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设置
书架
听书
欢迎使用听书服务

发声

  1. 小美
  2. 小宇
  3. 逍遥
  4. 软萌
  5. 小娇
  6. 米朵
  7. 博文
  8. 小童
  9. 小萌
  10. 小贤
  11. 小鹿
  12. 灵儿
  13. 小乔
  14. 小雯
  15. 米朵
  16. 姗姗
  17. 小贝
  18. 清风
  19. 小新
  20. 小彦
  21. 星河
  22. 小清
  23. 南方

语速

  1. 适中
  2. 超快

音量

  1. 适中
播放
评论

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 分类:军事 | 字数:0

第六百二十二章 没有你,哪有他们的今天?

书名:大明第一贡生 作者:一语不语 字数:0 更新时间:01-06 21:16

李璋急匆匆去传召张周。

韦彬看着李璋的背影,心中的气不打一处来,故意在陈宽面前嘀咕道:“他是不撞南墙不回头。”

陈宽道:“何为南墙?咱二人吗?”

“并非此意,是他……真就不知进退,以为执掌东厂就能只手遮天?却忘了这宫禁之内,到底该谁做主。”

韦彬其实也是在提醒陈宽,你身为司礼监掌印太监,不能太软弱。

虽然之前李璋地位是在你我之上,但现在是你执掌司礼监,而我们司礼监派系的势力,怎会不如一个靠李荣同门而起来的李璋?

说白了,李璋在朝中的根基,完全没有陈宽和韦彬那么稳固。

陈宽似乎不太想理会这种事,摆摆手道:“眼下还顾得上旁的?先看看这捷报究竟是怎回事。”

……

……

陈宽和韦彬到了西暖阁,也只是在旁等候。

朱祐樘捧着战报,对着烛光,越看越高兴,却好像是在傻乐一般,许久都没平复过来。

陈宽一副很贴心的神色,躬身道:“陛下,时候不早了,捷报已到,不如等明日再细看,还不如趁现在,陛下您可以安寝。”

“呵呵。”

朱祐樘心情好,根本不在意旁的,一脸得意之色道,“这时候朕还用睡,还能睡吗?睡不着了!不过就算是做梦,朕也会笑醒的。知节、懋仁,他二人可不被别人看好啊,居然能这么准确找到鞑靼人的老巢,还能冒着风雪天打这么一场酣畅淋漓的胜仗,真是给国朝将士争脸啊。”

陈宽陪笑道:“是啊陛下,安边侯和京山伯,一直都是有勇有谋,也是蔡国公提点得好。”

“嗯,这点你是说对了,都是秉宽栽培得好,不然就凭他们以前所学的东西,还有他们的见识,能取得这样的丰功伟绩吗?就算是他们有能耐,也需要有伯乐才能将他们发觉,不然为什么世人都说这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呢?”

朱祐樘在兴头上,对张周的褒奖也多有溢美之词。

陈宽心中明明担心张周完全爬到他们头上,但还是要不断迎合皇帝的意思。

“还没到吗?”朱祐樘着急起来。

陈宽也往殿门口方向看了看,道:“没那么快,陛下您先休息。”

“也是,朕怎跟个毛头小子一样,这么着急了呢?快给朕穿鞋,朕要出恭,回来后再好好看看这战报……估摸着这两天,更详尽的就来了。”

……

……

张周本来也没睡。

刚回京,就要在文华殿就寝,宫殿很大,但显然不是什么睡觉的好地方,因为文华殿作为正常的办公殿堂,并没有装暖气。

其实本来朱祐樘是准备让张周在西暖阁的偏殿就寝的,但那地方,连张皇后和贤妃都没资格睡,他睡在那像什么话?

外面还是天寒地冻的,而他跑到文华殿来,好算多给准备几个火盆,那也无济于事,反正想到来日一早就能回家,老婆孩子热炕头……张周觉得就算在宫里吃一晚上的苦也没什么,随便让人拿了本书过来,他自己先看了一会,然后就开始写写画画。

这样还能给人一种,他非常勤奋的印象,在宫里还是要外在表现一下的,哪怕是装,也要装对时候。

就在这种情况下,李璋过来通传告知张周,说是大宁取得大捷。

“捷报吗?已准确报回来了?”

