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五百一十九章 蔡国公为人和善

书名: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6

朱厚照好像深刻领会到了张周为人处世的「精髓」。

随即跟着朱厚照一起去面圣的一群太监就觉悟了,感情这位蔡国公,正在用影响皇帝的那一套,把大明的储君也给往沟里带,这是要把君臣矛盾往不可调和的方向去推?

那你张秉宽可真是其心可诛啊。

君臣对立,对你有啥好处?

你自己不也是普通的文臣,为何要给自己和同僚挖坑呢?

「张先生,你说到底是唐寅去辽东,还是杨一清去更好?如果把女真人给打趴下了,能不能把他们全给灭了?我倒觉得,不用安置他们到什么西南、东南的,直接再把他们往北赶,让他们远离大明的疆土,你看这主意如何……」

朱厚照好像终于找到了认同自己军事观点的人,也是好不容易有跟张周求教的机会。

对于他这样的少年郎来说,也是急于表达和证明自己的,而跟别人表达,显然不能满足他内心的虚荣心。

但跟张周说这些就不一样了,谁让张周在大明就是神乎其神的存在?

如果能得到张周一句认可,他能高兴好些日子,并且会更加自信再去琢磨那些稀奇古怪的东西,并乐此不疲。

张周在跟朱祐樘简单交流几句之后,便就离开。

朱祐樘看起来是在养病,更多是在养「心伤」,因为朱祐樘对政务的倦怠,现在他更多想去偷懒,好不容易有个养病告假的机会,当他享受了两天的清闲之后,再想让他回去连轴转一样处置朝务,他便力有不逮。

如此一来,找个由头让儿子出来锻炼,自己又可以躲在后面躲清闲。

至于他的病情也只是个幌子,至少在张周看来,这次朱祐樘也不过是得了普通的风寒,除了身体有些疲乏之外,再就是有点头疼脑热的,并无大碍。

在张周和朱厚照离开之后。

萧敬仍旧留在乾清宫内,甚至亲自帮朱祐樘将午饭给端了过来。

「有事吗?」朱祐樘侧目看了萧敬一眼。

萧敬道:「陛下,有关文华殿内太子临事,奴婢认为,还是有必要跟您细说一番。」

朱祐樘本来已经拿起筷子,闻言放下道:「说吧。」

萧敬随即将太子跟刘健等文臣的矛盾冲突点,一并给朱祐樘说了,以萧敬的意思,其实是想提醒皇帝,这位小储君初出茅庐的,什么事都还不懂,却跟文臣搞起了对立,这不是什么好苗头。

他甚至都没往张周身上引,也是知道皇帝对张周无比的信任,只在暗示在场的文臣对于规范太子的行为很热衷。

大概也是想提醒皇帝,其实刘健等文臣也是出自好意,而太子的性格有些急云云。

朱祐樘听完之后,点头道:「朕并不觉得,这其中有何不妥。」

萧敬有些意外。

当皇帝的,居然觉得儿子跟大臣之间搞对立,这是妥当的?那以后这位太子岂不是尽失人心?到时还怎么治国?

朱祐樘重新拿起了筷子,幽幽说道:「你觉得,若是太子跟朕一样,对朝中臣子一直都是容忍谦让,甚至对于朝务都事事加以信任,有意见也从来都是被驳回,那就好了吗?」

「奴婢并非此意。」萧敬听出来。

这位皇帝是「痛定思痛」,可能是觉得自己当皇帝的前十一年都白混了,直到张周的出现,他才重新找到了自我。

于是反思曾经当皇帝的痛苦根源,那就是一直对文臣太仁慈,以至于朝中大臣谁都可以踩在他头上,朝中事务近乎全都出自内阁的指手画脚。

于是乎,朱祐樘觉得不行,得改。

自己这一代已经没法跟大臣彻底撕破脸,但

太子那边就不一样,刚出来性格还可以塑造,以至于当皇帝的甚至把自己的大臣,摆在了内心跟自己的对立面。

萧敬心说,张秉宽,你害人不浅啊。

朱祐樘道:「太子性子太急,这点需要改,有时候不知克制,非要与人论一时之长短,看似有些急躁,但其实也是年少气盛嘛。朕也是从年轻人过来的,能理解。」

我去。

萧敬又在想,您的少年,有「气盛」这一说?你当太子那会,都是夹着尾巴做人,当了皇帝之后也没见有什么大的魄力。

你现在的魄力好像都是张秉宽给的吧?

