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七百六十八章 采访

书名: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6

“奇耻大辱,奇耻大辱啊。”

朱厚照回到端敬殿之内,发了一通脾气,嘴上只知道念道这几个字。

几个东宫太监吓得要命。

这是谁把这位小祖宗给侮辱了?

但也没人敢上去问,最后众人一致推选,让高凤充当敢死队队长,去慰藉一下太子受伤的心灵。

“殿下,已经很晚了,您还没用膳呢。”高凤一脸委屈之色道,“已经热过两次了,再不吃的话,被陛下知晓……”

“混账,你看本宫像是会饿肚子的样子吗?气都气饱了。”朱厚照似乎是找到了出气口。

高凤道:“不用膳,怎么能行呢?殿下,您有何委屈,就跟奴婢说吧,奴婢尽力帮您找回场子。”

“呸。”朱厚照气呼呼道,“能找回场子还用你?连我都拿她没办法!她是本宫的妹妹,你让我把她揍一顿?还是把她给放逐出宫?”

高凤一听,登时感觉到这是人家的家事,自己属于来触霉头的。

但随即他意识到,那位小公主不就是去文华殿听了一堂课?至于把太子气成这模样?

朱厚照道:“我算是明白了,现在她仗着有父皇撑腰,开始不把我放在眼里了!不行,我一定要让她知道谁才是父皇最宠爱的崽儿。”

“啊?”

高凤听这词句,心说还真新鲜,您这是准备去争宠了?

你跟二皇子争宠也就罢了,听你这意思,你是要跟你妹妹争宠?犯得着吗?

一个公主,再怎么牛逼,也犯不上跟你有大过节,毕竟连储君之位都不加干涉,你还想干嘛?

“等着。”朱厚照道,“都先出去,本宫要在这里筹谋一切,管保让她知道自己是多么无能!看她以后还怎么跟我斗。”

……

……

张周要回京了。

回去之后,他去见了一下谢迁,就在谢迁的府院内。

虽已是深秋,天也开始凉了,但谢迁还是把会客的地点选在院子里,还特地让人给拾掇了一下院子。

等张周来的时候,他也没端着绷着,而是亲自迎出来,甚至他儿子谢正想过来,都被他伸手给回绝,意思是这就是我跟张某人的对话,跟旁人无关。

院子里坐下之后。

谢迁拿起茶壶,给张周斟茶,态度也算是很客气了。

张周道:“谢阁老在此住得还算习惯?以我所知,这海边地方不比京师,潮气很重,夏天湿热而冬天湿冷,一般的老人家不太适应这里的天气,尤其是在内陆住习惯的人。”

谢迁没说什么,而是拿出一份东西,递给张周。

张周拿过来,却并未马上打开,而是问道:“这是?”

“有关朝中,涉及到户部和工部的官员,但凡是有些劣迹的,我都记录在上面。”谢迁道,“知道朝廷要查弊案,老夫如今已不在朝,也不是什么阁老,能做点事就做点吧。”

张周没想到,谢迁居然主动揭发同僚?

张周没有打开,而是放回到桌子上,道:“这样做,会不会对谢阁老的名声有损?”

谢迁道:“朝中有不法者,要以法度查之,检举其不法之所为,难道不是臣子应该做的?老夫知道你在想什么,不必太介意,我与他们不同。”

似乎现在的谢迁,要明确跟刘健和李东阳划清关系。

张周心说,鬼才信你跟他们有什么不同。

“那回头……去查查。”张周这才把名单拿回到手上,随即便揣进怀里。

谢迁问道:“这座城,以后打算怎样?听说,最近可能会有船队回来,海外之地,据说是有大批的银矿,那么多白银回来,市面上的白银必定贬值,届时受损的将会是百姓。”

张周道:“货币滥发,的确会导致货币贬值,但也会加快市场流通,因为大明朝的市场经济体系还不完善,需要货币的流通带来市场的活力。谢阁老,你知道我在说什么吗?”

