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五百九十八章 回不去了

书名: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6

内阁值房。

李东阳没见到谢迁过来,还特地问了一下程敏政,却被告知谢迁这几天都在家里养病。

程敏政道:“昨日去他府上,探望他病情,看他气色倒也还不错,只是风寒略重,说是头重脚轻,或是再需三五日调养便可。”

“嗯。”

李东阳只能把之前给谢迁办的差事,一并交给程敏政来处理。

刘健那边一直都默不作声。

因为当晚李东阳要值夜,他不到中午就会从内阁离开。

从值房出来之后,他便直奔谢迁在东长安街的别院,那里是他平时办公之所,这次养病谢迁也没有回家,这也让李东阳看出来,其实谢迁并不是主动回家养病,而是被迫的。

等李东阳见到谢迁之后,也印证自己的猜想,谢迁根本就没生病,所谓的风寒症状也都是装出来的。

“朝中有我没我,还有何区别吗?”谢迁倒也显得很坦然。

自己不在朝,好像能轻省很多,装病在家里休息,这招好像是逃避现实困难最好的办法。

李东阳道:“几年下来,谁未曾生病呢?你要真是力有不逮,在家中休养几日也不是不可,但眼下这光景,也正是朝廷用人之际,你能回来就回来吧。”

谢迁摇摇头,顺带把一旁的热茶往李东阳面前推了推,道:“陛下或不会留我几日了,这几次的上奏请辞,陛下已有同意的意思。”

李东阳皱眉道:“不要多想。”

“呵呵。”谢迁苦笑道,“为何会沦落至此,我很清楚,也算是我口舌招疣吧,本来能善结人缘,却非要锱铢必较,结果就是在遇到事的时候,没人帮一把。”

李东阳没直接应答。

他听出来谢迁话语中有些不满,除了是对朝臣的不满,也有对他李东阳和刘健的不满。

谢迁这次被厂卫调查,更多是背黑锅,之前无论是给张懋出征找麻烦,还是找人参劾王守仁,谢迁也不过只是内阁的排头兵而已,利益上他们是一体的,但现在只有他谢迁被查,而李东阳和刘健都安然无恙,这就会让谢迁内心产生一些嫌隙。

谢迁道:“最近听说,以中读个书,都被同窗给杯葛了,有人觉得他是借我的身份上位。来年春闱也不知会怎样,唉!朝中就是如此,明明不是想分出派系,最后却又各自成党,这个是这个党,那个是那个党的,连我都没想到,眼下世俗之人是如此的市侩。”

这又感慨到了谢丕身上。

自从谢丕当了张周这一科乡试的解元之后,谢迁在文臣之中的声望也开始下降。

很多人觉得,张周是借着给谢丕解元,来缓和跟内阁及传统文臣的矛盾,而谢牵就成了利益输送的受益人。

谢迁这属于是躺枪了。

李东阳道:“以中的学问不错,这两日让他到我府上来拜会一下,我对他好好指点一番。”

李东阳也不是个怕事的人。

你觉得你儿子被人疏远,那我就亲自指点他一下,毕竟我李某人也算是文坛泰斗,如果他谢丕到我府上,我仍旧把他当学生,那别人对他的非议就会平息。

“别了,他还在备考,年前哪都不去了。”谢迁也是要脸的。

儿子去拜访李东阳,只是为了平息世人的非议,他谢迁也觉得没必要。

“宾之啊,有句话,其实前两日我就想跟你说,是这样……我从陆全卿那得知,张秉宽新近,好像并不在京师内,连陆全卿似乎也怀疑,张秉宽是带兵往蓟州去了。”谢迁思虑再三之后,还是决定把这件事说出来。

李东阳道:“他是想亲自带兵建功?”

谢迁轻轻摇头,神色多有无奈道:“我也没想明白他要做什么,让人去问了问,的确除了朝上他没去,连兵部他也没去,研武堂也不见他的踪影,这次驸马都尉崔元和安边侯朱凤,都出征在外,没一个是能挑大梁的,陛下既如此看重这一战,让张秉宽去到鞑靼的另一侧,捞个功勋回来,也不是不可能。”

李东阳稍作沉思,摇头道:“不太可能。”

“哦?为何?”谢迁道,“你是觉得,张秉宽连这点胆气都没有?”