其实张周也不觉得崔元和朱凤有多大的能耐,但二人有一点好处,那就是勤恳塌实。

让他们领兵进草原,他们就真的吭哧吭哧带兵去了,遇到敌人别人可能是要斟酌利害,但二人却还保有赤子之心,明知道在冰天雪地的草原上鏖战,对长途远征的大明将士很不利,但他们还是敢于出征,并带回皇帝想要的捷报。

李璋笑道:“先生您放心,这次是确定的事情,据说还是鞑靼人的主力,却是因为您的神机妙算,让京山伯和安边侯可以一举将其击溃,现在世人都该理解您了,在这种天气之下,还派兵出征,其实就是让鞑靼人摸不清楚大明出征的路线,几路人马出兵,其实都是障眼法。”

张周道:“李公公这话说得不对,听意思,好像是我在利用英国公他们,但其实各路人马遇到敌人的机会是一样的。”

“是,是。那大概就是京山伯和安边侯,因为有陛下龙威护佑,他们……运气好一些吧。”

李璋嘴上这么说,心里却在想,装什么装啊?

这要不是你的提点,以崔元和朱凤俩货,能取得这么大的功绩?或者说,没有你哪有他们的今天?

一个长公主驸马,一个国公府的二公子……能成为大明栋梁?

你自己不承认,是因为你怕别人也意识到你在背后只力挺他二人,还会妒忌他们,甚至会觉得你偏私……但其实……大家心知肚明就好。

张周看李璋的神色,就知道此人心中大概在想什么。

有些事情,大概也是解释不清楚了。

……

……

西暖阁内。

张周刚到门口,朱祐樘就亲自过来迎接,甚至拉着张周的手臂,又到了地席前,坐下来之后,朱祐樘迫不及待将战报拿给张周看。

“秉宽,你用人,朕不服都不行啊。”

朱祐樘脸上也带着感慨,“这要换了几年之前,有人跟朕说,成国公府家的二小子,加上朕的妹夫,能取得这么大的功绩,朕是绝对不会相信的。一次两次,还可以说他们是运气,但光看他们的勇气,还有每次骨子里带着的那股执着,朕相信,就是老天让你来告诉朕,此二人是可用的。”

张周道:“陛下谬赞了,也并非全是臣举荐了二人,甚至是安边侯举荐了臣,还有是永康长公主亲自为其驸马请缨的。”

“哈哈。”

朱祐樘摆摆手道,“别说了,谁提点了他们,别人不知,难道朕不知吗?他们以前是什么品性,朕也都是清楚的。就说你在用人上,眼光之准确,还有用人方法上的得当,就堪称是神人,朕也不知为何会有这么大的福气,能得到上天如此的眷顾。”

张周心说,虽然你在感谢我,但我怎么听着这意思,你觉得老天更牛逼呢?

可问题是,身为君王的人,不应该脚踏实地,认为人事是由算谋等构成?还能把什么事都归于老天?

“本来朕还担心,提你为吏部尚书之事,朝中或有人反对,现在看来不用了,莫说你做个吏部尚书,就算是入阁,执掌上听处、阁部,又能怎样?大明这么多年以来,总算看到一些希望,朕难道不把握,还要听那些迂腐的人,不断给朕出馊主意吗?”

朱祐樘说着,提起笔道:“朕要给你嘉奖,还要给知节、懋仁嘉奖,各升一爵。”

陈宽急忙提醒道:“陛下,爵位之事,应慎重。再说,蔡国公这边已经是……”

都是国公了,也不分什么一等公、二等公的,你说要晋爵,那就只能往外姓王加封了,但以张周现在的功绩,好像还达不到那么牛逼的地步,就算是开国元勋,也都只是封国公,死后追封郡王的。

张周的功劳,还能比那些开国元勋更高吗?

朱祐樘道:“你是不是想跟朕说,如果朕继续加封秉宽,朝中人又会有各种非议?让他们说去!秉宽有识人之明,朕也要敢于用人,如果有功不赏的话,朕何以立足于天下?”

“陛下。”张周赶紧道,“臣所做之事,都乃份内,并无贪功之想法。再说此战的确乃是由前线将士所取得,如此恶劣之天气,他们仍旧能在冰天雪地中取得大捷,臣认为更应嘉奖他们。”

“秉宽啊……”

朱祐樘似乎又有些不太高兴了。

朕给你嘉奖,也是冒着天下人反对风险的,你还这么客气干嘛?

