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四百八十六章 胜负由他

书名: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6

张周这个大明军械厂「厂长」,本来还打算到中午左右再去验炮,结果大清早,李荣就带着厂卫的人过来送礼。.net

李荣脸上堆着笑容,恭维着跟张周讲述了有关花马池设伏取胜之事。

「战果斐然,只是相比于之前几场……张先生,您是知道的,如今陛下对于西北战局的期许……颇高……」

李荣与张周一起入宫的途中,也表明了一下如今的情况。

大概是说,皇帝的期待值太高了,一般的胜利已经没法让皇帝觉得这是一场「大捷」,不过杀个千八百人的,其实也够在大臣面前吹牛逼的,不然的话今天也不会让张周特地跟着李荣入朝,一起享受「胜利的荣光」。

午门已在眼前,提前等候的大臣已经入宫,张周属于最后一批的最后一个人。

张周望着宫门道:「如今战事尚未结束,过早庆功怕是不妥,鞑靼小王子毕竟带来了数万兵马,或许他后续还会有援军抵至,到时胜负难料啊。」

李荣笑道:「胜负不难料,就看能胜果几何。张先生,您在兵部,也不是第一天知晓大明边疆战事的情况,还用咱家跟您明说细说吗?」

张周没接话。

在大明西北,在他张周之前,近乎每一场「捷报」都是用大明将士的血堆砌而成的,一场杀几十人的捷报,可能大明这边的损失是鞑靼人的几倍之多。

李荣的意思,咱已经把鞑靼人引到瓮中来了,那结果肯定是能杀不少***,只管到时候只报喜不报忧,不管己方折损多少,就把杀敌数量往上提就行了。

张周就没好意思说。

我是那种人吗?

再说了,西北的战事又不是我亲自上阵打出来的,我有什么需要隐瞒的?输赢该说就说,谁的损失大算谁输。

奉天殿外,大臣很早就到来,但一直没得传召入殿,朝议也没有开始。

好像在等什么人。

大臣之间已经通过一些「小道消息」,在流传昨夜得到的西北战况,而杨一清领兵在花马池设伏取胜这件事,就好像每个大臣内心最恐惧的梦魇一样,很快就在他们当中传开了。

「原来是从花马池而来,看来兵部是一早做了安排,不然也不会如此精确在花马池以逸待劳?」

在场被当作众矢之的的,是兵部两位侍郎熊翀和熊绣。

因为设伏这件事,必然是有提前安排的……本来也可以联想为,其实是杨一清或是其麾下将领有先见之明。

但又联系到之前皇帝和张周故弄玄虚一般在京师中展开有关「鞑靼从哪来」的讨论,以至于现在都认为,兵部是提前做好了万全之策,只是没将消息详细通知到朝中大臣而已。

熊大和熊二此时是三缄其口,虽然他们多少已经知道一点内情,但皇帝和张周都没让说,就算他们心向着传统文臣这边,也要在人前装聋作哑。

「这是在等何事?莫非还会有战情传来?」

很多人已经等不及了。

大明弘治年间这群大臣,其实已经被朱祐樘「惯坏」了,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国之栋梁,连站在那干等一会,他们都觉得是皇帝亏待了自己。

谢迁走过去安抚众人道:「诸位,想来是陛下有紧要的事要处置。」

「处置事务?不是应当在朝堂上?」礼部左侍郎傅瀚道。

本来傅瀚是接替礼部尚书的人选,后来又准备调他去南京当尚书,结果最后廷推之后……傅瀚主动放弃了奔走南京当尚书的机会,宁可在京城里继续干耗。

在他看来,似乎当个北礼部左侍郎,也比去南京当个礼部尚书更好。

谢迁笑着环顾一下四周

道:「诸位看看谁未曾来便可。」

谁没来?

朝议之前,该来的基本都来了,如果说非常显眼没来的人,自然是……那位兵部尚书,不过他平时本来也不常到。

谢迁暗示的很明显,皇帝现在肯定是在跟张秉宽商讨公务呢,张秉宽一个人就代表我们满朝文武了。

不服?

谁让这次又让张秉宽给赌对了呢?

