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五百一十三章 礼下于人必有所求

书名: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6

坤宁宫内。

张皇后卧榻,本身没多大的病,但她为了能勾住朱祐樘,装出避病很重的样子,这也是她的手段之一。

之前这招也很管用,但自从朱祐樘有了新宠之后,这些招数似乎就显得有些拙劣,这次更是拖了很久,朱祐樘才过来探视她的病情,张皇后已经有两三天没见到丈夫,跟之前一天见三四次面晚上形影不离已是大为不同。

“太医没过来看吗?”朱祐樘坐在榻边的椅子上,问了一句。

张皇后道:“太医院的人来过,给开了方子,也没见好。”

朱祐樘又问道:“宁家女没过来吗?宫里女眷生病,朕让她多留意一些,皇后你也不能讳疾忌医。”

因为宁彤跟贤妃那边关系紧密,张皇后对此有芥蒂,而朱祐樘也心知这一点,所以让张皇后把心思放开一些,有病了要让宁彤过来给诊治。

张皇后有些生气道:“宁氏来过,也问诊不出个方案,她本来就没学过几天医术,连太医都诊治不好的,她能有何本事?”

言语之间,张皇后对宁彤很不满。

朱祐樘道:“说起来,宁家女也只是于秉宽不在京时,做个替代者,再是宫中女眷的问诊,让秉宽来毕竟多有不便。如果她能多研习一段时间,或许也能在宫里有所作为。”

张皇后问道:“臣妾尽量调理身子,只是最近心烦意乱,见不到陛下也总会胡思乱想。”

“嗯。”

朱祐樘到底不是铁石心肠,看到妻子对自己如此“依赖”,他多少还是有些怜惜的,他点头道:“回头让秉宽来给你看看病。”

“多谢陛下关心。”

就算张皇后再抗拒宁彤和太医,也明知道张周来了估计会看出自己是在装病,但她还是不得不接受,因为皇帝肯把张周这个“大忙人”找来给自己看病,已算是丈夫最疼惜自己的表现。

毕竟连贤妃那边,有病也只是让宁彤来瞧,自己的待遇比贤妃似乎要高很多。

“母后,我回来啦。”就在此时,朱秀荣蹦蹦跳跳从外面进来。

手里还拿着吃食,当进来后见到朱祐樘也在,朱秀荣急忙把吃食藏到了身后:“儿臣给父皇请安。”

朱祐樘皱眉道:“不是已经跟你说过了,用多吃饭,少在不晌不夜的时候去吃旁的?就是不听!看看你现在都瘦成怎么样子了?”

以朱祐樘自幼的生活经历,他就没机会吃零食,对他而言吃饭就是很幸福的事情。

“知道了。”朱秀荣乖乖认错。

“最近学业如何?可有进步?”朱祐樘问道。

朱秀荣抬头瞄着张皇后,似乎还很奇怪为什么母亲会病到需要卧床不起的地步,明明我早晨过来的时候,母后还好端端的呀。

张皇后道:“女孩子家的,也学不得多少东西,陛下还是别为难她了。”

“不行。”朱祐樘对于教育女儿这件事,似乎很坚持,“身为公主,除了要学习必要的四书五经,学会基础的知识,还要以此来明事理,对于皇室之女来说,没有什么女子无才便是德的说法。就好像永康,她就是因为以前学业不精,导致现在越来越任性。”

朱祐樘到底有时代的局限性。

从他的角度来看,永康这么不通情达理,都是因为不好好学习所导致的,至于更细致的原因,朱祐樘也懒得理会。

张皇后对女儿道:“秀荣,听到了吗?你父皇让你用功读书,以后定要跟先生好好学。”

朱秀荣道:“父皇,为什么皇兄可以有那么多先生教他,儿臣没有?”

