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四百五十五章 非亲不用

书名: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6

朝廷正在忙着替陕西赈灾,这次的灾情本身或并不大,但就因为是朱祐樘亲自督办,以至于朝廷上下不得不重视。

朱祐樘也想以此为范本,定下地方救灾的原则。

而张周这几日却并无须留守在京师,他亲自前往了西山。

跟随他一起来的,除了朱凤、王明珊、刘贵、贾老水等人之外,还有一早就抵达的锦衣卫千户孙上器,且还有之前朱祐樘调拨给张周的一万将士,分出其中五百人,他们在西山的目的,是协助“造炮”。

“大人。”

当张周出现在西山煤矿前时,周围已不再只是一个矿窑。

偌大的矿场,连起来有十几个矿坑,绵延四五里之远,加上周围的矿工和因矿工而滋生的产业,已形成了不亚于一座小城的规模,这里已经成为大明的“西山镇”,且在镇中吃喝玩乐可说是一应俱全。

张周先在高处往四周看了看。

旁边的孙上器道:“大人,现在西山的驻军数量明显不足,若是鞑靼人来犯,或是有贼寇前来,只能指望京营调兵前来协同。之前跟您提过,要在西山修造城墙之事,不知是否有推进的可能?”

西山要修城墙。

以保证这里大明的黑色矿脉能得到保障,毕竟大明现在京城上下,基本都已经用上了西山所产的“蜂窝煤”,除了官府的采办之外,连大户和普通百姓都已经能在市面上买到。

如今正是寒冬腊月之时,官办的蜂窝煤的销量也非常好,给张周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收入。

“那边是堆煤区,有很多从山西运过来的上等石炭,都是运到那边,只是车马运送很是不方便。”孙上器现在提到西山上下的种种,可说是如数家珍。

毕竟孙上器建功立业的机会很少,但他负责搞后勤和制造等事,可说是得心应手。

张周视察了一圈,也感觉到很满意,毕竟名义上西山由他所开发出来的煤矿,都在他的名下,所产出的煤也基本被他变现,但张周也没有用在私人的领域,而是更多填补了大明造炮和内府之用。

正因为他张周可以给朱祐樘源源不断制造财富,朱祐樘才愿意把更多的矿山勘探权交给他,同时还让他身兼数职,甚至把大明制造火器的差事毫无戒心交给他。

换了别人……估计皇帝自己都要犯嘀咕。

给矿给钱还给人,还允许你造炮造火铳,不怕你造反的?

“挺好。”张周道,“带我去看看工炮坊,顺带把我最近所画的铸件图纸,交给那些工匠,看看如何去锻造。”

……

……

西山工炮坊内。

巨大的熔炉是负责冶铁的,西山主要负责张家口等处铁矿的熔炼,而永平府的铁矿更多需要靠运煤到永平府完成铸造。

因为几个煤矿和铁矿场都不在一起,相距很远,在这时代造成了运力不便,张周也在考虑进行改良。

而所用的方法,基本就是这时代最为推崇的“蒸汽机车”,也就是制造蒸汽火车了,但因为此事成本巨大,加上对于路线的考证和规划也需要时间,目前这还只是局限在论证阶段,张周甚至都还没跟朱祐樘正式提出这件事。

工炮坊门口,伫立着一个炮台,面对的是西山后面十几里长的深谷开阔地带,这里也是作为试炮之所。

这次被运上炮台的,是一尊看起来与之前火炮没多大区别的炮,比重炮要轻很多,但还是要比之前的子母炮要更沉。

孙上器道:“大人,一切都是按照您所设计的,图纸和里面的线您应该也都看过了,至于炮弹的精度已经按照您所说的,误差不能超过丝毫,但此炮很沉重,即便加上轮子,也需两匹马才能拉得动,若是要过山丘等处,也极为不便。”

“嗯。”

张周点头。

面前这尊炮,就是张周最近一直在研究和改进的“线膛炮”了。

之前无论是轻炮、远炮和重炮,都是滑膛炮,在发射距离和精度上,都是要仰仗于初速度,瞄准也只是一个大致的方向,落到哪算哪,往往射击的精准度能在一里之外,就误差到二十米以上。

因为精度的误差,使得鞑靼骑兵在遇到大明火炮阵的时候,现在也基本都以分散阵型的方式,尽可能让大明的火炮不能全面覆盖。

但若是换上线膛炮,精度提升之后,射程最远甚至可以达到十里开外,且在精度上能保证误差在十米上下,使得火炮的射程和瞄准有了质的飞跃……当然现在初次研究出来的线膛炮,还远达不到如此的精度,只能说还需要进一步改进。

“砰!”