「那陛下,辽东之事,该如何决断?」萧敬以请示的口吻道。

朱祐樘吃了两口饭,似乎也不着急回答这个问题,等他稍微定了定心神之后,好似突然记起来萧敬还在旁边等他的指示,差点把近在身边的人都给忽略了。

「哦,辽东?就依秉宽的意思来,他说让谁去?」朱祐樘道。

萧敬道:「奴婢似是觉得,蔡国公乃是想让唐寅前去辽东治军,行定女真之事。」

朱祐樘摇头道:「错了,他也是主张让杨一清去,还说如此算是对杨一清全方位的演练,宁夏一战所需要的是勇气和听令行事,而到了辽东,跟女真人交战,地形更为复杂,情况更为特殊。就这么定了吧。」

萧敬突然觉得哪里不对。

以这件事他的了解,好像跟皇帝所说有出入,他随即意识到,皇帝这番话其实并非第一次跟身边太监说。

当他意识到这一点,便知道其实李荣一早就知晓其中的关节,故意不跟他说明白。

萧敬登时有种被身边人背叛的羞恼。

「唐寅也快回京师述职了。」朱祐樘道,「他这次回来,也是要跟朝廷拿造船钱粮的,具体怎么办,也让秉宽多留心一些,朕最近很忙。既然朕让太子来理政,便要充分信任,如果再有什么事不容易决断的,一并去问秉宽吧。」

太子加张秉宽,等于皇帝?

这让萧敬更觉得危险。

但他还是赶紧行礼之后告退出来,等出来之后却发现后背早就湿透了。

并不是因为紧张,而是觉得可怕。

自己很可能即将要被李荣所取代,而以李荣的年岁,显然在朝中也当不了几年差。

「陛下应该已有属意进司礼监的人选,看起来……那就是之前有军功在身,且跟张秉宽之间过从甚密的张永了,不然陛下为何让他去文华殿听政?」

萧敬自危的情绪在蔓延。

当他回到司礼监值房,见到韦彬时,韦彬刚把一批奏疏朱批完成,还等着萧敬回来用印。

萧敬摆摆手,示意让韦彬到自己身边来。

「你可知陛下新近,对什么人过分器重?」萧敬问道。

韦彬好奇问道:「这是何意?莫非是说,您是想找人,把蔡国公给……」

没说完,但意思是,把张秉宽给取代了?

以韦彬回避的神色来看,他似乎对萧敬这种问题很是担心,这可是危险的信号,咱可别这么干。

萧敬道:「以咱家所料不错的话,再过几个月,不但内阁中会有新面孔,连司礼监内也会有新人进入来。你觉得张永最近,是不是过分张扬了?」

韦彬点头道:「此人一直都很张扬,尤其是在跟着打了几场胜仗之后,俨然是把自己当成治军者看待了,不过他跟我们接触倒也不多,到底他不是司礼监读书房出来的,陛下照理说也不该以他进司礼监。」

「凡事都有可能。」萧敬目光热切望着韦彬道,「你觉得,谁人跟蔡国公来往密切?若是蔡国公想在司礼

监中找个可信之人,你觉得是谁?」

韦彬这下脸色很难看了。

因为他听出来,萧敬这是把张周当成明面上的对手看待。

一个兵部尚书要在司礼监中找同伙,倒也还容易理解,如果说一个兵部尚书在司礼监内培植自己的势力……萧大公公,你是不是对这其中有什么误会?

