离。

李东阳问道:“莫不是陛下想以这些人,进研武堂?”

马文升摇头道:“本来我也以为,张秉宽要培植势力,必定要以研武堂为契机,却见陛下对于研武堂似并无太多的期许,也不知是跟张秉宽如何商议的。若单纯是地方将官的调遣,其中某些人,似并无军政方面的资质和经验,陛下还划了几个人……似别有深意。”

朱祐樘选人。

当然是按照张周的意见来选。

张周最大的筹码是什么?自然是知道如今还只是朝中微末小吏,未来却可能是一代名臣的人,都是哪些,以及这些人的特长是什么,是否能帮到自己……

虽然这种提前的洞察,很可能只是纸上谈兵,但一个人的能力到底还是在其未来仕途中得到体现的。

皇帝随手画出的几个人,放到马文升去观察,都觉得皇帝眼光很准,无论这些人现在表现出的能力如何,至少在未来潜力方面,却是十足的。

只有马文升感觉到“危机”时,才会专门拿出来跟李东阳说。

如果皇帝要选的只是一些碌碌无能之辈,马文升自然会觉得皇帝只是在胡乱点拨。

李东阳道:“张秉宽入朝之后,所提携的几个人,除了王琼、陆完、王宪之外,就是朱凤、王守仁几个,除了朱凤和王守仁之外,其余几人并非初出茅庐,以他所见,或是暗中有人点拨,也未可知。但若是从一些地方官中选择,甚至多数人他都没亲眼见过,无实质接触……马部堂你是否多虑了?”

李东阳的意思。

张周再牛逼,那也只是个人,不是神。

他用王琼、陆完、王宪很准确,并不代表这几个人都是被他慧眼识珠给挑出来的,毕竟本身这些人已经在官场上摸爬滚打了很久,能力已经展现出不少。

就算是王守仁,也只能说张周跟王守仁是同年进士,彼此有了解……

现在你却认为张周能从一群没见过的地方官中,挑出未来左右局势的人物?

杞人忧天这不是?

马文升叹道:“希望是我多虑,可陛下在选人时,多都不看考评,仅仅以名字和经历便点选。如此也怕是坏了吏部大计考核的规则,身为吏部尚书,我也不得不以此作为警戒,你心中有数便好。”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