换了以前,谢迁是绝对听不明白的。

但如今他在滨海城已经快一年时间,所谓长期浸淫在一个特殊的环境内,要是还不被这环境所沾染,那他就真的是顽固不化。

谢迁摇头道:“虽然听得不是很明白,但大致是能听懂的。我是否可以这么理解,你是靠这些白银,来稀释民间白银的价值,以此来为朝廷创造财富?”

张周道:“都是白银,从海外带回来的这批,成色更好。就连大明朝年年也在开采银矿,只是这次开采的比较多,有什么不可吗?”

“好像……也对。”谢迁想了想,挑不出毛病。

张周笑道:“谢阁老,你看现在新城内,白银很多,流通量也大,你见到货物就一定贬值了吗?再或者说,你觉得这里的财富,放到别的地方,是无法流通吗?”

谢迁道:“银子就是银子,大明朝往往就缺这东西,朝廷年年想增加课税,但却是无计可施,若是你能给朝廷带来一些收入,还能保证民间的财富不被掏空,那你就是大明的功臣。”

“哦?”

张周好奇打量着谢迁。

他还第一次算是得到了传统文臣的正面肯定,尽管这话是出自已经失势的谢迁之口。

且这话也是带着前提条件的,并不是说对他直接的肯定。

可这也代表着一种进步。

谢迁无奈道:“来之前,我是真无法理解,你一个状元出身的书生,好端端在翰林院做自己的事,何必要去折腾呢?可到了这里,经过这段时间的观察,才发现……的确是有很多不同的地方。”

“这城里内外,是有一股朝气,这股朝气不同于外间,甚至也不同于京城,连老夫都形容不上来。但感觉,若是这股朝气能延续到大明的处处,或许大明真的是中兴有望。”

张周笑道:“这算是谢阁老在褒奖我吗?”

谢迁道:“做得好,也不怕他人所知,难道老夫是不讲理的人吗?”

张周心想,可不是?

你们这群传统文臣,是最讲立场,而不讲道理的,只要跟你们立场不同,阵营不同,我做多少事都会被你们否定。

到现在,文官还天天惦记着我与民争利,说我祸国殃民呢。

儒家人的传统,就是从各个刁钻的角度来否定政敌的功绩,将好的说成是坏的,以立场不同来打击对手。

张周道:“谢阁老,除了那份名册,你今天还有什么事吗?其实我马上要回京了,你要有什么事,想让我去试着做的,也可以说说,或许我能帮上忙呢?”

张周也算是“投桃报李”。

既然你肯定了我的功绩,那我就可以替你做点事,说不上是扯平,而是一种变相的和解。

谢迁摇头道:“我只是想知道,你所做之事,到底是出自何书籍?还有,你这一切……到底是从何处学来的?我纵观历朝历代的典籍,看遍了经手的经史子集,也未曾看到眼前这一切出自于何处,更是无从去探寻。”

“哦,只是求知心作祟?”张周笑道,“那就要让谢阁老失望了。其实这种改变,本来就存在于民间,只是谢阁老长久居于高位,看不到罢了。”

“不可能。”谢迁道,“我虽老眼昏花,但还不至于闭目塞听。”

张周义正言辞道:“民间积累财富,所用的手段很多,开矿者没有吗?冶炼钢铁的不存在?只是被官宦所打压,让他们形成不了气候。”

“再说这开矿者,往往都会被地方官府所占据,西山的煤矿在我开矿之前,已经比比皆是,只是产量低了一些,达不到如今的标准。”

“大明年年都在造船,只是造船的经费受到极大的限制,且上下其手中饱私囊,真正用以造船的款项少之又少,造出来的船只自然无法经受惊涛骇浪,自然也无法远隔重洋,但出海之事乃是我首创吗?郑和出海的事,难道很远吗?”

“再或这座新城,就算是有一些新的产业,但多数都也是民间所存在的,但只是在旁的地方无法生根发芽,就在于官府和地方势力所不容,我只是给了他们一个滋生的土壤而已。”

张周侃侃而谈。

把这番话说完,甚至连能言善辩的谢迁都哑火了。

谢迁半晌后才问道:“究其根本,乃是我们……的限制吗?”

