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四百五十七章 互通有无

书名: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6

大同镇。

王守仁作为宣大总督,正在召开有关在猫儿庄和威宁海修建城池的会议。

猫儿庄修建城池,是一早便决定的事情,而且已在付诸实施,而威宁海造城则完全是因达延汗提出让大明把东西河套之地赐封给他,大明做出的应对。

“……王制台,若是从宣府、大同等处派遣役丁,筹措钱粮,一次要造出两座城塞,还都是在草原道路运送不便的地方,只怕难以成事。如今正是寒冬,是否该跟朝廷提出,让朝廷调拨二十万两帑币用以修造城池?”

大同游击将军胡圭以当地人的身份,提出困难。

一旁的大同总兵官,襄城伯李鄌道:“就算给调个二十万两白银,怕也修不成什么大城,现在猫儿庄的城池就没法收尾,横竖不过才二里多远,除了能驻军之外,还有什么别的用处?”

对修造一座城池来说,二十万两都不够用。

这还单纯只是修造了城墙、城楼、城门等防御工事,甚至连役夫都是本地征调,等于说人工不花钱,甚至连口粮什么的都让力夫自带。

即便如此,连一座猫儿庄都修不好,更别说是威宁海。

王守仁打仗是一把好手,但让他来跟朝中大臣周旋,尤其还要兼顾民生……从王守仁的角度来说,这题目有点复杂。

打仗可以靠一腔热血,可要治理一方之民,光有热血可不行,处处都要钱,恰恰这是西北所缺少的。

……

……

军事会议结束之后。

王守仁当即给朱祐樘写了一份上奏,提到了威宁海修造城池的不方便……

“……距离大明边关路远,且沿途并无休息和补给之处,猫儿庄修城靡费已经甚大,若再考虑威宁海造城,只会令宣大一线的民生凋敝,且偏头关等关隘还需要派遣更多的人去修缮和加固……”

一套困难写下来,王守仁却并没有署名。

他也是意识到,若就这么上奏,皇帝和朝堂上下对自己的信任,只怕也会大打折扣。

“王制台,不知卑职可否进内?”外面传来李鄌的声音。

“进来。”

王守仁这次来西北,连家眷都没带,平时吃住近乎都跟将士在一起,也是从来不端着架子,这也让他迅速赢得军中上下的好感。

李鄌走进来,没有往王守仁的案桌前靠近,抱拳道:“王制台,听说鞑靼诸多的部族,都想跟大明之间完成通商,如今猫儿庄城池尚未修造完毕,若是以猫儿庄来跟鞑靼人贸易,您看是否可行呢?”

王守仁道:“这必定会令诸多的鞑靼细作,混进猫儿庄。”

李鄌道:“这不是折中之法吗?大同各处煤矿开得如火如荼,但听说都被朝廷和蔡国公给调用了,没有给咱大同留下修造城池所用……甚至连海宁卫的新盐场所得,兑换盐引,所用的都是三边的盐引……您光占了个威名,用兵之上还是多有掣肘啊。”

王守仁沉默不言。

正说着,王守仁的家仆在门口出现,但在看到王守仁于厅堂内会客时,家仆很识趣让到一边。

“我会考虑这件事的。”王守仁道,“就算西北要重开边市,也要朝廷的准允。即便从猫儿庄开边市,一年靠边市收成也不足两万两,要修造城塞等仍旧不足……我仍旧会跟陛下提出,只完善猫儿庄一处的城池,威宁海多以派兵巡防为主。”

没有那么大的脑袋,就别戴那么高的帽子。

王守仁深切领会到这一点,所以他只能是尽自己的能力去提请,光嘴上说要造城,结果只造个弹丸大小的城池,鞑靼人来了甚至不能作为堡垒要塞驻守,那还不如不修。

……

……

李鄌离开之后,王家的家仆进来。

“老爷从京城来信了。”家仆很激动。

王守仁到西北之后,王华对于儿子近乎是“不管不问”,最近王家家仆也能感觉到自家少爷为柴米油盐的事发愁,现在王华这个王家曾经最牛逼的人终于向儿子抛来橄榄枝,会让王家人觉得,这是父子齐心其利断金。

