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二百零三章 宁远无战事

书名: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6

朝议结束。

皇帝一走,众大臣还没等出奉天殿,就已谈论开。

不管是文臣还是武勋,都想知道皇帝辽东这一仗怎么打,所谓的口袋阵布在哪,如何布,还有用多少的人马,以及谁来主持……全都是疑问。

“英国公,几位阁老,马部堂,陛下请你们几位到乾清宫。”

萧敬过来传话。

张懋跨步便走,不做迟疑。

内阁三人,以及马文升同时将目光落在张周身上。

谢迁问道:“这位张贡士也要同去吗?”

“不必。”萧敬笑着回一句。

说是张周不去乾清宫,但似乎张周也不急着出宫,大概只是不跟这几人一起去面圣。

要面圣,也是单独面。

……

……

乾清宫内。

皇帝坐在案桌之后,面前只有张懋、刘健、李东阳、谢迁和马文升五人,身旁也只是立着戴义。

眼前有点像是之前商议偏头关一战时的场面。

马文升请示道:“陛下,不知辽东应当如何备战?以何人为都御史,又以何人为总兵官,协同各方作战?”

朱祐樘道:“朕不打算派都御史去,就以目前西北各处的防备,做一些妥善的安排便可。”

马文升闻言眉头紧锁。

看起来,皇帝还没太把朵颜三卫放在眼里。

刘健道:“若只是从京师发旨意到辽东,前线来不及筹备,或会使政令不得通达,应有前线统筹之职负责一切。”

“嗯。”朱祐樘点头,“朕准备以安边伯为辽东总兵官,协同各处守备指挥使等,完成此战。朝廷派户部郎中王琼为监粮官,以偏关镇守张永监军,于十日内抵达宁远。并着令都指挥钱英、守备内官任良配合,调动兵马协同备战。”

皇帝顺口就把所有的安排当着几人的面说出来。

这也让刘健他们明白,皇帝这不是在跟他们商议,只是跟他们通知一声。

至于是谁给皇帝的这些建议,他们很难搞清楚。

李东阳进言道:“陛下,安边伯年轻气盛,从未有过实际带兵经验,何以要让他为总兵官?若此战非战不可,也当以都指挥钱英为总兵官。”

大明的总兵是战时临时所设,照理说宁远的总兵,就该是负责守备宁远的都指挥使。

朱祐樘道:“那还不如以总兵官李杲、右佥都御史张玉来领兵!”

李杲和张玉虽然现在仍在西北,但他们军旅生涯岌岌可危,就在于无论是皇帝,还是朝中大臣,都开始相信他们在之前义州一战中有虚报战功的情况。

这事可不小。

但要说皇帝要追究虚报战功,却放过了任良。

只能说任良人家是关系户,在朝中关系很硬,遇到这种事非但没倒台,还能继续协同朱凤用兵……

李东阳在几人中,以谋略擅长,或许用兵打仗不是他的强项,但这次涉及到朝廷用人,他建议让宁远都指挥使钱英为总兵官,根本是考虑到安边伯朱凤就是个草包。

但现在皇帝直接把李东阳的话给顶回去。

在这么一场大战中,居然让朱凤独自挑大梁,这不是扯淡吗?

“陛下,若笃定朵颜三卫下一步要袭扰宁远,是否也该以宁远地方守军将士为优先?钱英等于守备将领并无过错,若就此委命于他人,只怕会……令军中生疑,上令而下不达。”

马文升想以他兵部尚书的经验和威严,跟李东阳配合,把朱凤当总兵官这件事给否了。

包括张懋在内,他们都觉得皇帝有点刚愎自用。

用谁不好?哪怕是重新启用平江伯陈锐,也好过于用朱凤,毕竟陈凉酒也只是怕火筛。

难道用朱凤,也是那个“张贡士”所提议的?

朱祐樘道:“朱凤和张永从偏关回来,还需几日时间,待他们抵达后,朕还会再派将领与他们同行,此事不必再进言。还是偏关一战的原则,若狄夷不动,则辽东三军不动……着令王琼即刻领粮草辎重出发,不得迟延。”

谢迁此时很头铁,问道:“敢问陛下,这一切是出自何人的提议?”

没直接说,就是张周那小子吧?

但其实质问的意思已很明显。

朱祐樘冷冷道:“谢阁老,如果在你们看来,朕听信这种提议便是过错,那想来朕过去已犯过多次过错,不至于今日会在此处跟诸位说这些。”

这等于是承认,就是张周说的。

朕就是听他的。

你们能把朕怎么着?

如果听张周的都是错,那朕这半年来都已经犯过很多次错了,可到现在朕一次错都没犯过……

最初伱们不相信张周,要攻击张周的谶言和建议,朕也会迟疑和考量。

但现在你们自己琢磨一下你们有攻击的道理吗?

