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五百一十七章 太子理政

书名: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6

早朝时,内阁三人憋着一股劲,准备在朝议上把杨一清派到辽东,行打压的同时进一步对其收拢,让其可以回归「正途」。

却是众大臣还没入宫之前,司礼监掌印太监萧敬便带着几人过来。

刘健等人一看这架势,都在琢磨,莫不是皇帝因为生病,还是不能上朝?如果不能在朝堂上直面跟皇帝据理力争的话,办事效率会大打折扣,毕竟很多奏疏都会留中,就算是批复回来的,很多也都并非是皇帝直接授意。

「诸位,陛下有旨,只留阁臣、尚书、侍郎及各司正官,随咱家入宫。」萧敬以传话人的身份,把朱祐樘的旨意带到。

众大臣觉得莫名其妙,很多人用疑惑的目光望向刘健和马文升等人,想从他们那边找到答案。

但内阁和众尚书也跟旁人一样,都处在懵逼状态之中。

有六科的言官上前问道:「萧公公,今日早朝是内廷议事?还是说有旁的事?这么做,怕是不合规矩吧?」

萧敬道:「陛下的旨意就是规矩,诸位还请各自归位,朝廷的差事也不能怠慢。」

见还有人想上前力争,刘健出面道:「各守本分吧。」

因为旁人也不知道皇帝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就算是有人有意见,最后也都各自在低声嘀咕中归了自己的位,出宫的出宫,剩下的顶级文臣,则跟随萧敬一行人入宫。

一行人进入到皇宫正宫之后,并未往奉天殿走,而是穿过左顺门往文华殿的方向。

谢迁快速几步到刘健身边,低声道:「今天又不是经筵的日子,何以让我等前去?」

刘健沉默不语。

连李东阳都给谢迁使个眼色,意思是咱别废话。

而谢迁则往队伍一行中,兵部两个侍郎身上看过去,又嘀咕道:「张秉宽也不在,不清楚到底在搞什么名堂。」

等一行人终于抵达了文华殿之前,却见太子朱厚照已带着东宫讲官十几人,早就在迎候,而在一行人中赫然还立着张周,谢迁指了指张周,正要说什么,随即他意识到,张周跟东宫讲官站在一起好像也没什么不妥,因为张周身上的侍读学士身份到现在仍旧被保留。

除了东宫讲官之外,还有宫里的太监也在旁,包括李荣、张永等人。

「诸位阁老尚书,诸位卿家,也有本宫的先生,本宫在这里久候多时了。」

朱厚照年纪不大,在说话时却显得很有气势,走过去对入宫的大臣说道:「父皇近来躬体欠安,无法打理朝政,特地让我以太子的身份,在文华殿内听政。我年轻、才学浅薄,对于朝务之事所知甚少,希望诸位卿家能多加提点。」

刘健走上前道:「陛下的意思,是让太子暂时监国吗?」

萧敬笑道:「刘阁老,陛下并未提过监国之类的说法,太子尚未有理政的经验,他前来也不过是为旁听,诸位有什么事情便可在文华殿内当着太子的面,直陈便可。」

刘健微微皱眉。

说是可以直陈,等于说是把朝事摊开来说,但这文华殿可不比奉天殿,在这里说事情少了最重要拍板定案的人,大臣很多时候的上奏,都是有意针对皇帝所提出,现在皇帝这个正主不在,难道去跟太子这么个毛孩子去据理力争?

就好像公司开最重要的股东大会,结果大股东告假不来,只把他没什么决定权的儿子找来旁听,就算身边人能力再高,没个拍板的,这朝议也议不起来。

朱厚照一脸温和的笑容道:「诸位卿家,里面的书案、座椅都已经备好,还请诸位移步。」

说着朱厚照先转身,往里面去。

东宫讲官十几人,在王鏊、梁储等人的带领之下,也往文华殿内而去。

倒是只有张周,似笑非笑站在那,看起来面色和善,但却很容易被刘健等人认为这是在加以挑衅,谁让他们这些大臣只能跟着萧敬前来,而张周则早早便入宫,先到文华殿跟太子同行?

有太子先生这一层身份,在陪同太子听政方面,也更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文华殿内。

众大臣坐定。

跟平时的朝议不同,这次更好像是一次经筵日讲,前来的大臣的平均身份地位,要比在朝堂上要高,年岁和资历也会更高一些,可能是考虑到这次陪太子听政需要时间去适应和准备,皇帝也算算是很周到,每个人都可以落座。

朱厚照坐在本该属于他的太子之位上,如同平时听讲,而在他旁边左右各坐着张周和王鏊二人,这算是他「左膀右臂」。

如此连内阁首辅也只能坐在客位左首的位置,剩下的人则按照朝中的论资排辈,各自坐定。

萧敬作为司礼监掌印太监,立在朱厚照身后,就好像平时陪同朱祐樘参加朝议一般,反倒是李荣、张永等人,则在朱厚照身后有椅子坐,也如同旁听者。

「诸位卿家,不必拘谨,有什么事只管奏上来,我有很多不解之处,回头定会一并呈报给父皇,让父皇来定夺。」

朱厚照仍旧显得彬彬有礼。

这算是他第一次以太子监国的身份在人前表现自己理政的才能,他好像是珍惜机会,但充其量只是为了好玩,让他在那坐个一上午,非能把他给郁闷死。

在场大臣没有开口的,似乎都在等别人开口,或者是找有份量的人出来打个样。

朱厚照道:「诸位卿家既然不说,那就先由我来说了。」

说着,一伸手,萧敬随即开始从怀里往外掏奏疏。

你们大臣没有想提的,但你们平时所提的都会以奏疏的方式呈报上来,我朱厚照既然作为太子出来听政,一点准备没有,那还不是被你们所笑话?