王守仁对王华的来信,却并没有那么期待。

因为王守仁知道,王华只是个翰林院侍讲,就算有心帮他解决麻烦,专业也不对口。

随即王守仁打开王华的信。

“少爷,老爷说什么了?”家仆很关心。

王守仁没有回答,而是认真将王华的信件全都看完,随后略显忧虑。

“父亲说,在京师会尽可能帮我筹谋和上下打点,也提到宣大总制的职位看似高,或还不如留在奴儿干都司平定女真,后者虽然辛苦了一些,但至少不用为钱粮调度的事发愁。”王守仁没告知家仆更详尽的内容。

其实王守仁的忧虑,主要来自于他觉得王华可能要为了他,而做出一些“牺牲”。

王华提到了皇帝要增加阁臣人选的事,虽未明确说及有关李东阳等人示好的事,但王守仁却知道,王华一旦入阁,必会涉及到张周跟传统文臣之争。

因为他王守仁是张周提携起来的人,王华入阁又是进入到传统文臣的自留地。

“名声什么的,不重要了。”

王守仁随即在之前写完的奏疏上,署名,等于是完成了正式的奏疏,交给家仆,“让驿站传到京师。”

家仆道:“少爷,这是今天刚写的吧?要不要再等两天,您再润色一下?”

“不用了。”王守仁回答很干脆,“若是连面对困难的勇气都没有,我还留在西北作甚?许多困难,并非我能力所及,跟朝廷提出,也是让他们知道,打理宣大军务之事,或并不适合于我。”

“是。”

家仆听出王守仁言语中的落寞。

能屡屡在草原上打胜仗,奈何始终才刚入朝不久,正视困难,其实也就是正视自己的不足。

以王守仁的心高气傲,这是需要极大勇气的。

……

……

王守仁的上奏抵达京师时,研武堂刚开,而且还在如火如荼演炮之中。

一天开十几堂课,三个演炮场,轮番开炮,所用的仍旧是之前的火炮,但就好像是考取火炮专业资格证一样,近乎每个来学习的军将和勋贵,都要亲自去点炮,并从理论上学习如何去瞄准,更要学习兵法,知晓火炮在各种场合之下的优劣。

这天张周带着朱厚照出城查看演炮,是朱厚照年后第一次获准出城,算是朱祐樘对儿子年后用功读书的奖励。

朱厚照回宫之后,心比以往还是定了许多,也是出去玩野了玩够了,回来之后终于可以安下心读书……但也仅仅是读书一个多月,便已经有些不耐烦,总嚷嚷着要出来玩。

“先生,我听说有新炮,在哪呢?”

朱厚照到了演炮场,对于传统的火炮,他已经失去了兴趣,只想看新的线膛炮。

张周拿着望远镜望向远处,随口道:“新炮还在研发,危险性比较高,眼前的事还满足不了你?”

朱厚照撇撇嘴。

他拿起望远镜也看了一会,放下来道:“这有啥劲?鞑子估计都熟悉了这火炮的威力,他们会找战术的。”

张周也放下望远镜道:“换了你,你找什么战术?”

“分散啊,还有奇袭啊……这不是你自己说的吗?”朱厚照一脸不以为然,你都教过我的东西,还来考我?

张周面带不屑笑了一下。

热兵器时代,谁都知道枪炮的威力,问题是骑兵再怎么牛逼,再如何去找战术,还不一样被枪炮给打没了?到二十世纪之后,骑兵已基本上退出了战争舞台……这不是说你有冷兵器之冠的重骑兵,就有资格跟时代叫板的。

张周道:“火炮和火铳,将来必定会成为战场上的主流,我要做的,是不单纯以神机营作为攻坚力量,更要每个将士都能配备燧石铳,甚至可以淘汰刀剑、弓弩等,至于火炮,则需要每一路人马都学会如何去配合……太子,让你来,是让你看热闹的吗?”