一炮打出去。

并没有炸膛。

之前试验已经有六七次,线膛炮最大的问题大概就是卡壳了。

也是在大明工匠制造滑膛炮已经技艺纯属之后,才有资格去谈改进线膛炮,这次的试炮也不算是第一炮,只能说是由张周亲自监督的第一炮。

“打中目标区域!射程六里半!”

随着远处负责在山谷上部观察的人员发会旗语等信号,孙上器把结果汇报过来。

目标区域只是个一百米见方的地面区域,而瞄准等事则是由专业的炮手来完成。

大明的一里并不是五百米,而只有四百多米,射程六里半,大概只相当于射程两千六七百米的样子,但这已经比之前最牛逼的重炮,也就是红夷大炮射程还要远上一里多,但重量却轻了很多,精准度更是得到了质的飞跃。

朱凤听到孙上器的结果汇报,显得很兴奋道:“张兄,这炮看起来没那么沉,为何射程如此之远?”

孙上器笑道:“安边侯或有不知,这新炮内,加了膛线,在炮弹出膛之前,会在里面顺着膛线旋转,出去的时候速度能更快,且指哪打哪。用料不会更多,但制造难度却非常之大,就这么一门炮,所耗费的时间,比铸造一门神威远炮要复杂许多。”

朱凤道:“厉害是厉害,但之前在宁夏,我带兵用火炮跟鞑子交战,人家也不跟我们正面硬拼啊。打得再远,只怕也打不到点子上。”

孙上器还正在自豪中,谁曾想这边朱凤好像个神经病一样,先是推崇,后面自己给自己拆台。

这就很令人生厌了。

但孙上器还不敢说什么。

张周一脸无所谓的神色道:“难道因为此炮对战骑兵时,有一定的弊端,就不研究了吗?以前你没炮的时候,敢带着四千兵去跟鞑子的四万兵马周旋?”

朱凤一想,以前别说是四千对四万了,就算是四千对四千……那也跟找死差不多。

大明以往在边疆作战时,要么玩固守,要么玩偷袭……正面大规模作战这种事,也只有王越一个人能干得出来,且每次也不是说能取得多大的功勋,更多是在拉扯。

张周道:“大明既要有精兵猛将,也要有新的武器,才能在战场上立于不败之地。如果所有的兵器都不能做到与时俱进,那鞑靼人很快就会把我们的战术都研究透,下次再进草原时,或许天时地利人和我们就一样都不占。”

“嗯。”

朱凤也不得不收起先前那股“我是亲历者我有发言权”的傲气,唯唯诺诺跟着张周走到刚发射完炮弹的线膛炮之前。

随即朱凤对炮兵送过来的新炮弹很感兴趣:“这炮弹,跟以前完全不同,怎么是长条的?”

大明以前的炮弹,基本都是圆形的,这是为了方便发射。

大铁球子的传统,并没有因为张周研究出的几种新火炮出来,而做改变。

但随着线膛炮的出现,圆形的弹丸则不再是标配。

张周道:“后面主要是负责推动的,现在用的还是引线,以后可以改进到用燧石,甚至是用击发药,这些都需要研究。火炮会越来越先进,知节,不要以为自己亲自带过神机营,跟鞑靼人打过几天仗,就以为什么都了解了,以后你在研武堂当教官,也要明白与时俱进。”

“如果你自己都不能学习更多的知识,你怎么教给别人?”

朱凤惭愧低下头道:“知道了!”

