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三百二十一章 兵部左侍郎

书名: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6

翌日朝议之前,众大臣大多数方才听说张周已于前日回到京师。

“回来了?怎不见他来朝堂?还是说……”

“或许他如今就在宫里呢?”

朝中人提及张周,都带着点回避,却还是很羡慕的,回京之后跟皇帝在朝议之前开个小会,甚至跟皇帝一起到朝会现场。

这待遇,旁人还真没有。

很多人也过去问询马文升和内阁三人,有关张周回京的情况。

四人同样没见过张周,不知道现在张周人在何处,自然也就不知道张周回京后的安排,尤其涉及到张周官职上的安排。

直到朱祐樘出现在奉天门,朝议开始,也没见张周的身影。

众人又开始疑惑起,这张周回京的消息是否是捕风捉影?

“诸位卿家,秉宽昨日回京,朕已宣见过他。”朱祐樘在朝议中,主动带出张周的话题。

众人屏气凝神,知道眼下可能马上要进入正题。

朱祐樘道:“朕本想以其为莱国公,此事已在朝堂上言明,但以他的意思,还想多为朝廷做些事情,爵位之事他并不着急。”

还能这样?

有爵位不要,不着急?那什么时候着急?等他年老?还是说他准备得下一次的军功?

朱祐樘补充道:“朕跟他所说的,是莱国公的爵位,朕先给他记下了,等将来某个时候,再将爵位加到他身上。”

“啊!?”

在场大臣一片哗然。

先前张周因为偏头关和宁远两战的功劳,皇帝说要给他赐爵,当时所商定要先把爵位记下,是跟内阁大臣等单独内部商议出的结果。

没有像今天这样把事公开来说。

众大臣一听,皇帝这是明摆着把张周当特殊人对待,有功劳记着先不赏,就为了让他在文官体系中来祸害我们,等他祸害完了再给他个爵位……哪有这样的?

谢迁走出来道:“陛下,有功则赏,若是其未来在治军中有何过错,因此而不得不降罪的话,那时只怕如今的爵位也难维持。”

“谢阁老所言极是。”

马上有言官出来附和。

朱祐樘道:“你们的意思,是若秉宽未来于朝中,有何大的过错,这爵位就不赏赐了吗?不然!无论将来朕对他是否信任,哪怕是朕突然有一天驾鹤西去,由太子登基,今日之议也该作数。”

谢迁一听。

好家伙,皇帝都拿自己的命来做比方,是不是下一步你还想说,就算是大明亡了改朝换代,今天的商议也作数?

光在这里说有什么用?

朱祐樘眼看这些大臣对此都很有意见的样子,态度也逐渐转而强硬:“西北用兵之事,如今虽然多已仰仗于总制三边军务的秦纮,但涉及到未来大计方针等事,则都要依仗于秉宽。朕留他在朝,而不是在都督府中治军,难道这有何过错吗?”

谢迁闻言低头退回到自己的位置。

“朕以其为翰林院侍读学士,这是在《大明会典》成书之后,便做出的决定,以此让他经常出入于东宫,为太子教授课业,无须他侍讲于经筵日讲,但要以其教导于太子;朕以其为后军都督府左都督,多问策于军务;以其为太常寺卿,是为兼职,若有天机时变等事,由他多向朝廷和朕进言;以其为兵部左侍郎,则是由他行日常用兵问策之事,无须他监理部堂事,但可出入于朝堂。”

“研武堂由朕所创立,以其为兵部左侍郎,也是由兼研武堂教习等事,以此来推进大明的火炮和火器,及神机营的日常调度和训练。”

皇帝一连串,给张周安排了很多职位。

这些职位张周自己多都没听过,而在场大臣也是第一次耳闻,尤其是听到张周要兼翰林院、都督府和兵部三大衙门的官职,在场大臣一下子就炸开锅。

左都御史闵珪走出来道:“陛下,这万万不可,即便张周有军功在身,但以其为官时日尚短,且在治理部堂之事上毫无建树和功劳,甚至无观政于六部的经验,以此便要升他为兵部左侍郎,难免会令朝中人心动荡。”

朱祐樘道:“你所说的动荡,是说人心不服是吗?”

闵珪咬了咬牙,举起笏板道:“正是。”

不服是真的不服,倒不是说不服张周的功劳,而是不服于一个新科进士,入朝不过半年时间,就已经当上兵部左侍郎,还加了那么多的官衔。

刑部尚书白昂也走出来道:“陛下,以其军功加以爵位,本无可厚非,但以其军中之功而升部堂之事,则并无先例可循。”

这意思是,他得多大的功,拿多大的爵,我们没什么意见。

无论是开国,还是后来靖难、边事,有功将领或者官员得爵,都已有先例,光是文官得爵就有王骥和王越二人。

朱祐樘道:“没有先例?先前靖远侯得爵,又因夺门之功而兼理兵部尚书事,诸位卿家不会对此没印象吧?”

