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五百七十七章 光有坑没有萝卜

书名: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6

朝议结束。

众大臣各自出宫回衙,而内阁四人则回到了值房,随后程敏政就被打发去翰林院对接有关修书的事情。

谢迁道:「今日朝上,张秉宽的话你们都听到了吧?竟要在京师左近种一些不知从哪来的粮食,还说要以此推广成为大明百姓的口粮,千百年来流传下来的饮食起居习惯,他都想去改变,这种人只怕没什么事不能做。」

三人将程敏政打发走,就是为了私下批判张周。

李东阳皱眉道:「说来也让人费解,张秉宽他到底要做什么?」

刘健道:「你们先看看这个……」

李东阳和谢迁走过去,但见刘健面前摆着一份好似「小道消息」的信件,是南方运送海外舶来品时,沿途驿站等所给出的上报,并不需要上面的批示,只是一种例行公事般的上奏。

「白银……数十万两?」谢迁看到这一句,不由吸一口凉气。

「嗯。」刘健道,「我还特地打听过内府的人,得知的消息大抵能跟此事印证,此番派船出海,得来的白银数量,只多不少。」

「哪来的?抢的吗?」谢迁问道。

刘健摇摇头,表示不知。

谢迁继续问道:「那为何今日朝上,这件事却没提呢?」

李东阳道:「于乔,你这还用问吗?陛下显然不想让朝中人这么快知晓这笔银子的存在,陛下也不打算将银子用在朝中事务上。」

言外之意,这就是皇帝私人口袋的钱财,不会作为大明户部所用。

「这么多银子……是从海外得来的话,那市面上的银子,可就不当钱了。」谢迁叹口气道,「最近也的确是听说,好像市面上白银的流通比以往多了。」

李东阳摇摇头道:「才刚发生的事,不会那么快流通到市面上,不需要去捕风捉影。」

谢迁道:「所以陛下才会如此热衷于,让张秉宽继续派船出海是吗?那所谓的新粮食,还有新口粮……那又是怎么回事?」

「谁知道呢?」李东阳叹息道,「只有等来年春播夏收之后,才知道究竟是怎么回事,这种蹊跷事,最近几年见得多了,也是该有点心理准备。我们也该清楚,他张秉宽好像也从不打无把握之仗,此子往往也是有备而来。」

谢迁握紧拳头,显得很气恼道:「怎么就让他支棱起来了?我等既没死,也没下去,就这么……不可收拾了?这几年……受的气也足够多了,如果他再继续这么折腾,这朝野上下都看他一个人折腾就行了!」

张周通过在朝堂上,对有关新粮食的宣讲,让那些本身属于中立派的人,对他好似更加刮目相看。

就在于。

张周所推行的事,听起来,好像是要百年甚至是千年大计,格局在那摆着,一般人虽然也不知道新作物是什么,但听张周的布局,就觉得高大上,从中立角度开始逐渐往张周这边倾斜。

朝议之后。

张懋却在宫门口堵住了张周,好似闲话家常一般,非要跟张周到兵部衙门聊聊。

本来还有事跟张周谈的人,见到张懋这么死皮赖脸的,也不得不先回避。

「秉宽,你可要帮老夫一把,现在也不知是何人在背后造谣,说是老夫行止……有不端,且还污蔑中伤说是老夫有克扣军饷以及中饱私囊的举动,你对此最为清楚,可要为老夫申辩……」

张懋目的性很明确。

要让张周出来为他撑腰站台,如此好像别人就不敢随便非议他了。

当然他也是想试探一下,这件事到底是不是张周在背后搞鬼。

张周道:「民间议论?英国公如果没做过的话,何必如此在意呢?谣言

止于智者。」

张懋用不可思议的神色望过去,问道:「这件事,不是你所为吧?」

「呵呵。」张周笑了笑道,「都督府上下,怎么也算是同气连枝,这么做对我也没什么好处吧?再说了,你英国公的所作所为,跟我又有多大联系?你在都督府的作为,我知情吗?」

「你……」

张懋想了想,突然有点无言以对。

想想也是,张周才入朝几年?