意思是,厚此薄彼,我不服。

朱祐樘道:“朕不是让东宫讲官也给你讲了吗?你年岁也不小了,认字之外,先把四书学会,如果有更深的知识,朕会再找人教。就这样,朕还要跟你母后说点事情,你先退下吧。”

“哦。”

朱秀荣行礼之后就要走,手里还死死攥住自己的吃食。

等见到父亲看过来的目光带着几分严峻时,她只能不情不愿把零食交给了一旁的女官,憋屈着嘴离开。

“陛下,对秀荣,还是不必太苛责了。”张皇后有点心疼女儿。

慈母多败儿,张皇后对朱厚照和对朱秀荣的态度基本一样,都是纵容和宠溺,她没有刻意去教导孩子。

正因为她的“强势”,也导致了朱祐樘对朱厚照管束上的不足。

当然有了张周之后,情况有大为好转,除了张周可以当朱厚照半个老父亲,朱祐樘也多了自信,终于可以不用忌讳妻子的反应,事事都以严格要求去对待朱厚照。

即便如此,朱厚照的性子也难以束缚。

朱祐樘道:“太子顽劣,朕不相信几个孩子都会跟朕不一样,只有克己复礼,将来才有作为。朕对他们的要求一样,太子当如此,公主也该如此。”

……

……

宁夏镇。

杨一清领兵回到了镇所所在,而与他麾下兵马一起过来的,还有李鄌和郑英的两路人马,此时李鄌和郑英都想跟朱晖划清关系,所以他们压根就没听从朱晖的军令,而选择听杨一清和背后秦纮的调遣。

崔元本身就不是领兵者,在抵达宁夏镇之后,没有什么公务给他做。

他在休整了一天之后,就跑到镇所城池内闲逛,并购买了一些东西,准备带回去给妻子和亲朋当礼物。

他还是抱着一定游览的心思而来。

下午他从集市上回来时,跟随他立功的军将徐甚早在做等候,见面急忙迎上去,兴奋道:“崔驸马,卑职如今已受命调榆林卫为游击将军,特地是等您回来跟您辞行,明日一早就动身。”

徐甚本就只是个副千户虚职兼实职的百户官,战时充任守备,一般领兵也就一百人,若有需要会再给调两个百户队伍给他带着,但绝对不到能领一千人的地步。

这次直接升游击将军,而游击将军并不是常设职位,跟总兵官一样都是临时所设。

而游击将军基本是要卫指挥佥事级别以上,才能担当,而徐甚只是一次战时的功劳,就直接从副千户的虚职跳过正千户,而晋升为卫指挥佥事,这已经属于越级提拔,而是直接到延绥镇驻地榆林卫去到秦纮身边当将领,这地位提升可是很明显的。

徐甚似乎也很清楚自己晋升是依靠于谁,所以他跑来跟崔元道别,同时也是来献殷勤的。

崔元道:“那恭喜了。”

徐甚脸上也有些兴奋,跟崔元攀谈之后,很快就谈到了崔元的军功犒赏问题。

崔元叹道:“还在等朝廷的通知,也不知为何,你这边这么快。”

徐甚道:“听襄城伯跟卑职说,是秦老部堂亲自点名,将卑职调去榆林卫,具体的军功犒赏之事,想来朝廷还在认定,战事刚休,按照以往的惯例,三四个月等军功到,也都是平常事。现在才过去还不到十天,崔驸马您不必着急,以卑职想来,您至少也能晋升侯伯之爵,得诰券。”

“不敢想。”崔元汗颜。

我还没等怎么回事,不过是有勇气,在战前号召一起往前冲,甚至战场上我都没遇到什么像样的危险,也没亲自去跟鞑靼人拼命,就给我封个我前半辈子都不敢想的爵位?

算了吧。

有多大的头戴多大的帽子,不做那妄想,也就不会失望了。

徐甚又道:“襄城伯想要见您,要不卑职引您去见?”