张周一抬手道:“再发射几次,看看此炮的损坏比例如何,至少要保证二十炮下去,出现折损也要维持在一百次出现一次损坏。若不能做到,还要改进精度。”

张周知道,线膛炮出现后,对于火炮维护保养的难度将会大幅提升。

以前大明那些神机营的炮手,更多是粗莽的汉子,而以后更应该往“学院派”方向转变,不再需要那些五大三粗的人去当炮手,更应该找一些有一定文化底蕴,至少能学会什么叫抛物线,知道如何去瞄准,以及各种仰角角度所带来的射程变化等等……

……

……

就在张周去西山查验线膛炮时。

朱祐樘在皇宫内,显得百无聊赖,本来他打算去找张周聊聊,结果被告知张周出城去西山了。

“秉宽也是的,每天都在忙什么?”朱祐樘现在是一时见不到张周,就会想念。

跟张周,那简直是灵魂知音,好像只有张周能知道他内心的想法,能帮他实现曾经连做梦都不敢想的雄韬武略。

李荣道:“陛下,东厂也派人随张先生同去了,据说是要查看新炮。”

朱祐樘好奇道:“秉宽之前不是跟朕说,以后改进的重点,应该是在火铳上,而不是火炮吗?”

李荣笑道:“之前的锦衣卫千户孙上器已经报上来,说是新炮的射程更远,能打到六七里开外,且能做到精确无比,以后真就是贼人还没出现在咱的眼前,就能把他们给灭了!”

“那倒是挺有趣!”

朱祐樘面带笑容,“秉宽也是的,这么好的事,为何不叫朕一起去?”

李荣道:“或许是因为炮才刚出来,还需要很多的试验,所以还不能保证安全性,等以后可以大批量铸造了,自然就可以由陛下亲自去检校。”

“唉!”

朱祐樘本来已经很想跟张周会面了,再被李荣这一“馋”,更加坐立不安。

“对了太子……最近的课业还顺吗?”朱祐樘现在是找不到事情做了。

年后除了一次陕西的地震,其实也没什么大事,该做的总结,在年前都已经完成了,朝中很多衙门其实还在休沐之中,每天的朝议也都只是例行公事,一直要到正月底,随着春耕开始,朝议才会有一些实质的内容。

当然也要鞑靼人给面子。

如果像往常年,就算是大过年的,鞑靼人也不会消停,会给朝廷带来各种糟心事。

正因为有了张周和王守仁等人,把边疆军务等事都给定下来,鞑靼人不再像过去几年一样经常犯境,才使得皇帝有了春节假期。

李荣道:“太子还好。”

其实李荣也不知道朱厚照最近的课业如何。

大臣还有几天休沐,但朱祐樘对朱厚照的要求很高,加上之前朱厚照自己偷跑出去几个月,朱祐樘为了让儿子赶上课业的进度,年后只有大年初一那一天,让朱厚照休息了一天,随后东宫的日讲也一直没有停歇。

朱祐樘叹道:“这太子……性子太顽劣了。不过好在还有秉宽,这样就算朕有个什么三长两短……算了,不提他了!秉宽最近可有对研武堂提出什么建议?”

李荣从怀里拿出一份手写的名单道:“陛下,这是之前老奴去找张先生,与其提到未来可以提携的一些将领,他跟老奴提到的人,回来之后,老奴都记下来了。”

“是吗?”

朱祐樘瞥了李荣一眼。

那眼神好似在说,你还挺鸡贼的,去跟张周闲话家常,结果是为了套话?张周说谁能用,还用你这么偷偷摸摸来?

等朱祐樘看过名单,感慨道:“也并无太多意外。”

李荣道:“陛下您看,还是有的,诸如威宁侯王春,诸如英国公府上的世子张锐,再诸如安边侯的兄长……成国公世子朱麟……再比如说,威宁侯的亲弟弟,跟张先生也有姻亲关系的王时。”

“嗯。”

朱祐樘看到这里,微笑点头。

看起来都是跟张周关系紧密之人,有点“任人唯亲”的意思,但朱祐樘似乎就喜欢这调调。

越亲近的人,朕越喜欢用。

因为朕用着顺手,还放心。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