这就提到王骥,当初以兵部尚书南征北讨而得爵,以靖远伯而告老,纵情于声色犬马,实则是明哲保身,后来因为夺门之变有功,以靖远伯的爵位兼兵部尚书,等于是在于谦被杀之后,石璞被调在外,由王骥出来主持兵部。

但很快王骥便主动交出权力,算是完成过渡便功成身退。

权宜之计的事,被朱祐樘拿来当先例说,却也还是比较有说服力的……朱祐樘这大概就在提醒在场大臣,朕没让秉宽直接以莱国公来当兵部尚书,都算是给你们面子了,你们再哔哔,信不信朕跟你们撕破脸?

……

……

朝堂上,一时陷入到僵局。

皇帝似在生气,而大臣心中有所不满,但又对皇帝所拿出的例证没法反驳,也因为张周的军功的确不太好驳斥,有功就是有功,皇帝不给赐爵,直接要给兵部左侍郎的职位,说不合理也不合理,说合理也没太大毛病。

就是个看皇帝心情的事。

现在皇帝就是想力挺张周……他们有什么办法?

在场最为尴尬的,是兵部左侍郎王宗彝。

他从当上兵部侍郎开始,就一直活在张周和王越的阴影里,连兵部尚书马文升对张周和王越都没什么好办法,就更别说是他了。

刘健走出来道:“陛下,以张周为兵部左侍郎,尚可。但他既不理部堂之事,不知以何人来理?以其兼兵部事,着手于翰林院事,为妥。”

意思是。

兵部左侍郎就兵部左侍郎吧,我们不反对了,但问题是他这个左侍郎最好就是个兼职,陛下不是说让他继续在翰林院当侍读学士,给太子上课?那就以那个为他的正职。

朱祐樘一听就有点上火。

如果是个兼职,还用他兼兵部左侍郎?西北的时候就兼上兵部尚书、左都御史了!

回朝给他个左侍郎,当然是让他当正牌的。

侍读学士是正职的,太常寺卿也是正职的,后军都督府左都督同样是正职,而且兵部左侍郎也一定是正职!朕跟你们说的,就是既要也要,否则还跟你们说什么?

朱祐樘道:“刘阁老莫不是认为,他不能胜任是吗?”

刘健道:“陛下,老臣不解其意,既以其为兵部左侍郎,何以不由他来打理兵部部堂事?”

大明的规则,各部的主要部堂事务,都是由左侍郎来负责的,尚书更多是一种统筹全局的作用,大事问尚书,小事基本由左侍郎就做主了,侍郎分左右,也是要跟个主次。

朱祐樘先前毕竟已经明言,不用张周来打理兵部的部堂事,所以刘健才会提出,以其为兼职。

朱祐樘冷冷道:“朕只是顾念他,他无法常驻于兵部公廨之内,才会将部堂事移交于他人,并不代表他不能胜此任。且以其在各边镇的威望,由其来协调和统筹,是为最佳人选!至于兵部左侍郎王宗彝……”

“臣在。”王宗彝终于走出来,感觉自己就跟透明的一样。

明明职位上有个人,就生生把我给替换,是不是太不顾我面子?

朱祐樘道:“以你为工部左侍郎,提督易州山厂。就这样罢!”

在场人面面相觑。

提督易州山厂,意思是负责为朝廷筹措柴炭,在嘉靖之前多是以一人兼工部尚书或工部侍郎来打理此事,相当于一个兼差,冷灶里的残羹剩饭,没人愿意去的……以至于到嘉靖之后,都是以工部郎中打理,后来更是以工部主事来负责,也足见这差事有多不受人待见。

而现在王宗彝明明是正牌的兵部左侍郎,却直接被调去提督易州山厂,那就跟被冷落雪藏没什么区别。

皇帝大概就像是在说“册封皇后,打入冷宫”,王宗彝的心境瞬间如跌入冰窖。

“兵部事,朕只是想找个有能力的来打理。因此……希望诸位卿家能理解于朕。”

在场大臣一听。

大概皇帝是觉得把王宗彝踹下冰窖还不够解气,再往里面丢几个大冰块,让他快速上冻。

有能力的来打理,那意思是王宗彝没能力呗?

王宗彝脸色青红一片,虽然都是左侍郎,但他这个工部左侍郎才是真的兼职,提督易州山厂是不可能打理工部部堂之事的,也就是说以后他要守着那些柴炭过日子了……就算是让我回去继续当工部右侍郎也好啊,这怎么还带把人往死里整呢?

……

……

朱祐樘态度坚决,以至于在场大臣都不知该用什么方法去反对。

别说是兵部左侍郎职位上有人,就算是出缺了,也该以廷推的方式来决定下一任的人选,而皇帝此举近乎是靠一人之力把张周推上此职位。

偏偏……就连刘健等内阁成员,都不好出来反对。

在此事上,兵部尚书马文升更是直接开天窗,没出来说任何一句话。

给人的印象是,皇帝提前已经把马文升给搞定了,但实际情况是,皇帝提前压根就没跟马文升打过任何招呼。

“诸位,此事便如此定下!”

朱祐樘态度坚定,“其实朕在秉宽回京之前,就提过,要为其安排官职,诸位当时也是没有提出过异议的。如果仅因为朕给他兵部左侍郎的职位,就要对他有何成见的话,朕觉得,那些人是没有顾全大局。”

扣帽子?