再说了,他张懋做事很多时候也无须回避,上下都是定例,搞的都是近乎摆在明面上的事情,张周也无须去谤议他。

「公爷!」

「谁!」

张懋正在气头上,听背后有人如此称呼,还以为是叫他,登时怒气冲冲转身瞪过去。

却是张周这边的来人。

来人道:「蔡国公,陛下有吩咐,说是有紧要的军务之事,需要在研武堂商讨,还说您务必要亲自出席。」

「行,我知道了,这就过去。」张周对来人摆摆手,意思是你就不要在气头上的张懋面前现眼了,这老头现在正逮着谁咬谁。

「英国公,你也听到了,是有紧急的公务,可能是西北的军情有变,我这里就不多跟你相谈了。」

张周说着便要走。

张懋急着上前挡住张周道:「秉宽,旁人不相助,难道你不相助吗?老夫对名节等事看得很重。」

张周道:「你的名节,也不是我能左右的啊。要不这样,英国公你上奏,自陈冤屈,让陛下为你做主,你看如何?」

「正有此意。」

张懋说着,将一份早就写好的东西递过来道,「劳烦秉宽你转交给陛下,这是老夫的一片心意,天地可鉴可昭日月,老夫一心为大明的中兴,从来都不敢有所懈怠。」

「呵呵。」

张周继续在笑。

这老家伙,可能是入戏了,说得真好像他就是大明最牛逼的忠臣。

却不知道,这种职业政客最没原则,就算是换个王朝,或许这群人也想着怎么去巴结皇权,只为谋求自家的长久利益罢了。

研武堂。

张周抵达时,朱祐樘已在里面等了一些时候,陆完和朱凤等人在旁作陪。

旁边有几名军将,都是都督府内遴选出来的研武堂讲官,一旁张鹤龄也闷头站着,除此之外还有刚回京不久的张延龄,而皇帝面前的沙盘上,似乎正在推演有关宁夏地方的战情。

「陛下,蔡国公到了。」李璋在旁伺候着,见张周已到门口,赶紧提醒朱祐樘。

本来朱祐樘还在听陆完的侃侃而谈,闻言不由将目光转过去。

之前听陆完说得还不错,可一旦知道张周来了,那陆完就算是说破大天,皇帝也不会再留意。

「秉宽,来得正好,朕正在商讨西北的军情,看来又有些小麻烦了。」

朱祐樘招招手,让张周到近前。

才刚从朝上下来,张周也没想到朱祐樘来研武堂这么快。

等张周到沙盘之前,朱祐樘对李璋示意了一下,李璋道:「是这样,今日早晨刚得知的战报,说是鞑靼人再一次从花马池寇边,因地方将士并无所防备,以至于鞑靼人再一次破关而入,不过这次各处大明的兵马快速反应,鞑靼人只是稍作劫掠之后便撤兵。」

张周道:「宁夏,果然还是不太平。」

朱祐樘点头道:「这跟秉宽你的料想,近乎是很相近了,但因为这次宁夏没有杨一清,加上新任的三边总制尚未抵达延绥,交接的事情还未完成……朕料想,或许鞑靼人正是瞅准这时候来犯,妄图趁机撬开个口子。秉宽,朕的

意思,是准备好好教训鞑靼人,你有什么良策没有?」

跟以往问策,都是单独问策不同。

这次朱祐樘好像有意让他张周在小范围的「自己人」面前露一手。

张周问道:「陛下,此战您认为,是应当收着打,还是要……」

「不能收!」

朱祐樘道,「年初的时候,大同等处就已经在积攒粮草辎重了,前半年新建伯跟朝廷伸手要粮的时候,朝中还那么多人非议他,说他不识时务,说他应该见好就收,现在却正好印证了,反倒是鞑靼人不会知难而退。一切都有所准备,那接下来,就应该是给他们个深刻的教训,如果只是不痛不痒的教训……那他们还会变本加厉。」

李璋在旁帮腔道:「很明显,新建伯是为入秋之后,鞑靼人的来犯做筹备,这应该是兵部早就有预警。还是蔡国公能料敌如神。」

朱祐樘没理会这种马屁话,继续问道:「秉宽,你觉得,此战应该怎么打。朕把各处能调集的兵马,按照之前所呈报的,都总结出来,你也应当都看过,三边能出兵十五万,大同能出兵十二万,如果再从京畿周边调兵的话,那就能出兵三十万以上……」