可谢迁的话音还没落一会,张周就跟着李荣,迈着轻快的步伐而来。

本来传统文臣中没多少人待见张周,但今天他们见到张周……就好像见到稀客一般,皆都转身行注目礼,好似也都知道今天张周是主角一般。

张周列到等候的朝班之中。

有人过来跟他打招呼的,也基本都是一些中立派的人,武勋那边想过来打招呼也没机会。

而张周抵达不久,在李荣通传之后,众大臣便可进入到奉天殿内。

皇帝亲临,朝议开始。

一上来。

朱祐樘便让李荣宣读了杨一清等宁夏地方守军将官的奏捷战报,本来皇帝是想让在场大臣振奋一下,不过因为大臣提前都已经知道了此消息,以至于在宣读捷报结束之后,现场气氛并不太热烈。

「诸位卿家,此战可说是旗开得胜啊。」朱祐樘用振奋的口吻,想给这场捷报增加点朝堂喜庆的氛围。

刘健本想出来提出点质疑什么的,但他在侧目看过张周之后,最后决定不走出来。

但他这眼神……就有点像是在暗示什么的意思。

然后众大臣就见到张周从朝班中走出了出来。

「秉宽,你有事吗?」朱祐樘还很好奇。

按照以往的套路,这会应该是刘健等人出来泼个冷水唱个反调什么的,朕都已经做好准备了,怎么今天是秉宽走出来了?

张周道:「回陛下,以臣所得悉,鞑靼人如今已进入到大明关隘之内,正在四处劫掠,而大明官军如今难以阻挡其兵锋,虽然也有各路人马正在往宁夏集结,只怕未来数日到旬月之内,鞑靼人的肆虐仍旧会继续。」

众大臣一听,有点没反应过来。

今天唱反调的变成张周自己了?

还是说他想提前为自己开脱?毕竟断鞑靼人后路的思路,很可能是张周提出来的,引君入瓮,把鞑靼人带到大明的关隘之内……军民的损失,是要有人负责的。

朱祐樘道:「鞑靼叩关而入,其狼子野心昭然若揭,如今其遭遇新败,士气必定低落,此时若边军各路人马能齐心协力,必定能将鞑靼人困于瓮中,届时……嗯。」

皇帝差点脱口就把「石沟城」的战略意义说出来,但跟之前花马池的梗一样,朱祐樘也知道能藏还是先藏藏。

万一鞑靼人不往石沟城走呢?

还是不要提前把话说满了。

这可让在场等着听细节的大臣着急,纷纷都在想,届时到底会怎样?陛下您倒是明说啊。

张周道:「回陛下,于此时,应当严令三军不得退让,对于寸土必争,若是有遇敌畏缩不前者,当以延误战机论,即便获胜事后也当追究其责任。」

「言之有理。」朱祐樘跟张周之间好似一唱一和般,配合默契道,「眼下鞑靼已进入到关内,若于关乎百姓生死存亡之事上,仍有人罔顾战情,阵前退缩,朕必定不能轻饶。」

谢迁终于忍不住走出来道:「蔡国公,以你之意,是料定有人畏缩不前?」

张周道:「在下没有料定于谁,只是想把丑话说在前面。」

谢迁眯眼道:「或者蔡国公认为谁有可能畏缩不前,只管在朝堂上点明

。」

就差说,你把保国公朱晖的名字说出来,我们也好知道你针对的是谁。

张周好奇问道:「莫非谢阁老心中也有与我一样的想法,认为有人会错失战机?要是谢阁老不介意的话,也可以把名字说出来,也好在朝堂上做一番参详,或者可以赶紧提醒于他,也算是对其的一种敲打。」

「呵呵。」谢迁用一种怪异笑容,摇摇头,脚步都没迈开。

先前这番话,谢迁都没走出臣班来说,等于是原地对张周的一种质疑。

朱祐樘说和道:「朕理解诸位卿家的心思,若是真有人在遇敌时畏畏缩缩,导致战局不利,朕一定要追究到底。诸位卿家,此番花马池取胜,功虽在宁夏将士身上,但策划之功,仍旧是秉宽。」

终于说到重点了,在场大臣皆都屏气凝神。

皇帝又准备给张周升官了?升无可升了啊。

张周道:「陛下,臣不敢居功,此战乃是陛下英明决策的结果,臣只是提出鞑靼犯境的设想,并点出西北防备的薄弱之处,谁知……鞑靼人还真从花马池来了。」

妥妥的耀武扬威啊。

随便推算了一下,然后就中了?

此时一旁的李荣道:「陛下,两日之前,顺天府周边雹灾的消息传来,各地因为提前有所防备,此番雹灾虽然汹涌,但地方上人畜基本无碍,这也全都仰仗了张部堂提前示警。张部堂既为军政,又为民生,是乃大明的忠臣也。」

刘健等人死瞪着李荣。

好似在说,你个老阉人,你不知道你这么说话是不合规矩的?

说事就说事,怎么还非要加上你自己的主见,说他是什么大明忠臣?难道除了他是忠臣,我们是什么?

