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四百零九章 机动作战

书名: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6

宁夏开战了。

一连五六天,都是大面积的兵马调度,宁夏各路人马似乎都被积极调动起来,杨一清最初在动员能力上,展现出了非凡的水平。

但等战事开打之后,随着时间推进,各处的战果报回来,就有点“不尽如人意”。

“安边侯的人马在宁夏镇卫所以西六十里遭遇鞑靼主力,双方短暂交兵,安边侯所部折损六十多人,火炮并未打进鞑靼阵营之中,无首功。”

“安边侯撤到边羌堡,鞑靼怕此为诱敌深入之计,北撤八十里,安边侯遂引兵往南而去。”

……

总的来说。

朱凤打败仗了。

不是他能力不行,实在是大明军队一方实力不济,全数人马加起来也就四千人能给他调度,而鞑子出动都是以万为单位的。

而且对方也不跟你打集团作战,知道你的火炮厉害,也知道你可以铺设黄火药的“地雷阵”,奈何这种黄火药必须要引燃,鞑靼人就是不往你埋伏圈里钻,你也没招。

以至于朱凤败退到边镇的堡垒,差点陷入重围,也好在鞑靼人觉得这是在“诱敌深入”,或是觉得朱凤不至于这么差劲,可能还有什么厉害的后手,在撤兵时也不是只撤个三五里准备再战,而是直接北撤八十里……

朱凤的主力兵马这才转危为安。

朱凤在脱险之后也不是往宁夏镇的镇所而来,而是南下……

这也说明,朱凤不太有信心去跟鞑靼主力交战,现在避战的成了朱凤这个有名的“战神”。

连朱凤都一味避战,就更别说是别处的将士。

……

延绥镇驻地,也是三边总制驻地。

朱凤战败的消息,尽管被杨一清压住了,还是传到了秦纮这里。

秦纮看到战报之后,所想到的就是……这一战没法打。

“马上上奏,请求陛下调遣大同、偏关等处兵马,驰援三边之地,以防鞑靼人深入。”秦纮现在所想的,已经不是杨一清能否在主动出击之中占得便宜。

他所想的,是三边别出什么大的意外。

也就是说,就算皇帝延龄要主动打出去,但秦纮以审时度势认为,这一战非要坚守不可。

……

……

消息传到偏头关。

王琼作为偏关巡抚,负责节制偏关到太原等处的军务,当他知道朱凤在宁夏遇挫,也意识到杨一清有点“纸上谈兵”。

“中丞大人,照这么下去,安边侯只怕也只能东躲西藏,鞑靼人随时都可能发现其无力再战,将其围困。”

连王琼麾下的将领,副总兵姚顺,也察觉出杨一清的战术有大问题。

王琼摇头道:“换了任何人去,这场仗也没法按照陛下的意愿去打。鞑靼小王子此番全力来犯,只打宁夏这一路,全然是看出宁夏地势难以出击,只能固守。而关隘各处也有缺损……最要命的……鞑靼人已得我大明边镇火炮六七门……”

让王琼担心的事发生了。

大明在利用火炮上屡屡震慑草原部族,鞑靼小王子巴图蒙克虽然还没有仿制出来,但却在之前数次交锋之中,缴获了大明的火炮。

加上缴获的炮弹,已经能形成局部的火器压制。

甚至鞑靼人还把缴获的火炮,用在了攻坚之上,这可比在野外用炮更容易找目标,有了具体的攻坚方向,火炮的效用也能得到最大化的利用。

“奏请陛下,偏关愿意调兵驰援宁夏。”王琼觉得不能对朱凤这个小兄弟置之不理。

而且王琼有“远大的理想”,先不论在朝中是否能得到具体的尚书、侍郎官职,至少在西北要建立自己的威望,偏关巡抚始终太边缘化了,也得不到朝中主流文臣的认可,他更希望自己能成为三边总制,接替秦纮主持西北主要的军务事宜。