「我看过近来未经处置的朝中大臣,也经过张先生和萧公公等人的提点,得知如今最重要尚未决断之事,乃是辽东女真人的复叛,辽南等处接连发生女真人劫掠村庄之事,先前安顿女真人的策略似乎并不奏效,诸位卿家如何看?」

朱厚照笑盈盈的。

好像连所说的话,都是有人提前给他规划好的。

在场大臣已经开始蠢蠢欲动。

如果说之前没人出来奏事,是因为觉得这种奏事没什么必要,但从太子这个开场方式,他们意识到今天所谓的议政,很可能是要动真格的,除了皇帝不在之外,其实有身份决定事情的人都在。

尤其是张周。

如果张周跟朱厚照同时决定,连司礼监也没什么意见,那皇帝还不照准吗?

那有没有皇帝现场拍板,好像也没多大区别了。

瞬间文华殿内这场议政的级别,好像提高了几个档次。

刘健道:「女真人安置在辽东各处,名义是要分而治之,但因各处分散而无从详加管束,以至于内生变乱。女真族民与汉民之间本就有冲突,若于同处安顿,无论是斗殴盗抢等罪行增加,也容易造成地方理政之弊。臣请将女真人重新归置,安至于辽西、辽北等处,或可戍边,或可将其置于蛮荒之地。」.

朱厚照点头道:「分散不好管理,要归置起来,更容易管束。是这意思吧?」

刘健拱手道:「是。」

「可是。」朱厚照道,「现在已生变乱,如果再将他们归置的话,那不等于又会形成女真人的村寨?他们又会结成部民,对地方的扰乱更甚。」

谢迁忍不住提醒道:「殿下,刘阁老的意思,是将女真人送去戍边

,把他们安置在靠近鞑靼人的土堡城塞等处,用边军兵马震慑,可令其安分守己。」

朱厚照道:「多谢谢卿家提醒,可本宫仍旧认为,这不是解决此事的良方。」

我去。

谢迁听了差点想打人。

你个毛头小子,从来没上过朝堂,也从来没处理过政务,说好是来旁听的,哪来这么多意见?还不是解决此事的良方?那你倒说说有什么良方?你怎么不上天呢?

朱厚照低头望着自己的手心,也不知他在想什么,却是幽幽说道:「以我所知,女真人骁勇善战,如果给他们生存的土壤,继续让他们打猎、放牧,他们会跟他们的先祖一样,屡屡来造成对大明边疆的冲击,造成不小的边疆祸患。」

谢迁道:「羁縻之政,乃大明太祖皇帝所定,是为以夷制夷,若将其收编入汉土,是为对汉民利益的损害。」

朱厚照问道:「那为什么不能将他们安置于更多的地方,不一定非要在辽东,可以在江南,也可以到西南,总之可以安顿的地方都可以让他们去,可以给他们土地耕种,还可以让他们经商,改变他们的生活习性,不再以马背为生,不好吗?」

谢迁又有些生气,这次他先瞪了张周一眼。

好似在说,太子这些稀奇古怪的想法,不是你提点他的吧?听听都是些什么乱七八糟的?

朱厚照也随即把目光落到张周身上,问道:「张先生,你认为我的建议行不行?」

张周笑道:「殿下的提议有想法,但执行起来或有些麻烦,先不论各地是否有闲置的土地来安置女真人,就说如今辽东的形势,还是先要平定叛乱为先。把女真人给打服,再谈如何安置。」

谁说这小子有想法,就一定是旁人所提点的?

别看这小子年岁小,学也没上几天,而且贪玩好闹事,但这小子想法可真是挺多,有时候天马行空的不受约束。

张周也想说,你们这群人,请不要把眼前这个熊孩子,当成你们家未经事的同龄儿孙看待,光是这小子的格局,一般成年人都不及,你们跟他接触多了就会明白。

「嗯。」朱厚照点头,似乎同意张周的说法。

先剿平女真人的叛乱,再谈安置。

可一旁的谢迁听了却觉得不爽,插话道:「欸,蔡国公,事要定明确。若是没记错的话,于辽东各处抚女真部民的事,可是由你所提出来的,如今抚民出了乱子,可不能再像之前一样要等平叛之后再定,应该及早定下,免得事后又乱了章法。」

谢迁的话音落,周围几个人都不由将目光落在他身上。

还是你谢于乔牙尖嘴利啊。

你就是在说,张秉宽他虽然打仗厉害,但其实在安邦治国上可能也就是个门外汉,不然为什么一个安置女真人的事情能做到如此一团糟呢?