这个“我们”,在张周看来,是谢迁已经觉悟,认识到传统文臣派系对民间资本的打压,导致民间市场经济活力一直无法上来。

张周道:“也可以这么说,商人逐利,无论是读书人,还是市井百姓,谁不逐利呢?以前陛下或不在意这些,受到的限制太多,如今陛下一心要平定草原,需要逐利的人来帮朝廷获取利益,才有了今天的改变。我……也不过是恰逢其会罢了。”

“唉!”

谢迁重重叹口气。

他似乎是被张周说服了。

一个老头,经历了宦海浮沉之后,终于在底层摸爬滚打之后,才理解到了大明落后的根源。

虽然来得晚了一些……但张周也觉得,能让这样一个老顽固接受这些,也算是不易了。

张周道:“谢阁老就真的没旁的,需要我帮你做的?我时间不多,怕也要先行离开。”

谢迁笑着摇摇头道:“不错,你能来,与老夫谈这么多,算是很给面子了。换了他人,早就不记得这里还有个行将就木之人。”

张周心想,你的命还长着呢,至少还有二十年的活头,可你认为的青壮年的皇帝,命还有多久就不好说了。

至少在历史上,你的命经受住了岁月考验。

“有闲暇,可以再来,老夫这里别的没有,还是有茶水,可以与你相谈。”谢迁笑着起身相送,“老夫如今替你做事,你就当是来指点一二。”

张周也起身道:“谢阁老太客气了,我在你面前更像个学生,教不了什么的。”

谢迁道:“三人行必有我师,就当是互相学习吧。”

……

……

张周跟谢迁谈了半天,出来时,甚至都快不记得谈了什么。

仔细想了下,大概是是谢迁正在思想转变的时候,自己是来加一把火的,让谢迁认识到以前的认知是错误的……

但对于他来说。

去改造谢迁一个人,还有什么大的意义吗?

难道以后还指望谢迁去帮他改造别人?

“我们想拜见一下张部堂,劳烦通传。”外面有人在说话,看起来还有些哄闹。

刘贵正在带人阻拦这群人靠前。

张周走过去,因为他看到来人都是一群年轻人,而为首的一个正是与他有过几面之缘的李兆先。

跟老子斗得死去活来,而小的却不惜跑到滨海城来……张周也听说李兆先在滨海城推广心学,甚至一群人加入到学社,还有一群人加入到城市建设中。

这是值得推广的事情。

在那群老儒官眼中,他是异类,但他在年轻书生中声望却很高,这说明大明还有救。

“那不是李公子吗?”张周笑着摆摆手。

随即刘贵让开一条路,让李兆先带着个二十岁上下的男子一起过来。

“拜见张先生。”李兆先跟张周年岁相仿,却对张周非常恭敬,简直是以先生之礼来待之。

张周道:“李公子客气了。”

李兆先道:“有人看到了张先生的车驾到此,我等特地前来,您是来会面谢阁老的吗?”

张周笑了笑。

这算什么?

你们是来采访我的?

张周大概知道,今天所说的话,很可能会被眼前的李兆先等人传扬到街知巷闻,跟采访也没什么本质区别。

张周道:“是的,我与谢阁老同殿为臣,今日要离开滨海城,特地前来拜见。商讨国之大事,交换意见。”

后面一群书生闻言,一阵哗然。

原来这位蔡国公,还跟传统文臣的阁老大臣有往来,甚至是私下会面,这说明传言有误,谁说两边势成水火的?

“李公子,你来找我,是为何事?”张周再行问道。

李兆先道:“我们在这里推广心学,需要您给题词,如此方便更多人来接受讲学,您看是否方便?”

“对对,张先生,题词吧。”

一群人好像是拥趸一般,等着让张周给学社题词。

张周笑了笑,道:“如此也可,但只能推广于学问。回头让人将字拿给你们。”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