不想当总制的巡抚,不是好军门。

……

……

西北的战情着紧,消息也是源源不断传到京城来。

但多数的战况,都被西北各处给隐匿了。

宁夏各路遇到挫折,不往宁夏镇巡抚杨一清这里奏报;杨一清发现有败绩,也尽可能不往三边总制那边报;秦纮为了保证西北各处的安稳,为了不令人心涣散,有败绩也不往京师报……

然后朱祐樘所知道的消息,也只是下面各处镇守将官认为,可以跟朝廷上报的。

但即便如此,朱祐樘也能感觉到,西北的局势非但没有因为朱凤和杨一清抵达宁夏而好转,甚至还恶化了很多。

萧敬道:“陛下,从已知宁夏的用兵情况来看,出击作战,的确难以获得战果,鞑子也知晓大明火炮的威力,已不会再以重骑兵冲锋大明军队的营地,双方拉扯之间,大明将士会陷入到被动。”

朱祐樘皱眉道:“那到现在,一次正规的交兵都没有吗?为何知节跟鞑靼小王子主力的交战,只字片语便带过?”

萧敬为难道:“或是双方没有直接接触,便各自退兵。”

“既然鞑靼人退了,为何知节没有追击?有火炮的威力,难道还怕鞑靼人卷土重来吗?这不正是秉宽之前所说的,要除恶务尽?”朱祐樘有些生气。

鞑靼人退走,你朱凤也退,这叫什么意思?

故意不正面接触?

皇帝所不知道的是,朱凤退兵,是因为这场仗大明一方吃了大亏,反而是鞑靼人那边没什么损失。

杨一清在奏报时,言辞一如那些在西北用兵的将官一样,显得很“婉转”,即只写开头和结果,不写过程,同时也不奏报双方的损失,而只是一笔带过。

其实大明以往在西北所取得的功绩,尤其是首功,往往是以损失比鞑靼人多数倍为代价所取得。

甚至连王越的贺兰山大捷,也是这路数。

一直到王越的偏关一战,才扭转了这种局面,大明的折损才远低于鞑靼人。

朱凤只是把西北对外战事的常态给打了出来,也就是说……打不过就要死人,死人之后士气低落,就不得不退兵,也是为防止被鞑靼人乘胜追击。

在皇帝看来,就觉得朱凤是刻意在避战。

“没有秉宽在,这都打成什么样子了?”朱祐樘见萧敬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愤然把一摞奏疏给推倒。

一边的韦彬只能默默去把散落的奏疏捡起来,重新整理。

朱祐樘问道:“辽东可有消息?”

萧敬道:“陛下,奴婢不知,这辽东的消息,是说新建伯要以奴儿干都司的兵马,出击草原吗?”

“是。”朱祐樘回答很直接。

萧敬这才得到落实,而此消息,他甚至都不知朝中有几人知晓,也不知之前皇帝问询户部尚书周经有关户部调拨钱粮的事情时,是否跟周经通过气。

萧敬道:“新建伯最近未有任何的上奏,辽东对于奴儿干都司兵马的调动也未有任何的提及。”

“秘密出兵,自然不宜为外人所知。”朱祐樘道,“之前朕下密旨,告知新建伯,只有遇到麻烦时再跟朕提请,看来他是调兵遣将顺利,连粮草和辎重也得到了补充,所以才没有跟朕提麻烦。”

萧敬一听,心里在琢磨。

这没有消息,就算是好消息?

太牵强了吧?

如果真没有消息的话,那陛下您还问我们这些不知情的人干嘛?

朱祐樘站起身道:“一旦新建伯在东边有任何的进展,大明各镇的兵马便应该配合进军草原,此番不求有大的胜果,但求将鞑靼人给逼退,令其近年来不敢进犯大明关隘。”

萧敬道:“宁夏的秋收,或是在最近半月内,就会结束。”

朱祐樘回头瞪他一眼道:“损失一地的钱粮反倒是小事,要保证未来几年,西北没有大的损失。朕其实最想让秉宽去提调三边军务,由他坐镇,放鞑靼小王子一百个胆,他也不敢来。”

萧敬心想,张周没那么玄乎吧?