可在朱祐樘听了,这番话却非常受用,这就是李荣跟别人的区别,在顺着皇帝意思上,不管你加上怎样的个人意见,皇帝都会觉得你「很还会办事」,相反遇到一些皇帝不爱听的,哪怕你只是稍微掺杂了一点意见,皇帝都会觉得你有僭越。

朱祐樘点头道:「有功,是要赏赐。」

随即朱祐樘环视在场大臣一圈,道:「不过如今言赏,还早了一些,要等西北战事平息之后再详细论定。秉宽啊,最近你要多费心了,虽然从京师到宁夏千里迢迢,消息传递不便,但以你料事如神的本事,很多事都可以提前预警,朝廷要仰仗你啊。」

张周赶紧道:「陛下,臣何德何能,不敢居此重任。」

朱祐樘笑道:「你不敢居重任,谁敢呢?」

这既像是在问张周,也像是在嘲弄在场的大臣。

虽然今天大臣对张周的反对声音很低,甚至只有谢迁出来调侃两句,但皇帝还是能觉察出那些传统文臣的意见很大,现在皇帝也就明说了,你们不服的可以站出来,认为可以替代张周的,也可以站出来。

如果没有……

那就闭嘴。

「对了秉宽,你认为接下来,宁夏的战事将会如何推进呢?在诸位卿家面前,但说无妨。」

朱祐樘最后好像又很理解在场大臣一般,眼看着满朝大臣都被蒙在鼓里,还让张周给众人注解一下。

「回陛下,以臣认为,鞑靼此时士气低落,但鞑靼小王子绝对不甘心便如此撤出大明疆土,必定会劫掠于边关,再伺机北撤,各路人马应当通力协作,将其逼到进退无路的地步,形成合围之势。」张周分析战局。

朱祐樘一听,双目都有些通红,差点要当众喊个「好」。

因为这才是他所追求的结果。

如果能把鞑靼小王子和他的三万兵马一次给吞并,可算是他的终极梦想了,这样甚至都不用亲自领兵进草原了

李东阳道:「若一切真如蔡国公所言,鞑靼小王子领兵于大明疆土之内折戟沉沙,那鞑靼内部将会陷入动乱,未来数年甚至是十几年之间,鞑靼或已无与大明周旋之力。」

朱祐樘笑道:「李阁老,朕要的不是剪除他们的羽翼,而是要彻底扼杀如豺狼一般的鞑靼人。朕也知要逮住鞑靼小王子这只狡猾的头狼并不容易,但事在人为,既是其主动来犯,主动投进陷阱之中,朕认为,不该错失这个机会。」

李东阳继续道:「但陛下,此战在大明疆土内进行,或祸及百姓,若战事有所缺漏,将会威胁到关陇、平凉等处百姓的安宁。」

朱祐樘面色随即不悦道:「如今已经防备严密了,还要怎样?难道要朕御驾亲征吗?或者李阁老有更好的方略?」

李东阳没想到,自己不过只是提醒皇帝,例行公事一般的奏言,都能惹来皇帝如此强烈的意见反馈,他也只能住口不言。

「好了。」

朱祐樘一锤定音一般道,「此战尚且还在进行中,今日奏捷,只是给大明军民提振一下士气。西北各处的防范,还有何缺漏之处,粮草等调运还有何困难,诸位卿家可以畅所欲言,朕要的是全盘的胜利。」

马文升道:「或可由大同出兵一路,扰乱于鞑靼后方。」

以马文升的意思,要给鞑靼后方制造一点压力,而有这能力的,自然是先前已经多次横掠草原的王守仁。

朱祐樘却抬手打断了马文升的话,显得很果决道:「行军调遣之事,朕自有论断。朕会再酌情与诸位卿家商议……」

朱祐樘差点想说,你们就提供一下后勤补给的意见就行了,至于如何调兵,你们不用提,朕也不会听,毕竟有秉宽在。

说完又觉得不妥,才说再酌情商议。

商议个屁。

朕不听秉宽的,也不会听你们的,难道朕没脑子?

这种时候,听你们的,最后战局不尽如人意,那到底是谁的责任?

