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六百四十八章 变了味的调兵

书名: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6

蔡国公府。

院子里在忙碌,而一个十一二岁的女孩,则被允许坐在一张凳子上,看着忙碌的人,人还有些迷惑。

府上的人对这个身着道袍的小道姑也很感兴趣,但因为不知底细,也没人敢上去打招呼。

随后女孩站起身来,用自己不大的步子,去丈量院子的宽度,等走了一趟后还试着去记录,只是在扒拉着手指头看样子也不怎么聪明,一时间还有些失神。

当张周出现在她身后时,她都没察觉,等她侧目看到一个高大的身影立在面前,吓了一跳,当发现是张周时,又赶紧行礼道:“见过师傅。”

张周摸了摸下巴。

自己也没有山羊胡,总感觉跟一个道士的外观差了不少,当听到女孩称呼自己为师傅,总觉得自己应该马上出去给她驾上马车,把她送去该送的地方。

“在量院子的宽窄?”张周问道。

“是。”女孩点头,似乎以她之前所受到的教育,并不能在长辈面前撒谎。

“有结果了吗?”张周再问。

女孩摇摇头道:“不太确信,就觉得,好像这里的构造,跟先前所住的院子,有所不同。似乎又深谙一些道理,还请师傅指点。”

张周道:“你看这院子,可是一位道家名士修建的,他在修筑时完全按照周易的法门来修,以他的造诣,怎么说也应该跟你父亲旗鼓相当。”

“是……师傅吗?”女孩听得云里雾里。

又什么道家名士,又什么跟父亲旗鼓相当的,当今这世上,能跟龙虎山天师齐名的道士,除了张周还有谁?

张周笑了笑道:“这个人叫李广,是他死之后,我才接手这院子的,如果你想好好研究这院子的布局,我可以把院子的图纸给你,你拿出去认真研究一番。”

女孩似乎并不懂什么叫人情世故,再或者也不知道张周说的是正话还是反话。

她犹豫了一下,随后点头道:“多谢师傅提点,那徒儿回去之后一定好好研究。”

“嗯。”

张周步行往月门那边去,边走还边点点头。

心里却在想,以后家里要多个学霸不成?还是个女学霸?

学习态度值得嘉奖,人也聪慧,但就好像……没学到正途上去,一个女孩子去学道法,还想在这其中有什么建树,那不跟天方夜谭一般?

“中午要出发离开京师,没见你带包袱来,要么回去取,要么给你准备一份。”张周道。

“徒儿以后就在师傅这里了。”女孩道。

张周道:“我不是你师长,你也只是临时到我身边帮忙打杂的,搞清楚关系。不过既然你给我做事,那我就当是雇佣你,每月二两银子的俸禄,管吃管住,等我从永平府回来之后,你的去留自便。”

女孩又听得很迷糊。

显然从来也没人这么跟她说话,她似乎一时也适应不了张周的说话方式和处事逻辑。

……

……

朝鲜,汉阳城。

这天唐寅和徐经终于收到从大明京师的来信,这让徐经很是激动,连夜将信送到唐寅手上,因为他没权力打开,他也希望这封信是准许他们回大明的。

“这个冬天……真是难熬。”徐经道,“不过回去就好了,往南走走,就不会这么冷。我朝境内,也没有这么冷清,这地方……太萧索了。”

弘治时期的汉阳城,无论再繁华,跟大明的主要城池还是有差距的。

再加上这里商业体系落后,多数时候都是以物换物,使得徐经在过了最初新鲜劲之后,就感觉到无比的无聊。

他到底是豪门大户出身,自幼又在江淮那种富庶之地成长,自然也无法适应异国他乡这种寒冬萧索的生活模式。

唐寅一边打开信件,一边问道:“是因为最近朝鲜人怠慢了我们,你就这么迫切要回去?”