大臣皆都不做声。

武勋那边则在幸灾乐祸。

让你们文臣一个劲提醒皇帝,让张秉宽当莱国公呢,那是你们眼瘸,没看出来皇帝用张秉宽,就是为了针对你们文臣擅权的,我们武勋又没招谁惹谁,之前都被你们欺压着!皇帝怎可能把我们当假想敌?

“眼下朕还有一件事要提,便是辽东巡抚的人选。先前让你们各自参详,可有何人选?”

朱祐樘不再跟这群大臣商议如何去给张周安排官职,改而直接谈更直接的边镇巡抚人选。

马文升终于走出来道:“兵部推举于南京太常寺卿,杨一清。”

皇帝不是喜欢用新人吗?

那我们传统文官势力,也不再像之前那样按部就班,总要拿出一些有能耐的人竞争一下,就如之前在翰林学士人选上推出杨廷和、梁储一样,这也是为适应潮流。

“还有呢?”朱祐樘问道。

吏部尚书屠滽道:“且有前大同巡抚洪汉。”

一新一老,一个有能力一个有经验,可说是相得益彰。

就在众大臣以为新任的辽东巡抚就要从二人中推举时,通政使司左通政沈禄走出来道:“臣推举陕西道监察御史陆完。”

“嗯?”

众人用不解的目光望过去。

这种时候有你沈禄什么事?你出来凑热闹就算了,推举出来的……这是个什么人?

朱祐樘道:“好,若诸位没什么意见的话,那就从此三人中选出新任巡抚辽东之人选,这两日就定下。退朝吧!”

皇帝也懒得再跟大臣商议别的事情。

他也没直接决定让陆完来当辽东巡抚,在张周的问题上,君臣的关系闹得很僵,皇帝也要给彼此一点余地,虽然朱祐樘在用陆完的事情上也非常之坚定,但他现在还是要给大臣一种一切都按照规矩来的假象。

……

……

朝议解散。

跟以往众大臣出了朝堂,皆都义愤填膺去议论朝事不同,这次众大臣相对冷静。

主要还是因为皇帝要重用张周的心思太明显,之前都已经有了心理预期,现在不过是把预期兑现,反正受损失的只是王宗彝一个人,其余的人……真有那么大影响吗?

去反对?

怎么反对?

先前白昂和闵珪在朝堂上说得还不够掷地有声?还能从哪个角度去评价张周德不配位呢?

重点是,好像朝中文官的上层,尤其是内阁大臣和兵部尚书那边,对于张周升兵部左侍郎的事好像是默认了,剩下的人就算有意见,也会采用更婉转的方式,诸如以上奏的方式去劝谏。

就在朝议结束时……

张周人在家中,还没下榻。

正是小别胜新婚。

去西北一趟怎么也算是经历一次生死,回来后见到家中娇妻美妾,那还不赶紧温存一番?

王明珊那边身怀六甲不能太折腾,但好歹怀孕前三月已过去……前三后三……有过生育经验的女人都知道其中的门道,就算是在这年头,大抵也会按照此原则来。

张周还在家里睡大觉,却是萧敬来给他传升官的“好消息”,逼着他不得不穿戴下榻,连洗漱都顾不上,打着哈欠便出来见客。

“张先生,您……这是?”

萧敬也很讶异。

张周怎么看上去……比昨天更憔悴?

张周道:“这一路辛劳,说来萧公公都不信,尤其快到京师时,我那是日夜兼程……”

“张先生为国操劳,实在是可敬可叹。”萧敬感慨着。

为国操劳吗?

张周想了想,如果再有个儿子起名带国字的话,可能没毛病吧。

“张先生,今日朝议上,陛下已跟诸位臣僚商议好,以您为兵部左侍郎,之前说的官职,诸如太常寺卿、侍读学士、后军都督府左都督,这些也同时让您来兼任,官正二品。恭喜了。”萧敬拱手说着,把官牒给张周递过来。

张周好奇问道:“不是正一品吗?”

萧敬笑道:“这不从文官的职位给您论?其实以您现在的地位,几品……还有何关系呢?”

“这话没错。”张周笑着点头,“我们这些干活的,最重要的还是得到陛下的支持啊。”

“对对。”

萧敬感同身受。

什么几品几品的,得到皇帝信任的那就是超品,他萧敬是没能力以一人之力压住朝中文武大臣,但他后来者中就有个刘瑾便做到了,谁说当佞臣一定要跟文官讲和?

如果当近佞的,都像张周对文官这么“仁慈”,那大概历史上也不会出现那么多奸臣当道的事情。

“另外陛下提了,最近让您早早把跟林家的婚事给办了,因为您往西北的事,此事都已经耽搁了不少时日。”萧敬笑着道,“陛下还说,成婚那日,还会亲自驾临。”

张周道:“这怎敢?”

萧敬笑道:“无妨的,是为陛下对您的信任和倚重,也是为体现对此婚事的看重。就当是给林老侍郎一点面子。您说呢?”

嫁女儿当小妾,皇帝要给林瀚面子,以此来收拢两个臣子。

张周也觉得皇帝也应该做出收买人心的架势。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