李东阳道:“他胆气倒还是有的,宣府驰援威宁海一战,他出兵也算是迅捷,只是之前那么多的机会,他都没有亲自领兵,为何这次要从蓟镇出兵,看起来并没有什么重大的变故,需要他亲身前去呢?”

谢迁分析道:“会不会是,鞑靼或有一路人马,想从蓟州那边寇边,他提前预料到,准备杀敌人个措手不及。”

李东阳道:“若真是如此,陛下或也不会在朝上说了,如此不等于是打草惊蛇吗?”

“这……”

谢迁也说不出个所以然。

李东阳略微感慨道:“从张秉宽入京之后,屡屡有非常之举,若他是为前线战事,料想他多半不会如此贸然领兵前去,那边又不是他的嫡系,刘宇充其量只是个从地方升上来的都御史,跟他的交情也不深。”

谢迁笑道:“你是觉得,马负图对刘宇是有提携之恩,所以刘宇不会专心投靠于张秉宽?”

李东阳没有回答这么敏感的党派归属问题,他继续道:“张秉宽做事不遵循常理,他在或不在,只要他跟陛下通过气,我们也很难去过问。我已得知王伯安领兵从威宁海出兵之事,料想这才是陛下所期望的重头戏。”

“王伯安出兵了?陛下……没提过啊。”谢迁感觉到事态好像有点大。

李东阳道:“所以我才觉得,他张秉宽没露面,也仅仅是个障眼法而已。鞑靼主部族人马都在威宁海以西,从蓟镇出兵,又有何大的意义?就算他往东边去了,很可能也是为永平府内修造海港之事,不要太过于纠结。你专心养病,明后两日一定要回朝来。”

谢迁勉强一笑道:“再说吧。”

……

……

西暖阁内。

朱祐樘正盘膝而坐,地暖让他非常舒适,连做事的时候感觉都更有力气,有种闲庭信步的感觉,马上要进入寒冬,却也有种四季如春的感觉。

一旁的檀香也在点着,能让他凝神静气。

便在此时,陈宽小碎步进来,到他面前跪下来,将几份新奏疏放到了朱祐樘面前的八角桌上。

“有西北的消息吗?”朱祐樘问道。

陈宽道:“未有。眼下朝中倒是在议论……就蔡国公几日未曾露面之事。”

朱祐樘手里拿着笔,继续蘸朱砂墨道:“秉宽去给朕办一件事,未来多日都不会回京,连朕都不着急,那些人那么在意作何?难不成他们比朕还想念秉宽吗?”

陈宽很想问,您到底派那位张先生干嘛去了?

但陈宽现在非常小心,丝毫不敢跟皇帝有任何步调上的不一致,哪怕是问个非分的问题,他都觉得是一种罪过。

“算算日子,他也快到了,说起来他不在京,朕偶尔烦闷的时候,想找人说话话都不行。”朱祐樘笔又放下来。

人也没之前那么有动力,好像一时间就开始懈怠了。

陈宽道:“陛下您应该多歇息,最近听说朝中不少臣子得了风寒,他们都在府上养病。”

“是说谢于乔吗?”朱祐樘道,“朕知道,他根本没病,只是故意躲着朕罢了。朕本没打算对他怎样,只是想知道他们内阁到底想做什么。眼下他这么回避,这说明内阁对秉宽的人出手还远没有结束,有些事他们是在暗地里谋划而已。”

陈宽听了也很心惊。

内阁明明是皇帝以前最倚重的衙门,相当于皇帝的顾问,甚至是大明的宰相了。

现在君臣都不和睦到这种程度了?互相猜忌不说,甚至还各自有自己的算盘,角力起来?