自从唐寅给朝鲜国主施压,让朝鲜提供大批的军队和粮草,朝鲜君臣就开始哭穷,再加上唐寅和徐经这一住就是半年,他们也不太能接受这两个蛀虫,从最初的锦衣玉食供应,到逐渐降低标准……虽然对他们的待遇仍旧不差,却是让徐经一直在抱怨。

不怕你们条件差,就愁你们这种反复无常,要是从开始就给我们这待遇,我们也不能说什么。

享受过好的,现在用点差的,就想把我们给打发?

徐经道:“好不好就那样,过够了,回去才是正经。”

唐寅已经大致扫完书信的前半部份内容,道:“没那么容易,就算我们回去,也要带着朝鲜的军队,到时候要杀去辽东。”

“打仗吗?”徐经有些担心。

唐寅道:“应该是。这不也说,我们可能要常驻在辽东,至于你我的差事……回去之后都有变化。”

“什么差事?”徐经急忙问道。

唐寅将信交给徐经,徐经赶紧在信上找有关自己新官职的事情,可看了一圈也没有发现唐寅所说的内容。

徐经抬头望着唐寅,问道:“伯虎,你这是蔡国公肚子里的蛔虫?你怎么知道的?”

唐寅道:“早前我就得过消息,说可能要把我调去蓟州,据说是要增加蓟辽总制,至于是让我回去当蓟州巡抚,还是做蓟辽总制,我不清楚。但前提估计是我必须要把朝鲜的将士带过去,有自己能调度的人马。”

徐经苦笑道:“带着朝鲜的兵,去守我们的土?这怕是不妥吧?要是这群人闹哗变该当如何?”

唐寅似乎对此也没有什么更多的看法,摇头道:“兵马带回去,哪怕是去屯田也行,就好似对女真人那样,总归是要分化瓦解的,非我族类,的确是不可信。但相比于女真人,朝鲜人对我们似乎更加尊重。”

“有区别吗?”徐经对此不以为然。

无论是朝鲜人,还是女真人,对大明都是名义上的效忠而已,实际上都是各怀鬼胎。

都有自己的一套行政体系。

……

……

翌日。

唐寅和徐经便入景福宫去找李怿,要把大明朝廷的意思传达过去。

却才刚进宫门,他二人就发现情况有些不对劲,随后一个身影出现在他们面前,正是他们已经多日不曾见过的朴元宗。

“唐先生,您怎么大驾光临了?您是来通知打仗的吧?我们的君上已经等候你们半天了。”

朴元宗非常客气。

唐寅道:“什么事?”

事出反常必有妖,唐寅察觉到朴元宗当天情绪不太对劲。

朴元宗先是笑了笑,随后往身后不远处一些扈从那边看过去,大概的意思是想提醒唐寅,有些话在这里说不方便,毕竟这里是朝鲜的王宫,有很多双眼睛盯着。

随后唐寅示意由徐经去把后面朝鲜的人给挡住,而他自己则跟朴元宗走在前面。

朴元宗少了人盯着,这才低声道:“听说是大明在西北又打了一场大胜仗,加上之前在蓟州北边的那场,两场了……消息也是今日一早传过来的,令我君臣震动,都说我们错过机会了。”

唐寅道:“错过什么机会?让你们出兵,就算你们听了,西北的战事会跟你们有瓜葛?”

朴元宗无奈道:“话不是这么说,以在下想来,哪怕是在旁边摇旗呐喊,那也彰显出我们的态度。可现在……”

朴元宗的眼神,明显是有事相求。

唐寅这会已经无须给朴元宗任何面子,冷冷道:“你想让我替你们说话?甚至表明你们已经体现出兵了?”

“这……并无此意,此乃是欺君罔上,我主也不能这么做。”朴元宗道,“但就是眼下的局势很复杂,不好说。”

唐寅拿出足够的气势道:“正要通知你们,我们的蔡国公,马上要带兵到辽东来。”

“啊?”

朴元宗吓了一跳,急忙问道,“是为我朝鲜的事而来?”

唐寅道:“大明修造了几百条海船,以后朝廷跟辽东之间的货物运送,多数都要从海路,从此之后要形成定制。以我想来,蔡国公若真要到辽东,或也是针对于女真人,你们朝鲜的大患,不也是女真人吗?”