这次朱祐樘好像已经迫不及待要当千古一帝了。

这所谓的三十万兵马,张周看过,其实很勉强。

要在保证各处防守的情况下,征调十五万以上的兵马,就非要从京营以及各地来招募,其中有近乎半数还要是后勤补给人员,很难拿兵器上战场。

其实大明边疆能调动的兵马,一直都只有十万左右。

那除非是不顾后路,就是全力出击,各处的兵马一个都保留,才能勉强调出三十万人。

张周道:「陛下,要跟鞑靼人交战,完全用不上这么多,不妨按先前新建伯进军草原的规格,或者是……保国公带兵进河套的规模,调个五万兵爱美,您意下如何?」

「五万?会不会……」

朱祐樘显然觉得这数字,是少了点。

朱晖用五万人,把大明的脸面都丢尽了,要不是那场战事,通过杨一清等人力挽狂澜,或许大明就要在西北吃瘪。

张周道:「五万兵马足矣,只是在领兵将领的人选上,还有出兵的方略上,需要再行协调。」

「朕思量过,就由新建伯带兵,最为妥当。」朱祐樘想都没想,就觉得由王守仁带兵去,最合适。

也是因为,皇帝觉得,既然不全面出击,那就要找个善于以少打多的。

整个大明,好像没人比王守仁更会玩这种以少胜多。

张周笑道:「陛下,何不看看在场的诸位同袍,是否有此等能耐之人,由他们亲自领兵呢?且还有三边总制王琼等人,或许也适合来领兵?还有朝中诸多的老将,似乎也都是老当益壮呢。」

「是吗?」

朱祐樘笑了笑。

那眼神,明显就有点不对了。

陆完在旁听出点苗头,他先看了看张周,当发现张周没有极力去争取让「自己人」来当这个领兵的主帅,他就意识到,也许皇帝所谓的平定草原,也只是个幌子。

鞑靼人来犯,也可能就是个由头,更多还是要完成军中的整肃。

因为之前张周曾详细跟他说过,要平定草原,非要有个三五年的准备不可,而眼下才到准备的第二年,皇帝不可能不知道这个准备期限,那现在出兵的目的就呼之欲出了……

为将来倾巢而出扫除障碍。

陆完道:「陛下,臣也认为蔡国公的提议非常好,应该派出有见地的将领,前去带兵……还有应当派出更有见识的都御史等人,督办军务之事。臣愿意请命。」

陆完看起来是在为自己争取,但其实也只是表明态度自己不会退缩。

连陆完自己都知道,皇帝和张周暂时是不可能派他去的。

主要还是因为能帮上张周的人,诸如王琼、王守仁、唐寅等人,现在都不在京师,唯独一个朱凤可能会帮上忙,但这也明显不是干大事的,他陆完再怎么说也算是能为张周分忧的。

皇帝这会,怎会把张周的左右手往外掰呢?

「陆卿家勇气可嘉,但朕仍旧觉得,还是应当从富有经验的老臣中,挑选出一些能带兵的人,先前保国公带兵进河套,让朕大为失望,但后来结果倒也并不算差。你们就先推演一下,看看这场战事的演变……更符合哪些将领的风格,或者说,你们也都推举一下,看谁去领兵合适!」

朱祐樘似乎是在听取他人的意见。

但也好像是在给在场之人挖坑。

张周道:「陛下,此事应当于朝上商议,除了由朝中臣僚来廷推,也应该找人来毛遂自荐。」

「嗯。」朱祐樘点点头。

正说着,李璋又将一份战报呈递过来,说道:「陛下,新建伯上奏,说是偏头关等处,也发现大批的鞑靼人寇边迹象,鞑靼人似是想多点入侵我边陲重地,为今之计,只怕推选出一两名领兵将帅,是不太够了!」

「那就多推选出几名,朕在军务上,也不能总依仗于那区区几人,还是应该采纳更多人的意见,让更多人挑起担子!」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