一人就能把鞑靼人给震慑住?

陛下您也太理想化了!

“也着令延绥和偏关两处,不能再固守不动,要思变了。让他们审时度势,照具体情况,自行出兵。”朱祐樘道。

萧敬道:“陛下,河套之地,尚且还有火筛的蒙郭勒津部,若是他……心怀不轨,只怕出兵之事,会带来恶果。”

朱祐樘厉声道:“火筛这般狼子野心之人,朕早就不信他了,他名义归顺大明,这两年可有为边镇抵御哪怕鞑靼的一兵一卒?既然身为异族之人,其心也必定不会向着大明一边,趁机将他剿灭,也可!”

萧敬心中很着急。

皇帝这是太心切了。

发现火筛在关键时候不帮大明一边,就在这种多事之秋,还要连带火筛一起剿灭?

火筛本就是大明的大患,如果让火筛跟巴图蒙克联合在一起,那大明的边地可就真的要倒霉了。

……

……

内阁。

刘健三人整理了过去几日的战报,所得出的结论,跟秦纮、王琼等人差不多,那就是宁夏这场仗越往下打,大明损失会越大。

“该请陛下,将此战叫停了。”刘健道。

李东阳提醒道:“陛下听不进如此的劝说,从目前京营的调度来看,陛下或有在蓟州用兵的倾向。”

他有如此的判断,是建立在朱祐樘调遣一万京营人马,往蓟州方向靠近的原因。

蓟州镇所在京师跟山海关之间,算是大明东路防线,以往主要是防备朵颜三卫之用的,此番朵颜三卫配合鞑靼小王子对大明用兵,看似是对去年被掏家的“报复”,但很快就被蓟州巡抚王宪带兵给打了回去。

如今朵颜三卫连大宁等曾经的住牧之处,也不敢呆了。

谢迁道:“宾之你是觉得,陛下想从蓟州打出去,转移各处对宁夏之战的注意力?”

宁夏打不过,巴图蒙克也打不过,那咱就关起门来把朵颜三卫再掏一遍。

跟下雨天在家打孩子差不多。

在巴图蒙克那落了下风,丢了面子,就从朵颜三卫身上把面子找回来。

李东阳道:“据王宪所报,朵颜三卫最近半年,即便是在开春入夏这些时候,都不再靠近大明边关之所,此时蓟州用兵的用意不明。”

刘健问道:“你不明,兵部也不明?”

“嗯。”李东阳点头。

皇帝用兵,看起来是跳过了兵部,也没把为何要派一万兵马去蓟州这件事,跟臣子说清楚。

谢迁叹道:“不用说了,又是张秉宽在背后出谋划策,看起来是张秉宽的主意。”

“料想不是。”李东阳也否定了这个说法,“张秉宽人在南京,若是陛下在北方之战中,有用得着他的地方,完全应该将他急调回京,沿途快马加鞭,最多六七日便可抵达。陛下却从未提及这一点,难道张秉宽在南京,还有比北方用兵更重要的事?”

刘健想了想,面色阴沉道:“被你这一说,我也觉得有些蹊跷,陛下此战好像并不想倚重于张秉宽,但此战中却又好像处处有他的影子。”

谢迁道:“你们两位也真是有闲心,明日朝上,再跟陛下提请,让三边各处调遣兵马,哪怕是做个样子出来,我们也不该袖手旁观了。”