“是,是。”朴元宗差点要去擦汗。

虽然他名义上,很听唐寅的话,但他到底也是朝鲜之臣,且是朝鲜王朝的二把手。

这会让他直接把朝鲜卖了,完全投身到唐寅门下,似乎也不太现实。

听说张周不是针对朝鲜,他多少也是能松口气的。

唐寅道:“两万兵马不够了,现在需要三万兵马。粮草也必须要配备好,不管你们是砸锅卖铁,又或者是倾家荡产,这都不在我考量范围之内,我现在就是要你们出兵,像之前那样糊弄是不行的。”

“这个……可能还要跟我主商议。”朴元宗道。

唐寅怒气冲冲道:“你到底是站在哪边的?先前你们在观望,我还能理解,现在都已经把刀架在你们脖子上,居然还这么淡定?商议什么?”

“可……可这种事……让我怎么做主啊?”

朴元宗也很委屈。

虽然他是朝鲜最有权势的人,但名义上还是二把手,他要听国主的,毕竟他还是名义上的臣子。

唐寅道:“那赶紧带我去见你们能做主的,如果他再不听,你好好劝劝,这件事不能再拖延了。”

朴元宗回头看了看那些已经追上来的扈从。

那眼神分明在说,你们也看到了,我可不是在跟大明的使节密谋什么,他分明是在给我出难题,我也是在据理力争的。

……

……

景福宫内。

朝鲜的臣子都被放到外面等候,只有唐寅、徐经、朴元宗和柳子光四人被允许留在里面,同时还有朝鲜的国主李怿。

“唐先生,您的话,我已经听明白了。”李怿低头,做出认错的态度道,“三万兵马,我们这就调度,不过从王城能调出去的,可能连一万都不到,只有七八千兵马,其余各路人马,都要从各道调拨,至于粮草,也只能靠他们自带。因为从去年开始,我们的旱灾仍旧没有消除,我们也很缺粮。”

唐寅道:“这次确定,能在十日之内,把兵马都调到辽东是吧?”

李怿道:“十天有些难,十五天……最多十五天,毕竟不是所有的兵马都从北边各道调,还要从南边调,消息传过去,他们再调动兵马,要迟个几日。”

徐经笑道:“再怎么迟,十天也该够了,你们的领地也没那么大,为什么要拖延呢?”

李怿望着徐经,又可怜巴巴道:“我们没有那么多的马匹,要运送粮食等物,需要牲口,他们都走不快。如果只是人走的话,最多只能带一些干粮,对于出兵辽东之事,帮助不会很大,相信当今陛下所希望的,也是我们能提供更多的帮助。”

“那就十五天。”唐寅道,“年底之前,兵马必须要到辽东。我会亲自统兵的。”

柳子光急忙提醒道:“唐大人,我们的兵马,多都只懂得我们自己的语言,听不懂您的调遣,除非是有人协助您。要不您看……多调一些懂得中原语言的人协助您?”

并不说不接受唐寅为主帅,只说要多派人手去帮唐寅。

其实也是告诉唐寅,你就是个挂名的主帅而已,行军等事是由我们做主的,如果你想把我们的军队给拆散,甚至是给卖了,我们的将领是不会让你得逞的,你趁早别做这打算。

唐寅道:“在你们这里这么久,别的没学会,一些你们的话,还是学了的。只需要给我配个能说两家话的人,中间给转述一下就行。”

“这……这恐怕不行……”柳子光急忙道。

朴元宗则急忙拉柳子光一把。

他好像是在提醒柳子光,你不要命了?找不找人,那些将士也是我们的国人,主帅也一样是这个唐寅,你较这个真做什么?

李怿道:“唐先生,要不这样,让朴先生也跟您一起去,由他来协助您,您看如何?”

“嗯?”

此话一出,连朴元宗都不由回头打量着李怿。

这算什么意思?

打算把协助你登上王位的功臣都给“发配”出去?名义上带兵三万,看起来是个很重的差事,但只要你朴元宗人不在汉阳城,那你就没法对国主和朝鲜国政指手画脚,就等于是失去了话语权。(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