但其实朱祐樘也理解张周的心思,现在张周已经是别人眼中的佞臣了,那当国公还是当郡王,到底有什么区别呢?仍旧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光有个封号,让他不容于他人,也不容于历史,这似乎也不是什么好事。

“陛下,臣还认为,应当即刻下令,由蓟州派兵北上,协同安边侯和京山伯领兵撤回,鞑靼人部族众多,且此番他们损失巨大,若是他们要鱼死网破的话,只怕我大明将士还是会遇到一些麻烦的。”

“嗯,有道理,马上下旨!”

朱祐樘也是当机立断。

之前不知道朱凤和崔元的消息,现在知道了,当然要做点什么。

或许本身二人带兵回撤,并不需要援助,但现在有了功劳,那就需要先保住这功劳,不能让他们的功劳,因为之后跟鞑靼人的纠缠而失去,变成“功过相抵”之类的情况。

现在二人可是香饽饽了。

连大明边关的政策,都可以往二人那边倾斜。

“秉宽,既然你回京了,这个冬天,你就要好好谋划一下,不能让鞑靼人的日子太好过,如此到来年开春之后,正是他们人困马乏疲敝交加时,朕与你一举将其荡平。”

朱祐樘仍旧不忘之前的理想。

也是他觉得身子骨一天不如一天,想要趁着还算是年轻力壮时,去取得一种近乎天马行空般的理想。

张周道:“臣自当会谋划,只是今年入冬之后,各路出兵不易,就看如何能让鞑靼人产生内乱。”

“是。”朱祐樘点头道,“还是你有先见之明,先去跟朵颜三卫谈了收拢之事,眼下他们估计也是在庆幸中,这要是在此战之后,才决定归顺大明,那时大明会连他们一起收拾。现在只要他们能站对立场,那他们还有得补救。”

连张周都发现了。

皇帝现在也把他当成神,他的任何决定,皇帝、大臣,无论是对他友善的,或者是敌对的,都会把他往神机妙算的方向去想。

这就好像,你一旦有本事了,哪怕是你放个屁,也是比别人香。

……

……

天逐渐亮了。

宫门开启之后,张周打着哈欠从宫里出门,皇帝怕张周乘坐马车太颠簸,直接给安排了轿子,让张周在轿子上就可以先睡一会。

八抬的轿子,张周坐在上面就能感觉到四平八稳。

一路到了自己的府宅,早就有人给打开门,宽大的院门,甚至轿子都能抬进去,但张周没让人这么做,他还是从轿子上下来,步行进院子。

家里已经在列队等候他的归来。

但张周眼下所想的,仅仅是好好睡一觉,随即便安排给布置好睡榻,心里也没什么杂念,人还没到床榻上,就已经闭眼休息,之后便昏天暗地,好像世间所有事情都与他无关了。

就在张周睡大觉的时候,西北取得大捷的消息,通过张周自家创办的邸报,在第一时间传到京师内街知巷闻。

不再通过公廨衙门的传播,而直接走民间途径,甚至很多大臣在得知消息后也显得茫然,一个个都觉得不可能……就算是取得捷报,那也应该是从上面传达下来,而不是从民间小道消息而来,那只能说明……有人在背后吹捧张周。

知道张周回京了,就说一些不切实际的谣言,让人以为他张周很牛逼,但回头会发现就是子虚乌有,且因为张周并没有亲自去传言,这件事还追究不到张周身上,不少无知群众还会把张周当成神明看待,就算怎么去辟谣都没用。

不过还是会有人,去兵部等衙门打听一下消息。

但随着都督府内,也将捷报的消息传开,大臣在接近中午时,已经近乎能确定,这件事基本属实。

“陛下也没上朝啊。”

内阁值房。

程敏政好似打趣一般,对他的两个同僚,刘健和李东阳说道。

言外之意,好像皇帝遇到这种喜事,应该到朝上好好显摆一下,而不是像现在这样继续称病不出。

李东阳道:“那是否此事还有值得商榷之处?”

程敏政笑道:“朱知节和崔懋仁,虽然名不见经传,但好歹也不敢冒这么大的军功,若说有商榷的地方,那就是他们还没回来,之后的战事也不一定。即便如此,他们以后在都督府里,怕是跟旁人也不一样了!”(本章完)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