朱祐樘本意也是要以张周全面来主持这场战事,以兵部作为主导,他也并不认为,这会马文升这个吏部尚书就有资格去干涉西北的军务。

朝议结束。

不出任何意外的,张周在一众人羡慕妒忌恨的凝视之下,随朱祐樘一起往乾清宫商议事情去了。

君臣有重要的军机大事要内廷密议,不跟大臣做商议……这种事换了以前,必定会有很多人跳脚,但换到现在……每个人都心知肚明这几年到底发生过什么,也明白张周对于大明军政的不可或缺。

「刘阁老,这一战,您看能接着胜吗?」

户部尚书佀钟走到刘健面前,声音低沉问了一句。

本来刘健还在跟马文升谈及有关吏部京察之事,听到此话,侧目看过去。

刘健没说什么,谢迁笑盈盈道:「胜了是张秉宽的功劳,败了也是他的责任,不挺好吗?」

甩锅甩得一流。

佀钟道:「户部今年用在河工上的钱粮,比往常年少了很多,只怕陛下有意要在边镇用兵,这么下去只怕是……」

「有事可以往上提。」谢迁道,「河工乃立国之本,这中原之地的百姓可都看着,不用在河工却用在军政上,这就是穷兵黩武的先兆。儒法立国,这就是舍本逐末。」

「还要提?」

佀钟皱眉。

在佀钟这样新贵来说,他们以为现在文臣秉承的是绥靖姑息的原则,大概是不去跟张周硬碰硬,不要去挑战皇帝对于军政大事的热衷。

好像一切都是可以妥协的。

但现在谢迁也明确说了,儒官的原则是不能废的,该强硬还是

要强硬。

刘健冷冷道:「若真乱了国之根本,大明将会走向衰亡,这是仁人所不忍见。战场上也无百胜之将,更何况有人自来未曾在疆场立功,莫非他真有神助不成?」

言外之意,张周总会有马失前蹄的时候。

君臣的和睦,怎可能会一直持续下去?

谢迁笑道:「难免会想到万岁山上的毓秀亭,铮臣之道在于久持,而佞臣之道在于时宠……花无百日红啊。」

佀钟听了这话,心情很古怪。

他很想说,能把张秉宽简单归结是个「佞臣」吗?从哪看出来他「佞」了?跟皇帝关系是近,但问题是……

大明目前看来也是离他不了啊!

可现在内阁都奠定基调还是要跟张周争,那他这个作为传统派系的文臣,也只能是硬着头皮往上冲,除非他准备跟传统派系对立,而这是他这样根基不稳固的新贵所不能承受的。

他还需要刘健等人在朝中给他顶着,毕竟他很清楚户部是皇帝下一个要收入囊中的六部衙门。

乾清宫内。

朱祐樘跟张周对面而坐,君臣之间毫无嫌隙,而朱祐樘也没有过多去谈论宁夏的战事,而是跟张周闲话家常一般,谈及朱厚照教育方面的事情更多。

但总归,朱祐樘还是忍不住要提到边疆之事。

「以目前所知,朱晖进兵河套之后,畏畏缩缩迁延不进,陕西监察御史、提刑按察使司已多番上奏参劾他,连军中一些将领都看他不过眼,在军中更是横行无忌,河套之地冒功请赏……要不是现在战事未休,朕很想把他拿回来,好好问罪。」

朱祐樘提到朱晖,恨得牙根痒痒。

张周想说,不是我导致这货如此,而这货本身就是如此,不然的话也不至于保国公的爵位他只继承了一代,下一代就只能继承个侯爵了。

矮子里拔高,大明旧勋臣谁也没比谁强,这会去计较谁更牛逼……毫无意义。

张周道:「陛下,只要保国公还能把住各要塞道口,问题便不大,这一战还是要看宁夏巡抚杨一清和宁夏总兵官郭鍧的,此二人才是取胜的关键。」

朱祐樘问道:「那要是杨一清发现保国公未能全力进兵,他自己也畏缩了呢?」

「不会的。」张周在这点上,对杨一清倒是有几分自信。

旁边的萧敬提醒道:「蔡国公,您莫非忘了,头年里,这位杨巡抚好像也并未跟鞑靼小王子有实质的交兵,却还是仰仗于安边侯与之周旋。」

张周有意留心朱祐樘的反应,从朱祐樘没怪责萧敬便知道,萧敬这话,明显也是传达自朱祐樘平时的担忧,或者说是朱祐樘在他们面前表达出的隐忧。

在这一战之前,杨一清的确不是什么「正面角色」。

皇帝对杨一清这样本身就不属于张周派系的人,是充满了怀疑的。

张周道:「鞑靼如今所犯的,到底是宁夏之地,若后续战事不顺,即便宁夏官军在花马池一战中取胜,也难以掩盖兵败之实。对于保国公来说,此战可胜可不胜,只要鞑靼撤兵便可,哪怕是被鞑靼人掳劫了人畜,他也可以推卸责任。」

「但对于杨一清和郭鍧等人来说,是责无旁贷,对他们而言是无退路的。而且以臣对杨一清的了解,这点担当他还是应该会有的……且他应该懂得审时度势,知道此战中,进比退所取得的战略意义更大。」

这番话,张周就是全然出自对历史的了解,靠历史来总结杨一清是什么人了。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