“嗯。”

崔元还以为李鄌有什么要紧的公务要找他,将自己买回来的东西放下之后,便与徐甚一起出门,往城东的军营而去。

……

……

崔元见到李鄌之后,徐甚就急忙告辞而去。

李鄌甚至将亲随都屏退,把崔元叫到内堂,给崔元看过几份本地的上奏。

“这是……何意?”崔元没明白过来。

李鄌道:“崔驸马功勋在身,不必担心事后被追责,但军中上下现在不少人在自危,陛下光是派兵进河套,就有五路兵马,加上宁夏、固原、陕西等处的地方兵马,少说也有十几路,杂七杂八近十万兵马,可跟鞑靼人交手的兵马尚且还不到三万。功劳不得,就怕得了一身罪过。”

崔元仍旧好奇问道:“这场仗不是打赢了?”

李鄌叹道:“就是因为打赢了,才怕被清算,保国公不必说了,他的人现在都想着找靠山脱难呢。地方上的人也在四处活动,最近崔驸马就没见什么来拜谒的人?”

崔元想了想,摇摇头。

他到了宁夏镇之后,光顾着休息和闲逛了,还真没什么人去找他说项。

“可能……”崔元斟酌了一下字眼,“我平时又不在军中效命,他们可能是觉得,找我没什么用吧。”

李鄌道:“作用大着呢,刚得知的消息,陛下在朝上直接以蔡国公为首,以兵部来整顿各边镇的军防等事,崔驸马跟蔡国公过从甚密,将来你可是领兵的人选,三边等处的军政也多半要落到你肩膀上,你说一句话,比别人说十句百句都管用。”

“啊?”

崔元吃了一惊。

我现在这么重要吗?

我连自己的军功还没搞清楚呢,你们居然觉得我能帮到旁人?

李鄌笑道:“崔驸马到现在,除了参劾保国公那份奏疏之外,还没上过旁的奏疏吧?”

“嗯。”崔元点头。

“那是该上一份了,把西北的情况,跟陛下奏报一下,也好让陛下和兵部都知道现在的形势如何,就算有的人未曾于战场上与鞑靼人正面为敌,也不是说就一定是因为怠慢军机所致,具体情况还是要区分清楚的。”

“襄城伯的意思是……”

“在下之意,将来在下还想多跟崔驸马您学习一下,就算留在西北之处继续统兵治军,也是极好的。”

崔元听到这里,再愚钝也听出来了。

别人还没找他说项,李鄌就是厚着脸皮找他的第一人。

崔元直言不讳问道:“襄城伯,我想问你,你是不是也怕此战之后,被朝廷追究你的责任?”

“我……我不是跟崔驸马一起奋战了吗?过去这些日子,我也未曾合眼,军中上下的事务,我一刻都不敢怠慢,过黄河送兵马,我可是把近半数的兵马都给了崔驸马,你可不能……我们不是分工协作吗?在下是领兵在南岸,你在北岸……”

李鄌尽力为自己辩解,差点有点语无伦次。

崔元道:“我理解。”

李鄌看到崔元那不急不忙的样子,心里在恼恨,心说,你理解有个屁用?

让你上奏,把我的功劳大书特书,你到底会不会?

“可是我跟蔡国公真的不熟,不过跟户部的王侍郎……也只是见过几次面,他还给我书籍让我自学……”崔元正要好好说说自己的发家史,突然发现李鄌正用不怀善意的目光望着自己,只好感慨道,“那我这就给朝廷上奏,尽量陈述我之所见。襄城伯不必担心,相信陛下会明察秋毫,不会少了你的战功。”

“是,是。”

李鄌嘴上在应着,心里在想。

陛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还好,就怕明察秋毫,如果真斤斤计较起来,此战除了你崔元和杨一清的人,剩下的将领都要跟着一起遭殃完蛋。

……

……

京城,戏楼内。

已经是五月,天气转热,张周坐在窗口的位置,一边感受着夜风袭来,一边看着人在往里面搬抬酒水。

戏台上的好戏还没开场,张周也不在意,毕竟好戏都是他自己编排出来的,早就知道内容,只是看旁人的表演,乐趣是有但没有普通观众那么强烈。

“张兄。”

当天张周设宴款待宾客,朱凤是第一个抵达的。

他还很奇怪为什么张周会主动宴请,他也以为只请了他一个,当上楼看到一堆酒坛子时,他赶紧道,“这么多酒,今晚都要喝了吗?”