“陛下……”

“你不用说什么,朕其实知道,他们并不想秉宽跟英国公之间关系多融洽,朕本也没有让他们融洽的意思,只是有人故意挑唆做局,就未免太过于刻意,就算是秉宽挤压了英国公等旧勋在朝的位置,可这一切都是为国为民,且也并非秉宽的本意,只是朕的意愿罢了。”

朱祐樘一甩袖道,“想装病,就让他继续病着。内阁也不怕缺人,朕已经想过,似乎也到了秉宽可以入阁的时候。”

陈宽听了之后更加心惊。

原来皇帝已经有了撤换内阁铁三角的计划。

让程敏政入阁只是第一步,接下来是张周入阁,很可能再下一步,才是王鏊等人入阁。

因为有可能入阁的人,似乎只有程敏政是值得“牺牲”的,为了给张周让位置,之前皇帝都没主张让王鏊入阁,也能看出端倪,旁的人都应该是为张周入阁做好铺垫。

“但现在也有上听处,秉宽是否入阁,好像也没那么紧要了。只是靠内阁一处来出谋划策,朕觉得也的确是缺了什么,奈何世人对阁老还是更加认可,有时候也是朕不得不让秉宽身兼两处的差事。”

皇帝的意思更加明白。

本来入阁不入阁都行,张秉宽已经是朕最重要的顾问幕僚。

奈何文臣不认可上听处,那朕只能让他先当上听处大臣,再当阁老,如此别人就不会从规则上反对什么。

……

……

李东阳都没顾得上回去休息,而是径直去了吏部衙门,见到了正在喝茶的马文升。

连李东阳都惊讶于马文升的韬光养晦,在李东阳看来,好像眼前的马文升的确是失去了锐气。

“宾之,我倒不觉得,张秉宽会亲自领兵,他有好日子不过,为何要主动请缨呢?这一战,能给他带来多大的好处?”

马文升算是从人情上分析了张周不会上战场。

无利可图,上战场有什么意义?离开京师,等于是离开了皇帝,只会给政敌攻击他带来机会。

除非是这次从蓟州出兵,会给张周带来天大的好处,不然这一战对张周来说,更适合当背后的谋划者。

李东阳道:“最初我也是这么跟于乔说的,可眼下张秉宽的确好像是不在京,你说他能做什么?只是为了造船修港口?大明的海疆就算再不安稳,对他能有如此大的吸引力,让他废寝忘食?”

马文升笑而不语。

只是给李东阳添了茶水,继续闭目养神一般,好似在是思索,但更好像是在自得其乐。

李东阳问道:“莫非马部堂你不赞同?”

马文升笑了笑,摇头道:“没法确证的事情,也不是说赞同还是反对,便想那出海之事,一次就能给大明带来百万两银子以上的收成,陛下对此可说是热心非常,再安排几次出海,也不是不可能。由他亲自督办,很稀奇吗?”

李东阳道:“只带回银子,又带不回外来的物产,有何用呢?”

“这也不一定啊宾之。”马文升道,“不是说还有什么新作物,来年开春就要播种?这个张秉宽的野心可是不小,你从来见过哪个臣子会如他这般,为了一件看起来不可思议的事情,如此热忱以至于到忘我的境地?”

李东阳想了想,摇摇头,他的确想不出历史上有哪个能人会像张周这么扯淡。

在海疆平稳的时候,极力推崇要造船出海。

一介文臣,居然靠的是天文星相占卜这些扬名立万,甚至打仗都可以靠堪舆玄空……真就跟半仙一样了。

现在更是连大明百姓数千年来延续下来的农作物,都要改变耕作方式,这不是牛人,而纯粹是不可思议,在传统儒家文化熏陶之下的文人,以其之保守,是完全接受不了这种人的。

李东阳道:“那万一,他真的是从蓟镇带兵出征了呢?”

“带就带了吧。”马文升也显得意兴阑珊,“朝中这几年下来,对他的参劾也不少,陛下现在似乎都懒得在意,陛下要的,张秉宽都能给,如今大抵也算是国泰民安,他除了有些不务正业之外,我也没瞧出他做出什么祸国殃民的事情,先静观其变吧。”

好像连马文升都懒惰了。

斗不过张周。

皇帝无条件支持,连民间声望都日隆,光靠文臣的反对和排挤,好像屁用都没有。

“他出兵了,一定能取胜吗?”李东阳严肃问道。

马文升自然听出,李东阳这是有在背后给张周使绊的意思,他道:“宾之,有些事,想想就行了,适可而止吧。张秉宽到底也是大明武人的希望,没必要将他们的希望戳破。各地都还在等着新政改革,能带来长久的安定,若是变了,换成往日那光景,谁也难保能接受。一切都回不去了,看淡为好。”(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