“你们不会下一步就想说,若是事未按他的预测走向发展,让朕去惩戒于他吧?朕并不想这么做,之前他的功劳,朕都没有给他算过。”

“而今朕也不过是跟他一同赌一次,若是成了,那大明可震慑辽东;就算不成,大明也未有何损失。诸位卿家,这番话,朕在偏关之战前,也跟你们说过。”

朱祐樘这么说都算是客气的。

把你们召到内廷来,客客气气把事告诉你们,连具体的地点你们都知道了,也告诉你们这场战事是怎么安排的。

你们还想怎样?

要提出反对,首先你们要说,张周的提议到底哪里出了错,你们能说清楚吗?

刘健终于忍不住道:“陛下,用兵之事,老臣并不反对,但用安边伯之事,仍有商议余地。”

这会刘健也看出来了,反对这一战,没用,皇帝心意已决,再加上这只是一次备战和设陷阱,皇帝下令让辽东去布置,也行。

本来朵颜三卫就已经连续攻打大明边陲,皇帝想让辽东加强戒备有错吗?

仗可以打,但以朱凤为帅,却不行。

“几位,朕问你们一句,如果说这世上有人可以对此战的安排,全盘服从,丝毫不怀疑而坚定执行的话,朝中除了安边伯之外,还有何人?”

皇帝突然问了个角度很奇特的问题。

此话一出。

张懋最先听出一些苗头。

皇帝这意思是……名义上此战并不设都御史主持全局,但其实这一战的总指挥,就他娘的是张秉宽啊!

让一个人在京城里遥控指挥这么一场战事,说扯淡吧,是挺扯淡的,但若是张周能掐会算是个半仙的话,倒也没毛病。

但关键是你能掐会算没用,要看前线的人能不能把张周的军令给执行下去,你说往东,前线非往西,那你就算把天意都算得很透彻,该败还是会败。

将在外军命有所不受。

张周指挥别人……就算是刚得了大便宜的王威宁,会全盘接受吗?

接受个鬼。

王威宁的作战经验比张周强了太多,王威宁最多会听个提议,剩下如何执行,那都看起临场发挥了。

可要是换了朱凤……

这货别的不行,但在听张周命令这件事上,绝对会听得一板一眼,丝毫不带纠错和迟疑的,让他带兵往坑里跳,这小子估计也会毫不犹豫跳进去。

如果是这么分析的话,那朱凤简直是朝中最奇葩和最另类的一号,舍他朱凤没谁。

李东阳此时算是硬着头皮道:“陛下,可以调王威宁。”

朱祐樘道:“李阁老,朕也不是没想过,但如今到底是偏关的安定重要,还是辽东更重要呢?”

又是发自灵魂的拷问。

你们文官不是最排斥王越?

现在为了打消朕用朱凤的念头,你们都要把王威宁举荐出来,但问题是……现在只是去辽东设个口袋阵,等着朵颜三卫来投,杀鸡焉用牛刀?把王威宁调辽东是挺好的,可西北怎么办?

偏关连城墙都快炸没了,达延汗的鞑靼主力还没什么损失呢,就算是火筛,也不敢说他不会卷土重来。

不以王威宁震慑群狼,让他去辽东跟朵颜三卫玩设伏?

你们文官是不是也开始分不清主次?

刘健实在听不下去,他道:“陛下,就算您执意如此,是否也该让张贡生随军前去,哪怕是当个幕僚,也好过于留在京城操控一切?”

话还是挑明了说。

此话一出,张懋、李东阳、谢迁和马文升同时打量着他。

还是你老刘敢说啊。

不过也对。

张周还是别考什么殿试了,让他去辽东,回头赐他个进士就行,要不打赢了给他赐个爵位,就别来祸害我们文臣!

“此事就先如此定,不必再更变,殿试未进行,也等不得。这一战不会持续太长时间,三月下旬之前就会有结果……若西北真有安边伯应付不了的地方,朕会加封户部郎中王琼为右佥都御史巡抚辽东。”

皇帝也等于是在他们他们。

朕也是做了两手准备的,王琼名义上是去运粮的,但其实就是朕安排的备用棋子。

朱凤在关键时候不行,他顶上。

……

……

几位元老大臣见劝不动皇帝,干脆也就不劝了。

主要是想劝,角度都不好找。

说张周的预言不可能兑现,既不兑现,宁远不会有下一步的战事,朱凤去了宁远也是个摆设,他一个人也不可能左右辽东局势。

那是担心张周预言准确?

可要是说准确,那张周用一个能坚定执行他命令的朱凤,取得大捷的概率是非常大的,用朱凤也没毛病。

凭什么认为张周能准确预言朵颜三卫下一步的目标是宁远,却还要认为他能在给朱凤的战略中失当?

正反都不好切入。

在文官看来,大概率辽东是不会有事的,或者说是宁远不可能有战事发生。

那既然也不知道朵颜三卫下一步来不来,或者来了攻打哪,那皇帝用不用朱凤去宁远布口袋阵……全看陛下您自己的心情。

陛下,您高兴就好。

(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