萧敬见韦彬不想如此正面回答此问题,便也直言道:「咱家退下去,谁来执掌司礼监?」

「李公公?」韦彬是以问询的口气说出这番话。

萧敬道:「咱家本是很信任你们两个的,但陛下让李荣回来,明摆着是要打破原有的格局,如今东宫几个太监之中,你觉得谁人可以收拢?将来若是真有什么事……或者是以如今太子出面临朝监国,东宫几个内侍说话的份量,就跟以往不同了。」

韦彬点点头道:「您的意思,是该为将来筹谋了?」

「大概便是如此。」萧敬道。

韦彬道:「东宫不过是侍奉太子之人,跟太子走得近的倒也不少,多都是坤宁宫过去的旧人,眼力劲可以,但论才学见识有造诣的却并不多。若想收拢的话,必然是跟他们有一定怨怼的,倒是之前曾受罚过险些丧命的刘瑾,跟其余几人关系并不融洽。」

萧敬皱眉道:「刘瑾倒是很会逢迎,且好似深得蔡国公的欣赏。」

韦彬笑道:「您觉得,一个曾经得罪过蔡国公,又被蔡国公用谋差点要他命的人,互相之间能有多少信任?多也只是表面上的融洽吧?」

旁人不知道其中关节,司礼监几个太监消息灵通,自然知道最初刘瑾对张周是很有戒备心理,甚至搞过一些小手段,最后被张周给按下去,又给提了起来。

在刘瑾「溺水逃生」之后,才对张周毕恭毕敬,但二人彼此的信任必定是大打折扣的。

「那你就去试探一下他的口风,以他如今的地位,想进司礼监倒也欠缺一些,但想要当个御马监太监,是可以给他活动活动的。」萧敬似乎对于刘瑾也有些好感。

只有跟张周有仇怨,并且现在还有一定得势的人,才方便他去拉拢。

像高凤、丘聚这些人,虽然也是东宫的内侍太监,萧敬就觉得没必要去拉拢,若轻易抛出橄榄枝,反而容易坏事。

韦彬点头道:「您还有何其它吩咐?」

「将兵部奏上来的事情,能延后的则延后,也不要太过于刻意和明显,一定要往票拟等事上牵扯,能拿到朝堂上去说的,定不要私下解决。」萧敬开始私相授受。

韦彬道:「若是被陛下知晓的话……」

萧敬起身道:「咱这些人,可没有给蔡国公找麻烦,一切只是按照规矩办事,若是遇到陛下问及,咱还要向着兵部向着蔡国公。如果你还想拿到提督东厂的权限,就听咱家的,管保在年内,让你得偿所愿。」

韦彬的人生目标一向不是当司礼监掌印,他想当东厂厂公。

因为韦彬的人脉主要是在军事方面,韦彬想以此为突破,当然韦彬以前也知道自己前面的人太多,自己还年轻,没必要在没到五十岁的情况下就去想当司礼监掌印,反而拿到东厂的控制权,可以让自己的身价地位快速膨胀。