“不看热闹看什么?又不让我亲自上去点炮。”朱厚照好似用激将法一般。

他早就想亲自去点燃火炮引线,亲自打一炮试试,奈何危险性仍旧有,连张周都不会冒这种风险。

张周冷冷道:“以后想出来,每次都写一篇五百字的感悟,回头交给我。”

“啥?”

朱厚照简直以为自己听错了?

小爷出来看你演炮,那是给你面子,是出来松快的,你居然让我写“观后感”?

张周道:“五百字,算是给你面子,知道你平时课业重,没时间写那么多。再争执的话就写一千字,若写不出来,下次也就别想着出宫出城了。”

“姓张的,你又威胁我?”朱厚照一听就恼了。

连称呼都改了。

刘瑾赶紧拉朱厚照一把,什么话都没说,但对朱厚照一顿挤眉弄眼的。

意思是,咱别跟他斗啊,您就算再牛逼,您也斗不过他。

“五百字……我写啥啊?”朱厚照也懒得去看演炮的,直接跑到后面坐下来,一边琢磨一边嘀咕道,“我就写这炮能打多远?还是写那些人训练的成果如何?总要给个方向吧?”

张周不理会他。

此时提督东厂的李荣,与锦衣卫北镇抚司镇抚使郭昂一起上来。

他二人本是护送朱厚照出宫的,其实也随时听候张周的调遣。

“先生,刚得知的,总制宣大等处军务的新建伯,给陛下上了一道奏疏,提到在大同关塞之外造城的困难之处,这是誊本,您看看。”

李荣将誊录好的关白奏本,交给张周。

张周作为兵部尚书,拿过来大致一看,大概也就明白了王守仁最近在宣大总制的职位上受了不少气。

这种气,不是将官可以施加给他的,而是因为很多是推进不顺,憋出来的。

再往大了说……根本是朝廷上下根本不支持西北用兵的策略,刻意克扣西北各处所用的钱粮……皇帝一边在讲政策,说要造城、造炮、练兵,下面的大臣嘴上倒没怎么反对,但以实际行动拒不配合。

要钱要粮?

对不起,朝廷府库捉襟见肘,还要用在别的地方,民生尚且无法保障,如何去搞那些“穷兵黩武”之事?

李荣道:“您看,如何跟陛下奏禀?”

李荣给张周看的,相当于是上听处的任务。

一份西北将官的上奏,既关白于内阁,又关白于上听处,跟内阁写票拟不同,张周这边的意见是直接传达给朱祐樘知晓的。

当然,一般的小事小情,诸如地方上的事务,也无须张周亲自出马,张周目前负责的,主要还是九边各镇的用兵和钱粮调度之事,以及涉及到九边的用人方略等。

“新建伯提出的开边市,提议就很好,但只与部分鞑靼游商做买卖。”张周道。

李荣道:“在执行上,怕是很难完成。鞑靼小王子在草原上的威势甚大,那些鞑靼游商,谁知他们会把从我们那边买回去的铁器、绸缎等卖给谁呢?”

张周将王守仁的奏疏合上,轻描淡写道:“只是个说法,开边市的主要目的,还是先缓和跟鞑靼人之间的矛盾。以方便我大明边军未来数年的备战。”

战场上先赢一筹,然后还给鞑靼人个甜枣吃,重开边市,让草原可以跟地大物博的中原完成一些商品上的互通有无。

如此让鞑靼人觉得没必要去抢,但其实是为了缓和矛盾,为将来一棍子把鞑靼人敲死做准备。

“那张先生您看,是否需要担心,鞑靼人以后从边市贸易中,把咱的铸炮工艺也学了去?即便草原所贮藏的生铁不多,但只要造出来,以后再打仗的话,就未必会占尽优势了。”李荣仍旧很担心。

张周笑着摇摇头道:“我们大明要铸炮,还要我亲自开矿、冶铁、铸造,若是鞑靼人可以在三两年之间,就能大规模铸炮,所耗费的人力物力是他们承担不起的。更何况如你所言,草原并没有那么多的资源配给。就按我说的,跟陛下提出,若再有麻烦,朝议上再提。”

李荣拱手道:“那咱家便先回城。太子殿下,您先跟张先生学习,老奴先回城面圣去了。”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