所选的角度另类刁钻,算是「打蛇打七寸」。

张周笑道:「谢阁老言之有理,可能是我疏忽了此事。要不就依照刘阁老的建议,事后将女真人安置在辽东军中?」

刘健道:「老夫只是提议,事具体如何定夺,还要等朝议之后出结果。」

老刘也是聪明人,他很清楚张周是想让他「背锅」,如果回头把女真人安顿在靠近边军的地方,回头再发生叛乱等情况,那责任算谁的?

文官的传统,抗事的时候不行,推卸责任的时候一个顶俩。

朱厚照听不下去了,皱眉道:「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的,本宫决定要跟父皇提议,先平定女真人的叛乱,再谈如何安顿他们。就依照张先生的提议吧。」

这下在场是个傻子也看出来了。

相比于朱祐樘对张周的「

偏听偏信」,这位小太子,简直是对张周敬若神明啊,张周说什么就采纳什么。

至少你老爹还跟我们商量一下,虽然多数时候也是采纳张秉宽的意见,但有时候正因为你老爹的态度,让张秉宽不得不在一些事情上做妥协。

而你呢?

照你这种盲从的样子,若将来真让你登基,那还不是张周一言堂,什么事都由他说了算?连跟我们商量和回旋的余地都没有了?

「殿下……」李东阳一看这架势,自然是要以太子太傅的身份,好好给朱厚照规范一下的。

朱厚照打断李东阳的话,道:「李先生,若是本宫没记错的话,昨天是你们上奏,提出要以宁夏巡抚杨一清领兵到辽东平定女真叛乱吧?好像是要让他执领奴儿干都司的事务,以他为辽北巡抚?」

李东阳一时语塞。

本还揪着太子对张周的态度问题,想跟太子好好掰扯一下,谁知道太子在伶牙俐齿这件事上,比之谢于乔也不遑多让,直接就把他给顶回去。

朱厚照道:「平叛的事,本宫认为,其实最有经验的还应该找新建伯,他在辽东平女真时,做得就很好,他在的时候女真等异族人噤若寒蝉,连屁都不敢放……咳咳,不过现在新建伯还有更重要的差事要做,本宫提议,由曾经在辽东协助过新建伯的唐寅,为辽东巡抚,同时巡辽北、奴儿干都司等事,你们认为如何?」

连皇帝都不会这么说话。

众人听到朱厚照如此侃侃而谈,上来就把唐寅给举荐出来,一切都好像是设计好的,更加深了张周左右太子意见的怀疑。

甚至在部分人心中,这件事都可以下定案了。

马文升道:「回太子殿下,唐寅虽曾有辽东供事的经验,但其并未有摧城拔寨的经验,领兵之上也欠缺周详。至于巡抚之职,当另选他人……且辽东巡抚之职关乎到辽东边政之安稳,不宜与平女真之事混为一谈。」

到这会。

众大臣也发现,在文华殿内的议事,比之在奉天殿内的朝议,氛围上也没什么本质差别。

只是他们的对手,从朱祐樘、张周的组合,变成了朱厚照和张周。

什么太子没有决定权,只是在哄孩子玩……这种想法最开始时候或许是有,但现在他们已经不敢掉以轻心。

朱厚照问道:「那意思是说,辽东巡抚王宪,不宜替换?那为什么不直接让他领兵去平女真?辽东各处发生了女真人的骚动,他身为辽东巡抚,未曾尽到安民的职责,替换他难道不是理所应当吗?」

此话一出,让在场的大臣更觉得,这小子知道的好像还挺多。

你知道唐寅,或许是有人提点你,但王宪……你小子都知道?

兵部侍郎熊绣道:「殿下,辽东巡抚王宪有御敌的经验,对于抵御鞑靼人犯境、威慑鞑靼等部族,有其优势所在。且其上任辽东巡抚尚且不到半年,实在不宜于此时调动。」

「不到半年?好像连三个月都不到吧?」朱厚照皱眉道。

熊绣道:「如此更不宜调动。」

朱厚照道:「这又不是阵前换帅,有什么不宜调动的?王宪再厉害,也不过是听了张先生的提议,带兵去草原上伏击,抢了辽东军将的功劳罢了!本宫倒觉得,前任的辽东巡抚陆完才是治军的好人选,不然为什么辽东换了王宪,女真人就开始生事了呢?」

在场文臣觉得,跟这小子辩论,有点心累。

皇帝很多时候是务实的,讲道理也讲平衡,而这小子好像是认准了什么事就不改变,还不知道什么叫妥协。

现在太子居然认真跟他们讲起非如此做不可的道理来了……

「唐寅,你们觉

得不合适是吗?」朱厚照冷冷问道。

刘健道:「唐寅不宜往辽北领兵。」

「非杨一清不可吗?」朱厚照道,「如果这个人在辽北平女真不力,如何治罪?」

刘健冷冷道:「太子言此为之尚早,若以定罪之预想,派臣子前去领兵,则失去信任,必定令军中上下人心不稳。此事应当请奏陛下再做定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