张周道:“不是,这是旁人馈赠给我的。人你也认识,永康长公主。”

“她……给你送酒?”

朱凤也惊讶。

这是什么路数?

就算你永康长公主要跟张周和解,准备送礼,送酒……这也太没诚意了吧?这能值几个钱?不是送金银珠宝来得更实在?

“一会人来了,你下去帮我接待一下。”张周道。

“她……亲自来?”朱凤更惊讶。

张周没回答。

刘贵搬着个酒坛子进来,通禀道:“爷,公主府的车驾已经停在外面了,您看……”

“我来。”朱凤刚受命要迎接永康公主,闻言主动请缨。

在张周摆摆手之后,朱凤跟着刘贵下楼去迎人。

……

……

当永康公主进入到戏楼包间时,一身锦衣华服,却是蹙着眉头,显然对于张周接待她的地点很不满意。

一般像皇亲贵胄这种级别的会面,一定会是在私下的别院或是亭台楼阁这种地方,不会是在公开场合,而像长公主这种身份的,自然也不能跟宁彤一样经常出入于市井场合。

永康是个很讲求身份和排场的人。

“张兄,长公主殿下到了。”朱凤见张周都没起身相迎,急忙提醒了一句。

张周这才将目光转过去,仍旧端坐在那,笑道:“长公主亲临,请坐。”

换了普通人,敢对她这么无礼,永康早就发作了,但她这次知道这种发作没什么意义,毕竟现在是礼下于人,求人办事就算不好出口,但把场面给扯破,怕是自己那皇兄先不给自己面子。

你等着!

永康在心中似乎已经暗暗打定主意,不能吃哑巴亏。

“殿下您请坐。”朱凤甚至亲自给永康搬椅子,显得很殷勤。

“知节,你也坐。”张周道。

“不……不用了。”朱凤看了看场面,大概有种两军交战之前谈判的火药味,自己在旁边还有些尴尬。

张周道:“你不想坐,正好,出去再帮我迎个人。”

“谁?”朱凤问道。

“去了就知道。”张周摆摆手,朱凤以为张周这是在找借口让他暂避,随即屁颠屁颠下楼去。

等人走了。

永康才冷冷道:“蔡国公可真是会摆架子,几次派人请托都无用,这是吃准了本宫会亲自登门来谢罪?之前本宫在太皇太后提到你的事,不过是据实以陈,没有刻意针对之意,你不会记仇吧?”

“哦,哪里哪里,我怎会记仇。对于长公主送来的礼,我还觉得愧疚,本应该是我送礼上门才是。”张周道。

永康一看张周客气,气势自然就升了些许:“这酒水,是买来馈赠的,你是皇兄跟前的能人,当得起。”

张周笑道:“旁人送礼,我从来都是拒之门外,但长公主的这礼,我不会拒绝,因为我恰好是好这杯中物的人。陛下跟我说,让我看着给崔驸马安排个职位,我提议让他留在宁夏,等三年之后再回来。”

“你说什么?”

永康这才知道,张周这是笑里藏刀。

张周道:“陛下对此未置可否,又提到了有关崔驸马封爵的事,以陛下之意,崔驸马这军功,可得爵,也可不得。全看跟谁比。”

“跟谁比?”永康的气势瞬间消弭。

之前还气势如虹,现在的气势……就如同强弩之末。

张周笑道:“自然是跟之前的军功案例相比,若是跟安边侯、威宁侯所得军功之比,那也不遑多让。”

“那就封侯!”永康抢白道。

张周摇摇头道:“但要是跟新建伯相比,那就大大不如了,陛下的意思,以后要设定封爵的门坎。新建伯以战功得爵,杀敌至少也有数千上万,以后再想得爵的,就算不及的,也要相仿。”

“你……”

永康差点原地蹦起来,肺都要气炸。

杀敌两千还不够,居然要杀敌近万?五倍的军功?这是在出难题吗?简直是在拿人消遣!(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