……

……

文臣对于宁夏一战毫无决策资格,对于辽东等处的调兵又一无所知。

隐约知晓一些动向和风声的马文升,对此又讳莫如深,让内阁三人去猜,他们怎么也不会想到,皇帝准备让王守仁从辽北调兵进草原,来个几千里之外的“围魏救赵”。

怎么看,也没有任何的时效性。

但在辽东,巡抚陆完对王守仁进兵草原之事,却提供了大量的支持。

王守仁带兵过境辽东,陆完甚至还亲自去给王守仁慰劳,给带了足够多的粮草和肉食过去。

“伯安,你这么进草原,可能一去就要走个两三千里,以我的经验告诉你,草原之路可很不好走啊。”

陆完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去提醒王守仁。

去年我带兵进草原,差点回不来。

王守仁道:“去年对兀良哈用兵,已是寒冬,遇到极端气候的确会拖慢行军进程。如今尚不过九月,草原气候再恶劣,也不至于到有去无回的地步。”

陆完笑道:“看来你信心十足,却不知准备如何?”

王守仁指了指营帐之外的军营道:“六千骑兵,共六百门轻炮,一万发炮弹。四千杆燧石铳,十万发弹丸,不带强弩,只以弓箭和短兵刃,减轻行军负重。”

陆完一听,瞬间感觉到王守仁打仗的方式,跟别的各路人马不同。

“伯安啊,问你一句,你在打女真人时,也是用的此等配置?如果舍弃重甲的话,只怕会……”

陆完最怕的,是王守仁过分追求轻兵,会产生冒进之后退不回来的恶果。

你火铳再厉害,鞑靼人用上强弩、弓箭,你的士兵还不是要扑街?

王守仁道:“辽北用兵,所用的是攻坚的重炮,轻炮反倒用得少。但莱国公于永平府所铸的,十有八九都是轻炮,以他的意思,以后要进兵草原,轻炮的机动性更强,用途更多,比之重炮更有价值,至于燧石铳……也是作为两方草原对垒之用。”

陆完这才知道。

原来他所看中的,或者说是他陆完所推崇的“子母炮”和“重炮”,在张周那看来,不过是华而不实的“大玩具”。

鞑靼人不可能守在那让你去打。

双方在草原上交战,最重要的就是要保持机动性,而远炮和重炮因为重量沉,至少也有个三四百斤甚至往千斤靠拢,只能以有轮子的战车载着,用马匹拉着,转移速度非常之慢,且受地形影响非常之大。

反观轻炮。

最重的不过百余斤不到二百斤,马匹完全能驮得动,走到哪卸下来直接就可以装上底座开炮。

鞑靼人跑,也可以直接再装上马去追。

陆完道:“看来你此战,是要以奇兵和轻兵,来取得对鞑靼人的胜利。”

“是。”王守仁这不遮掩这一点,“进草原之后,遇到就打,从此处进草原,未必需要从此处而出,九边各处任何一处都可以回兵南下。如果鞑靼人敢来,哪怕是拼个鱼死网破全军覆没,也不足为惧。这些炮,他就算缴获了去,也无法攻陷我大明的关隘。”

“是啊。”

陆完不由心生感慨。

轻炮再厉害,始终没法直接攻破大明的土城墙和关城。

轻炮就是作为野外打骑兵用的,那霰弹的效果……

“六百门……莱国公也是早有筹备,或是鞑靼小王子不打宁夏,他也会在适当时候,安排你出兵草原的。”陆完意识到,这场仗绝对不是仓促而起。

如果是被动反击,张周是不可能短时间内为王守仁准备好六百门轻炮,还有几千发炮弹,还有几千支燧石铳的。

王守仁拱手道:“有关奴儿干都司各处的防御,还有女真人的归化和安置,还要全劳烦陆中丞。”

“好说,好说。”

陆完笑着道,“有时候真是羡慕你们这些年轻人,年纪轻轻就有敢于一战的勇气。”

王守仁自然知道,陆完是羡慕他,能深得张周的信任,年纪轻轻就把爵位给拿了。

“也希望有机会,与陆中丞并肩作战。”王守仁也呈现出了对陆完的尊重。

毕竟陆完在辽东,也没犯下过错,而且在之前协同用兵女真时,也帮了他大忙。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