皇宫东华门前。

永康想要入宫去找自己的皇兄说情,或者说是去发牢骚,但不出任何意外的,这次又是被拒之门外。

过来接待永康公主的,是李荣,也算是永康地位特殊,换了一般人可是换不来李荣这种身份的人亲自过来跟她对接。

「长公主殿下,您还是别勉强了,陛下已定之事,您再反对也是徒劳。」

李荣说话并没有那么客气,「陛下最近也在养病,朝中

有何事,都是由太子来过问,至于有关军政之事,陛下已全权委托给蔡国公,您来求陛下,还不如多跟蔡国公说几句软话。」

永康脸色铁青,却没说话。

换了以往,以她的性格,早就对李荣破口大骂,或者是当面把张周给数落一顿。

但现在她似乎看出来了,亲妹妹不如亲信,而且吃了这么多次亏,她也总算是吃一堑长一智,知道明面上对抗对自己没好处了。

「其实,本宫入宫,就是想跟陛下说几句软话,让陛下代为说和,我也不想跟蔡国公有矛盾。之前与他喝酒,也是想借此冰释前嫌,谁曾想他只是把我灌醉。」

永康语气已经很温和了。

尽管以她自认为温和的口气,仍旧带着一股身为皇室中人的桀骜不驯。

李荣道:「灌醉吗?殿下似是有何误会。蔡国公为人和善,除了那些对他有敌意的……当然这些人都是妒忌他圣前得宠,或是觉得他升迁太快的,但咱都知晓,那是蔡国公有本事,这两年他所得到的功绩便能说明问题。蔡国公乃吃软不吃硬之人,若是能跟他搞好关系,以后大明出征草原,崔驸马必定就是一军之统帅,若遇御驾亲征,也可为御前的马前卒了。」

「什么?」

永康皱眉。

你李荣还真是会给张秉宽戴高帽,还有什么御驾亲征是什么鬼?

「长公主殿下,您非让奴婢把话说太浅白吗?您看现在朝中跟蔡国公作对的,哪个有好果子吃?阁臣如何?尚书侍郎又如何?咱家这两天可是刚奉旨把保国公府给抄了,您觉得保国公哪里做得不好?背后是何原因,您想不明白吗?」

李荣也算是苦口婆心。

永康道:「你是说,不巴结张秉宽的,都要被逐出朝堂?」

「奴婢可未如此说,一切还要殿下您自行领会,至于如何才能跟蔡国公建立良好的关系,这就要看您的手段了。您如此的睿智,奴婢跟您说句掏心窝子的话,把你跟蔡国公的关系搞好,不也正是您有本事的体现?至于到底是虚情还是假意,谁在意呢?」

李荣就是不想再惹麻烦。

你来一次,我给你收拾一次烂摊子,为啥非要折腾我?

我捧一下你,让你专心去研究怎么跟张秉宽搞好关系,以后也免得给我找麻烦了。

「送钱送酒都不行,还能怎样?他这种油盐不进的……他不索贿,奈何我没什么可送的。」永康道。

李荣笑而不语道:「男人嘛,总有所好。想想礼部的林尚书,想想曾经的威宁侯……奴婢也只能说到这里,您自行体会。告退了。」

永康先是有些气恼,回去的路上就在琢磨李荣的话。

等到家的时候,她好像彻底想明白了,这是暗示,让我给张秉宽送女人啊。

「殿下。」

永康的乳娘早早就在前院等候。

永康进门之后,道:「多找几个俊俏的丫头过来,让我选一下。」

乳娘问道:「公主还记得要给蔡国公送礼?」

话到这份上,永康都不好意思承认了。

「让你去找便去找。」永康不耐烦道。

「是。」乳娘领命之后。

正要往后院去,突然想到什么,跟永康道:「驸马家的小姐过来送一些地方上的土特产,尚等着给公主问安。」

崔元的妹妹代表崔家来给永康送东西,其实更重要的目的,是顺带问问崔元几时能回来。

崔家也听说了崔元得战功的事,自然想让崔元早点回京城,而崔家可没有永康那么深厚的朝廷背景,上来又能面圣又能跟张周喝酒的,崔家想帮崔元争取爵禄地位,自然想

靠永康。

崔元本来也就才二十多岁,他的一个妹妹已经嫁给了张延龄,家中尚还有待嫁之妹……

待嫁……

永康突然想到什么,脸上露出几分亲和的善意,眼睛完成一道月牙,道:「跟她说,我这就去见她。顺带跟她说说她兄长的事……或者还可以给她保个媒。」

乳娘道:「她不是已经……许了人家,明年就要完婚?」

在大明,都已经十四五岁的姑娘,一般都已经提前有了婚约,而崔元这样驸马家的妹妹,自然更早就会定亲。

永康道:「你以为我要作何?去跟她说便是了!害不了她!」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